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8)
卷一·中 (8)
1. 治風中腑方
金匱續命湯,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當歸,人參,乾薑,石膏(碎,綿裹),甘草(炙,各二兩),川芎(一兩),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上㕮咀,水煎服。
疏風湯,治表中風邪,半身不遂,麻木,語言微澀,季春初夏宜服。
麻黃(去節,二兩),杏仁(炒,去皮尖),益智仁(各一兩),炙甘草,升麻(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小碗煎至六分,趁溫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忌服。
疏風湯,治表中風邪。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去蘆,各一錢半),川芎,細辛(去土葉),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取汗。
排風湯,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證。
當歸(酒浸),白朮,川芎,白芍藥,肉桂,防風,白鮮皮,杏仁,甘草(各二兩),麻黃(去節),茯苓(各三兩),獨活(三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水煎服。
蔭按:丹溪曰:此云治邪氣入臟,而又曰風發,又似有內出之意。夫病既在五臟,道遠而所感深,用麻黃以發其表,能不犯誅伐無過之戒乎。查劉宗厚曰:此與小續命湯相類,而無所發明,因世俗用之,故收入。
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急拘,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食,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麻黃(五錢),獨活(四錢),黃芩(三錢),黃耆,細辛(各二錢)
上銼,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一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瓜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治風中腑方
金匱續命湯: 治療中風導致的肢體癱瘓、不能言語、不知疼痛、身體拘緊不能翻身等症狀。 藥方組成: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當歸(二兩)、人參(二兩)、乾薑(二兩)、石膏(碎,綿裹,二兩)、甘草(炙,二兩)、川芎(一兩)、杏仁(去皮尖,十四枚)。 水煎服。
疏風湯(一): 治療表證與裡證兼有的風邪,症狀包括半身不遂、麻木、言語不清等,適合春季末夏季初服用。藥方組成:麻黃(去節,二兩)、杏仁(炒,去皮尖,一兩)、益智仁(一兩)、炙甘草(五錢)、升麻(五錢)。 每服五錢,水一小碗煎至六分,趁溫服,腳蹬熱水葫蘆,待大汗淋漓後取下葫蘆,冬季禁用。
疏風湯(二): 治療表證風邪。藥方組成:麻黃(去節,一錢半)、羌活(一錢半)、防風(去蘆,一錢半)、川芎(一錢)、細辛(去土葉,一錢)、杏仁(去皮尖,炒,一錢)、甘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水煎,飯前熱服,至出汗。
排風湯: 治療風虛寒濕邪氣入侵臟腑,導致精神錯亂、狂言妄語,以及五臟受風等症狀。藥方組成:當歸(酒浸,二兩)、白朮(二兩)、川芎(二兩)、白芍藥(二兩)、肉桂(二兩)、防風(二兩)、白鮮皮(二兩)、杏仁(二兩)、甘草(二兩)、麻黃(去節,三兩)、茯苓(三兩)、獨活(三兩)。 藥材粗磨,每服三錢,加生薑四片,水煎服。 (附註:此方治療邪氣入臟,又提及風邪導致的症狀,似有內外兼治之意。使用麻黃發汗,是否妥當,尚需斟酌。)
三黃湯: 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足拘緊、關節疼痛、煩熱心煩、惡寒、食慾不振,以及半身不遂、失語等症狀。藥方組成:麻黃(五錢)、獨活(四錢)、黃芩(三錢)、黃耆(二錢)、細辛(二錢)。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微汗或大量出汗。如心熱加加大黃二錢;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一錢;心悸加牡蠣三錢;口渴加瓜蔞根三錢;若先有寒象,加附子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