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7)
卷一·中 (7)
1. 治初中氣道閉塞方
烏藥順氣散,治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手足癱瘓,言語謇澀,口眼喎斜,先宜多服此藥,疏通氣道,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烏藥,陳皮(去白,各二錢),麻黃(去根節),川芎,白芷,殭蠶(炒,去絲嘴),枳殼(麩炒),桔梗,甘草(炙,各一錢),乾薑(炮,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蔭按:治風先理氣,此治標之劑也。然必邪實初病之人,方可用之。若氣虛久病者,則勿與,宜以補劑兼之。
八味順氣散,凡中風,宜先服此藥,以順其氣,次用治風之藥。
人參,白朮,白茯苓,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白芷,烏藥(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水煎,食遠服。痰盛,加半夏一錢、生薑三片。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四君子以補氣。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陳、芷、烏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此標本兼施之治也。
白話文:
【治療初期中風氣道阻塞的處方】
這是「烏藥順氣散」的處方,適用於因風氣影響導致四肢受攻擊般疼痛,全身麻木不仁,手腳無法活動,說話不清,口歪眼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先大量服用這藥,以疏通氣道,之後再根據實際病情使用對應的風藥。
藥材包含烏藥、陳皮(去白)、麻黃(去根節)、川芎、白芷、殭蠶(炒,去絲嘴)、枳殼(麩炒)、桔梗、甘草(炙)以及乾薑(炮)。所有藥材均需磨碎後一次服用,加入生薑三片和大棗一枚,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風氣首先需理順氣道,這是一個針對症狀的療法。但必須是剛發病且體內邪氣旺盛的人才能使用。如果是長期病患且體質虛弱,就不適合使用,應該同時使用補益藥物。
另一個處方「八味順氣散」,對於中風患者,應該先服用此藥,以順暢氣機,再進一步使用對抗風氣的藥物。
藥材有人參、白朮、白茯苓、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白芷、烏藥以及甘草(炙)。所有藥材均需磨碎後用水煎煮,飯後服用。如果痰多,可以增加半夏一錢和生薑三片。
古書記載:邪氣聚集的地方,必定是氣虛的部位。因此,使用四君子湯來補氣。治療痰濕的方法,首要是順暢氣機,所以使用青皮、陳皮、白芷和烏藥以調理氣機。氣機順暢,痰濕就會流動,不會有阻塞的問題,這就是同時處理根本和表面問題的治療方式。
2. 治風中腑方
(中腑者,多著四肢,手足拘急不仁,面顯五色,惡風寒。脈浮為在表,治用發散之劑)
小續命湯,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凡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此方加減,以發其表。
麻黃,人參,黃芩(酒炒),芍藥(酒炒),川芎,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防己(去皮),桂枝(各一錢),防風(去蘆,一錢半),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上㕮咀,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熱服。
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用藥,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內經》云: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太陽經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主之,依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各一倍。太陽經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主之,依本方加桂枝、芍藥、杏仁各一倍。
陽明經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白虎續命主之,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一錢,或云去附子。陽明經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葛根續命主之,依本方加葛根二錢,桂枝、黃芩各加一倍。太陰經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主之,依本方加附子一倍,乾薑一錢。少陰經中風,有汗無熱,桂附續命主之,依本方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
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依本方加羌活、連翹各一錢。
大法: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熱者,去附子加白附子;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苡仁、當歸,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加芍藥、竹瀝;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語言謇澀,手足顫掉,加石菖蒲,竹瀝;口渴,加麥門冬、葛根、天花粉;身痛發搐,加羌活;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多怒,加羚羊角;恍惚錯亂,加茯神,遠志;痰多,加南星;自汗,去麻黃;舌燥加石膏,去桂、附;或歌,或笑,或哭,語言無所不妄,加白朮,倍麻黃、人參、桂枝;肥人多濕,加烏、附行經,用童便浸煮,以殺其毒。
附云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屑半錢;骨節間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節冷痛,倍用桂枝、附子;躁悶小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臟寒下痢者,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熱痢不可用附子);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錢;身疼痛,加秦艽一錢;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錢;失音,加杏仁一錢;如或歌笑語無所不及者,用麻黃三錢,人參、桂枝、白朮各二錢,無附子、防風、生薑,有當歸一錢;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錢,夏加黃芩七分,秋加當歸四錢,冬加附子五分。
白話文:
治風中腑方
中風導致腑臟受損,常表現為四肢麻木拘緊,面部顏色變化,怕風怕冷。脈象浮弱表示病邪在表層,需使用發散的藥物治療。
小續命湯適用於中風突發,患者昏迷不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腳顫抖,說話困難,肢體麻木,神志不清,頭暈目眩,痰多,筋脈拘攣,以及腳氣虛弱,無法行走或屈伸肢體等症狀。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六經辨證的症狀,則需根據此方加減藥物,以達到發散表邪的效果。
藥方組成:麻黃、人參、酒炒黃芩、酒炒芍藥、川芎、炙甘草、炒杏仁(去皮尖)、去皮防己、桂枝、去蘆防風、炮附子(去皮臍),各藥材用量為:麻黃、人參、黃芩、芍藥、川芎、甘草、杏仁、防己、桂枝各一錢,防風一錢半,附子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飯前溫服。
中風的治療,若未能準確辨別六經的症狀,即使用藥治療,也難以去除病邪。《內經》記載:經絡通暢則感覺寒冷,經絡閉阻則感覺燥熱悶痛。若確認是暴發的中風,應先使用小續命湯加減調整藥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治療。
太陽經中風,無汗怕冷,用麻黃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麻黃、杏仁、防風用量各一倍。太陽經中風,有汗怕風,用桂枝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桂枝、芍藥、杏仁用量各一倍。
陽明經中風,發熱無汗,不畏寒,用白虎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石膏、知母各一錢,或去除附子。陽明經中風,發熱有汗,不畏風,用葛根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葛根二錢,桂枝、黃芩用量各增加一倍。太陰經中風,無汗身體寒冷,用附子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附子用量一倍,並增加乾薑一錢。少陰經中風,有汗不發熱,用桂附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桂枝、附子、甘草用量各一倍。
六經辨證混淆,歸屬於少陽或厥陰經,或出現肢體拘攣疼痛或麻木不仁,宜用羌活連翹續命湯治療,在小續命湯基礎上,增加羌活、連翹各一錢。
大法:春夏季節增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季節增加肉桂、附子、芍藥;發熱者,去除附子,增加白附子;筋脈拘緊,說話遲緩,脈象弦緊者,增加人參用量一倍,並增加薏苡仁、當歸,去除黃芩、芍藥,避免寒邪內侵;煩躁不安,大便秘結者,去除桂枝、附子,增加芍藥、竹瀝用量一倍;久病大便秘結,胸悶不適者,增加枳殼、大黃;說話困難,手腳顫抖者,增加石菖蒲、竹瀝;口渴者,增加麥門冬、葛根、天花粉;身體疼痛抽搐者,增加羌活;煩渴多驚者,增加犀角、羚羊角;易怒者,增加羚羊角;神志恍惚錯亂者,增加茯神、遠志;痰多者,增加南星;自汗者,去除麻黃;舌燥者,增加石膏,去除桂枝、附子;患者時而唱歌,時而大笑,時而哭泣,言語胡言亂語者,增加白朮,增加麻黃、人參、桂枝用量一倍;肥胖濕盛者,增加烏頭、附子,並用童尿浸泡藥材,以減輕藥物毒性。
岐伯加減法:精神恍惚者,增加茯苓、遠志;心煩多驚者,增加犀角屑半錢;骨節疼痛伴有發熱者,去除附子,增加芍藥用量一倍;骨節冷痛者,增加桂枝、附子用量一倍;煩躁悶熱,小便不利者,去除附子,增加芍藥用量一倍,並加入竹瀝一合同煎;臟腑寒冷,腹瀉者,去除防己、黃芩,增加附子、白朮用量一倍(熱痢不可用附子);腳弱者,增加牛膝、石斛各一錢;身體疼痛者,增加秦艽一錢;腰痛者,增加桃仁、杜仲各半錢;失聲者,增加杏仁一錢;若出現唱歌、大笑、言語無忌等症狀,使用麻黃三錢,人參、桂枝、白朮各二錢,去除附子、防風、生薑,並加入當歸一錢;自汗者,去除麻黃、杏仁,增加白朮;春季增加麻黃一錢,夏季增加黃芩七分,秋季增加當歸四錢,冬季增加附子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