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8)

1. 論痢先調氣

,云:痢疾古名滯下,以氣滯成積,積成痢。治法當以順氣為先,須當開胃,故謂無飽死痢疾也。

準繩,云:凡痢初發,不問赤白,裡急後重,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既起而腹內復急,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吞感應丸,或蘇合香丸吞感應丸。

統旨,云:瀉濕熱,行滯氣,芩、連、木香、檳榔、枳殼之類不可無。

丹溪,云:古方用厚朴為行凝滯之氣,稍行即去之,枳殼雖少緩亦不宜久服,只用陳皮以和諸藥。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後藥也。

白話文:

【討論痢疾首先調整氣機】

戴氏指出:痢疾在古代被稱為滯下,是由於氣機阻滯形成積聚,積聚再發展成為痢疾。治療上,首要任務是順暢氣機,並需開胃,因此有說法認為,過飽會導致痢疾死亡。

在《準繩》中記載:痢疾初發時,無論是血痢還是白痢,患者都會感到腹部緊急,排便困難,頻繁地想上廁所,但每次排泄量不多,起身後腹部又再度緊急,這時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上木香半錢,吞服感應丸,或者蘇合香丸搭配感應丸。

《統旨》提到:為了清除濕熱,疏通阻滯的氣機,黃芩、黃連、木香、檳榔、枳殼這些藥物都是必要的。

丹溪先生表示:古方中常用厚朴來疏通凝滯的氣機,但一旦氣機順暢就要停止使用。雖然枳殼的作用較緩和,但也不適合長期服用,只需用陳皮來調和各種藥物即可。古方中多使用粟殼來治療咳嗽和痢疾,但首要目標是要根除病因,這樣才能在後續的療程中取得效果。

2. 論赤痢

準繩,云:赤痢血色鮮紅,或如蛇蟲形,而間有血鮮者,此屬熱痢,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若血色暗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諸血痢不止,宜多用地榆。

易簡方,云:血痢當服胃風湯、膠艾湯之類。心經伏熱,下純血,色必鮮紅,用犀角生磨汁半鍾,硃砂飛研二錢,牛黃三分,人參末三錢,和丸如麻子大,燈心、龍眼肉煎湯下六七分。脾經受濕下血痢,用蒼朮地榆湯。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裡急後重,槐花丸,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磁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仲景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可以此治之。

丹溪,云:下血者宜涼血和血,當歸、桃仁、黃芩之類,或用朴硝。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有濕傷血,宜行濕清熱。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為死血,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

白話文:

【討論赤痢的情況】

根據「準繩」一書所述,赤痢的症狀若呈現鮮紅色的血液,或是排出的糞便形狀像蛇蟲,且夾雜著新鮮的血塊,這屬於熱痢的範疇。治療方式應使用藿香正氣散,並加入三十粒黑豆;或者使用五苓散,再添加半錢的木香和少量的粟米,然後配合服用黃連丸,也可選擇黃連阿膠丸或茶梅丸。如果病情嚴重,上述藥物效果不佳時,則應使用白頭翁湯。若是赤痢伴有發熱現象,則可用敗毒散,再添加一撮陳倉米來煎煮。

若患者血色偏暗,像是淤血,服用涼性藥物後,反而使排泄次數增多,頻率更密,這種情況應視為冷痢,可用理中湯,或者四君子湯,再添加一錢的肉果和半錢的木香。此外,加減平胃散和青六丸對於血痢也有良好的療效,各種血痢若一直無法止住,可嘗試大量使用地榆。

「易簡方」一書提到,血痢應服用胃風湯、膠艾湯等。心臟部位潛藏的熱氣,會導致純血下瀉,且血色鮮紅,可用研磨成半鍾的犀角汁,加上二錢的硃砂,三分的牛黃,以及三錢的人參末,混合製成如芝麻大小的丸藥,用燈心和龍眼肉煎煮的湯水送服六七分。若脾臟受到濕氣影響而出現血痢,則應使用蒼朮地榆湯。血痢久久不止,但腹部無痛感,也無緊迫感,可用槐花丸。將乾薑在火上燒至黑色,但不要讓它成為灰燼,放入磁碗中待冷卻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和吞服,此法對血痢有奇效。張仲景指出,小腸若受寒,就會有下瀉伴隨血便的症狀,可依此法治療。

丹溪先生認為,出血的症狀應以涼血和血為主,例如使用當歸、桃仁、黃芩等藥材,或者使用朴硝。若是由風邪下陷所致,應採取提升提昇的方法,因為風邪會傷害肝臟,而肝臟主管血液。若是由濕氣傷害血液,應採用祛濕清熱的方式。若下墜感異常,且積聚中有紫黑色的血塊,並且疼痛劇烈,這可能是死血,可使用細研的桃仁,以及滑石進行治療。

對於長時間無法痊癒的血痢,通常屬於陰虛,應以四物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