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7)

1. 附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

人有傳屍、殗殜、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其候各異,其源不同,世醫不明根本,妄投藥石,可勝嘆哉。予休心雲水,遠絕人事,遂以所傳《樞要精微》,以示世醫,使之明曉。夫傳屍勞者,男子自腎傳心,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女子自心傳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

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或連及親族,至於滅門。其源皆由房室,飲食過度,冷熱不時,憂思悲傷,有欲不遂,驚悸喜懼,或大病後行房,或臨屍哭泣,屍氣所感。邪氣一生,流傳五臟,蠹食傷心,雖有諸候,其實不離乎心陽腎陰也。若明陰陽用藥,可以返魂奪命,起死回生。

白話文:

人體會出現傳屍、殗殜、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等病症,這些病症的徵兆各不相同,病因也各有差異。許多醫生不了解病根,就胡亂用藥,實在令人嘆息。我隱居山林,遠離塵世,決定將祖傳的《樞要精微》傳授給世人,讓他們明辨病因。所謂傳屍勞,就是男子從腎臟傳到心臟,再傳到肺臟、肝臟、脾臟,女子則是從心臟傳到肺臟、肝臟、脾臟,最後傳到腎臟,五臟再傳到六腑,最終導致死亡。這種疾病甚至會傳染給家人,造成滅門之禍。病因大多源於房事過度、飲食無度、冷熱失調、憂思悲傷、慾望不得滿足、驚恐害怕,或是大病後行房,或是在喪葬時哭泣而感染屍氣。邪氣入侵後,流傳五臟,損害心臟,雖然會出現各種徵兆,但根本原因還是心陽和腎陰的失調。如果能明辨陰陽,用藥得當,就能起死回生,挽回生命。

人知勞之名,未知其理,人生以血為榮,以氣為衛,二者運轉而無壅滯,勞何由生。故勞者,倦也。血氣倦則不運,凝滯疏漏,邪氣相乘,心受之為盜汗,虛汗,憂悲恐懼,恍惚不安。腎受之為骨蒸,為鬼交,陽虛好色愈甚。肝受之為瘰癧,脅滿痞聚,拳攣拘急,風氣乘之為痛疼。

脾受之為多思慮,慕清涼,不食,多食無味。肺受之為氣喘痰涎,睡臥不安,毛髮焦枯。至於六腑,亦各有證。今人多用涼藥,則損胃氣,雖盧扁亦難矣。予之所論,但在開關把胃。何則勞病者,血氣不運,遂致乾枯,此關脈閉也,故先用開關藥通其血脈,既開關則須起胃。蓋五臟皆有胃氣,邪氣附之,則五臟衰弱,若不把胃,則他藥何由而行。

白話文:

人們都知道勞累這個詞,卻不知道勞累的道理。人體以血液為營養,以氣為保護,這兩者運作順暢無阻礙,哪裡會有勞累呢?所以勞累就是疲倦。血氣疲倦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淤積阻塞,造成漏洞,邪氣乘虛而入。

心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盜汗、虛汗、憂愁、悲傷、恐懼、恍惚不安。腎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骨蒸潮熱、夢遺,陽氣虛弱,反而更想縱慾。肝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瘰癧、脅肋脹滿、腹部痞塊、拳頭緊握、肢體拘急,風邪乘虛而入就會引起疼痛。

脾臟受到影響,就會思慮過度、喜歡清涼、不想吃東西,即使吃了也無味。肺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氣喘、痰多、睡覺不安、頭髮枯黃。至於六腑,也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現在很多人喜歡用涼藥,就會損傷胃氣,即使是像盧扁這樣的名醫也難以治療。我所論述的,就在於開關和扶胃。為什麼呢?因為勞累生病的人,血氣運行不暢,導致身體乾枯,這就如同關脈閉塞一樣。所以先用開關的藥物來疏通血脈,開關之後就要扶胃。因為五臟都有胃氣,邪氣侵犯五臟,就會造成五臟衰弱。如果沒有扶胃,其他的藥物怎麼起作用呢?

說明

這段古文主要闡述了中醫對勞累的理解以及治療勞累的思路。它認爲勞累源於血氣運行不暢,進而導致邪氣侵犯五臟六腑,從而產生各種病症。治療上則強調“開關把胃”,即先用開關藥疏通血脈,再用扶胃藥增強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勞累的目的。

故開關把胃,乃治勞妙法也。然必須明陰陽,且如起胃,陽病藥不可過暖,陰病藥不可過涼。今人言丁香、厚朴、肉桂、蓯蓉,可補五臟,不知用之則喘息閉嗽,如火益熱。或以治鬼為先務,要當法藥相濟,道力資扶,然後鬼屍可逐也。此論上合黃帝岐扁,下明臟腑陰陽,非患人有福,亦不遭逢,寶之。

總論病證云:如夜夢鬼交,遺精自泄,夢魂不安,常見先亡,恐怖鬼神,思量飲食,食至不進,目精失白,骨節疼痛,五心煩熱,頭髮作滯,面臉時紅,如敷胭脂,唇紅異常,肌膚不潤,言語氣短,大便秘澀,或時溏利,小便黃赤,或時白濁,項生瘰癧,腹中氣塊,鼻口生瘡,口舌乾燥,咽喉不利,仰臥不得,或時氣喘,涕唾稠黏,上氣憤滿,痰吐噁心,腹脅妨悶,陰中冷痛,陰癢生瘡,多濕,轉筋拘急,或憤怒悲啼,舌直苦痛,目睛時痛,盜汗,抬肩喘息,陽道虛剛,如手足心煩疼,口乾舌瘡,小便黃赤,大便難及熱多,咽喉痛,涎唾黃黏,及兼前項一二證,即是陽病,當用陽病開關散,為瀉陽而補陰。

白話文:

因此,開關調理脾胃,是治療勞損的妙法。但必須明辨陰陽,比如調理脾胃,陽病的藥物不可過於溫熱,陰病的藥物不可過於寒涼。現在有些人說丁香、厚朴、肉桂、蓯蓉可以補五臟,卻不知道亂用這些藥物會導致喘息、咳嗽,就像火上澆油一樣。或者以治鬼為首要任務,一定要用正確的藥物配合道術,才能夠驅逐鬼魅,使屍體安息。這段論述上承黃帝、岐伯、扁鵲的醫學思想,下明臟腑陰陽之理,非有福之人,也難得一見,要好好珍惜。

總論病證:如果夜裡夢到鬼交,遺精自泄,夢魂不安,經常看見亡故的親人,害怕鬼神,思慮飲食,吃不下東西,眼睛精華減少,骨節疼痛,五心煩熱,頭髮枯燥,面頰時常發紅,像是塗了胭脂一樣,嘴唇紅得異常,皮膚乾燥,言語氣短,大便便秘,或時腹瀉,小便黃赤,或時白濁,頸部生長瘰癧,腹部有氣塊,鼻口長瘡,口舌乾燥,咽喉不適,仰臥不舒服,或時氣喘,鼻涕口水稠黏,胸悶氣短,吐痰噁心,腹脅悶痛,陰部冰冷疼痛,陰部瘙癢長瘡,身體多濕,筋脈拘攣,或憤怒悲啼,舌頭伸直疼痛,眼睛時常疼痛,盜汗,抬肩喘息,陽道虛弱,比如手足心煩痛,口乾舌生瘡,小便黃赤,大便難解,體內熱氣多,咽喉疼痛,口水黃稠黏,以及伴隨上述頸部等一兩項症狀,這些都是陽病,應該使用陽病開關散,以瀉陽補陰。

如大便溏利,小便白濁,飲食不化,胃逆口惡,雖有熱,痰唾白色,及小便多,仍兼前項數唾,即是陰病,當用陰病開關藥。凡勞證虛極,亦多令人煩躁,大小便不利,宜兼諸脈證審之。陰陽二證,皆用起胃散。

又歌訣,云:

水丘道人年一百,煉得龍精並虎魄,

流傳此法在人間,聊向三天助陰德。

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藥於人有效多,

不問陰陽並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

脾經虛冷易生寒,最是難將熱藥攻,

閉卻大便並上氣,為多厚朴與蓯蓉。

此法精關兩道方,病人入口便知良,

但須仔細看形候,莫向陰中錯用陽。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大便稀溏、小便白濁、飲食消化不良、胃氣上逆、口苦、雖然有發熱現象,但痰液呈白色,且小便量多,同時還伴有上述幾種症狀,這就屬於陰虛的病症,應該使用針對陰虛的開關藥物。凡是勞累過度導致的虛弱症狀,也常常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大小便不順暢,需要結合脈象來綜合判斷。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可以服用[起胃散]來調理。

歌訣解釋

水丘道人活了一百歲,煉成了龍精虎魄的藥方,將此法傳授給世人,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延年益壽,積累陰德。此藥對於危急重症有很大的療效,不分陰陽虛實、寒熱虛實,都能先調和脾胃。脾經虛寒容易產生寒氣,最忌諱用熱性藥物治療,會加重病情。如果出現便祕和氣喘,可以用厚朴和蓯蓉來調理。這個藥方針對兩條重要經絡,病人服用後就能感覺到藥效。但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切不可把陰虛誤認為陽虛而錯用藥物。

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體無筋力,

烏龍膏子二十丸,便似焦枯得甘滴。

遺精夢泄腹膨高,咳嗽陰痛為患勞,

此病是陰須認識,便當急下玉龍膏。

嗽里痰涎仰臥難,陰陽交併候多端,

卻須兼服訶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七寶丸,瀉骨蒸傳屍邪氣,陽病可服。

黃連四兩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用童便五升,文火煮令爛干為度,以肚細切,同藥搗研,置風中吹乾,丸如桐子大,硃砂、麝香為衣,空心麥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嚥下。無硃砂亦可。

白話文:

患者出現鼻涕和唾液黏稠、小便顏色深紅、全身乾燥無力、四肢無力等症狀。

服用烏龍膏二十丸,排泄物如焦炭般乾燥,但同時也會有甘甜的液體排出。

患者還可能出現遺精、夢遺、腹部脹大、咳嗽、陰部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陰虛所致。

因此,應立即服用玉龍膏來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咳嗽痰多、仰臥困難等症狀,說明陰陽失調,需配合服用訶黎散,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若患者有骨蒸潮熱、體內邪氣等症狀,可服用七寶丸治療陽虛。

將黃連四兩研磨成細末,放入洗淨的豬肚中,縫合起來,用童便五升文火煮至爛透,將豬肚切碎,與藥粉混合搗碎,放在風中吹乾,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硃砂和麝香做外衣,空腹用麥冬水送服。也可以服用開關散治療陽虛,若無硃砂也可省略。

陽病開關散

柴胡(去蘆),桔梗(炒),秦艽,麥冬(去心),木通(各半兩),當歸,芍藥,木香,澤瀉,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空心溫服。小便多,即病去也。

白話文:

此方名為陽病開關散,主要用於治療陽性病症,例如發熱、口渴、小便少等症狀。方中柴胡、桔梗、秦艽等藥物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退熱的作用;麥冬、木通等藥物能滋陰潤燥、清熱利尿;當歸、芍藥、木香等藥物能補血活血、行氣止痛;桑白皮、地骨皮等藥物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甘草則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

方中強調服用後小便增多,即為病症消除的標誌。此方需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陰病開關散

當歸,赤芍,肉桂,白芷,甘草(炙,各半兩),枳殼(三錢),木香(二錢),天南星(去皮,一錢,薑汁浸一宿,焙)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又煎七分,溫服。

起胃散,陰陽二候皆用。

黃耆(炙,二兩),白朮(炒),山藥(各一兩),人參,白芷(各五錢)

白話文:

陰病開關散,由當歸、赤芍、肉桂、白芷、甘草(炙,各半兩)、枳殼(三錢)、木香(二錢)、天南星(去皮,一錢,薑汁浸一宿,焙)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薑三片,煎煮七分,再加入無灰酒三分盞和童便三分盞,再次煎煮七分,溫熱服用。起胃散適用於陰陽二候,由黃耆(炙,二兩)、白朮(炒)、山藥(各一兩)、人參、白芷(各五錢)組成。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木瓜煎。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後不問退否,兼玉龍膏服之。

烏龍膏

烏梅(去核),柴胡,紫菀,生乾地黃,木香(各一兩),秦艽(實好者),貝母(麩炒,去心),防風(各二錢),杏仁(五兩,麵炒)

上為末,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每次服用三錢,加入木瓜煎。也可以添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先服用這個起胃散,一兩日後不論是否退燒,都要同時服用玉龍膏。

烏龍膏的製作方法如下:

烏梅去核,柴胡、紫菀、生乾地黃、木香各一兩,秦艽(品質好的),貝母(麩炒去心),防風各二錢,杏仁五兩(用麵炒)。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將六十片皂角分為四份,二十片去黑皮後用醋炙成粉末,二十片燒成灰保留藥性,二十片用湯浸泡後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碎成泥狀。將皂角粉末與豬肉泥混合,加入五升水,仔細揉搓取汁,再加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一起熬成膏狀。將膏狀物與之前研磨好的藥粉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麥門冬湯送服。病情嚴重者,服用二十日即可見效。

玉龍膏

青蒿子,柴胡,白檳榔(各二兩),人參,生乾地黃,肉蓯蓉(酒浸一宿,炙),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色,各一兩),龜甲,白朮,白茯苓,木香,牡蠣,地骨皮(各半兩),當歸(三錢),硃砂(一錢),豆豉心(二合)

又加烏梅肉、枳殼。

上為末,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曬,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勻和藥,用槌擂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

白話文:

玉龍膏

藥材:

  • 青蒿子、柴胡、白檳榔(各二兩)
  • 人參、生乾地黃、肉蓯蓉(酒浸一宿,炙)
  • 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
  • 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色,各一兩)
  • 龜甲、白朮、白茯苓、木香、牡蠣、地骨皮(各半兩)
  • 當歸(三錢)
  • 硃砂(一錢)
  • 豆豉心(二合)

另加:

  • 烏梅肉、枳殼

製法:

  1. 將上述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2. 取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泡,春夏七日,秋冬十日,每日換新,並於日中曬乾。
  3. 清水淘去杏仁皮尖,焙乾。
  4. 取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煮至軟爛,倒入砂盆。
  5. 用柳木槌將杏仁研磨成膏狀,以細布過濾。
  6. 加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拌均勻。
  7. 用槌擂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服用方法:

  • 空心服,每次十五丸,可加至三十丸。
  • 如感到發熱,可減少丸藥服用量。
  • 熱退後可逐漸增加丸藥數量。

註釋:

  • 文中所述童便,應為古人常用的藥引,現代人應避免使用。
  • 方中藥材名,以現代中藥學名義標註。

加減經月日,諸證皆退,進食安臥,面有血色,乃藥行也,當勤服無怠。忌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物。

訶黎散,治勞嗽上氣。

赤茯苓,訶黎勒皮(各二兩),當歸(炒),檳榔,大黃(炒,各一兩),木香,吳茱萸(湯泡七次,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經期正常,各種症狀都消退,食慾好,睡眠好,面色紅潤,表示藥效發揮了,要勤加服用,不要間斷。忌食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食物。

訶黎散,治療勞累咳嗽、呼吸急促。

赤茯苓、訶黎勒皮(各二兩)、當歸(炒)、檳榔、大黃(炒,各一兩)、木香、吳茱萸(湯泡七次,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三片,用一碗水煎煮至六分,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