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6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上 (62)

1. 脈法

脈訣舉要,曰: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下虛上實,皆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眩而滑。虛脈則無治眩暈法,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證治。

丹溪,曰:左手脈數熱多,脈澀而芤,有血,死。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病。(久,一作虛。)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者,屬風。又云: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

白話文:

【脈法】

在《脈訣舉要》中提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導致氣機鬱滯產生口涎,若身體下方虛弱而上方實結,常會感到頭暈目眩。風邪影響時脈象輕浮,寒邪則使脈象緊繃,濕邪讓脈象細微,暑邪則使脈象虛弱,若因痰涎導致的頭暈目眩,脈象則顯得滑利。對於虛弱的脈象,治療頭暈目眩的方法並不多,更應仔細辨別,首先需調理痰氣,再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治療。

丹溪先生表示,如果左側手脈數量多且熱象明顯,脈象澀且芤,這表示血液問題,可能會導致死亡。右側手脈若實滿,可能有痰飲或積滯。脈象大通常代表是長期疾病(另一種解釋為虛弱)。左手的人迎脈若緩慢且浮大,這屬於風邪所致。他又說,長期患病的人,氣血雙虛且脈象大,這是因為痰濁未能順利下降所致。

2. 治痰火眩暈方

加味二陳湯,治一切眩暈,隨證加減。

半夏,陳皮(去白),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風痰加天麻、白附子、荊芥、防風。寒痰加乾薑、良薑。熱痰合解毒湯。火動其痰,加黃芩、黃連、蒼朮、羌活。濕痰合芎辛湯。停水心悸,合五苓散。七情所傷,加丁香、砂仁、白朮。酒食傷,加乾生薑。胸中宿痰,眼澀,手麻痹,發脫健忘者,用本方探吐,吐後宜服清上辛涼之藥調之。

痰盛加竹瀝,薑汁。火盛加童便。挾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或少加炮附子,煎入竹瀝、薑汁。血虛加芎歸,或合四物湯加片芩、薄荷,煎入竹瀝、薑汁、童便。大抵諸般眩暈,挾風則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藥;挾熱加片芩、黃連、梔子之類;挾寒加乾薑、官桂、附子之屬,無有不安者也。

清眩化痰湯,治痰火上攻作眩,及氣不降,胸滿者。

半夏(湯泡,二錢),橘紅,白茯苓(各一錢二分),川芎,黃芩(酒炒,各一錢半),天麻,桔梗,枳殼(麩炒,各一錢),炙甘草(四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痰結暈甚者,加南星、旋覆花各一錢。

丹溪方,治火眩暈。

南星,半夏,枳殼,桔梗,陳皮(去白),茯苓,黃芩(酒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人參前胡湯,治風痰頭暈目眩。

人參(五分),前胡,南星(湯泡),半夏(湯泡),木香,枳殼(麩炒),橘紅,赤茯苓,紫蘇,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服。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風痰眩暈,噁心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

半夏,陳皮(去白),麥櫱(各七分半),人參,白朮(炒),黃耆(米泔浸),天麻,白茯苓,神麯(炒),澤瀉(各五分),乾薑(二分),黃柏(一分半)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香橘飲,治氣滯不能運痰而作眩暈。

木香,橘皮(去白),白朮,半夏曲,白茯苓,砂仁(各二錢),丁香,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服。

玉液湯,治七情感動,氣鬱生涎,隨氣上衝頭目,眩暈,心嘈忡悸,眉稜骨痛。

大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上薄切片,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水煎,入沉香水磨一呷,服大效。

祛痰丸,治風頭旋痰逆,噁心胸膈不利。

南星(生),半夏(生),赤茯苓(去皮),陳皮(去白),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白附子丸,治風痰上厥,眩暈頭疼。

全蠍(炒,半兩),白附子(炮),南星(炮),旋覆花,甘菊花,天麻,川芎,橘紅,殭蠶,乾薑(生用,各一兩)

上為末,用生薑半斤,取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荊芥湯下。

增損黑錫丹,治陰陽不升降,上熱下冷,頭眩暈,病至危篤者,此方治之即愈。或云:治早起眩暈,須臾自定,以為常。此因老痰鬱痰所作,必須此藥劫之。

黑錫丹頭(二兩),肉豆蔻,附子(炮去皮臍),破故紙(炒),胡蘆巴,官桂(去皮),茴香(各一錢),青皮(去穰,炮),川楝子,陽起石,木香,沉香(各半兩),烏藥(火煅醋淬七次,細研,水淘,各一分。)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濃煎人參、茯苓、生薑、棗湯送下,空心服。

黑將軍散,治眩暈不可當者,多是痰火。

大黃(酒炒)

上為末,茶清調下。

白話文:

【治療痰火引起的頭暈目眩的處方】

「加味二陳湯」,用於治療各種頭暈目眩的情況,會根據病情來調整配方。

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陳皮(去內白)、白茯苓(各3克),以及甘草(1.5克)。

以上材料需切碎,再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若是由風邪引起的痰症,可增加天麻、白附子、荊芥、防風。寒痰可加乾薑、高良薑。熱痰可配合解毒湯。若是因火氣導致痰多,可增加黃芩、黃連、蒼朮、羌活。濕痰可配合同芎辛湯。若有水分停滯引起心悸,可搭配五苓散。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可增加丁香、砂仁、白朮。酒精或食物過量,可增加乾薑。胸中存有長期的痰,眼睛幹澀,手部麻木,掉髮和健忘的情況,可以此方引發嘔吐,嘔吐後應服用清熱解表的藥物調理。

痰多可增加竹瀝、薑汁。火氣旺盛可增加童便。若氣虛,可增加人參、黃耆、白朮,或少量炮附子,煎煮時加入竹瀝、薑汁。血虛可增加芎歸,或配合四物湯,再增加片芩、薄荷,煎煮時加入竹瀝、薑汁、童便。一般來說,各類頭暈目眩,若伴隨風邪,可增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藥物;若伴隨熱氣,可增加片芩、黃連、梔子等;伴隨寒氣,可增加乾薑、官桂、附子等,都能有效舒緩症狀。

「清眩化痰湯」,用於治療由痰火上攻導致的頭暈,以及氣不下行、胸脹的狀況。

主要成分有半夏(先用熱水浸泡,6克)、橘紅、白茯苓(各3.6克)、川芎、黃芩(酒炒,各4.5克)、天麻、桔梗、枳殼(炒過,各3克)、炙甘草(1.2克)。

以上材料切碎後作為一劑,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若痰結導致頭暈嚴重,可增加南星、旋覆花各3克。

「丹溪方」,用於治療火氣導致的頭暈。

主要成分有南星、半夏、枳殼、桔梗、陳皮(去內白)、茯苓、黃芩(酒炒,各3克)、炙甘草(1.5克)。

以上材料切碎後,加入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人參前胡湯」,用於治療風痰導致的頭暈目眩。

主要成分有人參(1.5克)、前胡、南星(先用熱水浸泡)、半夏(先用熱水浸泡)、木香、枳殼(炒過)、橘紅、赤茯苓、紫蘇、炙甘草(各3克)。

以上材料切碎後,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風痰導致的頭暈目眩、噁心想吐、不敢張眼,如同身處雲端。

主要成分有半夏、陳皮(去內白)、麥芽(各2.25克)、人參、白朮(炒過)、黃耆(先用米漿浸泡)、天麻、白茯苓、神麴(炒過)、澤瀉(各1.5克)、乾薑(0.6克)、黃柏(0.45克)。

以上材料切碎後,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香橘飲」,用於治療氣滯無法排痰導致的頭暈目眩。

主要成分有木香、橘皮(去內白)、白朮、半夏麴、白茯苓、砂仁(各6克)、丁香、炙甘草(各1.5克)。

以上材料切碎後,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玉液湯」,用於治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感動,氣鬱產生口涎,隨氣上升至頭目,導致頭暈目眩、心悸,眉骨疼痛。

主要成分有大半夏(先用熱水浸泡七次,去皮去心)。

以上材料切成薄片,每次服用約12克,加入十片生薑,用水煎煮,加入少量沉香和水一起磨製的沉香水,效果顯著。

「祛痰丸」,用於治療風頭旋轉、痰逆、噁心、胸脹不適。

主要成分有生南星、生半夏、赤茯苓(去皮)、陳皮(去內白)、炮乾薑(各等量)。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米湯送服。

「白附子丸」,用於治療風痰上衝導致的頭暈頭痛。

主要成分有全蠍(炒過,15克)、白附子(炮過)、南星(炮過)、旋覆花、甘菊花、天麻、川芎、橘紅、僵蠶、生乾薑(各30克)。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半斤生薑榨汁和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煎好的荊芥湯送服。

「增損黑錫丹」,用於治療陰陽失衡,上熱下冷,頭暈目眩,病態危急的患者,使用此方能立即見效。亦可用於治療早上起牀時頭暈,不久自行恢復,此症狀常見於老年痰積所造成,必須使用此藥來治療。

主要成分有黑錫丹頭(60克)、肉豆蔻、炮附子(去皮去心)、破故紙(炒過)、胡蘆巴、官桂(去皮)、茴香(各3克)、青皮(去瓤,炒過)、川楝子、陽起石、木香、沉香(各15克)、烏藥(用火煅燒,用醋淬煉七次,細磨,用水洗淨,各0.3克)。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用酒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粒,用濃煎的人參、茯苓、生薑、棗湯送服,空腹服用。

「黑將軍散」,用於治療無法忍受的頭暈目眩,多是由痰火所導致。

主要成分有大黃(酒炒過)。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淡茶水調和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