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一 (1)
卷六十一 (1)
1. 論
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唾血者,鮮血隨唾而出。咯血者,咯出皆是血疙瘩。
丹溪,云: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用青黛、瓜蔞仁、訶子、海石、山梔為末,薑汁蜜丸,噙化。嗽盛者加杏仁,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痰盛宜再加痰藥)。唾血出於腎,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逼,不能下降,用天門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黃、遠志,或加炮乾薑。咯血用薑汁、童便、青黛,入血藥中,如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之類(有咯出痰帶血絲者同治,但宜加痰火藥)。痰涎血出於脾,以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痰帶血絲,用韭汁、童便二物合和,加鬱金末入內服之,其血自消。舌上無故出血如線,用槐花炒為末摻之愈。
白話文:
咳嗽時吐出痰液中帶有血,稱為咳血。吐口水時,鮮血隨著唾液流出,稱為唾血。咳出的是血塊,稱為咯血。
丹溪先生說,咳血是因為痰多體熱,大多是血虛造成的,可以用青黛、瓜蔞仁、訶子、海石、山梔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蜜做成丸藥,含服使其溶化。咳嗽厲害的,可以加杏仁,然後再根據情況用八物湯加減治療(痰多應該再加一些化痰藥)。唾血是腎臟引起的,也可能是瘀血積聚在體內,肺氣阻塞,無法下降,可以用天門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黃、遠志,或再加上炮乾薑。咯血可以用薑汁、童便、青黛加入血藥中,比如四物湯、地黃膏、牛膝膏之類(如果有咳出痰液帶血絲的,也用同樣方法治療,但應該加一些治療痰火的藥)。痰液中帶血絲,是因為脾臟引起的,可以用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的藥物治療。痰液帶血絲,可以用韭菜汁和童便混合,加入鬱金粉末一起服用,血絲就會消失。舌頭上無緣無故出現像線一樣的血絲,可以用炒熟的槐花研磨成粉末撒在上面,就能治好。
蔭按:葉氏曰:嗽血,其因有二,熱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於肺者難治,漸已成勞也。熱嗽有血,宜金沸草散加阿膠;痰盛加瓜蔞、貝母。勞嗽有血,宜補肺湯加阿膠、白及。嗽血而氣急者,仍入杏仁。如嗽痰中帶血絲者,此是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宜滋陰保肺湯。
李氏,曰:嗽痰帶血屬脾經虛者,六君子湯加桑白皮、黃芩、枳殼、五味子;有火者,加減逍遙散。咳血屬肺火上升,痰盛身熱者,龍腦雞蘇丸、雞蘇散、滋陰降火湯、古百花膏、黃連阿膠丸;虛者二陳芎歸湯、八物湯,或二陳湯加嫩桂枝、桑白皮、杏仁、桔梗、知母、貝母、阿膠、生地黃、山梔子。蓋嫩桂枝能治上焦故也。愈後調理,玄霜膏。咳血咽瘡者,不治。血隨唾出屬腎,滋陰降火湯。唾中紅絲,乃是肺痿,難治。咯出血屑或帶紅絲如線,為咯血。有血在嚥下,咯不出者,甚咯則有之者,此精血竭也,四物湯加竹瀝、薑汁、童便、青黛,或聖餅子、地黃膏。蓄血在上,閉塞清道,喜忘者,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葉氏說,咳血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熱氣壅塞在肺部,這種情況較易治療,只需用清涼的方法即可。另一種是長期咳嗽損傷了肺部,這種情況較難治療,慢慢就會變成勞損。熱咳帶血,可以用金沸草散加阿膠治療,痰多可以加瓜蔞、貝母;勞咳帶血,可以用補肺湯加阿膠、白及治療。咳血伴隨氣喘的,還要加入杏仁。如果痰中帶血絲,這是陰虛火旺,勞損肺臟,可以用滋陰保肺湯治療。
李氏說,咳痰帶血屬於脾經虛弱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桑白皮、黃芩、枳殼、五味子治療;有火氣的,可以用加減逍遙散治療。咳血屬於肺火上升,痰多身體發熱的,可以用龍腦雞蘇丸、雞蘇散、滋陰降火湯、古百花膏、黃連阿膠丸治療;虛弱的可以用二陳芎歸湯、八物湯,或者二陳湯加嫩桂枝、桑白皮、杏仁、桔梗、知母、貝母、阿膠、生地黃、山梔子治療。嫩桂枝能治療上焦的病症。痊癒後調養可以用玄霜膏。咳血伴隨咽喉潰瘍的,難以治療。血隨著唾液吐出來屬於腎虛,可以用滋陰降火湯治療。唾液中出現紅絲,這是肺痿,難以治療。咳出血塊或帶紅絲像線一樣,稱為咯血。有血在喉嚨裡吞不下去,用力咳才會吐出來的,這種情況屬於精血耗損,可以用四物湯加竹瀝、薑汁、童便、青黛治療,或者用聖餅子、地黃膏治療。血液蓄積在上面,阻塞了清道,容易忘事,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2. 脈法
脈經,曰: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唾血,脈堅強者生,滑濡者死。
白話文:
《脈經》說: 吐血、咳血,如果脈象輕取即得且稍細軟無力爲可治,實大則不可治;咳血,若脈象堅實有力爲可治,滑潤而無力度則不可治。
3. 治咳嗽血方
丹溪方,治咳嗽痰血。
青黛,瓜蔞仁(去油),訶子肉,海粉(去砂),山梔子(炒黑,各等分)
咳甚加杏仁去皮尖。(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
上為末,煉蜜同薑汁丸。
蔭按:吳氏曰:肺者,至清之臟,纖芥不容,有氣有火則咳,有痰有血則嗽。青黛、山梔所以降火,瓜蔞、海粉所以行痰,訶子所以斂肺。然而無治血之藥者,火去而血自止也,理也。
白話文:
丹溪方 治咳嗽痰血
藥方:
- 青黛、瓜蔞仁(去油)、訶子肉、海粉(去砂)、山梔子(炒黑,各等分)
咳嗽嚴重者,加杏仁去皮尖。(之後可用八物湯加減調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和薑汁製成丸劑。
方義:
吳氏曰:肺是人體最清淨的臟器,容不得絲毫雜物,如果有氣火就會咳嗽,有痰血就會咯血。青黛、山梔能降火,瓜蔞、海粉能化痰,訶子能斂肺。方中雖然沒有專門治血的藥,但火去則血自止,這就是道理。
金沸草散,治熱嗽有血。
旋覆花(二錢),前胡,赤芍藥(煨),山梔,桑白皮(炒),荊芥穗,黃芩,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加阿膠
上銼,水煎,食遠服。痰盛加瓜蔞、貝母。
安嗽湯,治咳嗽有血。
白話文:
金沸草散
主治: 熱咳帶血。
藥方:
- 旋覆花(二錢)
- 前胡
- 赤芍藥(煨)
- 山梔子
- 桑白皮(炒)
- 荊芥穗
- 黃芩
- 橘紅(各一錢)
- 甘草(五分)
- 阿膠
製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水煎服,飯後服用。
加減: 痰多者,可加瓜蔞、貝母。
安嗽湯
主治: 咳嗽帶血。
五味子(十五粒),茯苓,陳皮,知母,川芎(各一錢),桑白皮,麥冬(去心,各一錢二分),馬兜鈴(一錢半),粉草(五分)
上銼,加烏梅一個,去核,水煎,食遠服。
補肺湯,治勞嗽有血。
人參,麥冬(去心,各一錢二分),五味子(十五粒),款冬花,紫菀,桑白皮(炒,各一錢),當歸(酒洗,一錢半),芍藥(煨),知母,貝母,茯苓,橘紅(各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補肺湯
藥方:
- 五味子:十五粒
- 茯苓:一錢
- 陳皮:一錢
- 知母:一錢
- 川芎:一錢
- 桑白皮:一錢二分
- 麥冬(去心):一錢二分
- 馬兜鈴:一錢半
- 粉草:五分
輔料:
- 烏梅:一個,去核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烏梅,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功效:
補肺湯,主治勞累咳嗽伴有咯血。
加味方:
- 人參:一錢二分
- 麥冬(去心):一錢二分
- 五味子:十五粒
- 款冬花:一錢
- 紫菀:一錢
- 桑白皮(炒):一錢
- 當歸(酒洗):一錢半
- 芍藥(煨):八分
- 知母:八分
- 貝母:八分
- 茯苓:八分
- 橘紅:八分
- 甘草:五分
注釋:
- 方中所列藥材的劑量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 3.75 克。
- 「去心」指的是去除麥冬的中心部分。
- 「炒」指的是將桑白皮用油炒至微黃。
- 「酒洗」指的是將當歸用酒浸泡洗淨。
- 「煨」指的是將芍藥用泥土包裹後煨熟。
- 「食遠服」指的是飯後服用。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黃耆散,治咳血成勞。
黃耆,麥冬,熟地(砂仁炒),桔梗,白芍藥(各五錢),甘草(炙,四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五味子黃耆散,治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困倦,腳腿無力。
麥冬,熟地(砂仁炒),黃耆,桔梗(各半兩),人參(二錢),白芍藥,五味子(各二分),甘草(一分)
白話文:
黃耆散用來治療咳血、體虛勞累。將黃耆、麥冬、熟地(炒砂仁)、桔梗、白芍各五錢,甘草(炙)四錢,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水煎服。五味子黃耆散則用來治療咳嗽、咯血、體虛、眼睛疼痛、四肢乏力。將麥冬、熟地(炒砂仁)、黃耆、桔梗各半兩,人參二錢,白芍藥、五味子各二分,甘草一分,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適量,用水煎服。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日三服。
云岐子芩散,涼心肺,解勞熱。
黃耆(一兩),白芍藥,黃芩,人參,白茯苓,麥冬,桔梗,生地黃(各半兩,酒洗)
上為粗末,先用竹葉一握,小麥七十粒,水三盞,生薑三片,煎一盞半,入藥末三錢,煎七分,溫服。
人參黃耆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忡潮熱,盜汗減食,咳嗽膿血。
白話文:
上藥,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一天服用三次。
「子芩散」能清涼心肺,解除勞熱。
黃耆一兩,白芍藥、黃芩、人參、白茯苓、麥冬、桔梗、生地黃各半兩,用酒洗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先用竹葉一握、小麥七十粒、水三盞、生薑三片煎煮,煎至一盞半,再加入藥末三錢,繼續煎煮至七分,溫熱服下。
「人參黃耆散」用於治療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神不寧,潮熱盜汗,食慾減退,咳嗽帶膿血等症狀。
人參,桔梗(各一兩),秦艽,茯苓,鱉甲(去裙,酥炙,各二兩),黃耆(三兩半),紫菀,柴胡(各二兩半),桑白皮,半夏(各一兩),知母(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加減逍遙散,治痰中見血。
白朮,牡丹(各一錢半),當歸,芍藥,桃仁,貝母(各一錢),山梔子,黃芩(各八分),桔梗(七分),青皮(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加減逍遙散 治痰中見血
藥材:
- 人參:一兩
- 桔梗:一兩
- 秦艽:二兩
- 茯苓:二兩
- 鱉甲:二兩(去裙,酥炙)
- 黃耆:三兩半
- 紫菀:二兩半
- 柴胡:二兩半
- 桑白皮:一兩
- 半夏:一兩
- 知母:二錢半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
加減方:
- 白朮:一錢半
- 牡丹皮:一錢半
- 當歸:一錢
- 芍藥:一錢
- 桃仁:一錢
- 貝母:一錢
- 山梔子:八分
- 黃芩:八分
- 桔梗:七分
- 青皮:五分
- 甘草:三分
功效: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痰中帶血。
上作一服,水煎服。
七傷散,治勞嗽吐血痰。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半),赤芍藥(七錢半),知母,元胡索,當歸(各半兩),鬱金(二錢半),山藥,乳香,沒藥,血竭(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調下。一方,紅花、當歸煎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中藥方劑的組成和用法,旨在治療勞累引起的咳嗽、吐血和痰多。
方劑名稱
七傷散
藥材組成
黃藥子、白藥子、赤芍藥、知母、元胡索、當歸、鬱金、山藥、乳香、沒藥、血竭。
用量
-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半
- 赤芍藥:七錢半
- 知母、元胡索、當歸:各半兩
- 鬱金:二錢半
- 山藥、乳香、沒藥、血竭:各二錢
服用方法
-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 每次服用二錢,用茶水送服。
- 也可以用紅花和當歸煎煮的藥湯服用。
注意事項
- 藥材用量和服用方法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
本草云:黃藥子、白藥子,治肺熱有功。
劫勞散,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飲食減少。
白芍藥(六兩),黃耆,甘草,人參,當歸,半夏,白茯苓,熟地(砂仁炒),五味子,阿膠(炒,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無時,日三服。
陳日華云:有女及笄病甚危,一歲之間,百藥無效,偶得此方,只一料除根。
滋陰保肺湯,治陰虛火動,勞傷肺臟,嗽痰中帶血絲。
白話文:
藥方組成
- 白芍藥(六兩)
- 黃耆、甘草、人參、當歸、半夏、白茯苓、熟地(用砂仁炒過)、五味子、阿膠(炒過,以上各二兩)
用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煎服,溫熱服食,不受時間限制,一日服用三次。
附註
- 陳日華記載:曾經有位女子年紀已到及笄之年,病情危重,一年來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偶然得到這個方子,僅服用一劑便根治了疾病。
黃柏(鹽水炒),知母,天冬(去心),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二分),當歸(一錢半),芍藥(煨),生地黃,橘皮,桑白皮(炒),紫菀(各八分),五味子(十五粒),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虛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黃瘁,五心煩熱,咳嗽唾血。
當歸(一兩二錢),白芍藥(二兩),熟地(一兩五錢),川芎,人參,白茯苓,前胡,半夏(湯泡七次,各七錢半),紫蘇,枳殼(麩炒),桔梗,甘草(炙),陳皮,乾葛(各五錢)
白話文:
黃柏用鹽水炒,再與知母、去心的天冬、蛤粉炒過的阿膠(各一錢二分)、當歸(一錢半)、煨過的芍藥、生地黃、橘皮、炒過的桑白皮、紫菀(各八分)、五味子(十五粒)、甘草(五分)一起研磨成粉,用水煎服。此方名為茯苓補心湯,用於治療心氣虛耗,不能藏血,導致面色黃憔悴,五心煩熱,咳嗽吐血。
另外,還需準備當歸(一兩二錢)、白芍藥(二兩)、熟地(一兩五錢)、川芎、人參、白茯苓、前胡、湯泡七次的半夏(各七錢半)、紫蘇、麩炒過的枳殼、桔梗、炙過的甘草、陳皮、乾葛(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鍾,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溫服。
人參芎當湯,治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炎燥,熱乘肺金,咳嗽咯血,及血不榮肌肉,動輒毛寒咳嗽。
當歸,川芎,白芍藥(各五錢),人參,半夏(制),橘紅,阿膠(炒),赤茯苓,細辛,北五味,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八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
續斷散,治骨蒸勞熱,傳屍瘦病,潮熱煩躁,喘嗽氣急,身疼盜汗,兼治咳嗽唾膿血。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鍾,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七分,飯後溫熱服用。
人參芎當湯用於治療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炎燥、熱氣侵犯肺金、咳嗽咯血,以及血不滋養肌肉,輕微動作就容易出現毛寒咳嗽。
當歸、川芎、白芍藥各五錢,人參、半夏(製)、橘紅、阿膠(炒)、赤茯苓、細辛、北五味、甘草(炙)各二錢半。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八錢,加入生薑三片,水煎,飯後溫熱服用。
續斷散用於治療骨蒸勞熱、傳屍瘦病、潮熱煩躁、喘嗽氣急、身體疼痛盜汗,也兼治咳嗽咳出膿血。
續斷,紫菀,桔梗,青竹茹,五味子(各三錢),生地(酒炒),桑白皮(各五兩),甘草(炙,二兩),赤小豆(半斤)
上銼,每服三錢,入小麥五十粒,水煎,日三服。
紫菀散,治咳嗽唾血,虛勞證,肺痿變癰。
紫菀,人參,知母,貝母,桔梗,甘草,五味子,茯苓,阿膠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一方,治嗽而痰內有血。
當歸,芍藥,知母,桔梗,麥門冬(各一錢),貝母(一錢二分),生地(酒炒),天花粉(各一錢半),茯苓(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續斷、紫菀、桔梗、青竹茹、五味子(各三錢)、生地(酒炒)、桑白皮(各五兩)、甘草(炙,二兩)、赤小豆(半斤),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入小麥五十粒,水煎,一天服用三次。此方名為紫菀散,可治療咳嗽帶血、虛勞、肺痿化膿等症狀。
另一方用於治療咳嗽帶血痰,需準備當歸、芍藥、知母、桔梗、麥門冬(各一錢)、貝母(一錢二分)、生地(酒炒)、天花粉(各一錢半)、茯苓(八分)、甘草(五分),切碎後加生薑,水煎服用。
上㕮咀,水煎,食後服。
東垣方,治痰帶血咳出。
白朮(一錢半),川歸,芍藥,牡丹皮(各一錢),梔子(炒黑色,七錢半),桃仁(另研),麥門冬(各五分),甘草(生,三分)
上銼,水煎,溫服。
雞蘇散,治勞傷肺經,咳嗽有血。
雞蘇(即薄荷),黃耆,生地(酒炒),阿膠珠,貝母,白茅根(各一錢),桔梗,麥門冬,蒲黃(炒黑色),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煎水,飯後服用,可以治療痰中帶血的咳嗽。另外,可以將白朮、川歸、芍藥、牡丹皮、梔子(炒至黑色)、桃仁(研磨)、麥門冬、甘草(生)等藥材煎水溫服,用於治療勞傷肺經引起的咳嗽帶血。雞蘇(薄荷)、黃耆、生地(酒炒)、阿膠珠、貝母、白茅根、桔梗、麥門冬、蒲黃(炒至黑色)、甘草等藥材煎水,可以治療勞傷肺經引起的咳嗽帶血。
上銼,水煎服。
大阿膠丸,治勞嗽及嗽血唾血。
阿膠(微炒),卷柏,生地(酒炒),熟地(砂仁炒),乾山藥,大薊(獨根者曬乾),雞蘇葉,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另研),茯苓,百部,遠志,人參,麥門冬,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煎小麥、麥門冬湯嚼下。
白話文:
上銼,水煎服。
大阿膠丸,用於治療勞嗽(長期咳嗽)以及咳嗽咯血、吐血。
藥材:
- 阿膠(微炒):一兩
- 卷柏:一兩
- 生地(酒炒):一兩
- 熟地(砂仁炒):一兩
- 乾山藥:一兩
- 大薊(獨根者曬乾):一兩
- 雞蘇葉:一兩
- 五味子:一兩
- 柏子仁:一兩(另研磨)
- 茯苓:半兩
- 百部:半兩
- 遠志:半兩
- 人參:半兩
- 麥門冬:半兩
- 防風:半兩
製作方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 以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彈子。
服用方法:
- 每服一丸。
- 用小麥、麥門冬湯煎煮後,嚼食丸藥。
雞蘇丸,治虛熱昏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
雞蘇葉(八兩),黃耆,防風,荊芥(各一兩),桔梗,川芎,甘草,菊花,生地黃(各半兩),片腦(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麥門冬去心,煎湯送下。
玄霜膏,治吐血虛嗽,神效。
烏梅汁,梨汁,柿霜,白糖,白蜜,蘿蔔汁(各四兩),薑汁(一兩),茯苓末(乳汁浸曬九次),款冬花末(各二兩),紫菀末(二兩)
白話文:
雞蘇丸用於治療虛熱昏沉、頭昏腦脹、倦怠乏力、下焦虛寒、上焦壅塞、咳血和鼻出血等症狀。將雞蘇葉八兩、黃耆、防風、荊芥各一兩、桔梗、川芎、甘草、菊花、生地黃各半兩、片腦五分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麥門冬去心煎湯送服。
玄霜膏則用於治療吐血、虛咳,療效顯著。將烏梅汁、梨汁、柿霜、白糖、白蜜、蘿蔔汁各四兩、薑汁一兩、茯苓末(用乳汁浸泡曬乾九次)和款冬花末、紫菀末各二兩混合製成膏狀。
上共入砂鍋內,慢火熬成膏,丸如彈子大,臨臥含化一丸。
薏苡仁散,治肺損嗽血。
薏苡仁(不拘多少)
上研為細末,以豶豬肺一個煮熟,蘸藥食之。
丹溪方,治嗽血吐血皆效。
用豬心一個,竹刀批開,入沉香末一錢,大半夏七個紙包數重,外以童子小便沃濕,慢火煨熟,去半夏,吃之。
褚尚書方,治咳血。
人溺一物,飲之。
白話文:
將材料放進砂鍋裡,小火慢慢熬成膏狀,做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睡前含化一丸。薏苡仁研成細粉,用豬肺煮熟後蘸藥吃。丹溪的方子,治療咳嗽咳血都有效。將豬心剖開,加入沉香末和半夏,用童子尿浸濕,小火煨熟,去掉半夏,吃下。褚尚書的方子,治療咳血。用人尿浸泡一樣東西,喝下去。
蔭按:褚澄,齊之聖醫也。其遺書曰:咳血不易醫,喉不容物,毫髮必咳,血滲入喉,愈滲愈咳,愈咳愈滲。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一生。蔭用此方治咳血,活者無算。
白話文:
褚澄是南朝齊國的一位名醫,他在他的著作中說道:“咳嗽吐血是很難治療的病症,因為咽喉部位狹窄,連一根頭發絲都容不下,只要稍微有刺激就會引起咳嗽,而血液一旦進入咽喉,就更加容易引發咳嗽,越咳就越會出血。如果喝尿或者小便失禁,那麼一百個病人之中只有一個人能存活下來;但是如果服用清熱解毒、降火消炎等寒性藥物,那麼一百個病人都不會有人能夠康復。” 褚澄使用這個方法來治療咳嗽吐血,救活了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