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7)

1. 論太陰受濕傳腎為膿血痢

機要,云:有太陰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久則傳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之所為也。

白話文:

在重要的醫療資料裡提到,有時候太陰脈因受到濕氣影響會導致水樣腹瀉,且大便不成形,身體感覺沉重並有些許脹滿感,對食物的口感與味道變得不敏銳。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可能會進一步轉變成為帶有膿血的大便。當脾臟的運作受到影響,濕氣傳導到腎臟,這種情況被稱為「賊邪」,因此病情較難以治癒。

然而,如果先是出現痢疾的症狀,然後纔是大便不成形的情況,這種情況被視為「微邪」,也就是較輕微的病態,因此比較容易康復。這些症狀和疾病,都是因為脾臟(在中醫裡被認為是主管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受到濕氣影響所導致的。

2. 東垣治痢大法

病機機要,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劑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鶩溏為利,當溫之。又云:在外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曰:避其銳至,擊其墮歸。此之謂也。

秘藏,云:假令傷寒飲食,䐜脹滿而傳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勝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弦細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可。(按此分風寒濕熱表裡,溫補寒下等治,至為切當,學者尤宜熟玩。但其裡急後重腹痛之義未詳,再觀論於後)

白話文:

【東垣治痢大法】

《病機機要》指出:當病人感到肛門有下墜感(後重)時,應採取瀉下的治療方法;若腹部疼痛,則應採用調和的療法;身體沉重是因為濕氣過重,所以應排除濕氣;脈象弦緊,應對抗風邪。對於膿血稠厚粘稠的情況,應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清除;如果病人感覺身體冰冷且自汗,應用劇烈的藥物來溫暖身體;當風邪侵入體內,應發汗排邪;如大便稀薄不成形,應使用溫熱的藥物。又說:病症在體表的,應促使其發散;病症在體內的,應使用瀉下的療法;病症在上部的,應使其催吐;病症在下部的,應使其徹底清除;身體表面發熱的,應從內部疏解;小便不暢的,應使用分利的方法。又提到:病情嚴重的,應進行調和;病情已去的,應助其恢復;病情到達頂點的,應使其停止。兵法中說:要避開敵人的銳氣,待其衰弱時才攻擊,這就是所謂的治病原則。

《祕藏》中說:假如因寒涼或飲食不節導致腹脹滿及食物未完全消化的瀉瀉,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消食導滯;若因濕熱之物引起膿血痢疾,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疏理體內;對於風邪下陷的情況,應提升體內正氣;濕氣過重的,應使用分利的療法;裏急的,應使用瀉下的療法;有下墜感的,應調理;腹部疼痛的,應調和;若出現嚴重的腹瀉、腸鳴、無力,連衣服都無法整理,脈象細弱的,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收斂;膿血稠厚粘稠,至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脈象洪大有力的,應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

以上是根據風、寒、濕、熱等不同情況,以及表、裡的區別,採用溫補、寒下等治療方法,非常切合實際,學習者應深入理解。然而,對於「裏急」、「後重」、「腹痛」的具體含義尚未詳細解釋,我們將在後續討論中進一步探討。

3. 論痢先蕩積

丹溪,云:痢初得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法。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湯下後,看其氣病、血病而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五日後不可下,脾胃氣虛故也。壯實者亦可下。(虞氏曰:此亦大概言之,氣血虛者難,一二日亦不可下,實者十餘日後亦有下之而安者)有男子五十餘下利,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此惟實者宜之,虛者以芍藥湯、益元散、保和丸之類蕩積)

準繩,云:芍藥湯治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止,須吐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元青丸逐之;元珠利積丸亦可。《元珠》云: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丹溪治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日食過飽而胃受傷,著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劑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豈免後患乎?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當下痢在初期的一兩天內,人體的元氣尚未虛弱,應該使用排蕩的方法來治療,這是一種「通因通用」的療法。在使用調胃承氣湯或是大小承氣湯下藥後,接下來要視病情是氣病還是血病來選擇藥物,如果是氣病就使用人參和白朮,如果是血病就使用四物湯。但是五天後就不能再用下藥的方法,因為此時脾胃氣已虛弱。對於體質壯實的人,五天後仍可考慮下藥。

有個五十多歲的男性病人,白天時有下痢的情況,且排出的是淡紅色的積物,到了夜晚就沒有下痢的情況,而且可以正常進食。首先讓他吃了兩次的小胃丹,然後再分三次分別給予四十丸、六十丸的藥量,將他體內的積物排出,之後再給他服用可以止瀉的藥物。但是這種方法只適合體質壯實的人,體質虛弱的人則應該使用芍藥湯、益元散或保和丸等藥物來排蕩體內的積物。

準繩先生提到,芍藥湯能治療下痢出血的情況,並且能調節體內的氣。經典中有說到,如果排尿時發現有膿血,這表示氣正在運行而血停止流動,只要讓血液流通,下痢的情況就會改善,而調節體內的氣也能消除下痢後的沉重感。益元散能治療身體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順的情況,能排蕩胃中的積聚物。如果下痢的情況非常嚴重,頻繁的下痢讓人感到極大的痛苦,或者長期下痢無法痊癒,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下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吐法或下法來清除體內的濕熱和積滯,使氣液得以流通,可以使用元青丸來驅除體內的濕熱和積滯,元珠利積丸也是另一個選擇。

下痢出現赤白相間的情況,腹部有滿脹感,並且有裡急後重的情況,上渴引飲,小便呈現赤澀的狀態,這表示體內有積滯,應該使用清腸丸、導氣丸來排蕩體內的積滯,這樣下痢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對於治療積聚的情況,輕微的可以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排蕩,如清腸丸;嚴重的則可以使用天真散、舟車丸來下藥,但是在下藥後不要立即補充營養。如果病人感覺到疲倦,並且自覺氣少、食慾不佳,這可能是虛證的表現,應該加入白朮、當歸等藥物來調理。如果病情更嚴重,則應該加入陳皮來補充體力,等到虛弱的情況得到改善,下痢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

丹溪先生治療葉先生的下痢,他的病情非常嚴重,符合使用承氣湯的條件。但是從脈象來看,雖然他的形體看起來很壯實,但是面色黃白,這表示他平時可能吃得太多,導致胃部受到傷害。丹溪先生讓他忍受了兩三天的痛苦,然後讓他服用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補劑十多帖,等到第三天後,他的胃氣稍微恢復,再讓他服用兩帖承氣湯,病情纔得到改善。如果在胃氣未完全恢復之前就使用承氣湯,可能會導致後續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