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三 (1)
卷七十三 (1)
1. 論
東垣,曰: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未之,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桂、禦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之類主之。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谿,餘臟皆然。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憹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或《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白話文:
東垣曰:
心胃痛及腹中諸痛,皆因勞力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
然腹痛有部分,臟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如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前人以良薑、菖蒲大辛熱之味,酒調服,其痛立止,此直折之耳。
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
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薑、桂、禦寒湯之類主之。
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之類主之。
雜證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是隨高下治之也。
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如厥心痛者,痛如針刺其心,甚者脾之痛也,取之然谷、太谿,餘臟皆然。
如腹中不和而痛者,以甘草芍藥湯主之。
如傷寒誤下,傳太陰腹滿而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夏月肌熱惡熱,脈洪疾而痛者,黃芩芍藥湯主之。
又有諸蟲痛者,如心腹懊憹作痛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善渴涎出,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嘔吐水者,蛔咬也。以手緊按而堅持之,無令得脫,以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或《局方》化蟲丸,及諸蟲之藥,量虛實用之,不可一例治也。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積熱,有食積,有濕痰,有死血。脈弦者是食,宜溫散。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更用行氣,或利藥助之無不愈。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通而痛,宜導痰解鬱。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治腹痛,用臺芎、蒼朮、香附、白芷為末,薑汁熱湯調服。白芍藥止能治血虛腹痛,其餘不治。蓋諸痛宜辛散,芍藥酸收故也。東垣云:腹痛雖用芍藥,然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腹痛,以手可重按者,屬虛,宜參、朮、薑、桂之類;手不可按者,是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實痛不可補,補則其氣不通而痛甚也。如感寒腹痛,宜薑桂;嘔者,加丁香。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如顛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入童子小便並酒,煎服下之。肥白人腹痛,多是氣虛兼濕痰,宜半夏、人參、二術之類。飲食過傷而腹痛,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氣虛之人傷飲食而腹痛,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參、朮、山楂、枳實、麥糵、木香、神麯之類。有全不思食,其人體素弱而腹冷痛者,以養胃湯,仍加桂、吳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或理中湯、建中湯皆可用,內加吳茱萸,良。如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小腹實痛,用青皮以行其氣。小腹因寒而痛,宜肉桂、吳茱萸。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多死。腹中鳴,乃火擊動水也,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有臟寒有水而鳴者,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氣不升降,燥飲用蒼朮,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白話文:
丹溪說,腹痛的原因很多,有寒氣、積熱、食積、濕痰、死血等。脈象弦緊的人多是食積,應該溫暖散寒。吃涼的東西會讓寒氣凝結,吃熱的東西能化解寒氣,再配合行氣藥物,或者瀉下藥物,都能治癒。脈象滑利的人多是痰濕,痰濕因為氣機阻滯而積聚,阻礙經絡,氣血不通就引起疼痛,應該導痰化痰、解郁消滯。凡是腹痛都應該用溫暖散寒的藥物,因為氣機鬱結不通,阻礙氣血運行的緣故。腹痛的病人,如果是氣虛引起的,就用行氣的藥物,比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等;如果是血瘀引起的,就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比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治療腹痛,可以用川芎、蒼朮、香附、白芷研成粉末,用薑汁熱湯調服。白芍藥只能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其他的腹痛它治不了。因為所有的疼痛都適合用辛散的藥物,而芍藥性酸收斂,所以不適用。東垣說,腹痛雖然可以用芍藥,但如果是怕冷而痛,就加桂枝;如果是怕熱而痛,就加黃柏。腹痛,用手可以重按壓的屬於虛證,應該用人參、蒼朮、生薑、桂枝等藥物;用手不能按壓的屬於實證,應該用大黃、芒硝瀉下。實證引起的疼痛不能補益,補益會讓氣機不通,疼痛加重。如果因為受寒引起的腹痛,應該用生薑、桂枝;如果是嘔吐,再加丁香。如果是中暑引起的腹痛,應該用玉龍丸。如果是跌撲損傷引起的腹痛,屬於瘀血,應該用桃仁承氣湯加當歸、蘇木、紅花,再加入童子尿和酒,煎服瀉下。肥胖的人腹痛,大多是氣虛兼夾濕痰,應該用半夏、人參、二術等藥物。飲食過度引起的腹痛,應該用木香檳榔丸瀉下。如果是氣虛的人飲食過度引起的腹痛,應該調理脾胃之氣,同時用消導藥物,比如人參、蒼朮、山楂、枳實、麥芽、木香、神麴等。如果完全不想吃東西,身體素來虛弱,而且腹痛怕冷,可以用養胃湯,再加桂枝、吳茱萸各半錢、木香三分,或者用理中湯、建中湯,裡面都加吳茱萸,效果很好。如果腹部經常感覺發熱疼痛,這是積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小腹實證引起的疼痛,可以用青皮疏肝理氣。小腹因為寒氣引起的疼痛,應該用肉桂、吳茱萸。絞腸痧引起的疼痛,可以用樟木煎湯催吐,或者用白礬調湯催吐,用鹽湯也可以探吐,同時應該針刺委中穴放血。臍下突然劇烈疼痛,而且人中發黑,大多是死症。腹部發鳴,是火氣衝擊水氣引起的,因為水氣往下走,火氣往上走,兩者互相衝擊就發出聲音,應該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如果是臟腑虛寒、水氣停留引起的腹鳴,應該根據三陰經的部位來治療(中脘屬於太陰,臍腹屬於少陰,小腹屬於厥陰)。腹部感覺狹窄,應該用蒼朮。如果肥胖的人感覺腹部狹窄,是濕痰流注臟腑,氣機升降失調,應該用蒼朮燥濕,用香附行氣。如果是瘦人感覺腹部狹窄,是熱氣熏蒸臟腑,應該用黃連清熱,用蒼朮燥濕。
戴氏,曰: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濕痰痛,必小便不利。
龔氏,曰:凡腹中痛甚,飲涼水一盞,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閉實,煩渴,用涼藥下之,利氣丸之類。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痢,急服熱藥救之,附子理中湯之類,須詳脈來有力無力。
李氏,曰:大腹痛,多食積外邪。臍腹痛,多積熱痰火。小腹痛,多瘀血及痰與溺澀。臍下卒大痛,人中黑者,中惡客忤,不治。陰證滿腹牽痛,自利或嘔,喜按,少食綿綿不減,宜溫之。陽證腹中覺熱,甚則大便閉澀,脹滿怕按,時痛時止,宜下之。舊以虛痛喜按,實痛怕按,但寒熱邪有淺深,不可太泥。經謂寒氣入經,客於衛分,則血澀急痛,按之熱則止。寒氣客於榮分,則氣鬱滿,痛甚,怕按。寒氣客腸胃,募原血絡,急引皮痛,按之則氣血散而痛止。寒氣客夾脊背俞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也。寒氣客關元,則氣逆喘。寒氣客厥陰脈絡,則脅肋與小腹或陰股引痛。寒氣客小腸募原之間,則血氣凝聚成積。寒氣宿小腸,不聚則腹痛而泄。寒氣客胃,則腹痛而嘔。寒氣客五臟,則痛死復生。尋常外感胃寒證,卒痛吐利俱酸,喜熱物熨者,五積散加吳茱萸、木瓜、煨蔥或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少許。風證,桂枝加芍藥,或胃風湯加木香。暑證,香薷飲加生薑、陳壁土、紅蓼、木瓜或五苓散。濕證,除濕湯或香蘇散加蒼朮、枳殼。積熱,時痛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便閉喜冷,宜升降失常、大承氣湯、三黃丸、老人麻子仁丸。食積鬱結,腸胃作痛,得大便後則減者,宜平胃散,或消導藥,或保和丸、枳朮丸、紅丸子調之,或木香檳榔丸、大黃備急丸、神保丸、如意丹下之。又有食填胸滿,心胃作痛者,宜大吐之。濕痰阻滯氣道,必小便不利或二便俱不利,宜芎術散。如清痰留滯胸膈作聲者,控涎丹、小胃丹。痰火痛乃火欲升,水欲降,相擊腸鳴者,二陳湯加芩、連、山梔。如怒火攻衝,痛無定處定時者,更加香附、芍藥、青皮。又有糞結,腸鳴作痛,不大便者,大黃備急丸之類通之。如臟寒冷結腸鳴者,宜分三陰以溫藥治之。蟲痛,肚大青筋,往來絞痛,痛定能食,發作有時,不比諸痛,停聚不散,烏梅丸、化蟲丸。七情痛,心胸痞悶,或攻注脅背,虛者七氣湯、術香勻氣散、木香化滯湯;實者,三和散、分心氣飲。中虛脾弱,隱隱冷痛,全不思食者,人參養胃湯加肉桂、吳茱萸、木香。素氣虛挾痰者,六君子湯加蒼朮。瘀血痛有常處,或憂思逆郁,跌撲傷瘀,或婦人經來產後,惡瘀血不盡而凝,四物湯去地黃,加桃仁、大黃、紅花。又血虛鬱火燥結,阻氣不運而痛者,四物湯倍芍藥加炒乾姜。凡痛多屬血澀,通用芍藥、甘草為主。惡寒而痛屬腎脾,宜加肉桂;惡熱而痛屬脾胃,加黃芩。脈緩傷水,加桂枝;脈澀傷血,加當歸;脈遲傷寒,加乾薑。臍下痛加熟地黃。惟氣分諸痛,不宜芍藥酸收,宜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香附辛散之。劫痛,手拈散。虛,宜辛溫消散,燒脾散、蟠蔥散、丁香脾積丸。果系沉寒痼冷,小腹下痛者,酒煮當歸丸,經曰結者散之是也。實,宜辛寒推蕩。經曰通因通用,痛隨利減是也,方與積熱痛同。腹屬坤,久病宜和脾胃。如脈弦急,木剋土也,小建中湯加當歸,取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水侮土也,理中湯取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為君。如脈緩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者,平胃散加肉桂、吳茱萸,取蒼朮苦辛,瀉濕土為君。胃氣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蒼朮以升之。有積者,加山楂、麥芽、枳實、黃連、木香以消之。上熱下寒,升降失常,腹痛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疝痛引睪丸,痢痛拘急,積聚痛有形可按,腸癰痛,臍生瘡,小便如淋,脈芤,痧證痛,嘔吐脈沉,治見各條。腹中自覺窄狹,神昏性燥,乃濕痰濁氣攻於心脾,以致升降失常,肥人多濕痰,宜二陳湯加蒼朮燥濕,香附行氣;瘦人多火,宜二陳湯加黃連清熱,蒼朮流濕。心神不斂者,俱加遠志、麥門冬、酸棗仁。血氣虛者,六君子湯加芎、歸養血流濕,自然平復。
白話文:
戴氏說,寒痛的表現是疼痛綿綿不斷,沒有增加或減輕。時而疼痛時而停止的,是熱痛。死血痛則疼痛部位固定,不會移動。食積痛則是疼痛劇烈,很想排便,排便後疼痛減輕,這是濕痰痛,一定伴隨小便不利。
龔氏說,凡是腹部疼痛厲害,喝一盞涼水後疼痛稍微減輕的,屬於熱痛,應該用涼藥來清熱。如果清熱後疼痛依然沒有減輕,而且腹部繞臍處硬痛,大便閉塞,口渴,就應該用涼藥瀉下,例如利氣丸之類。如果喝水後疼痛加劇,屬於寒痛,應該用溫藥和緩。如果和緩後疼痛依然沒有減輕,而且四肢厥冷,腹部疼痛,嘔吐腹瀉,要趕緊服用熱藥救治,例如附子理中湯之類,要仔細觀察脈象有力還是無力。
李氏說,腹部疼痛大多是飲食積滯或外邪入侵。臍腹疼痛,大多是積熱痰火。小腹疼痛,大多是瘀血、痰積、或小便不利。臍下突然劇烈疼痛,人中發黑,這是中惡客忤,難以治療。陰證表現為腹部脹滿牽扯疼痛,自利或嘔吐,喜歡按壓,食慾不佳,疼痛綿綿不斷,宜用溫藥。陽證表現為腹部感覺灼熱,嚴重時大便閉塞,腹部脹滿,怕按壓,時而疼痛時而停止,宜用瀉藥。以前說虛痛喜歡按壓,實痛怕按壓,但寒熱邪氣有深有淺,不能過於拘泥。經書中說寒氣侵入經脈,客於衛分,則血脈澀滯,疼痛劇烈,按壓後熱感消失則疼痛停止。寒氣客於榮分,則氣機鬱結,疼痛厲害,怕按壓。寒氣客於腸胃、募原及血絡,則快速牽引皮肉疼痛,按壓後氣血散開,疼痛停止。寒氣客於夾脊背俞的經脈,則疼痛深在,按壓不到。寒氣客於關元,則氣逆喘息。寒氣客於厥陰經脈,則脅肋和小腹或陰股牽扯疼痛。寒氣客於小腸募原之間,則血氣凝滯形成積聚。寒氣停留於小腸,不散開就會腹痛腹瀉。寒氣客於胃,則腹痛嘔吐。寒氣客於五臟,則疼痛反复发作,死而復生。普通的外感胃寒證,突然疼痛,嘔吐腹瀉,胃酸,喜歡用熱物熨貼的,可以用五積散加吳茱萸、木瓜、煨蔥,或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少許。風證,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或胃風湯加木香。暑證,可以用香薷飲加生薑、陳壁土、紅蓼、木瓜,或五苓散。濕證,可以用除濕湯,或香蘇散加蒼朮、枳殼。積熱,時而疼痛時而停止,疼痛部位發熱,手不能靠近,大便閉塞,喜冷,宜用升降失常的藥物,例如大承氣湯、三黃丸,老人可以用麻子仁丸。食積鬱結,腸胃疼痛,排便後疼痛減輕的,宜用平胃散,或消導藥,或保和丸、枳朮丸、紅丸子調治,或木香檳榔丸、大黃備急丸、神保丸、如意丹瀉下。還有食積填塞胸滿,心胃疼痛的,宜用大吐法。濕痰阻滯氣道,一定小便不利或大小便都不利,宜用芎術散。如果痰濁留滯胸膈,發出聲音的,可以用控涎丹、小胃丹。痰火痛是火氣想要上升,水氣想要下降,互相衝擊,腸鳴不止的,可以用二陳湯加芩、連、山梔。如果怒火攻心,疼痛沒有固定部位和時間的,再加香附、芍藥、青皮。還有糞便結滯,腸鳴疼痛,不能排便的,用大黃備急丸之類通便。如果臟腑寒冷,腸鳴不止的,應該分三陰,用溫藥治療。蟲痛,肚大青筋,來回絞痛,疼痛緩解後能吃東西,發作有規律,與其他疼痛不同,停滯不散的,可以用烏梅丸、化蟲丸。七情痛,心胸鬱悶,或攻注脅背,虛者可以用七氣湯、術香勻氣散、木香化滯湯;實者可以用三和散、分心氣飲。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隱隱作痛,完全不想吃東西的,可以用人參養胃湯加肉桂、吳茱萸、木香。素體氣虛挾痰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蒼朮。瘀血痛有固定部位,或憂思鬱結,跌撲傷瘀,或婦女經期或產後,瘀血不盡凝結的,可以用四物湯去地黃,加桃仁、大黃、紅花。還有血虛鬱火,燥結阻礙氣機運行而疼痛的,可以用四物湯倍加芍藥,加炒乾薑。凡是疼痛大多是血脈澀滯,常用芍藥、甘草為主。惡寒而痛屬於腎脾,宜加肉桂;惡熱而痛屬於脾胃,加黃芩。脈緩傷水,加桂枝;脈澀傷血,加當歸;脈遲傷寒,加乾薑。臍下疼痛加熟地黃。只有氣分疼痛,不適合用芍藥酸收,宜用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香附辛散之物。劫痛,可以用手拈散。虛者,宜用辛溫消散的藥物,例如燒脾散、蟠蔥散、丁香脾積丸。如果真是沉寒痼冷,小腹下疼痛的,可以用酒煮當歸丸,經書中說結滯的就要散開它。實者,宜用辛寒推蕩的藥物。經書中說通則不痛,疼痛隨著排泄而減輕,方劑與積熱痛相同。腹部屬坤,久病宜和脾胃。如果脈弦急,木剋土,可以用小建中湯加當歸,取芍藥味酸,在土中瀉木為君。如果脈沉細,水侮土,可以用理中湯,取乾薑辛熱,在土中瀉水為君。如果脈緩腹痛自利,米穀不化,可以用平胃散加肉桂、吳茱萸,取蒼朮苦辛,瀉濕土為君。胃氣下陷的,加升麻、柴胡、蒼朮以升之。有積滯的,加山楂、麥芽、枳實、黃連、木香以消之。上熱下寒,升降失常,腹痛嘔吐的,可以用黃連湯治療。疝痛牽扯睪丸,痢疾疼痛拘急,積聚疼痛有形可按,腸癰疼痛,臍部生瘡,小便淋漓不盡,脈象芤,痧證疼痛,嘔吐脈沉,治療方法見各條。腹部自覺狹窄,神志昏迷,性情燥躁,這是濕痰濁氣攻於心脾,導致升降失常,肥胖的人大多濕痰,宜用二陳湯加蒼朮燥濕,香附行氣;瘦弱的人大多火氣,宜用二陳湯加黃連清熱,蒼朮流濕。心神不守的,都加遠志、麥門冬、酸棗仁。血氣虛弱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養血流濕,自然就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