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三 (3)

1. 治臟毒下血方

連蒲散,治飲酒過多及食辛辣炙煿,以致蘊熱入於腸胃,下血色鮮。

黃連,蒲黃(炒,各一錢二分),黃芩,當歸,生地(酒炒),枳殼(麩炒),槐角,芍藥,川芎,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酒毒加青皮、乾葛,去枳殼;濕毒加蒼白二術。

白話文:

連蒲散主治飲酒過度及食用辛辣炙烤食物,導致熱氣積聚在腸胃,出現鮮紅色血便。方劑由黃連、蒲黃(炒)、黃芩、當歸、生地(酒炒)、枳殼(麩炒)、槐角、芍藥、川芎、甘草(五分)組成,將藥材切碎,水煎服,飯前服用。若為酒毒,則加青皮、乾葛,去除枳殼;若為濕毒,則加蒼白二術。

加味四物湯,治下血有熱。

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酒炒),山梔(炒),升麻,秦艽,阿膠珠

上銼,水煎服。過多不止者,加黃連、紅花。

三黃涼血湯,治腸胃積熱下血。

黃連,黃芩,黃柏,枳殼,甘草(各一錢),生地黃(二錢),地榆(五分)

白話文:

加味四物湯主要用於治療下血伴有發熱的情況,由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酒炒)、山梔子(炒)、升麻、秦艽、阿膠珠等藥材組成。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出血量過多且難以止住,可加入黃連和紅花。

三黃涼血湯則針對腸胃積熱引起的出血,方劑包含黃連、黃芩、黃柏、枳殼、甘草(各一錢)、生地黃(二錢)、地榆(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空心服。血盛加當歸、防風、槐角子。

蒼地丸,治積熱便血。

蒼朮,陳皮(各一兩半),黃連,黃柏,條芩(各七錢半),連翹(半兩),生地膏(六兩)

上為末,用地黃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芍藥黃連湯,治便血腹中痛,謂之熱毒。

白話文:

服用一次,用清水煎煮,空腹服用。如果血量多,就加上當歸、防風、槐角子。

蒼地丸,用來治療積熱引起的便血。

蒼朮、陳皮(各一兩半),黃連、黃柏、條芩(各七錢半),連翹(半兩),生地膏(六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地黃膏做成丸藥,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芍藥黃連湯,用來治療便血伴隨腹部疼痛,稱之為熱毒。

芍藥,黃連,當歸(各二錢半),淡桂,大黃,甘草(炙,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服。如痛甚,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服。

酒煮黃連丸,治濕熱酒毒下血。

黃連(十二兩),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細切,以銀石器內酒煮,干焙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蒜連丸,治臟毒下血。

鷹爪黃連(去須,一兩)

上為末,用獨頭蒜一個,煨香熟,研和,入臼杵極爛,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陳米湯下。

白話文:

芍藥、黃連、當歸(各六克)、淡桂、大黃、甘草(炙製,各三克)。

以上藥材磨碎後,配成一份,加水煮沸後服用。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再服用木香和檳榔粉末各1.6克。

「酒煮黃連丸」,用於治療因濕熱和酒中毒導致的下血癥狀。

黃連(十二兩),好酒(五斤)。

將黃連細切後,放入銀或石製容器中與酒一起煮沸,然後乾燥並磨成粉末,再用麵粉糊做成大約像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個,空腹時服用。

「蒜連丸」,用於治療內臟毒素引起的下血癥狀。

鷹爪黃連(去根,一兩)。

將此藥材磨成粉末,使用一個整瓣大蒜,煨至香熟後研磨混合,然後在臼中研磨至極度細膩,做成大約像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十個,空腹時用陳年米湯下服。

黃連丸,治飲酒過多,下血不止。

黃連(二兩),赤茯苓,阿膠(炒,各一兩)

上為末,用阿膠調,眾手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

白柏丸,治濕熱下血。

白朮(五錢),黃柏,生地(酒炒),白芍藥,黃芩,地榆,香附(各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卷柏散,治臟毒即效。

白話文:

黃連丸用來治療飲酒過多導致的出血不止。將黃連二兩,赤茯苓和阿膠(炒過)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阿膠調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

白柏丸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出血。將白朮五錢,黃柏,生地(酒炒),白芍藥,黃芩,地榆,香附各二錢,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丸子服用。

卷柏散用來治療臟腑毒素,效果顯著。

卷柏葉(焙乾),黃耆(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

一方,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

黃連,生薑

上二味,煎湯下二氣丸,次服五槐丸,方見效。

一方

苦楝根(炒黃)

上為末,煉蜜丸,米飲下二十丸。

梅師方,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

赤小豆

上杵為末,水調服方寸匕。一方治卒暴下血,用赤小豆一升,搗碎,水二升,絞汁飲之。

白話文:

將卷柏葉(焙乾)和黃耆(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

另一方,用於治療腸風臟毒、酒痢下血。將黃連和生薑煎湯服用,之後再服用二氣丸,接著服用五槐丸,療效顯著。

另一方,用苦楝根(炒黃)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蜜丸,用米湯送服,每次二十丸。

梅師方,用於治療熱毒下血,或因食用熱物引起的血痢。將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服,每次服用方寸匕。另一方治療突然暴發的下血,用赤小豆一升,搗碎後用水二升絞汁飲用。

2. 治腸澼濕毒下血方

當歸和血湯

當歸身,升麻(各二錢),槐花(炒),青皮(各六錢),荊芥穗,熟地(砂仁炒),白朮(各六分),川芎(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食前服。

升陽除濕和血湯,治腸澼下血作派,其血𣹜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升陽去濕熱和血而愈。

白話文:

當歸和血湯

藥材:

  • 當歸身:二錢
  • 升麻:二錢
  • 槐花(炒):六錢
  • 青皮:六錢
  • 荊芥穗:六分
  • 熟地(砂仁炒):六分
  • 白朮:六分
  • 川芎:四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以米湯調服,飯前服用。

功效:

升陽除濕和血。

主治:

腸澼下血(即便血),血色鮮紅,排出有力,且四散如篩狀。病發於春二月中旬,日落後兩行,伴隨腹痛。此乃陽明氣衝,熱毒所致。本方以升陽去濕熱和血而治之。

生地(酒炒),牡丹皮,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黃耆(各一錢),當歸,熟地(砂仁炒),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陳皮,升麻(各七分),白芍藥(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四大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立效。

涼血地黃湯,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𣹜桶湧出也。夏月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此湯主之。

白話文:

涼血地黃湯

藥方:

  • 生地黃(酒炒),牡丹皮,生甘草(各五錢)
  • 炙甘草,黃耆(各一錢)
  • 當歸,熟地黃(砂仁炒),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
  • 陳皮,升麻(各七分)
  • 白芍藥(一錢半)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劑,用四大碗水煎煮成一碗,稍涼後空腹服用,效果顯著。

方義:

腸澼是指腸道內水穀和血液分離,如同木桶溢出一樣,大量排泄。夏月濕熱過盛,正氣不足,易導致腸澼。涼血地黃湯以清熱涼血、固腸止瀉為主要功效,適合治療腸澼病症。

黃柏(去皮,炒),知母(炒,各一錢),青皮,槐花(炒),當歸,熟地(各五分,砂仁炒)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溫服。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時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每食前空心服。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

黃連湯,治便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

黃連,當歸(各五錢),炙甘草(一錢半)

白話文:

黃柏去皮炒,知母炒,各一錢,青皮、槐花炒,當歸、熟地各五分,砂仁炒,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用水煎煮,溫熱服用。若小便澀痛,臍下悶脹,或大便後墜重,可將木香、檳榔各半錢研成細末,微溫後於飯前空腹服用。若腹痛伴隨裡急後重,且久久不愈,應立即治療。

黃連湯用於治療便血腹痛,屬於濕毒所致。方劑用黃連、當歸各五錢,炙甘草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空心服。

槐角散,治腸胃有濕,脹滿下血。

蒼朮,厚朴,陳皮,當歸,枳殼(各一兩),槐角(二兩),甘草,烏梅(各半兩)

上銼,每服七八錢,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服用槐角散,每次一兩,用水煎煮,飯前空腹服用。此藥方用於治療腸胃積濕,腹脹滿,下血的症狀。

槐角散的組成藥物包括:蒼朮、厚朴、陳皮、當歸、枳殼(各一兩)、槐角(二兩)、甘草、烏梅(各半兩)。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七八錢,用水煎煮,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