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7)
卷二十二·下 (17)
1. 治食積痢方
聖餅子(寶鑑),治積滯作痢,臍腹作痛,久不愈者。
黃丹,密陀僧,舶上硫黃(各二錢),定粉(三錢),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入白麵四錢,滴水和丸捻作餅子,陰乾,食前溫漿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為效。
通神丸,治膿血雜痢,後重疼痛,日久不瘥。
沒藥,五靈脂(去砂石,研),乳香(研,各一錢),巴豆霜(研,半錢)
上同研勻,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七丸,食前煎生木瓜湯下。小兒服三丸,隨歲加減。
魚鮓湯,治痢下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並無大便,腸中攪痛不可忍,呻吟叫呼,聲聞於外。
粉霜(研),輕粉,硃砂(研),硇砂(去砂石,研),白丁香(各一錢),乳香(半錢),巴豆(二七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末,蒸棗肉為丸,嬰兒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麻粒大,四五歲每服三四丸,並旋九,煎鮓湯吞下,仍間服調胃藥。此證緣久積而成,故小兒多有之。
靈砂丹,治積痢,定痛。
硇砂,硃砂(各等分,研極細),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黑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研細)
上三味合一處,研極勻,再熔黃蠟和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湯下,赤痢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心,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麵東,不發日晚間服。《本事方》云: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
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後必為害。嘗記陳侍郎經中,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陳曰:誠如是。前某守九江,被詔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公詞以歸耳,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積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
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
丹溪方,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蒼朮,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
上銼,水煎服。如裡急後重,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甚者加大黃;嘔者,加半夏、薑汁。
白話文:
治食積痢方
**聖餅子方:**治療積滯引起的痢疾,臍腹疼痛,久治不癒的方劑。
將黃丹、密陀僧、舶上硫黃(各二錢)、定粉(三錢)、輕粉(少許)研磨成細末,加入白麵四錢,加水和成丸,捏成餅狀,陰乾。飯前用溫開水磨化服用,大便變黑表示藥效。
**通神丸方:**治療膿血混合的痢疾,裡急後重、疼痛,久治不癒的方劑。
將沒藥、五靈脂(去砂石,研磨)、乳香(研磨,各一錢)、巴豆霜(研磨,半錢)研磨均勻,加水製成黃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丸,飯前用煎好的生木瓜湯送服。小兒服用三丸,可根據年齡增減藥量。
**魚鮓湯方:**治療痢疾排出五色膿血,或如爛魚腸,無正常大便,腸道絞痛難忍,呻吟呼叫,聲音傳到外面的方劑。
將粉霜(研磨)、輕粉、硃砂(研磨)、硇砂(去砂石,研磨)、白丁香(各一錢)、乳香(半錢)、巴豆(二十七粒,去殼,不去油)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棗肉做成丸劑。嬰兒服用三丸,大小如粟米;二三歲服用如麻粒大小;四五歲每次服用三四丸,每次九丸,用煎好的鮓湯送服,並間隔服用調理胃腸的藥物。此症多因久積而成,因此小兒多見。
**靈砂丹方:**治療積滯引起的痢疾,止痛的方劑。
將硇砂、硃砂(各等分,研磨極細)、黃蠟(五錢)、巴豆(三十七粒,去殼皮膜,放入銀器中加水煮沸一小時,直到巴豆呈紫黑色為止,取去二十七粒,只用十粒研磨極細)三味藥混合研磨均勻,再熔化黃蠟與藥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到五丸,白痢用生薑湯送服,赤痢用烏梅湯送服。服用時需空腹,服藥後一時不可進食,睡前服用最佳,次日食用清淡粥。如有瘧疾,用乳香湯送服,不發作時可在傍晚服用。《本事方》中記載:此藥不傷元氣,能止瀉、斷痢、止痛,對於積滯能內化消解,也不會損傷臟腑。
一般來說,痢疾有積滯者,如果不先去除積滯,即使症狀暫時緩解,日後也必定會造成危害。曾經記得陳侍郎的病例,庚戌年秋,他路過儀真求診,一開始沒有感覺有病,診脈後發現肝脈沉弦,按壓腹部則堅硬,我說:您的病在左脅,有血積必會發痛。陳侍郎說:確實如此。之前我在九江任職,奉召冒暑乘船渡長江,到達京城後,已經血痢數日了。急於上朝,醫生用峻猛燥烈的藥物治療,雖然止住了幾天,但臍下一塊腫塊, initially 如杯口大小,十天後如碗口大小,疼痛劇烈,發作時難以忍受,所以匆忙告假回家。請問該如何是好?我說:積滯引起的痢疾不能強行止住,積血結在臍脅下,非用抵當丸不可。
他懷疑而不肯服用,第二年竟因此病去世。
**丹溪方:**痢疾在下則纏綿不愈,在上則嘔吐,這是毒邪積聚未化,胃氣不和,治療應根據寒熱虛實辨證施治: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人參、白術補之,待毒邪解盡,積滯排出,食慾自然恢復。
將蒼朮、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藥、生地黃、青皮、黃連、滑石、甘草切碎,水煎服。如有裡急後重,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嚴重者加大黃;如有嘔吐,加半夏、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