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三 (1)
卷六十三 (1)
1. 論
袖珍論,曰:人之滋養一身,惟氣與血。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故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貴乎氣順則血調。若內因七情,並酒食所傷,外為風氣相干,則血氣逆亂,榮衛失調,皆能令人下血。風入腸胃者,其脈浮,下血必在糞前,是名近血。停積於大腸者,其脈沉滯,血在糞後,又名遠血。臟寒者,其脈沉微,下血無痛。積熱者,其脈洪數,純下鮮血,甚則急痛。傷濕者,脈沉而遲,下血如豆汁。又有因氣鬱結,酒色過度,並過食炙膾,因毒生蟲,亦能令人下血。又當以五臟所傷,辨其證治,風濕則祛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停滯則疏滌之,氣則調之,有毒者解之。下血之證,非止一端,大概得熱而行,得寒而止,用藥當審之。
白話文:
人體的滋養全靠氣血,血負責滋養內臟,氣負責保護身體。血在血管內流動,氣則圍繞血管外部運行。心臟負責製造血液,肝臟儲存血液,脾臟統管血液運行,重點是氣順暢才能血液流通順暢。如果內在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或飲食不節,加上外在風寒入侵,就會造成氣血逆亂,導致滋養和保護身體的功能失調,進而引起下血。風邪入侵腸胃,脈象浮,下血會在糞便前面出現,稱為近血。積滯在腸道內,脈象沉滯,下血在糞便後面出現,稱為遠血。體寒的人,脈象沉微,下血不痛。體熱的人,脈象洪數,下血鮮紅,嚴重者還會劇烈疼痛。受濕氣侵襲的人,脈象沉而遲,下血像豆汁一樣。除此之外,氣鬱結、過度飲酒縱慾、過食辛辣生冷食物,以及中毒生蟲,也可能導致下血。治療下血要根據五臟受損的程度來辨證施治,風邪就驅散它,寒邪就溫暖它,熱邪就清熱它,積滯就疏通它,氣逆就調順它,有毒就解毒。下血的原因很多,但總體來說,熱則會加重下血,寒則會止住下血,用藥一定要謹慎。
許,云: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丹溪,云:下血有熱有虛。熱用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虛用四物湯加乾薑、炮升麻溫散之。有風邪下血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有傷濕下血者,宜行濕清熱。《脈經》謂先下血後見屎是近血,先見屎後見血是遠血。下血不可純用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
白話文:
許氏說,如果下清血色鮮紅,那是腸風;血色暗沉,那是臟腑有毒;肛門射出如血線,那是蟲痔。還有一種情況是下部虛弱,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
丹溪則說,下血有熱症和虛症。熱症用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治療;虛症用四物湯加乾薑、炮升麻溫散之。如果下血是因風邪所致,那是風傷肝,肝主血,因此需要升提之。腸風只在胃和大腸出現,可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治療。如果兼有風邪,則加蒼朮、秦艽、芍藥、香附。治療腸風疼痛,可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如果下血是因濕邪所致,則宜行濕清熱。《脈經》中說,先下血後見屎是近血,先見屎後見血是遠血。下血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藥方中需加辛味藥物佐之。久治不愈者,後期可用溫劑,但必須兼用升舉之法,藥方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等,這就是寒因熱用的原理。凡用血藥,不可單獨使用,必須配合其他藥物。
葉氏,曰:熱則流通,虛則下溜。故便血屬熱屬虛,亦有風傷脾而下陷,及濕勝而傷血者。熱而下血,或鮮或濁,宜四物湯加黃芩、山梔、炒槐花、秦艽、阿膠。虛用四物湯加炒乾薑、升麻,涼藥隨虛實加減。風入腸胃,純下清血者,宜四物加防風、升麻、荊芥、柴胡升提之。濕入腸胃,血下如豆汁色者,宜四物加蒼白朮、黃連、黃柏、地榆、槐花。陰虛下血無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止血之劑。大抵下血後,必以胃藥收功。胃氣回,血自循於經絡矣。又曰:血鮮而色清者,為腸風邪氣外入,隨感而見者也。濁而色黯者,為臟毒,蘊積毒氣,久而始見者也。二者之證,與五痔,特介乎毫釐之間。腸風臟毒之血,自腸臟而來,五痔之血,自肛門蝕孔處出也。其得病之由,皆因坐臥風濕,醉飽房勞,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聚而不散,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腸風腹中有痛,下清血,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甚者肛門腫疼,敗毒散加槐角、荊芥,或槐花湯、枳殼散。臟毒腹內略痛,濁血,兼花紅膿並下,或肛門脹腫,或大腸頭突出,大便難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追出惡血膿水,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藥量用。人虛兼以參耆苓朮,助養胃氣。
白話文:
葉氏說,身體發熱就會讓氣血流通,虛弱就會讓氣血下墜。所以便血既有熱證也有虛證,也有可能是風邪傷脾導致氣血下陷,或是濕邪過盛傷及血液。熱證便血,血色可能鮮紅或暗濁,可以用四物湯加黃芩、山梔、炒槐花、秦艽、阿膠來治療。虛證便血則用四物湯加炒乾薑、升麻,並根據虛實情況加減其他涼性藥物。若風邪入侵腸胃,導致純粹的鮮血下瀉,可以用四物湯加防風、升麻、荊芥、柴胡來升提氣血。濕邪入侵腸胃,血色如豆汁,可以用四物湯加蒼白朮、黃連、黃柏、地榆、槐花來治療。陰虛導致便血,沒有發熱症狀,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止血藥物來治療。總之,便血之後,一定要用胃藥來收功,胃氣恢復了,血液自然會循行於經絡。
葉氏還說,血色鮮紅而清澈,是腸風邪氣外入侵,隨風寒而發病。血色暗濁,則是臟毒積聚,毒氣蘊積久了才發病。這兩種情況和五痔病症非常相似,只是程度略有差別。腸風和臟毒導致的便血,源於腸臟,而五痔的便血,則來自肛門破裂的地方。這些病症的病因,都是由於久坐久臥,受風寒濕邪,或飲酒過度,飽食勞累,導致氣血失調,滲入大腸,積聚不散,於是產生了腸風或臟毒。
腸風會伴隨腹痛,並下清血,首先要服用藥物解散腸胃風邪,如果病情嚴重,肛門腫痛,可以用敗毒散加槐角、荊芥,或槐花湯、枳殼散來治療。臟毒會伴隨輕微腹痛,下濁血,並夾雜著膿血,可能還會出現肛門腫脹或大腸頭突出,大便不通的情況,需要先用拔毒疏利之劑將惡血膿水排出,然後再用內托藥物,並配合涼血祛風藥物。虛弱體質的人,可以服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來補益胃氣。
薛氏,曰:經云: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陰氣內結,陽絡外傷,滲入腸間,故便血也。《針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皆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淫失宜,內傷外感所致。若外感則血鮮,名曰腸風。內傷則血濁,名曰臟毒。外感而元氣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以祛邪氣。內傷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湯以補胃氣。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憂思傷脾者,濟生歸脾湯以解之。糞前見血者,益氣湯加吳茱萸。糞後見血者,加黃連。陰血不足者,宜用四物湯。病因多端,不能盡述,當臨證制宜,庶無誤矣。丹溪先生云:精氣血氣,出於穀氣。惟大便下血,當以胃氣收功,治者審之。一儒者,素善飲,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三十餘劑而再不發。一男子,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黃湯之類。余曰:此脾虛不能攝血,恐不宜用此寒涼之藥。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痿黃,更用四物、芩、連、牡丹皮之劑,飲食少思,心煩渴熱,吐血如湧,竟至不起。若用四君子加芎、歸,或補中益氣湯,多有得生者,甚夥。
白話文:
薛氏論便血
薛氏說:經書上記載,邪氣侵犯五臟,就會導致陰脈失調,陰脈失調,就會使血液停滯。陰氣在內部積聚,陽絡在外受傷,滲入腸道,所以就會出現便血。
《針經》上說:陽絡受傷就會使血液外溢,導致吐血或鼻出血;陰脈受傷就會使血液內溢,導致便血。這些都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規律、七情六慾失調、內傷外感引起的。
如果外感引起的便血,血色鮮紅,稱為「腸風」;如果內傷引起的便血,血色暗淡,稱為「臟毒」。
外感而元氣充沛者,可用人参败毒散加入槐花、荊芥來祛除邪氣。內傷而元氣虛弱者,可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胃氣。元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元氣。憂思傷脾者,可用濟生歸脾湯來緩解。
糞便前出現血者,可用益氣湯加入吳茱萸。糞便後出現血者,可用益氣湯加入黃連。陰血不足者,宜用四物湯。
便血的病因很多,不能一一列舉,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才不會出現錯誤。
丹溪先生說:精氣血氣,都來自於飲食精華。但大便下血,應該以胃氣收功為主,治病者要仔細審察。
曾經有個儒生,平時愛喝酒,經常便血,有時在糞便前,有時在糞便後,飲食減少,身體疲倦,面色萎黃。這是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所致。我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吳茱萸、黃連,服用三十多劑,便血就再也沒有發作。
還有一個男子,每次生氣就會便血,甚至吐血。他就服用犀角地黃湯之類的藥。我說:這是脾虛不能攝血,恐怕不適合用這種寒涼的藥。他不相信,還是繼續服用,結果日益倦怠,面色萎黃,又用四物湯、黃芩、黃連、牡丹皮等藥,飲食減少,心煩口渴,吐血如湧,最後竟然去世了。如果當時用四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或用補中益氣湯,大多都能活下來,而且很多案例都是這樣。
蔭按:李氏曰:便血須分內外,自外感得者曰腸風,隨感隨見,所以色鮮,多在糞前,自大腸氣分來也。自內傷得者曰臟毒,積久乃來,所以色黯,多在糞後,自小腸血分來也。又有不拘糞前後來者,氣血俱病也。皆因七情六慾,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主血,邪結陰分,則血受病,故當便血。其淺者便血一升,則結邪當解。若不解而再結,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也)。蓋邪犯五臟,則三陰脈絡不和而結聚,血因停留,溢則滲入大腸。
白話文:
李氏說,便血要分內外。外感引起的叫做腸風,隨着感受風寒而出現,所以血色鮮紅,多在糞便前面,來自大腸氣分。內傷引起的叫做臟毒,積久才會出現,所以血色暗淡,多在糞便後面,來自小腸血分。還有一些便血不分前後的,是氣血俱病。這些都是因為七情六慾、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者坐臥濕地、醉飽行房、生冷停寒、酒面積熱,導致血液失常,滲入大腸。
經書說,陰氣凝結會導致便血,第一次便血一升,第二次便血二升,第三次便血三升。因為陰主血,邪氣凝結在陰分,血液就會生病,所以便血。如果便血一升後,邪氣就解除了。如果沒有解除,邪氣更盛,所以便血二升。如果還沒有解除,邪氣更加嚴重,所以便血三升。這是因為邪氣犯五臟,導致三陰脈絡不通,而凝結成塊,血液停留,溢出後就滲入大腸。
陰,非陰寒之謂也,《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外感風者,色青或純下清血。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虛者,不換金正氣散。久虛者,胃風湯、古樗參散、苦參丸、結陰丹。熱者鮮紅,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酒蒸黃連丸、香連丸、蒼地丸、龜柏丸。挾風者,藏頭丸。
白話文:
「陰」這個詞,並不是指陰寒的意思。《針經》裡說:陽絡受傷就會使血液外溢,出現吐血、鼻出血等症狀;陰絡受傷則會使血液內溢,導致便血、尿血。
外感風邪的人,面色會發青或排出清血。
如果體質實證,可以用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來治療。如果體質虛證,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
如果久虛不愈,可以用胃風湯、古樗參散、苦參丸、結陰丹。
如果血色鮮紅,說明體內有熱,可以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量,水煎服;也可以用酒蒸黃連丸、香連丸、蒼地丸、龜柏丸。
如果血色發黑,說明有風邪,可以用藏頭丸治療。
暑月,黃連香薷飲。熱甚則黑者,解毒散合四物湯加大黃。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麯、當歸、地榆、薑、棗煎服。毒者,病邪蘊久色濁,後重疼墜,四物湯加木香、檳榔,或四味香連丸。濕者,直來不痛,白柏丸。濕兼熱者,古連殼丸。
白話文:
暑月,黃連香薷飲。
夏季炎熱時,可以用黃連香薷飲來治療暑熱症狀。
熱甚則黑者,解毒散合四物湯加[大黃]。
若暑熱嚴重,患者面色發黑,可以用解毒散加上四物湯,再加入大黃來清熱解毒。
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
若患者有瘀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活血化瘀。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麯、當歸、地榆、薑、棗煎服。
若患者體寒,面色暗淡,可以用平胃散加上理中湯,再加入葛根、升麻、益智、神麯、當歸、地榆、薑、棗一起煎服,以溫補脾胃,驅寒止瀉。
毒者,病邪蘊久色濁,後重疼墜,四物湯加木香、檳榔,或四味香連丸。
若患者體內有毒素積聚,導致面色晦暗,腰酸背痛,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木香、檳榔,或服用四味香連丸來解毒化濕。
濕者,直來不痛,白柏丸。
若患者體內濕氣重,導致腹部脹痛,但無明顯疼痛感,可以用白柏丸來化濕利水。
濕兼熱者,古連殼丸。
若患者體內濕熱並存,可以用古連殼丸來清熱利濕。
又因傷風犯胃,飧泄久而濕毒成澼,注於大腸,傳於少陰,名曰腸澼,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遠也。又有如篩,四散漏下者。初起濕熱,或發當長夏者,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加木香、檳榔。久而色紫黑者,濕毒甚也,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去柴、陳,加芥、連、川芎、槐角、枳殼。
內傷飲食,腹必脹滿,糟粕與血同來,平胃散加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虛者,六君子湯加芎、歸、神麯或六神丸。內傷勞傷,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脫肛者,榆砂湯。內傷中氣虛弱者,四君湯,或單人參湯加炒乾姜少許,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
白話文:
如果因為傷風侵犯胃部,導致食慾不振,久而久之形成濕毒,濕毒積聚在大腸,傳到少陰經,稱為腸澼,俗稱血箭,因為排便帶血,而且血流得很快,像箭一樣射出去。也有一些患者的排泄物像篩子一樣,四散漏下。初期是濕熱,或者是在長夏時節發病的,可以用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加木香、檳榔。如果病程較長,顏色變成紫黑色,表示濕毒很嚴重,可以使用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者補中益氣湯去掉柴胡、陳皮,加入芥菜、連翹、川芎、槐角、枳殼。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導致內傷,肚子一定會脹滿,糟粕和血一起排出來,可以使用平胃散加上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者通玄二八丹。如果體質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神麴,或者六神丸。如果因為勞累導致內傷,元氣下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出現脫肛,可以使用榆砂湯。如果內傷導致中氣虛弱,可以使用四君子湯,或者單獨用人參湯加少許炒乾薑,也可以用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
陽虛甚者,礬附丹。內傷陰虛血弱者,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內傷脈絡下血者,古連殼丸,虛者十全大補湯主之。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便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以上糞前俱加吳茱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頓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合方妙。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初起和血,祛風濕,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實者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丸。通用四物湯,隨證加余藥。又古芎歸湯,調血上品,加別藥用之。婦人胎前患者,古芩術湯、芎歸湯、六一散三方合服。產後患者,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隨證選用。
白話文:
陽氣嚴重不足的人,可以服用礬附丹。內傷導致陰虛血弱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來調理。內傷導致脈絡出血的人,可以服用古連殼丸,虛弱者則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內傷導致憂思過度、心悸、失眠、容易出汗的人,可以用歸脾湯。如果出現寒熱交替、脅肋疼痛、小便不暢、排尿困難等症狀,可以用逍遙散或六君子湯,並加入柴胡、山梔,或少量木香。以上所有藥方,在服藥前都應該加入吳茱萸,服藥後則加入黃連,這兩種藥材要用熱水浸泡拌濕,然後再用滾水煮半天才有效,這樣才能使藥氣充分融合。要記得把藥材挑選出來,如果生藥材比例過高,就容易偏寒或偏熱。
剛開始治療的時候,可以用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來活血化瘀,祛除風濕。實證患者可以服用槐角丸或黃連阿膠丸,虛證患者則服用加味槐角丸或四物坎離丸。常用的還有四物湯,可以根據病情加入其他藥物。另外,古方芎歸湯是調血的良藥,也可以加入其他藥物來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出現病症,可以用古芩術湯、芎歸湯和六一散三方藥一起服用。產後患者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方。
久用補脾,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朴煎。蓋精氣血,皆生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不受補者,宜澀劑,香梅丸,腸風黑散。單方,糞前,酸石榴為末一錢,荔枝煎湯下。糞後,艾葉為末,生薑汁下。或乾柿燒灰為末,米飲下,亦好。抑考腸風臟毒,血自腸臟中來。
蟲痔之血,肛門傍生小竅,射如血線來。肛門既脫,腐血侵淫,化為蟲蠹,蝕傷腸口,滴血淋瀝,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等化蟲,或燒鰻鱺骨薰之。內服黑玉丹(鰻音瞞,鱺音黎,魚也。鰻鱺似鱔而腹大)。
白話文:
長期調理脾胃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朴煎服。因為精氣血都源自於飲食,胃氣恢復了,血液自然會正常循環。如果無法接受補益的藥物,可以使用收澀藥物,例如香梅丸、腸風黑散。單方療法中,便血前可以服用酸石榴末一錢,用荔枝煎湯送服;便血後,可以用艾葉末用生薑汁送服,或者乾柿燒灰成末,用米湯送服,效果也很好。腸風臟毒的根本原因是腸臟內積聚毒血。
蟲痔的血液來自肛門旁長出的小孔,像血線一樣流出。肛門脫出後,腐血浸潤,變成蟲子,侵蝕腸口,導致滴血不止,可以用蕪荑、艾葉、苦楝根等藥物化解蟲子,或者用燒過的鰻鱺骨熏患處。內服黑玉丹,鰻鱺是一種像鱔魚但腹部更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