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4)

1. 治五勞方

黃耆湯,五臟皆有勞,勞其肺者,短氣虛寒,皮毛枯澀,津液不通,氣力損乏,脈來遲緩者,此方主之。

黃耆(四兩),人參,白朮,桂心(各二兩),附子(三十株),生薑(八兩),大棗(十枚)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蔭按:脈主氣,久於大棗喘咳,則成肺勞。肺勞,故令氣短而聲不長,氣為陽,陽虛則寒,故令虛寒。肺主皮毛,肺勞則無津液以充膚澤毛,故令枯澀。氣有餘則物潤,津氣不足則無以化液,故令口乾而津液不通。氣壯則強,氣餒則弱,今肺為勞傷,故氣力損乏。脈來遲者為寒,緩者為虛。

白話文:

黃耆湯適用於五臟皆有勞損,特別是肺部勞損的患者。症狀包括呼吸短促、畏寒、皮膚乾燥、口乾舌燥、體力衰竭,脈象遲緩。

藥方由黃耆(四兩)、人參、白朮、桂心(各二兩)、附子(三十株)、生薑(八兩)、大棗(十枚)組成。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用水煎服。

古籍中記載,脈象反映氣血狀況,長期咳嗽喘息會導致肺部勞損。肺部勞損會導致呼吸短促、聲音微弱。氣為陽,陽虛則寒,所以患者會感到虛寒。肺主皮毛,肺部勞損會導致體內津液不足,無法滋潤皮膚毛髮,所以皮膚乾燥。氣充足則身體潤澤,津液不足則無法化為體液,所以患者口乾舌燥,津液不通。氣壯則體力強壯,氣虛則體力衰弱,肺部勞損導致氣力損乏。脈象遲緩代表寒症,脈象緩弱代表虛症。

黃耆、人參,甘溫者也,故能補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熱者也,氣虛則陰湊之而為寒,熱能壯氣,是故用之。白朮、薑、棗,脾胃藥也。經曰虛則調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是方也,以上件皆是虛寒之證,故為合宜。若肺熱脈數者,非所宜也,合主二母散。

二母散,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此方主之。

知母(去毛炒),貝母(去心略炒,各五錢)

上共為末,水煎服。

蔭按:治肺有二法,氣虛而陰湊之,則如前方之溫補。金衰而火乘之,則如此方之滋陰。宜溫補者易愈,宜滋陰者難療。蓋火來乘金,謂之賊邪,將作肺痿,甚是難治。是方也,二母皆苦寒之品,苦能堅金,寒能勝熱,故昔人主之。

白話文:

黃芪、人參,味道甘甜溫和,因此能補益人體元氣。醫書上說:「損傷肺氣就應該補益元氣」,所以用它們來治療。桂心、附子,辛辣溫熱,氣虛的人容易被陰寒之氣入侵,熱能壯氣,因此用它們來治療。白朮、薑、棗,是調理脾胃的藥物。醫書上說:「虛弱就應該調理其母」,脾胃是肺的母,因此用它們來治療。這個方子裡的藥物都是針對虛寒體質的,所以適合這個症狀。如果患者肺熱脈搏跳得快,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應該改用「二母散」。

「二母散」是專門治療肺勞有熱,不能服用補氣藥物的患者。

知母(去掉毛,炒一下),貝母(去掉心,稍微炒一下,各五錢)

把藥材研成粉末,用水煎服。

古人說:治療肺病有兩種方法,如果患者氣虛而被陰寒之氣入侵,就應該像前面提到的方子一樣,使用溫補藥物。如果患者肺金衰弱而被火氣所侵犯,就應該像這個方子一樣,使用滋陰藥物。適合溫補的患者容易治癒,而適合滋陰的患者則難以治療。因為火氣入侵肺金,叫做「賊邪」,容易導致肺痿,非常難治。這個方子裡的「二母」,都是苦寒的藥物,苦味可以堅固肺金,寒性可以剋制火熱,所以古人把它用來治療這個病症。

人參固本丸,肺勞虛熱,此方調之。

人參(二兩),天冬(去心炒),麥冬(去心炒),生地(姜酒炒),熟地(各四兩,砂仁沉香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湯下。

蔭按:本猶根也,肺主氣,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於腎水,故用人參益氣,二冬清氣,熟地補腎,生地涼腎。劑之為丸,用之於下,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非固本而何。或問補腎何以用人參,余曰:大氣周流,無臟不有,故人參之用,亦無處不宜。今得滋陰之品以君之,則亦上行而補下矣。

白話文:

[人參固本丸] 方劑說明

適用於: 肺勞虛熱者,此方可調治。

藥材組成:

  • 人參 (二兩)
  • 天冬 (去心炒,二兩)
  • 麥冬 (去心炒,二兩)
  • 生地 (姜酒炒,四兩)
  • 熟地 (四兩,與砂仁、沉香共炒)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溫湯送服。

方義解說:

  • 本方名為“固本丸”,意指此方能固本培元,補益肺腎。
  • 肺主氣,根于丹田,也就是指肺氣的根源在於腎氣。
  • 肺畏火,而制火必須從腎水入手,因此本方以人參益氣,二冬清氣,熟地補腎,生地涼腎,以達到滋陰降火、固本培元之效。
  • 方劑以丸劑形式服用,是為了讓藥力緩緩下行,壯水之主,以制陽火,這就是“固本”的真義。
  • 有人可能會問,補腎為什麼要用人參?
  • 其實,大氣周流,無臟不有,人參的功效廣泛,適用於各種情況。
  • 本方以滋陰之品為君藥,人參的功效也能上行而補下,既補氣又滋陰,效果更佳。

天王補心丹,過勞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者,此方主之。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生地(酒洗,四兩),五味(炒),當歸(酒洗),麥冬(去心炒),天冬(去心炒),柏子伯(炒去油),酸棗仁(炒,各一兩,去油)

白話文:

天王補心丹適合治療心力交瘁,精神恍惚、健忘,大便難解或時而溏瀉,口內生瘡的人。藥方包括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玄參(炒)、丹參(炒)、遠志(炒)、桔梗(各五錢)、生地(酒洗,四兩)、五味子(炒)、當歸(酒洗)、麥冬(去心炒)、天冬(去心炒)、柏子仁(炒去油)、酸棗仁(炒,各一兩,去油)。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用燈心棗湯下。

蔭按:心者,神明之臟。過於憂愁思慮,久久則成心勞,心勞則神明傷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則大便潤,血燥故大便難,或時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內生瘡者,心虛而火內灼也。

人參養心,當歸養心血,天麥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熱,柏仁、遠志所以養心神,五味、棗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補虛,桔梗能利膈,諸藥專於補心,勞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傳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講經,鄧天王憫其勞也,錫以此方,因得名焉,載在經藏,今未辨其真偽,異日廣求佛典而搜之。

白話文:

藥方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睡前服用,用燈心草和紅棗煮成的湯送服。

註解

心臟是神明之所在。過度憂愁思慮,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心勞,心勞則傷神,所以會出現心神不寧、健忘等症狀。

心臟主導血液,血液滋潤則大便通暢,血液乾燥則大便難解,或有時溏瀉,是因為心火不足以生脾土。

口內生瘡是因為心虛火氣內灼。

人參滋養心氣,當歸滋養心血,麥冬滋養心津,生地、丹皮解心熱,柏子仁、遠志滋養心神,五味子、棗仁收斂心液,茯苓補虛,桔梗利膈。

此方專門用於補心,勞心之人宜常服用。

方源出處

此方的傳承來源尚未考證,據說傳自志公和尚,他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苦,賜予此方,因此得名。此方記載於經藏之中,目前尚未辨明真偽,待日後廣泛搜尋佛典,方可考證。

犀角地黃湯,勞心動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生犀角(鎊),生地(酒炒),白芍藥,牡丹皮

上銼,水煎,溫服。

蔭按:心屬火而主脈,過勞其心則火妄動而脈湧溢,越竅而出,則為吐為衄者,熱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涼心之藥主之,生犀能解心熱,生地能涼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人肝,寒者勝熱。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從肝而治之,乃迎奪之兵也。

四物粱米湯,心勞吐衄,久服寒涼之劑,因壞脾胃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適用於勞心動火,吐血,鼻出血的人。

藥方如下:

生犀角(刮去外皮),生地黃(用酒炒過),白芍藥,牡丹皮。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古人說:心臟屬火,掌管脈絡,過度勞累心臟就會導致心火妄動,脈絡充盈溢出,從口鼻流出,這就是吐血和鼻出血,屬於熱症。醫書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病根。因此,用清心涼血的藥物治療。生犀角可以解心熱,生地黃可以涼心血,白芍和丹皮性寒味酸,酸入肝,寒能克熱。所以,雖然是心臟病卻要從肝臟治療,因為肝是心的母親,木能生火,所以從肝臟治療,是採取迎敵奪取的策略。

四物粱米湯則適用於心勞吐血、鼻出血,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胃受損的人。

粱米,稻米,黍米(各一升),蠟(如彈丸大,後入,以化為度)

上水煮服。

蔭按: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涼而壞,則必盜母氣以自養,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調脾益胃,調脾莫如穀氣,故用稻粱黍米。復用蠟者,取其厚腸胃云爾。此療子益母之義,昔之良醫皆用之。

半夏湯,脾勞,四肢不用,五臟皆乖,脹滿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嚥唾者,此方主之。

半夏(制),宿姜(各二兩),茯苓(去皮),白朮(土炒),杏仁(去皮尖,炒),橘皮(去白),芍藥(炒,各五錢),竹葉(二十片),大棗(五枚)

白話文:

取一升糙米、一升稻米、一升黍米,加入蠟丸(如彈丸大小,待水沸後再放入,以溶化為度),以水煮服。

此方以調脾益胃為目的,因脾虛寒涼,會盜取心氣以自養,導致心臟病變。故以稻米、糙米、黍米之穀氣調脾,蠟則可滋養腸胃。此方為昔日良醫所用,療效顯著。

半夏湯用於脾勞所致的四肢無力、五臟功能失調、腹脹滿、呼吸困難、舌根苦澀、吞嚥困難等症狀。取制半夏、宿姜各二兩,茯苓去皮,白朮土炒,杏仁去皮尖炒,橘皮去白,芍藥炒,竹葉二十片,大棗五枚。

上銼,水煎服。

蔭按:脾主消磨五穀,若勞倦之後,病瘥之餘,遇適口之味,過於厭飫,脾弱不能消磨,勞於運化,久久則成脾勞。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臟皆受氣於脾,脾勞而傷,則五臟皆無以稟氣,故乖而失其常。經曰:脾主行氣於三陰。脾勞則三陰之氣至胸中而還,故令肩息,脾之經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嚥唾。半夏甘辛,甘則益脾,辛則散滯。

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製半夏之毒。脾喜燥而畏濕,故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喜通而惡塞,故用杏仁利氣,橘皮泄氣。竹葉氣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大棗之用,取其甘而益脾爾。

白話文:

上銼,水煎服。

**陰按:**脾臟負責消化五穀,如果勞累過後,疾病痊癒後,遇到合胃口的食物,過於貪食,脾臟虛弱無法消化,運化勞累,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脾勞。脾臟主宰四肢,所以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皆受脾臟氣血的滋養,脾勞損傷,則五臟皆無以獲取氣血,因此功能失調,失去常態。經書說:「脾臟主宰氣血運行於三陰。」脾勞則三陰之氣到達胸部後又返回,所以會導致肩部呼吸困難。脾臟的經脈上行至膈膜,沿著咽喉連接到舌根,散佈到舌下,所以會導致舌根苦澀直硬,無法吞嚥唾液。

半夏味甘辛,甘能益脾,辛能散滯。

宿姜等之,一是醒脾,二是制約半夏的毒性。脾臟喜燥而畏濕,所以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臟喜通暢而惡塞,所以用杏仁利氣,橘皮泄氣。竹葉氣味清香,能去除脾土中的火氣。芍藥味酸,能瀉脾土中的木氣。大棗的作用,在於其甘甜能益脾。

補中益氣湯,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於言語,惡食溏泄,日漸瘦弱者,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炙,各一錢),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當歸,白朮(炒),陳皮(去白),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動不息。又遇飢餒,無穀氣以養則傷脾,脾傷故令中氣不足,懶於言語。脾氣不足以勝穀氣,故惡食,脾弱不足剋制中宮之濕,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參耆歸術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補中氣。中氣者,脾胃之氣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適用於: 勞累過度損傷脾胃,導致中氣不足,出現懶言乏力、食慾不振、大便稀薄、體重下降等症狀者。

藥方組成:

  • 人參、甘草(炙,各一錢)
  •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 當歸、白朮(炒)、陳皮(去白)、柴胡、升麻(各五分)

用法: 以上藥材混合製成一劑,水煎服。

藥理分析:

脾臟主司四肢,故四肢勞動過度會損傷脾臟。飢餓或飲食不足,則脾臟無法從食物中獲取營養,也會損傷脾臟,導致中氣不足,表現為懶言乏力等症狀。

脾氣虛弱則無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故而惡食,脾虛無法控制中焦的濕氣,則出現溏泄。脾主肌肉,脾氣虛弱則導致肌肉消瘦。

本方中的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甘草皆為甘味藥物,可以補益脾胃,增強中氣。中氣即脾胃之氣,是人體氣機的根本。

人生與天地相似,天地之氣一升,則萬物皆生;天地之氣一降,則萬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為佐,以升清陽之氣,所以法象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陳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溫之滯也。是證黃耆建中湯亦可主用,見傷寒門。

枸杞酒,肝勞面目青,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者,此方主之。

枸杞子(一斗),酒(二斗)

上二味,同煎服。

蔭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謀而不決,拂而數怒,久久則勞其肝。肝,東方之色也,病則色徵於面目,故令面目色青。口苦者,肝移熱於腑,而膽汁上溢也。肝藏魂,肝勞則邪居魂室,故令精神不守,且恐畏不能獨臥也。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今肝為勞傷,故令目視不明。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肝臟勞損導致的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負責謀慮、藏魂、調節情緒等功能。當肝臟勞損時,會出現面色青白、口苦、精神不集中、害怕恐懼無法獨自睡覺、視力模糊等症狀。治療方法可以使用枸杞酒,其中枸杞可以滋補肝腎,酒可以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以有效緩解肝臟勞損的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古代中醫的理論,現代醫學對肝臟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入,建議患者出現相關症狀後,應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枸杞味厚,故足以養厥陰之陰。煮以純酒,取其泱洽氣血而已。他如六味地黃丸,亦可主用。古謂腎肝之病同一治,又謂虛則補其母,腎是肝之母,故地黃丸亦宜。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腎勞背難俯仰,小便不利,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便赤黃者,此方主之。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去核),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去木),白茯苓(各三兩),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各二兩)

白話文:

經書上說:「味屬陰性,味厚則屬陰性中的極陰。」枸杞味道厚重,因此能滋養厥陰之陰。用純酒煮枸杞,目的在於讓藥性溫和,氣血流通。其他的藥方,例如六味地黃丸,也可以作為主要藥方。古人認為腎臟和肝臟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種方法治療,也說虛則補其母,腎臟是肝臟的母親,因此地黃丸也適合治療肝病。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適用於腎臟勞損,背部難以彎曲,小便不利,排尿完後仍有餘瀝,陰囊潮濕生瘡,小腹裡急,排尿顏色赤黃等症狀。

藥方組成:

  • 熟地黃(八兩)
  • 山茱萸(去核,四兩)
  • 山藥(四兩)
  • 澤瀉(三兩)
  • 牡丹皮(去木,三兩)
  • 白茯苓(三兩)
  • 黃柏(鹽水炒,二兩)
  • 知母(鹽水炒,二兩)

上為末,地黃搗膏,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溫酒任下。

蔭按:腎者,藏精之臟也。若人強力入房,以竭其精,久久則成腎勞。腎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腎精以入房而竭,則骨髓日枯矣,故背難俯仰。前陰者,腎之竅,腎氣足,則能管攝小便而溲溺惟宜。腎氣怯,則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餘瀝,斯之謂失其開闔之常也。腎者水臟,傳化失宜,則水氣留之,水氣留,則生濕熱,故令囊濕生瘡也。

小腹裡急者,此真水枯而真火無制,真水枯則命門之相火無所畏,真火無制故灼膀胱少腹之筋膜而作裡急也。便赤黃者,亦皆火之所為。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足以補腎門之陰血。山藥、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濕,淡能滲濕,故足以去腎虛之陰濕。澤瀉、丹皮,鹹寒者也,咸能潤下,寒能勝熱,故足以去腎間之濕熱。

白話文:

藥方

將地黃搗成膏狀,與蜂蜜一起煉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時用溫水或溫酒送服。

醫案解析

腎臟是儲藏精氣的器官。如果男性過度房事,就會耗損精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腎虛。腎臟主宰精氣,精氣滋養骨髓,腎精因房事而耗損,骨髓就會逐漸枯竭,因此會導致腰背難以彎曲。

前陰是腎臟的竅穴,腎氣充足,就能控制小便,大小便正常。腎氣虛弱,就會想排便卻排不出來,或排便後還有餘瀝,這就是失去了開闔的正常功能。腎臟是主水之臟,如果運化失常,就會導致水氣停滯,水氣停滯就會產生濕熱,因此會造成陰囊濕潤生瘡。

小腹裡急,這是因為腎水枯竭,真火無制。腎水枯竭,命門的相火就沒有約束,無制之火就會灼燒膀胱和小腹的筋膜,導致裡急。大便赤黃,也是火熱所致。

熟地、山萸味厚,是陰中之陰,可以補腎陰血。山藥、茯苓味甘淡,甘能制濕,淡能滲濕,可以去除腎虛引起的陰濕。澤瀉、丹皮味鹹寒,鹹能潤下,寒能勝熱,可以去除腎間的濕熱。

解釋: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治療腎虛的藥方和醫案分析。藥方以地黃、蜂蜜煉制丸藥,用來補腎陰血。醫案分析則解釋了腎虛的病因,以及小腹裡急、便赤黃等症狀的形成原因。最後,醫生根據病症分別選擇了熟地、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等藥物,以針對性地治療腎虛的不同症狀。

黃柏、知母,苦潤者也,潤能滋陰,苦能濟火,故足以服龍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陰之火,滋其濟火之水,則腎間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中藥材「黃柏」和「知母」的功效。「黃柏」和「知母」都是苦味的草本植物,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

為了抑制灼傷陰氣的熱力,滋養能夠平息火焰的水分,那麼腎臟之間的精華血液就會逐漸產生出來。這是因為要增強身體中的陰液來控制過度旺盛的陽氣所造成的影響。

總而言之,這兩種草本植物可以幫助人體平衡陰陽,達到調理身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