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下 (4)

1. 論熱藥治痢之誤

原病式,云:或曰:白痢既為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蓋病微者可愈,甚者鬱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鬱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白話文:

在《原病式》中提到,有人問:既然白痢被視為一種熱病,為什麼服用辛熱的藥物也會有痊癒的情況呢?這主要是因為辛熱的藥物可以幫助腸胃解除鬱結,使體內的氣液得以宣通,達到濕氣流通,燥氣潤滑的效果,只要氣血平衡,病就會好。然而,這種方法只對病情較輕的人有效,對於病情嚴重者,如果腸胃的鬱結未能解除,病情反而會加重,最終導致死亡。對於治療嚴重的嘔吐和腹瀉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各種痢疾的治療,最好的方式是以辛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或者稍微添加一些辛熱的藥物作為輔助。這是因為辛味的藥物可以促進氣血的發散,解除鬱結;苦味的藥物可以去除濕氣,寒性的藥物可以抑制熱氣,使體內的氣血達到平衡。例如,像錢氏香連丸這一類的藥物就是很好的選擇。因此,在治療各種痢疾時,黃連和黃柏是最主要的藥物,因為它們極苦且性寒,正好可以針對濕熱型的疾病。雖然民間傳說使用辛熱的金石毒藥來治療嘔吐、腹瀉和痢疾可能會有療效,因為這些藥物可以有效地解除鬱結。但即便有些情況下見效,卻也可能因為效果不顯著,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2. 論治痢通因通用之法

子和,云: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薑、棗煎,更下臟連丸,瀉訖以五苓益元調下。又一男子瀉痢不止如傾,不敢冷坐,諸醫皆以為寒,治延十載,兩手寸脈皆滑。余不以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瀉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次以淡劑利水道。

劉宗厚曰:按此用吐下以治利,本《內經》通用之說,使腸胃虛滑者,其可下乎!中氣虛弱者,其可吐乎!今云可下者,謂有積滯在腸胃,壅塞不通者也。可吐者,謂有痰飲在膈上不能降,以致大腸不能收斂者也。

白話文:

子和說,對於下痢伴有膿血,腹部疼痛持續不止的情況,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之後再服用臟連丸,排便結束後再以五苓散和元調散調理。

有一個男子,他的瀉痢情況嚴重到像是倒水一般,甚至不敢坐在涼的地方,許多醫生都認為他是因為受寒,這種病情拖延了十年,他的兩手脈象都呈現滑脈。但我並不認為他是因為受寒,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水分過多。我讓他用茶調散排出體內的寒水約五到七升,再用無憂散排出體內積水數十次,這就是所謂的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接著,再以清淡的藥物來利尿。

劉宗厚說,按照這種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瀉痢,本來就是《內經》中提到的通用治療理論。但如果是腸胃虛弱滑脫的人,能進行瀉下嗎?如果中氣虛弱的人,能進行催吐嗎?這裡所說的可以進行瀉下的,是指腸胃中有積滯物,導致腸胃阻塞不通的情況。可以進行催吐的,是指有痰飲在膈膜以上,無法下降,導致大腸無法正常收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