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5)
卷二十二·下 (15)
1. 治時疫痢方
楊子建萬全護命方,今有人患痢,其脈微小,再再尋之,又沉而澀,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勢雖重,庶幾可治,若是下血,切忌發熱,通身發熱者死,熱見七日死。以上所陳,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亦足以明其粗跡。議者謂:如子所言,自甲子至於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所患痢疾,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未嘗無土火相郁,未嘗無水火相犯,但五運之政,譬如權衡,一年間五行氣數更相承製,得其平等,則其疾自然不作。若或一氣大過,一臟有餘,痢疾之生,應不旋踵。予故備陳其粗,以開後學之未悟,庶幾診療之間無差誤之過者矣。但毒痢傷人不一,惟水邪犯心為重。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治疫毒痢方,須是仔細首尾讀,此方論令分明,識病根源,然後吃藥。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後卻變成白痢,並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病時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於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後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勢相等,寒濕之氣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利之病有重輕。以白多為輕,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年,並辰戌之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第一通神散
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大川芎,白朮(各二兩),藁本,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甘草(各二錢半),細辛(三錢三分),牽牛(一錢七分)
白話文:
治時疫痢方
此方為治療時疫痢疾的處方,根據患者脈象、症狀等判斷病情。脈象微小、沉澀,下痢白色者,病情雖重,但尚可治療;若下痢帶血且發熱,則預後不良,全身發熱者危殆,發熱七日不退則死。
古人認為痢疾的發生與五行相生相剋有關。六十年中,五行之氣交替運轉,總有某種五行失衡的情況,導致痢疾發生。但若五行氣數平衡,則痢疾不發。痢疾的發生,往往與某種氣盛或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此方主要針對毒痢,尤其以水邪犯心為最嚴重者。患者初患痢疾時,常先發寒熱,若用藥後熱不退,甚至加劇,伴有嘔逆、腹瀉不止、心熱如火、喜冷飲、躁動不安、肌肉疼痛等症,則預後不佳。
此方治療的痢疾類型多樣,包括初起寒熱頭痛、下赤痢、赤白相雜、單獨下白痢,或赤白痢交替出現等情況。 這些症狀都與寒邪犯心、水火不濟有關。 痢疾顏色也反映病情輕重,白色為輕,紅色為重;赤白相雜則表示寒熱之邪相搏。治療方法以祛除寒邪為主。
某些年份,如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辰戌、丑未等年份,以及丙、甲、庚運當令之年,痢疾尤為盛行。但即使非這些年份,只要一年中春夏季節陽氣不足,寒濕之氣盛行,寒邪犯心,同樣會導致痢疾發生。
此方名為“通神散”,服用後若壯熱不退,則需另用他法。
第一通神散藥方:
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川芎、白朮,各二兩;藁本、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甘草,各二錢半;細辛,三錢三分;牽牛,一錢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