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1)
卷二十二·下 (1)
1. 治痢疾初起方(蕩積行氣之劑)
治痢散,治痢疾初起之時,不論赤白皆效。
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小兒減半。忌葷腥、麵食、煎炒、開氣發氣諸物。本方加川黃連四兩,尤效。
樸黃丸,治痢初起,腹中實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
上為細末,荷葉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下。小兒一錢。
導氣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此方行血調氣,深合經旨。
芍藥(二錢),當歸(一錢半),大黃,黃芩(各二錢),黃連,木香,檳榔(各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一方有枳殼五分。河間芍藥湯多甘草、官桂二味。利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一錢;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一錢。
木香導氣湯,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兼,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問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大黃(一錢半),黃連,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實(各一錢),當歸,茯苓,朴硝(各八分),木香(五分)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一方無枳實。
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加減導氣湯,治痢疾初起,不問赤白,以此導之。
白芍藥(二錢),大黃(三錢,煎熟入),黃連,厚朴(薑製),枳殼(麩炒,各一錢半),黃芩,木香,檳榔(各一錢),青皮(炒,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渣再煎,得利數行即愈。二帖後不愈,去檳榔、厚朴、枳殼、大黃,加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有血,加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食少,加炒神麯。
芍藥湯(河間),行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官桂(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
如痢不減,漸加大黃;窘迫甚者,加芒硝半兩。如痞滿氣不宣通,加枳實半兩;如臟毒下血,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白芍藥(炒,二錢),黃芩(炒),黃連(炒),木香,枳殼(炒,各一錢半),檳榔(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腹痛,加當歸一錢半,砂仁一錢,再加木香、芍藥各五分;若後重,加滑石炒一錢半,再加枳殼、檳榔各五分,生芍藥、條黃芩各五分;若痢已久而後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用條黃芩、升麻各一錢,以升提之;若白痢,加白朮、茯苓、炒滑石、陳皮各一錢;稍久胃虛,減芩、連、芍藥各七分,亦加上數味,惟去滑石、檳榔、枳殼,再加縮砂、炙乾姜各五分;初欲下之,再加大黃五錢;兼食積,加山楂、梔子、枳實各一錢;若紅痢,加當歸、川芎、桃仁各一錢半;稍久胃虛,減芩、連各五分,加當歸、川芎、熟地黃、阿膠、硃砂、陳皮各一錢,白朮一錢半。
白話文:
治痢疾初起方(蕩積行氣之劑)
治痢散: 治療痢疾初期,無論赤痢或白痢都有效。
配方:葛根、苦參(酒炒)、陳皮、陳松蘿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麥芽(炒)、山楂(炒,各十二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兒童減半。忌食葷腥、麵食、煎炒食物及一切開氣發氣的食物。此方加川黃連四兩,療效更佳。
樸黃丸: 治療痢疾初期,腹部脹痛,按壓腹部疼痛難忍,這是宿食引起的,需要瀉下治療。
配方: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十二兩)、大黃(酒蒸,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荷葉水泛丸,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錢,開水送服。兒童每次服用一錢。
導氣湯: 治療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不止的症狀。此方能行血調氣,符合經方原則。
配方:芍藥(二錢)、當歸(一錢半)、大黃、黃芩(各二錢)、黃連、木香、檳榔(各七分)。將藥材切碎,煎一劑,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溫服,若症狀未止,可再次服用。另一方劑中加枳殼五分。河間芍藥湯中多加甘草、官桂二味。若療效不佳,可逐漸加大黃用量;若症狀十分窘迫,可加芒硝一錢;若腹部痞滿,氣機不暢,可加枳實一錢。
木香導氣湯: 治療痢疾初期,腹痛,紅白痢兼有,裡急後重,發熱,不願開口說話,不論老幼,先服用一劑,療效甚佳。
配方:大黃(一錢半)、黃連、芍藥(生用,各一錢二分)、厚朴、檳榔、枳實(各一錢)、當歸、茯苓、朴硝(各八分)、木香(五分)。將藥材切碎,用兩鍾水煎成七分,空腹服用。另一方劑中無枳實。小便赤色並伴有尿頻,可加滑石、木通。
加減導氣湯: 治療痢疾初期,無論赤痢或白痢,均可用此方治療。
配方:白芍藥(二錢)、大黃(三錢,煎熟後加入)、黃連、厚朴(薑製)、枳殼(麩炒,各一錢半)、黃芩、木香、檳榔(各一錢)、青皮(炒,五分)。將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水煎,飯前熱服。服藥後再煎藥渣,大便通利數次即可痊癒。服用兩劑後若症狀未癒,去除檳榔、厚朴、枳殼、大黃,加入白朮一錢半、白茯苓、陳皮各一錢;若有出血,加當歸一錢、桃仁十個,黃連減半;若食慾不振,加炒神麴。
芍藥湯(河間):行血調氣。經書記載:小便不利,大便排出膿血,說明氣機運行,則血止,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裡急後重自除。
配方:芍藥(一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官桂(各二錢)。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飯後溫服。
若痢疾未減輕,可逐漸加大黃用量;若症狀十分窘迫,可加芒硝半兩;若腹部痞滿,氣機不暢,可加枳實半兩;若臟腑有毒邪,下血,可加黃柏半兩。
寧胃散: 此方根據不同症狀加減。 (此處列出各種加減用藥,篇幅較長,為避免冗餘,略去詳細內容,但其基本配方為白芍藥(炒,二錢)、黃芩(炒)、黃連(炒)、木香、枳殼(炒,各一錢半)、檳榔(一錢)、甘草(炙,三分),根據腹痛、裡急後重、病程長短、痢疾的顏色、胃虛等情況,添加或減少不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