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論寒中五臟

永類鈐方,云:肝中寒,其脈人迎並左關緊而弦,其證惡寒發熱,面赤如有汗,胸中煩,脅下攣急,足不得伸。心中寒者,其脈人迎並左寸緊而洪,其證如啖蒜齏,甚則心痛徹背,惡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脾中寒,其脈人迎並右關緊而沉,其證心腹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臟氣不傳,或秘或泄。肺中寒,其脈人迎並右寸緊而澀,其證善吐濁涕,氣短不能報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腎中寒,其脈人迎並左尺緊而滑,其證色黑,氣弱,吸吸小氣,耳聾,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治當審微甚,甚則以姜附湯為主,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

白話文:

【討論寒冷對五臟的影響】

根據「永類鈰方」的描述,當肝臟受到寒氣影響時,會在人迎穴和左關脈位感到緊繃與弦脈,病徵表現為怕冷又發燒,臉色泛紅彷彿有汗,胸口有煩躁感,兩側脅部抽筋緊繃,雙腳無法舒展。

若是心臟遭受寒氣,人迎穴和左寸脈位會感覺緊繃且洪大,症狀就像吃了大蒜後的刺激感,嚴重時會心痛到背部,感覺寒冷,四肢冰冷,自行嘔吐,甚至昏厥失去意識。

當脾胃受寒,人迎穴和右關脈位會有緊繃和沉脈的現象,病徵包括心腹部脹滿,四肢抽筋緊繃,打嗝不暢,臟腑運作不順,可能便祕也可能瀉肚。

若肺臟受到寒氣侵襲,人迎穴和右寸脈位會感覺緊繃且滯澀,症狀為容易咳嗽吐出渾濁鼻涕,呼吸短促,身體有冷感,深呼吸時會咳嗽。

腎臟受寒,人迎穴和左尺脈位會有緊繃且滑脈的反應,症狀表現為面色暗沉,體力虛弱,呼吸淺短,耳朵聽力減退,腰部疼痛,膝蓋以下部位拘束疼痛,頭腦混亂不清醒。

治療上要視病情輕重,若病情嚴重,可用薑附湯作為主要治療,病情較輕時,可使用不換金正氣散加上附子,或用附子五積散。若寒氣進入肝臟,可添加木瓜;進入肺臟,可加入桑白皮;進入脾臟,可加入白朮;進入心臟,可加入茯苓。

若肚臍周圍和腹部疼痛,四肢冰冷,可用附子理中湯或薑附湯。

2. 論暑月中寒從乎中治

海藏,云: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答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薑、桂不可,若用薑、桂,又似非溫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得四至,余病便無令治之足矣。雖用薑、桂,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中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

白話文:

海藏先生說:在六月份這種非常炎熱的季節,卻得了嚴重的寒冷病,導致身體難以正常運作,全身感覺冰涼且脈搏跳動緩慢,該如何治療呢?他回答道:疾病有根本原因和表面症狀,熱症是根本,冷症是表面現象。如果用冷藥治療,雖然符合季節但會忽略病因;如果用熱藥治療,雖然對治病因,但不符合季節。因此,我們不單純地從表面或根本來治療,而是選擇中庸之道,也就是使用溫性藥物。但是,既然說是溫性,就無法治療嚴重的寒冷病,要治療嚴重的寒冷,非薑、桂這類熱性藥物不可。然而,如果使用薑、桂,似乎又不是溫性治療的例子。但實際上,當病情減輕到一定程度,脈搏恢復正常,剩餘的病狀就不需過度治療了。即使使用薑、桂這類熱性藥物,也是遵循中庸之道,並非溫性治療又是什麼呢?醫書中記載:中度的熱症應遠離熱性治療。即使使用熱性藥物可能不太合適,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做法還是合理的。

3. 脈法

袖珍論,曰:中寒脈多遲而緊,挾風則脈帶浮。眩暈不仁,兼濕則脈濡而四肢疼痛。

白話文:

【脈法】

在袖珍論中有提到:如果身體內部受寒,那麼脈搏通常會呈現出慢且緊繃的情況,若是夾雜著風邪,脈象就會帶有浮動的特徵。當人感到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無知覺時,這可能是因為濕氣過重,此時的脈象會顯得柔弱,同時可能伴有四肢的疼痛。

4. 治方

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半),附子(炮,二錢)

上㕮咀,水三鍾煎八分,溫服。如口噤,斡開灌之。一方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七分服,名附子理中丸。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治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

乾薑,熟附子(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肢節痛,加桂;挾氣攻刺,加木香;挾風不仁,加防風;挾濕,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或慮此藥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薑、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嘔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

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四逆湯,治傷寒自利,脈微欲絕,手足厥冷。

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乾薑(五錢),甘草(炙,六錢)

上㕮咀作二劑,每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乾薑(炮,各五錢),白朮,沉香(各二錢半),甘草(炙,二錢)

上㕮咀,分二帖,每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三建湯

大川烏,附子,天雄(並炮,各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二盞加生薑十五片,煎服。

溫中湯,治病人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白朮,陳皮,丁香(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煎湯調下,不拘時。

理氣治中湯,治寒氣攻心,嘔逆,心腹絞痛或泄瀉,四肢厥冷,或疝氣攻築,小腹疼痛,並宜服之。

人參,白朮(炒),乾薑(炮),甘草(炙),青皮(去穰),陳皮(去白,各一錢),木香(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溫服。

大建中湯,治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眩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乾,精自出,或手乍寒乍熱,而煩冤痠痛,不能久立。補中益氣。

人參,當歸(各三錢),黃耆,芍藥(酒炒),半夏(各二錢),桂心,甘草(炙,各一錢),附子(半錢),生薑(五錢),棗(三枚)

上㕮咀,用水五盞煎至三盞,去渣,分三服。

回陽救急湯,治傷寒初起,無頭痛,無身熱,便就怕寒,四肢逆冷,或過於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倦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寒中陰經真陰證,不從陽經傳來。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乾薑,肉桂,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甘草(炙)

上銼一劑,加生薑,水煎服。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黃耆、升麻;嘔吐不止,加生薑汁;倉卒無藥,可用蔥熨法,或艾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稍得甦醒,灌入薑汁,煎服回陽湯。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滯腹痛,並皆治之。

蒼朮(米泔浸,二錢),陳皮(去白),麻黃(去根節,各一錢),厚朴,桔梗,枳殼(去穰,麩炒),芍藥,當歸,白茯苓,乾薑(爛,各八分),川芎白芷,半夏(湯洗),官桂(各七分),甘草(炙,六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冒寒,用煨姜;挾氣,加吳茱萸;婦人調經催生,加艾醋。

附子麻黃湯,治中寒濕,昏暈緩弱,腰脊強急,口眼喎斜,語聲渾濁,胸腹䐜脹,氣上喘急,不能轉動。

乾薑,附子,麻黃,人參,白朮,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不換金正氣散,治四時傷寒,溫疫時氣,頭疼壯熱,腰背拘急,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臟腑虛寒,下利赤白。

蒼朮(制),橘皮(去白),半夏(曲炒),厚朴(薑製),藿香(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去渣,食前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毒物。若出遠方,不服水土,尤宜服之。

白朮散,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逆冷。

白朮,附子(炮,去皮臍),川烏(炮,去皮臍),桔梗,細辛(各一兩),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熱服不拘時。

肉桂散,治傷寒服涼藥過多,心腹滿脹,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為陰毒惡證。

肉桂(三錢),人參,附子,當歸,白芍藥(酒炒),陳皮,前胡(各一兩),白朮,木香,厚朴(薑製),良薑(各三錢),吳茱萸(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疼,遍身麻痹。

蒼朮(制),厚朴(薑製),半夏(湯泡,各一兩),陳皮(七錢半),人參,茯苓,藿香葉,草果(去殼,各五錢),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烏梅一個煎,熱服。治飲食傷脾,發為痎瘧,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換金散。

朮附理中丸,治中寒,心腹急痛。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食前送下。

胡椒理中丸

白朮(五兩),陳皮(去白),良薑,蓽撥,乾薑,甘草(炙),款冬花,細辛,胡椒(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酒、米飲任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炒),官桂(去粗皮),茴香(炒),川烏(炮,去皮臍),吳茱萸(酒浸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腹食前,日進二服。忌生冷硬物。

真武湯,治傷生冷飲食,數日以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並宜服之。或已經發汗不解,仍發熱者,心下悸,頭眩暈,肉瞤動,振振欲擗地者。此由飲食停留中脘所致。

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附子(炮,一枚)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溫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者,去芍藥,加乾薑;咳,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嘔,去附子,加生薑汁。

鐵刷湯

良薑,茴香(各二兩),甘草(炙,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鹽一捻,水煎,溫服,或熱酒調下。

霹靂散

用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培之,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之。

大己寒丸

蓽撥,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良薑(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食前米飲下。

搐鼻奪命散,治陰證及中風不省人事,大效。

藜蘆,石菖蒲,穀精草,東平薄荷,頭荊葉(各二錢),川芎,細辛(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先令患者吃蔥茶一盞,後噙水在口,次以蘆管吹藥入鼻中,即時痰唾涕噴見效。一方無細辛,名通神散。

一方,治陰毒傷寒。

用烏豆一合,炒令黑煙起,入水中,煎三五沸服,候汗出回陽,立瘥。

灸陰證法,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壯,但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者死。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宜用之。

肥蔥(細切),麥面(各三升),鹽(二兩)

用水和勻,分作二次,於鐺鍋內炒令其熱,用重絹包之,乘熱熨臍上,冷更易一包。蔥包既冷,再用鹽水拌濕炒焦,依前用之。至煤爛不用,別取蔥面,日夜相續,熨之不住,至身體溫熱,脈壯,陽氣復來而後止。如大小便不通,用此亦可行其勢。

蒸臍法

用麝香、半夏、皂莢各一字為末,填臍中,用生薑切薄片貼臍上,放大艾火灸薑片上,蒸灸二七壯。灸關元、氣海二十壯。熱氣通於內,寒氣逼於外,陰自退而陽自復矣。

熨臍法

用蔥頭縛一把,切去葉,留白根,切餅二寸許,連縛四五餅。先將麝香、硫黃二字,填於臍中,放蔥餅於臍上,以熨斗盛火於蔥餅上熨之,如餅爛再換餅熨。熱氣入腹以通陽氣,如大小便不通,以利為止。

揉臍法

用吳茱萸二三合、麩皮一升、食鹽一合拌勻熱炒,以絹包之,於腹上下熱揉熨之,自然有效也。

合掌膏,治急證傷寒,不省人事者,不消服藥。

川烏,草烏,斑蝥,毛豆,細辛,胡椒,明礬,乾薑,麻黃(各等分)

上共為細末,每一次用三錢,好醋一匙,打糊為丸核桃大,安在患人手心,兩手合紮緊,夾在腿襠內,以被蓋暖,出汗為度,如醒去藥,就用黃泥水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