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二 (1)

1.

虞氏,曰:經云:木鬱之發(金勝制木,木之郁也),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此皆風木肝邪之為病,厥陰之脈,挾胃貫膈,故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也。上支兩脅,肝氣自逆也)。蓋木氣被郁,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於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於脅下如刀劙(音里,割也)之痛者,已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意耳。雖曰氣運之勝復,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食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噁心,皆膈噎反胃之漸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劇,可不痛哉。古方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夫所謂冷者惟一耳,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觸犯心君,又或汙血衝心,手足青過節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醫者區別諸證而治之,無有不安之理也。

白話文:

虞氏說:「經書上說,木氣鬱結而發散(金克木,木氣鬱結),百姓就會患胃脘痛,痛在心口部位。上支兩肋,膈咽不通,飲食不下(這些都是風木肝邪作祟,厥陰之脈,挾胃貫膈,所以胃脘痛在心口,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上支兩肋,是肝氣逆上所致)。因為木氣被鬱結,發散則過度,所以百姓會出現土敗[木賊]的症狀。胃是脾的腑,陽氣先於陰氣,所以臟腑未病而腑先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脅下如刀割般的疼痛,已經連累到臟腑了,古方稱之為脾疼。胃的上口叫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所以經書上說胃脘痛在心口。現在人們俗稱心痛,卻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說氣運盛衰有變化,但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痰食積聚在體內,七情九氣刺激內臟所致。因此,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肝木之邪乘機而入,導致疾病。追根溯源,致病的原因大多是縱情飲食,喜食辛酸,縱飲熱酒,又食寒涼生冷,朝夕損傷,日積月累,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液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所以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噁心,都是膈噎反胃的徵兆。俗醫不究其根源,一味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治療,以火濟火,反而加重病情,怎麼能不痛呢?古方九種心痛,分別是飲痛、食痛、風痛、冷痛、熱痛、悸痛、蟲痛、疰痛、去來痛。所謂冷痛只有一種,怎麼能一概而論用熱藥治療呢?仔細觀察其病因,都是胃脘的病,而不在於心。真正的心痛,是寒邪侵犯心臟,或是瘀血衝擊心臟,手腳青紫,關節疼痛,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晨死亡。醫生應該區別各種證狀,對症治療,沒有什麼不妥的道理。」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雖日久不食,亦不死,若治而痛止即食,必復痛,勿歸咎於醫也,必三五服藥後,以漸而少食方可獲全安。須分久新,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傷寒物,於初病之時,宜用溫散、溫利之藥,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備言之,若欲行溫散,豈無助火為病乎?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愈矣。病安之後,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難治。大抵胃中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薑汁,多用臺芎開之。痛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子煎服。痛甚者,加炒乾姜佐之,反治之法也。痛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或以韭汁、桔梗開提之,重者加石鹼。痛甚者,脈必伏,宜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諸痛不可補氣故也。氣實者,用牡蠣粉一二錢,酒調下。凡以物拄按而痛止者,乃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末和之。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亦可。山梔子劫止之後復發者,前藥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錢匕,白湯調下,立止。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有蟲痛者,必面上白斑,唇紅,又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也,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胃脘有濕飲而痛,宜用小胃丹。有食積急痛,用備急丸。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納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自止。氣攻刺而痛,宜加味七氣湯。凡心痛愈後,不可便飲食,則痛復作,直待飢甚,少與稀粥可也。

白話文:

丹溪說,心痛其實就是胃脘痛。即使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致命,但如果治好了疼痛就馬上吃東西,一定會再次疼痛,不要怪罪醫生。必須服藥三到五劑之後,慢慢減少食量才能完全康復。要區分疼痛的性質,是新發的還是舊病復發。如果明確知道是因為受寒,或者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的,初期就應該使用溫散、溫利類的藥物,時間一長就會變成鬱熱。這在原本的病證論述中都有說明。如果想要使用溫散類藥物,難道不會助長火氣而加重病情嗎?因此古方多以山梔子為主藥,用溫熱的藥物引導它,這樣邪氣更容易消退,疾病更容易痊癒,正氣恢復後就會康復。病好了之後,如果放縱口腹之慾,不改之前的飲食習慣,疾病就會再次發作,而且難以治療。總之,胃中有熱而導致疼痛,非山梔子不可,必須搭配薑汁,多用川芎來開通經絡。疼痛發作時,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入川芎、蒼朮,並加倍炒梔子煎服用。疼痛劇烈者,可以加入炒乾薑輔助,這是反治法。疼痛輕微者,可以用麻黃、桂枝之類的藥物散寒,或者用韭菜汁、桔梗來開通提升氣機,嚴重者可以加入石鹼。疼痛劇烈者,脈象必然沉伏,應該使用溫藥如附子之類,不能用人參、白朮,因為各種疼痛都不能補氣。氣虛者,可以用牡蠣粉一到兩錢,用酒調服。凡是按壓某個部位疼痛就會減輕的,都是虛寒夾雜,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炒乾薑末一起服用。脈象堅實,大便不暢者,可以服用瀉藥。山梔子治療後疼痛再次發作的,之前的藥物肯定无效,可以用玄明粉一錢,用白湯調服,可以立刻止痛。有些人平時喜歡吃熱食,導致瘀血停留在胃脘而疼痛,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瀉下。有蟲痛者,臉上會有白斑,嘴唇紅,而且疼痛後還能進食,時作時止,可以用二陳湯加入苦楝根煎服。胃脘有濕飲而疼痛,可以用小胃丹。有食積急痛,可以用備急丸。心膈疼痛劇烈,攻向腰背,發作時昏厥嘔吐,各種藥物都無法服用,可以用鵝翎探吐,吐出痰積,疼痛就會自行消失。氣機攻刺導致疼痛,可以用加味七氣湯。凡是心痛治癒後,不要馬上飲食,否則疼痛會再次發作,等到非常飢餓時,可以少量服用稀粥。

丹溪活套,云: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若濕痰鬱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若因熱鬱而痛者,理固不當用此,但宜以涼藥監製,如芩、連、梔子之屬,其功尤速。東垣草豆蔻丸治寒熱心痛,大獲奇功,但因熱者,不可多服,久服恐有積溫成熱之患耳。若久病鬱熱已膠固者,斷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若有流飲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聲,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或控涎丹,漸漸服之,能撤去病根即止(桴,音浮,擊鼓杖也,與抱同)。

白話文:

《丹溪活套》中記載:草豆蔻單味藥性溫和,能散去積滯之氣,利膈上之痰。若因寒氣而導致疼痛,服用草豆蔻如同擊鼓應桴,效果顯著。假如是濕痰鬱結導致疼痛,服用草豆蔻也有很大功效。然而,如果疼痛是由於熱氣鬱結所致,則不應使用草豆蔻,而應以涼性藥物來治療,例如黃芩、黃連、梔子等,效果更加迅速。

東垣先生所創的「草豆蔻丸」治療寒熱心痛,效果顯著,但對於熱證患者,不可服用過多,長期服用恐有積溫化熱之患。如果久病導致鬱熱膠固,則絕對不可使用草豆蔻。

若胃中有清痰流飲導致疼痛,腹中漉漉作響,或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脅抽搐疼痛,則可以使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或控涎丹,漸漸服用,待病根消除即可停止服用。

(注:桴,音浮,擊鼓的棒子,與「扶」同音。)

保命集,曰: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宜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病,非久病也,朝發暮死,急宜救之。是知久病非寒,暴病非熱也。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冷,痛甚則煩躁而吐,額上自汗,知為熱也。其脈洪大,宜灸太谿、崑崙,表裡俱瀉之。是為熱病,引熱下行,汗通身出者,安也。灸後與金鈴子散痛止,服枳實白朮丸去其餘邪也。

王節齋,曰:凡治心腹疼痛,但是新病,須問曾服何飲食,因何傷感,有無積滯,便與和中消導之藥。若日數已多,曾多服過辛溫燥熱之藥,嘔吐不納,胸膈飽悶,口舌乾燥,大小便澀難,則內有鬱熱矣。或原有舊病,因感而發,綿延日久,見證如前者,俱用開鬱行氣,降火潤燥之藥,如川芎、香附、炒山梔、黃連、薑汁之類,甚者再加芒硝。但治心腹久痛,須用溫散藥內加苦寒鹹寒之藥,溫治其標,寒治其本也。

白話文:

《保命集》說,如果有人因為寒厥導致心痛,會出現手腳冰冷、全身冒冷汗、腹瀉、小便清澈、或腹瀉但口不渴、氣息微弱、體力衰竭等症狀,應該立即用朮附湯溫暖身體。寒厥是突然發病的,不是久病,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去世,要緊急救治。由此可知,久病不一定是寒症,暴病不一定是熱症。如果有人因為熱厥導致心痛,會出現身體發熱、腳冷、疼痛難忍、煩躁不安、嘔吐、額頭冒汗等症狀,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脈搏洪大,應該灸太溪、崑崙穴,並用表裡俱瀉的方法治療。這種熱病會引熱向下,全身出汗就表示病情穩定。灸完之後可以服用金鈴子散止痛,再服枳實白朮丸去除餘邪。

王節齋說,治療心腹疼痛,如果是新發生的病症,一定要詢問病人之前吃了什麼食物、受到了什麼傷害、是否有積食,然後給予和中消導的藥物。如果病症持續了很多天,而且之前服用了很多辛溫燥熱的藥物,出現嘔吐、食慾不振、胸悶、口乾舌燥、大小便困難等症狀,就說明體內有鬱熱。或者原本就有舊病,受到刺激而發作,拖延了很長時間,出現上述症狀的,都應該用開鬱行氣、降火潤燥的藥物治療,比如川芎、香附、炒山梔、黃連、薑汁等,嚴重者可以再加芒硝。治療心腹久痛,必須在溫散藥中加入苦寒鹹寒的藥物,溫藥治標,寒藥治本。

葉氏,曰:心痛與膈痛不同,心痛則在歧骨陷處,本非心痛,乃心支別絡痛耳。膈痛則痛橫滿胸間,比之心痛為輕也。

李氏,曰:真心痛,因內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內外邪犯心之包絡,或他臟邪犯心之支脈,謂之厥者,諸痛皆少陰厥陰,氣逆上衝,又痛極則發厥也。新者,身既受寒,口又傷冷,郁遏元陽,宜草豆蔻丸、雞舌香散溫散之,或神保丸溫利之。稍久,寒鬱為熱,或因七情者,始終是火,此古方多以苦寒瀉火為主,辛熱行氣為嚮導也。寒厥,外因風寒客背之血脈,背俞與心相引痛暴發,手足厥逆,冷汗甲青似傷寒陰厥,古姜附湯、三味玄胡散。熱痛,內因酒食積熱,痰鬱發厥,手足雖冷而身熱,甚則煩躁吐逆額汗,古玄金散、三味川楝散、莎芎散。甚者,背傴僂下之,後服枳朮丸。九種者,悸痛,蟲痛,來去痛,疰痛,飲痛,食痛,風痛,冷痛,熱痛。悸痛,內因七情,輕則怔忡驚悸,似痛非痛,妙香散、四七湯、小草丸。熱者,連附六一湯,重則兩目赤黃,手足青至節,即真痛不治。蟲痛,濕熱生蟲攻心,痛發難當,痛定能食,飢則嘔沫,靈檳散、烏梅丸、化蟲丸選用。來去痛,肺郁痰火,勞心則發熱者,梔姜飲、蠟礬丸。痰積,白螺殼丸;痰火,墜痰丸。疰痛,卒感惡忤屍疰,素虛者,腎經陰氣上攻,神昏卒倒,蘇合香丸。痛引背傴僂者,沉香降氣湯,或五苓散倍桂韭汁為丸,小茴香湯下。素實者,腎火上攻,小承氣湯。勞瘵屍疰者,紫河車丹。胃脘當心而痛,脾臟連心而痛,《局方》云:即心痛。蓋厥痛亦少,脾胃痛多,且七情四氣歸脾。蟲痛攻脾入胃,痰瘀脾胃所主。但心痛因傷思慮,脾胃痛因傷飲食。胃痛,善噎,兩脅咽膈脾痛,舌強喜嘔腹脹,二便不通。古方實痛以黃連治心,山梔治胃;虛痛以參歸小草治心,丁砂豆蔻治胃,亦未嘗混。大概傷水飲聚涎,心痛如刺者,溫膽湯加白朮。傷食生冷,遇熱食暫散者,香蘇散加生薑、菖蒲、半夏、枳殼,或人參養胃湯加肉桂、吳茱萸,或木香化滯湯、感應丸。凡心痛數日不食,無妨。痛止恣食即發,胃火,梔姜飲。胃寒,烏藥沉香湯。上熱下寒者,古梔附湯。脾痛,海石散、古二胡散。風冷,抽刀散、蟠蔥散、燒脾散、二炒香良散。濕者,小胃丹。噎嘔,五膈寬中散。腹脹,厚朴溫中湯。連脅痛,復元通氣散。痰滯便閉,順氣導痰湯。氣聚便閉,三和散、四磨湯。小便閉,通靈散。又有心脾俱痛者,手拈散。外感有風冷熱三者,風因肝邪乘心,痛則兩脅引小腹陰股,桂枝加附子。便閉,入蜜一匙同煎,或分心氣飲加厚朴、枳殼、蘿蔔子、木香或阿魏撞氣丸。冷因形寒飲冷,臥涼,腎氣乘心,痛則心懸若飢,腰痛下重,泄痢,五積散。便閉,加大黃。或肺寒乘心,痛則短氣,季肋空痛者,流氣飲子、鹽煎散。或脾寒乘心,痛則腹脹,便難者,藿香正氣散。挾濕者,除濕湯。熱因心包絡暑毒乘心,痛徹背俞,掌熱,黃連香薷散加蓼草,或單黃連丸。凡諸經心痛引背,多屬風冷,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嘔瀉,多屬熱。虛痛,按之暫止,素虛多勞,或誤服攻耗心氣藥多者,酸棗仁湯、歸脾湯。心無血輔者,四物湯去地黃加乾薑。心氣不足者,六君子湯加肉桂。氣血俱虛者,古歸術散。挾痰火食積者,二六丸。實痛,素有瘀熱頑痰,或因惱怒而發者,梔萸丸,木香、檳榔煎湯下,或香稜丸。大實痛,因怒後飲食,卒痛注悶,心胸高起,手不可按,便閉者,大陷胸湯,或煮黃丸下之,後服古藁蒼湯以去餘邪。瘀血痛,飲湯水嚥下作呃,乃素食熱物,血死胃脘,桃仁承氣湯;輕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元胡索丸、失笑散。婦人瘀血入心脾,痛甚者,五積散加三稜、莪朮。經行未盡,血衝心痛,加桃仁,紅花。經行已住作痛者,七氣湯加當歸。產後痛者,桂心湯、木檳湯。凡痛皆痰黏胃,通用二陳湯加減。卻痛寒者,九痛丸、卻痛散。熱者,散痛丸、通靈散。有積,神保丸。瘀血,單幹漆丸、通用手拈散、如意丹、神聖代針散。

白話文:

葉氏、李氏論心痛、膈痛

葉氏說:心痛和膈痛不同。心痛是在胸骨凹陷處,其實並非心臟本身疼痛,而是心臟分支的經絡疼痛。膈痛則疼痛橫貫胸部,相比心痛較輕。

李氏說:真心痛,是因為內外邪氣侵犯心臟,一天就會致命。厥心痛,是因為內外邪氣侵犯心臟的包絡,或其他臟腑的邪氣侵犯心臟的分支經絡,稱為厥者。各種疼痛都屬於少陰、厥陰經,氣逆上衝,疼痛極度時就會發作厥症。

新發作的厥心痛,是因為身體受寒,又吃冰冷食物,導致陽氣鬱結,可以用草豆蔻丸、雞舌香散溫散寒氣,或神保丸溫利陽氣。

稍久,寒氣鬱結化熱,或因七情所致,從始至終都是火熱,古代方劑多以苦寒瀉火為主,辛熱行氣為輔。

寒厥,是因為外邪風寒侵入背部血脈,背俞穴和心臟相互牽引,導致疼痛暴發,手腳厥逆,出冷汗,指甲青紫,類似傷寒陰厥。可以用古姜附湯、三味玄胡散治療。

熱痛,是因為內因酒食積熱,痰濁鬱結導致發厥,手腳雖然冰冷,但身體發熱,嚴重時會煩躁、嘔吐、額頭出汗。可以用古玄金散、三味川楝散、莎芎散治療。

嚴重者,背部會彎曲,之後服用枳朮丸。

九種厥心痛:悸痛、蟲痛、來去痛、疰痛、飲痛、食痛、風痛、冷痛、熱痛。

悸痛,是因為七情所致,輕則心悸不安,似痛非痛,可以用妙香散、四七湯、小草丸治療。熱者,用連附六一湯治療。嚴重者,眼睛發紅發黃,手腳發青直至關節,這就是真正的疼痛,無法治療。

蟲痛,是因為濕熱生蟲攻心,疼痛難以忍受,疼痛緩解後能吃飯,但飢餓時會嘔吐泡沫。可以用靈檳散、烏梅丸、化蟲丸治療。

來去痛,是因為肺部鬱結痰火,勞心則發熱。可以用梔姜飲、蠟礬丸治療。痰積者,用白螺殼丸治療;痰火者,用墜痰丸治療。

疰痛,是因為突然感到惡心、頭暈、昏倒,體質虛弱者,腎經陰氣上衝,神志昏迷、突然倒地,可以用蘇合香丸治療。疼痛引至背部彎曲者,用沉香降氣湯治療,或用五苓散加桂皮、韭汁製成丸藥,用小茴香湯送服。體質強壯者,是因為腎火上衝,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勞累、久病、患有屍疰者,可以用紫河車丹治療。

胃脘部位疼痛,是因為脾臟和心臟相連,古籍《局方》記載:胃脘疼痛就是心痛。

其實厥痛較少,脾胃疼痛較多,而且七情、四氣都歸屬於脾臟。

蟲痛攻脾臟入胃,痰瘀是脾胃所主。

心痛是因為思慮過度,脾胃痛是因為飲食不當。

胃痛時容易吞咽困難,兩脅、咽喉、膈部疼痛,舌頭僵硬、喜歡嘔吐、腹部脹滿、大便不通。

古代方劑中,實痛用黃連治療心臟,山梔治療胃;虛痛用人參、當歸、小草治療心臟,丁砂、豆蔻治療胃,從來沒有混淆。

大致而言,如果因受寒飲水、唾液積聚,導致心痛如針刺般,可以用溫膽湯加白朮治療。

如果因飲食生冷、遇到熱食時暫時緩解,可以用香蘇散加生薑、菖蒲、半夏、枳殼治療,或用人參養胃湯加肉桂、吳茱萸治療,或用木香化滯湯、感應丸治療。

凡是心痛持續數日而不食,無妨。疼痛停止後,大量進食就再次發作,這是胃火旺盛,可以用梔姜飲治療。

胃寒,可以用烏藥沉香湯治療。

上熱下寒,可以用古梔附湯治療。

脾痛,可以用海石散、古二胡散治療。

風冷,可以用抽刀散、蟠蔥散、燒脾散、二炒香良散治療。

濕氣,可以用小胃丹治療。

吞咽困難、嘔吐,可以用五膈寬中散治療。

腹部脹滿,可以用厚朴溫中湯治療。

兩肋疼痛,可以用復元通氣散治療。

痰濁阻塞、大便不通,可以用順氣導痰湯治療。

氣滯、大便不通,可以用三和散、四磨湯治療。

小便不通,可以用通靈散治療。

還有心脾俱痛,可以用手拈散治療。

外感風寒熱風寒是因為肝邪侵犯心臟,疼痛會牽引兩肋、腹部、陰部、大腿內側,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治療。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或用分心氣飲加厚朴、枳殼、蘿蔔子、木香,或用阿魏撞氣丸治療。

冷氣是因為形寒體弱、飲用冰涼食物、睡在涼處,導致腎氣侵犯心臟,疼痛時會感到心臟懸空、好像飢餓一樣,腰部疼痛、下肢沉重、腹瀉,可以用五積散治療。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或因肺寒侵犯心臟,疼痛時會氣短、胸側空虛疼痛,可以用流氣飲子、鹽煎散治療。或因脾寒侵犯心臟,疼痛時會腹部脹滿、大便困難,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夾雜濕氣者,可以用除濕湯治療。

熱氣是因為心包絡暑毒侵犯心臟,疼痛會穿透到背俞穴,手掌發熱,可以用黃連香薷散加蓼草治療,或單用黃連丸治療。

凡是各種經絡心痛牽引到背部,大多是因為風寒;各種臟腑心痛難以彎腰、嘔吐、腹瀉,大多是因為熱氣。

虛痛,按壓時暫時緩解,體質虛弱、勞累過度,或誤服攻耗心氣藥物過多者,可以用酸棗仁湯、歸脾湯治療。

心臟沒有血液滋養,可以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乾薑治療。

心氣不足,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肉桂治療。

氣血俱虛,可以用古歸術散治療。

夾雜痰火食積,可以用二六丸治療。

實痛,體質偏實、有瘀熱頑痰,或因惱怒而發作的,可以用梔萸丸、木香、檳榔煎湯服用,或用香稜丸治療。

大實痛,是因為發怒後飲食不當,突然劇烈疼痛、胸悶、心胸高起、無法按壓、大便不通,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或用煮黃丸服用,之後服用古藁蒼湯去除餘邪。

瘀血痛,喝湯水時會從喉嚨反酸,這是因為平時飲食辛辣、熱性食物,導致血液瘀滞在胃脘部位,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輕者,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用元胡索丸、失笑散治療。

婦女瘀血入心脾,疼痛嚴重者,可以用五積散加三稜、莪朮治療。

月經期間未結束,血液衝擊心臟導致疼痛,可以加桃仁、紅花。

月經結束後仍然疼痛,可以用七氣湯加當歸治療。

產後疼痛,可以用桂心湯、木檳湯治療。

凡是疼痛,都伴隨痰濁黏滯胃脘,可以用二陳湯加減治療。

止痛寒性藥物,可以用九痛丸、卻痛散治療。

止痛熱性藥物,可以用散痛丸、通靈散治療。

有積滞,可以用神保丸治療。

瘀血,可以用單幹漆丸、通用手拈散、如意丹、神聖代針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