《濟陽綱目》~ 卷一·中 (9)
卷一·中 (9)
1. 治風中臟方
(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二便閉澀,為在裡,治用攻下之劑)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若內有便溺之阻隔,復以此導之。
厚朴(去皮,薑汁炒),大黃,枳實(麩炒),羌活(各三錢)
上㕮咀,水一鍾半煎至一鍾,食前服,以微利為度。
蔭按:潔古言:中臟者,大小便秘結。東垣云:內有便溺之阻隔。蓋大小便秘結,不中臟者亦有之,有中臟而大小便不秘結者,二者當詳辨而治。
牛黃通膈湯,初覺中風一二日,實則急宜下之。
牛黃(研,三錢),朴硝(研,三錢),大黃,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除研藥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除牛黃朴硝外)煎至一盞,去渣,入牛黃、朴硝一半調服,以利為度。須動三兩行,未利再服,量虛實加減。
麻仁丸,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大黃(蒸焙,一斤),厚朴(去皮,薑汁炒),枳實(麩炒),芍藥(各半斤),麻仁(別研,五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用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潤腸丸,治證同前,老人宜服。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另研),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上除麻仁、桃仁另研,余俱為末,卻入二仁泥,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下。
祛風至寶丹,治風邪中臟,痰涎昏冒,及治諸風熱。
防風,芍藥(各一兩半),石膏,黃芩,桔梗,天麻,熟地黃,人參,羌活,獨活(各一兩),川芎,當歸(各二兩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白朮(一兩三錢),連翹,荊芥穗,薄荷,麻黃(去根不去節),芒硝,黃連,大黃,黃柏,細辛,全蠍(各五錢),梔子(六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前四方專攻裡邪,此方乃發表攻裡兼施也。
蔭按:中腑雖宜汗,然汗多則亡陽。中臟雖宜下,然下多則亡陰。要在以意消息,不可過度。若中腑兼中臟者,藥必兼用,先表之而後通之。若欲表裡兼攻,則用防風通聖散。是在詳病證淺深而酌用之,慎勿差誤也。
白話文:
[治療腦部受風方]
(腦部受風的人常會影響到九竅的運作,例如嘴脣無力、失去聲音、聽力下降、鼻塞、視線模糊,以及大小便困難,這通常表示病在體內,治療上會使用能攻下排泄的藥物)
三化湯,治療中風,如果病人有六經的症狀,應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具體症狀治療,如果體內有大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再用這個方法來疏通。
厚朴(去皮,薑汁炒)、大黃、枳實(麩炒)、羌活(各三錢)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一鍾半的水煎至一鍾,飯前服用,以稍微瀉下為度。
牛黃通膈湯,剛發現中風的一兩天內,病情嚴重時應立即使用。
牛黃(研磨,三錢)、朴硝(研磨,三錢)、大黃、甘草(炙,各一兩)
以上四種藥材,除了牛黃和朴硝外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加入一半的牛黃和朴硝調勻服用,以瀉下為度。必須讓病人排泄三兩次,如果沒有瀉下,可以再服,依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麻仁丸,治療腸胃熱燥,大便祕結。
大黃(蒸焙,一斤)、厚朴(去皮,薑汁炒)、枳實(麩炒)、芍藥(各半斤)、麻仁(研磨,五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蜜搓成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二十粒,睡前用溫水吞服,大便通利就停止服用。
潤腸丸,治療同樣病症,適合老人服用。
麻子仁(研磨)、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研磨)、當歸尾、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參、生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
除了麻仁和桃仁外研磨成泥,其他藥材都研磨成粉,再加入麻仁和桃仁泥,用煉蜜搓成桐子大的丸,每次服用七八十粒,飯前用溫水吞服。
祛風至寶丹,治療腦部受風,痰涎混亂,以及各種風熱。
防風、芍藥(各一兩半)、石膏、黃芩、桔梗、天麻、熟地黃、人參、羌活、獨活(各一兩)、川芎、當歸(各二兩半)、滑石(三兩)、甘草(二兩)、白朮(一兩三錢)、連翹、荊芥穗、薄荷、麻黃(去根不去節)、芒硝、黃連、大黃、黃柏、細辛、全蠍(各五錢)、梔子(六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蜜搓成彈子大的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茶酒任選吞服,睡前服用。
前面四個配方主要針對體內的邪氣,這個配方則是兼顧發汗和攻下的效果。
腦部受風雖然宜於發汗,但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流失。腦部受風雖然宜於攻下,但過度攻下會導致陰氣流失。關鍵在於適度,不能過度。如果同時出現腑部和腦部受風,治療時應同時使用相關藥物,先發汗後再通下。如果想同時攻下腑部和腦部,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具體使用哪種藥物,需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務必謹慎,不要出錯。
2. 治風中經絡方
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脈自榮,此方主之。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黃,熟地黃,白茯苓,白朮(各一兩),細辛(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溫服無時。天陰雨,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錢;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痰盛,加竹瀝、薑汁;語言不出,加石菖蒲一錢。
吳氏曰:中風虛邪也,流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
風熱干乎氣,清以黃芩。風熱干乎血,涼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虞氏曰:此方用芎、歸、芍藥、生地黃以補血養筋,甚得體。既曰外無六經之形證,但當少用羌活、秦艽,引用以利關節。其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石膏等藥,恐太燥而耗血,雖用此祛風,止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瀝、薑汁同劑最好。總之,蔭以臆度之,必的系風邪卒中,有外感而無內傷者,斯可用之,否則不可輕用也。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達者詳之。
羌活愈風湯,治肝腎虛,筋骨弱,語言艱澀,精神昏憒,風濕內弱,風熱體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大抵心勞則百病生,靜則萬病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理陰陽,使無偏勝。《保命集》云: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中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服之。如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
羌活,甘草(炙),防風(去蘆),黃耆(去蘆),人參(去蘆),蔓荊子,川芎,細辛(去蘆),枳殼(去穰,麩炒),地骨皮,麻黃(去根),知母,獨活,白芷,薄荷,杜仲(炒,斷絲),秦艽(去蘆),柴胡(去苗),半夏(湯洗,薑製),厚朴(薑製),防己,熟地黃,前胡,當歸(去蘆),枸杞子,甘菊花(以上各二兩),黃芩,白茯苓(各三兩),芍藥,石膏,蒼朮,生地黃(以上各四兩),官桂(一兩)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兩,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再煎渣服,俱要食遠服。空心嚥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嚥下四白丹,謂之輕劑。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空心煎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
白話文:
治風中經絡方
大秦艽湯,用於治療中風,但沒有六經病症的明顯表現,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只是因為血虛不足以滋養筋脈,所以手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補血,使經脈自然充盈,此方正適合此症。
藥方組成: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黃、熟地黃、白茯苓、白朮(各一兩)、細辛(五錢)。
用法用量: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水煎服,溫服,不拘時辰。陰雨天加生薑七片;春夏季加知母一錢;如有心下痞滿,加枳實一錢;痰多,加竹瀝、薑汁;說話困難,加石菖蒲一錢。
吳氏說明:中風是虛邪入侵所致,邪氣流竄不去,病情則表現為實證,所以用驅風養血的藥物來治療。方中以秦艽為主藥,因為它能主治全身風邪;石膏能清瀉胃中積熱;羌活能祛除太陽經脈的風寒痹痛;防風是諸藥中的先鋒,能抵禦外邪入侵;細辛能治療三陽經的風邪;茯苓、白朮能治療三陰經的風濕;川芎能祛除厥陰經的風邪;白芷能祛除陽明經的風邪;黃芩能清熱瀉火;生地黃能涼血解毒;獨活能治療足少陰經的風濕;甘草能緩解風邪上逆於肺。當歸、芍藥、熟地黃則用於在疏風之後滋養血液,既能緩解風藥的燥性,又能使手腳得到血液滋養,恢復活動能力。
虞氏說明:此方用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來補血養筋,非常合適。既然說沒有六經病症的明顯表現,那麼羌活、秦艽的用量應該減少,少量使用,以利於關節活動。防風、獨活、細辛、白芷、石膏等藥物可能較為燥熱,容易耗傷血液,即使用於祛風,用量也不宜超過六分之一,最好再加竹瀝、薑汁同服。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此方只適用於因風邪卒中,有外感而無內傷的患者,否則不可輕易使用。
醫經記載:邪氣入侵的地方,氣血必定虛弱。懂得醫理的人應該仔細思考這一點。
羌活愈風湯,用於治療肝腎虛弱,筋骨無力,說話困難,精神萎靡,風濕內盛,風熱體重,或瘦弱而肢體偏枯,或肥胖而半身不遂等症。總之,心勞則百病叢生,心靜則萬病自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理陰陽,使之平衡。《保命集》記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服用此藥能疏通經絡,長期服用,大風都能去除,即使還有輕微的邪氣,也可以根據此方加減服用。如果感覺風邪活動,服用此藥可以防止跌倒。
藥方組成:羌活、炙甘草、去蘆防風、去蘆黃耆、去蘆人參、蔓荊子、川芎、去蘆細辛、去穰麩炒枳殼、地骨皮、去根麻黃、知母、獨活、白芷、薄荷、炒斷絲杜仲、去蘆秦艽、去苗柴胡、湯洗薑製半夏、薑製厚朴、防己、熟地黃、前胡、去蘆當歸、枸杞子、甘菊花(以上各二兩)、黃芩、白茯苓(各三兩)、芍藥、石膏、蒼朮、生地黃(以上各四兩)、官桂(一兩)。
用法用量:將以上三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共重七十五兩。每次服用一兩,用兩鍾水煎成一鍾,溫服。陰雨天加生薑三片同煎。空腹服用一劑,睡前再煎藥渣服用,都要在飯後較長時間服用。空腹服用二粒重劑丹丸;睡前服用四粒輕劑丹丸。這是以運動來安神,以靜養來清肺。如果輕微出汗,服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分四次服用,每次加生薑五到七片,空腹服用,用粥送服,微汗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