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九 (1)

1.

,曰:人身之血,猶水行地中,隨氣而行,通貫經絡,無處不到。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隨上下,榮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者也。苟或榮衛失調,而為七情四氣所幹,然後變生吐血諸證。夫血之妄行,固由積熱所致,然其證多端,難以一概而論。有因飲食過飽,負重傷胃而吐者;有因思慮傷心,及積熱而吐衄者;有勞傷心肺而吐血咳血者;有思慮過多,傷脾而吐血者。蓋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故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吐血。治療之法,須究其所因。傷胃者,調胃安血;勞心者,補益其心志;積熱則清之,氣鬱則順之,傷脾則安之。吐而不咳者易治,唾中帶紅線者難治,為有所損故也,久之必成勞瘵之疾。至若肺生癰疽,或從高墜下,傷損內臟,皆能吐血。又有傷寒不解,邪熱在經,隨氣上湧,而為吐衄血者,又當從各類求之。大抵血得熱而行,得寒而止,其脈沉細者順,浮大弦數者逆。

白話文:

這篇文章論述了人體血液的運行規律與吐血的病因。

人體的血液就像水在地中流動一樣,隨著氣機運行,遍佈全身經絡,無處不到。血液稱為「榮」,氣稱為「衛」,榮在經脈中運行,衛在經脈外運行,彼此相隨上下,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如果榮衛失調,受到七情六慾和外邪的影響,就會導致吐血等病症。

吐血的原因很多,並非單一因素。可能是飲食過飽、負重傷胃所致;也可能是思慮過度、心火旺盛所致;還有可能是勞累傷及心肺、或思慮過度傷脾所致。因為心臟生血,肝臟儲藏血液,脾臟統管血液,所以思慮過度傷脾也會導致吐血。

治療吐血,必須根據病因對症下藥。如果是傷胃,就要調胃安血;如果是勞心,就要補益心志;如果是積熱,就要清熱;如果是氣鬱,就要順氣;如果是傷脾,就要健脾。

吐血而不咳嗽的比較容易治療,而唾液中帶有紅色血絲的則比較難治,因為這表示已經有內傷,久而久之會變成勞瘵病。

除了上述原因外,肺部生長膿瘡、從高處墜落導致內臟受傷,也都可能導致吐血。另外,傷寒病沒有痊癒,邪熱在經絡中運行,隨著氣機上湧,也會導致吐血或鼻出血。

總之,血液受熱則運行,受寒則止。脈象沉細表示血液運行順暢,脈象浮大弦數則表示血液運行逆亂。

吳氏,曰:血營氣衛,胥有義焉。陰在內,陽之守也,故曰營。陽在外,陰之微也,故曰衛。二者宜調而不宜敗,血一不調,則營守乎中者,反出於外而敗之,微者迫於熱,盛者真陽不足以運血,而衛亦敗也。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銷鑠,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

東垣,曰: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虛者,小建中湯加黃連主之。血證上行,或唾或吐,皆逆也。若變而為惡痢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血證下血者,當自愈。與此意同。若無病之人忽然下痢,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白話文:

吳氏說:血液、營氣、衛氣,都有各自的道理。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所以稱為營氣。陽氣在外,是陰氣的微弱部分,所以稱為衛氣。這兩種氣要調和,不能失調。如果血液失調,就會導致營氣在內守護的力量反向外泄而失調,微弱的衛氣受到熱氣的逼迫,而盛氣的真陽不足以運送血液,衛氣也會失調。

原病式說:血液溢出,是向外流動。心臟靠血液滋養,所以熱氣太盛,就會導致血液過多而亂竄。有些人認為嘔吐紫色的凝血是寒症,這是錯誤的。這不是因為寒冷凝結,而是因為熱氣消融,使血液變得稠濁,而熱氣太盛就會讓水化來制止它,所以血液會呈現紅色和黑色混合的紫色。

東垣說:吐血是由於胃氣失調。實症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虛症用小建中湯加黃連治療。血症上行,或吐或唾,都是逆流。如果血症轉變為惡痢,就是順流。血上行為逆流,治療困難;血下行為順流,治療容易。所以仲景說:血症下血者,自然會痊癒。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病的人突然腹瀉,病情就會加重。現在患有血症,上行又下行,邪氣想要離開,這是吉兆。

丹溪,曰:血從上出,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血隨氣上,越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陽氣降則血歸經。吐血是火載血上,錯經妄行,脈必大而芤。大法,四物湯加炒梔子、童便、薑汁湯下。《大全良方》四生丸尤妙。又方,童便調香附末服之。又方,童便多,酒少,擂側柏葉溫飲之。嘔血用韭汁、童便、薑汁,磨入鬱金飲之,其血自清。如無鬱金,以山茶花代之。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吐血不止,用乾薑炮為末,童便調服(此從治之法)。山梔子最清胃脘之血。有先吐血後見痰者,是陰虛火動,四物為主,加痰火藥;有先吐痰後血多者,是積熱,降痰火為急;有暴吐紫血成塊者,是熱傷血,結於中,吐出為好,用四物湯加清熱等藥調之。吐血,覺胸中氣寒而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丹溪說,血從上部流出,都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導致氣血上衝,無法下降,血跟著氣往上走,從頭部等上竅流出。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陰氣、抑制陽氣,陽氣下降後,血自然會回到經絡中。吐血是火氣帶動血往上走,血行錯亂,脈象一定是大而虛。最好的方法是用四物湯加入炒梔子、童便、薑汁湯一起服用。大全良方裡的四生丸也很有效。其他方法還有用童便調和香附末服用,或者用童便多、酒少,搗碎側柏葉溫熱服用。嘔血可用韭汁、童便、薑汁磨入鬱金後飲用,血就會變得清澈。如果沒有鬱金,可以用山茶花代替。吐血也可能因為生氣引起。經書上說,生氣會導致氣逆,嚴重時就會嘔血。如果吐血不止,可用乾薑炮製成末,用童便調服(這是後續治療的方法)。山梔子最能清熱胃脘中的血。有些人在吐血之後會出現痰,這是陰虛火動,以四物湯為主,再加上清痰火的藥物;有些人在吐痰之後會大量吐血,這是積熱,降痰火才是關鍵;還有一些人會突然吐出紫色的血塊,這是熱傷血,凝結在體內,吐出來反而好,用四物湯加上清熱藥物調治即可。吐血時,如果感到胸中寒氣並吐出紫色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瀉下。

戴氏,曰:吐血者,榮血溢入濁道,留聚膈間,滿則吐血,名曰內衄,宜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飲酒太過,傷胃吐血,用理中湯加蓮花、青皮、梔子、乾葛、川芎。勞力太過,吐血不止,蘇子降氣湯加人參、芍藥。打損吐血,用黑神散,童便調服。有時或吐血兩口,隨即無事,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吐血發渴,名為血渴,四物湯、十全大補湯,量胃氣虛實用之。

白話文:

戴氏說:吐血,是指人體的營養血液溢出到濁氣的通道,在膈膜之間積聚,滿溢時就會吐血,稱為內衄,應該使用蘇子降氣湯,再加入人參、阿膠。

如果因為過度飲酒傷了胃而吐血,應該服用理中湯,再加入蓮花、青皮、梔子、乾葛、川芎。

若因過度勞累導致吐血不止,則使用蘇子降氣湯,再加入人參、芍藥。

如果因為外力撞擊導致吐血,應該服用黑神散,用童子尿調服。

有些情況下,患者可能只吐血兩口,隨後就沒事了,但過幾天又會發作,這樣的情況持續好幾年都無法痊癒,也應該服用黑神散。

如果吐血時還伴隨口渴,稱為血渴,應該根據患者胃氣虛實的情況,選擇四物湯或十全大補湯服用。

蔭按:李氏曰:《血證總論》:血乃水穀之精變化,生化於脾,主息於心,藏於肝,布於肺,施於腎,脈絡、臟腑、耳目、手足,資為運用。然陰道易虧,一有感傷,調理失宜,以致陽盛陰虛,錯經妄行,火載則上升,挾濕則下行,是以上溢清道,從鼻而出為衄;留滯濁道,從胃脘而出為吐唾;滲入腸間,從下部而出為血痢;結於腸胃,則成積而為血瘕。

分經言之,嘔吐,胃也;咳、唾、衄,肺也;痰帶血,脾也;咯血絲,腎也;溺血,小腸膀胱也;下血,大腸也;牙宣,胃或腎虛炎也。又血從汗孔出者,謂之肌衄。從舌出者,謂之舌衄,心與肝也。從委中穴出者,謂之膕血,腎與膀胱也。大概逆行難治,順行易治。無潮者輕,有潮者重,潮盛脈大者死。

白話文:

蔭按:李氏曰:《血證總論》:

血是水谷精華轉化而成的,由脾臟生成,主要依附於心臟,儲藏於肝臟,運行於肺臟,作用於腎臟。全身脈絡、臟腑、耳目、手足都依靠血液來維持運作。

然而陰氣容易虧損,一旦受到外邪侵襲,或調養不當,就會導致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經絡運行失常,就會出現各種血癥。

陽氣過盛則向上衝,挾帶濕氣則向下流。

  • 向上溢出清道,從鼻孔流出稱為鼻衄。
  • 滯留在濁道,從胃脘流出稱為吐血。
  • 滲入腸道,從下部流出稱為血痢。
  • 積聚在腸胃,形成血塊,稱為血瘕。

根據經絡而言:

  • 嘔吐,屬於胃經。
  • 咳嗽、吐血、鼻衄,屬於肺經。
  • 痰中帶血,屬於脾經。
  • 咳血帶絲,屬於腎經。
  • 尿血,屬於小腸膀胱經。
  • 便血,屬於大腸經。
  • 牙齦出血,屬於胃經或腎虛炎。

另外,血液從汗孔流出稱為肌衄,從舌頭流出稱為舌衄,屬於心經和肝經。從委中穴流出稱為膕血,屬於腎經和膀胱經。

總之,逆行血癥難以治療,順行血癥容易治療。沒有潮熱者病情較輕,有潮熱者病情較重,潮熱明顯且脈象洪大者預後不良。

然瘀血亦能作潮,日輕夜重者,血屬陰也。如九竅出血,身熱不臥者,即死。血隨氣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故涼血必先清氣,知血出某經,即用某經清氣之藥,氣涼則血自歸隊。若有瘀血凝滯,又當先去瘀而後調氣,則其血立止。或元氣本虛,又因生冷、勞役損胃失血者,卻宜溫補,斂而降之,切忌清涼,反致停於胸膈不散,量之。

外感四氣,邪傳經絡,誤汗誤下,以致邪逼經血妄行,熱證色青,多鼻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加桔梗、枇杷葉、桑白皮,或參蘇飲加黃芩。寒證色黯,鼻衄點滴者,九味羌活湯、麻黃升麻湯。暑熱過甚,血色紅,甚則黑者,茅花煎湯調五苓散。暑毒攻心,嘔血者,枇杷葉散去丁香,加黃連。

白話文:

然而瘀血也能引起潮熱,白天輕微夜晚加重,這是因為血屬於陰性。例如九竅出血,身體發熱卻不願躺下,就會死亡。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氣血運行則血液流動,氣血停止則血液也停止,氣血溫熱則血液滑利,氣血寒冷則血液凝滯。所以要涼血必須先清氣,知道出血是哪條經絡,就用治療該經絡的清氣藥物,氣血涼下來後血液自然會回歸正位。如果有瘀血凝滯,也要先去除瘀血再調和氣血,這樣出血就能立即止住。或者元氣原本虛弱,又因為吃生冷食物、勞役過度傷及脾胃而失血,就應該溫補脾胃,收斂並使其下降,絕對不能使用清涼藥物,否則會導致血液停留在胸膈部位無法散開,要小心謹慎。

外感四氣,邪氣傳入經絡,錯誤地發汗或服用瀉藥,導致邪氣逼迫經血妄行,熱證表現為面色青白,多鼻出血,可以用金沸草散去掉麻黃,再加入桔梗、枇杷葉、桑白皮,或者參蘇飲加上黃芩。寒證表現為面色黯黑,鼻出血點滴不斷,可以用九味羌活湯、麻黃升麻湯。暑熱過度,血色鮮紅,嚴重時會變成黑色,可以用茅花煎湯調和五苓散。暑毒攻心,嘔血,可以用枇杷葉散去掉丁香,再加入黃連。

濕證,色如煙塵多下血者,胃風湯、當歸和血散。時毒身熱吐膿者,陽毒升麻湯。積熱,因飲酒炙煿,蓄熱三焦者,黃連解毒湯、黃連枳殼二味湯、龍腦雞蘇丸、四生丸、大金花丸、槐角丸。瘀血因打撲損傷,瘀積胸膈者,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內傷七情,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志傷腎,皆能動血,治宜開痰行氣,二陳湯加酒紅花、升麻、歸身、黃連。虛者,加參朮及附子一片。

白話文:

如果病症表現為濕氣重,面色像煙塵一樣,並且容易流鼻血,可以使用胃風湯、當歸和血散。如果是因為時疫導致身體發熱,並且吐膿,則應該服用陽毒升麻湯。如果是因為長期積熱,例如過量飲酒、吃辛辣食物導致三焦積熱,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黃連枳殼二味湯、龍腦雞蘇丸、四生丸、大金花丸、槐角丸。如果是因為外傷導致瘀血積聚在胸膈部位,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如果是因為七情內傷,例如突然驚喜導致心神不寧,無法控制血液;突然生氣導致肝氣郁結,無法儲存血液;長期憂愁導致肺氣虛弱;過度思考導致脾氣虛弱;意志消沉導致腎氣不足,這些都會導致出血,治療時應該以化痰行氣為主,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酒、紅花、升麻、歸身、黃連。如果體虛,可以再加上人參、白朮、附子一片。

熱者,加山梔、牡丹皮、茜草、生地黃、木香。氣急者,加瓜蔞仁、桔梗。勞心無汗者,茯苓補心湯。有汗者,歸脾湯。素郁者,清肝解鬱湯。氣壅者,蘇子降氣湯。如失血後被七情,四物湯加木香、檳榔。陰虛者,去木檳,加元參、黃柏、枳殼。內傷飲食生冷,滯胃清道,氣濁血亂者,理中湯加乾葛、川芎。

白話文:

發燒的,加山梔、牡丹皮、茜草、生地黃、木香。呼吸急促的,加瓜蔞仁、桔梗。心煩勞累卻不流汗的,用茯苓補心湯。流汗的,用歸脾湯。平常鬱悶的,用清肝解鬱湯。氣機阻滯的,用蘇子降氣湯。如果失血後又受到情緒影響,用四物湯加木香、檳榔。陰虛的,去木香、檳榔,加元參、黃柏、枳殼。內傷飲食生冷,胃氣不暢,氣血不調的,用理中湯加乾葛、川芎。

治衄能分陰陽,定血脈,冷暈倒者,加桂附。傷酒吐血者,四君子湯加乾葛、川芎、山梔。內傷勞役,氣衰火盛者,單人參湯,或四君子湯加蒲黃、人乳、藕節。傷力吐血者,豬肝蘸白及末食,或花蕊石散。內傷氣散,汗出沾衣,甚如流染者,黃耆建中湯、妙香散,或男胎髮燒灰𨠭之。

白話文:

治療鼻出血要分清阴阳,止血要看脉象,如果患者是因寒气昏倒的,要加上桂枝和附子。如果是因喝酒过度导致吐血的,要服用四君子汤,再加入干葛、川芎和山栀。如果因过度劳累导致内伤,气虚火旺的,可以单独服用人参汤,或在四君子汤中加入蒲黄、人乳和藕节。如果是因外伤导致吐血的,可以用白及粉蘸猪肝食用,也可以服用花蕊石散。如果因内伤导致气散,出汗沾衣,汗如雨下,可以用黄芪建中汤和妙香散治疗,或者用男胎的头发烧成灰服用。

膕血,十全大補湯。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通用四物湯加減。如涼血,加芩、連、山梔之類,各隨經絡清之。瘀血,加紅花、桃仁、韭汁、童便以行之。血來暴者,加薄荷、元參以散之。血不止者,加蒲黃、京墨、茅根。久不止者,加升麻引血歸經。血止後,加炒黑乾薑引血歸元。

血虛加龜板。血燥加人乳。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復,其血自止。他如嘔吐後發熱,及傷寒汗下後發熱,但用調和胃氣,自然熱退,可見脾胃能統氣血。

白話文:

膕血的治療

膕血,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人們都知道百病都源於氣,卻不知道血是百病的根源。一般可用四物湯加減治療。

如果血熱,可以加黃芩、黃連、山梔子等藥物,根據不同的經絡清熱。

如果瘀血,可以加紅花、桃仁、韭菜汁、童便來幫助血液流通。

如果血液突然大量湧出,可以加薄荷、元參來散血。

如果血液不停地流,可以加蒲黃、京墨、茅根止血。

如果血流不止時間很長,可以加升麻引導血液回歸經絡。

血止之後,可以加炒黑乾薑引導血液恢復正常。

血虛,可以加龜板。血燥,可以加人乳。

血病往往可以用胃藥來治療,胃氣恢復之後,血液就會自然止住。

其他情況,例如嘔吐之後發熱,以及傷寒汗出之後發熱,只需要調和胃氣,自然就會退熱。由此可見,脾胃可以統管氣血。

李氏,又曰:內傷外感,及飲食房勞,墜閃五臟,有傷血聚膈間,從胃脘出者,則為嘔吐。從鼻出者,則為衄。陽盛身熱多渴,陰盛身涼不渴。然血,陰也,身涼者易愈。陽盛多因飲食辛熱,傷於肺胃,嘔吐出血,大薊飲子主之。因酒者,古葛連丸、小調中湯。吐膿血者,名肺疽,桔梗湯。大怒氣逆,上衝暴甚者,四物湯加蘇子、陳皮、沉香、童便,或茅根煎湯,磨沉香服之。若血聚滿膈間則吐者,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或暴吐紫黑成塊者,瘀血也,雖多亦不妨,四物湯合解毒湯調之。覺胸中氣塞者,桃仁承氣湯下之。五志火動,熱者,解鬱湯。虛者,保命散。陰盛多因勞力傷氣,吐血解紅,心腹絞痛,自汗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柴胡、山藥、百合、前胡、薑、棗煎服。或用蓮心、糯米等分為末,溫酒下。勞傷氣虛挾寒,陰陽不為守,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者是也。外證必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絡。如胃虛不能化食,其氣逆上吐衄者,理中湯加木香。胃寒不能約血者,甘草乾薑湯,或七氣湯加川芎。自汗者,小建中湯、古桂附湯。下虛極而氣壅喘嗽,血不歸元者,黑錫丹、金液丹。勞力傷肺,唾內有血,咽喉不利者,雞蘇散。如心肺脈破,血若湧泉,口鼻俱出者,不治。勞心過度,不能統血,反上,令人煩悶倦怠者,茯苓補心湯、歸脾湯。古方治血,多以茯苓、茯神為佐者,心主血故也。思色強力入房,勞傷心腎,陰虛火動者,加減四物湯。凡血越上竅者,皆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俱宜補陰抑陽。氣降則血自歸經矣。陰盛陽虛者,間有之耳。先痰嗽後見血,多痰火積熱,化痰降火為急,不可純用血藥,恐泥痰也,山梔地黃湯。痰帶血者,多胃中清血,熱蒸而出,重者山梔,輕者藍實。先見血,後痰嗽,多因虛火妄動,四物湯加貝母、天花粉化痰,山梔、牡丹皮、麥門冬降火。蓋吐血火病也,雖挾痰者,亦只治火則止。凡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必先消瘀而後涼之、止之。然血熱則行,宜苦寒涼血為君,辛味行氣開鬱為臣,升提俾復其位為佐,酸澀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後。涼血,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陶氏生地芩連湯、四生丸。行氣,枳梗湯、二陳湯、枳橘湯、古烏附湯。滋補血虛,加減四物湯。昏暈,古芎歸湯。氣虛,人參湯。扶脾,生脈散。清肺,生脈飲。虛甚者,十全大補湯。止澀,古參柏糊、狗膽丸、單京墨丸,或單用炒乾薑末,童便調服,善能止血降火。久者,升提三黃補血湯。斷根,天門冬丸、大阿膠丸、女真丹。還血歸元,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腎氣丸、瓊玉膏。抑論血疾陰火,誤用陽燥熱藥,則血枯瘦怯,勞瘵成矣。勞傷誤用寒藥,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墜墮閃挫,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甘草,加赤芍藥等分救之,此血疾難調,最宜斟酌。

白話文:

李氏說,內傷外感、飲食不節、房事過度、勞損五臟,導致血瘀積聚在膈膜之間,從胃脘涌出的,稱為嘔吐;從鼻孔涌出的,稱為衄血。陽氣盛則身體發熱口渴,陰氣盛則身體寒冷不渴。不過血屬陰,身體寒冷者較易痊癒。陽氣盛多因飲食辛辣燥熱,損傷肺胃,引發嘔吐出血,可以用大薊飲治療。因飲酒導致嘔吐出血的,可以用葛連丸、小調中湯治療。吐膿血的,稱為肺疽,可以用桔梗湯治療。因大怒氣逆上衝,發作劇烈者,可用四物湯加蘇子、陳皮、沉香、童便,或用茅根煎湯,磨沉香服用。若血瘀積聚在膈膜之間,導致嘔吐的,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加人參、阿膠治療。若嘔吐出紫黑色塊狀物,是瘀血,即使量多也不必害怕,可以用四物湯合解毒湯調理。若感覺胸中氣塞,可以用桃仁承氣湯瀉下。五志過度,心火亢盛者,可以用解鬱湯治療;心氣虛弱者,可以用保命散治療。陰氣盛多因勞力傷氣,吐血色淡紅,心腹絞痛,自汗者,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黃耆、柴胡、山藥、百合、前胡、生薑、大棗煎服,或用蓮心、糯米等分研末,溫酒服用。勞傷氣虛夾雜寒邪,陰陽失調,血行錯亂,這就是所謂“陽虛則陰必走”的道理。外在症狀必然有虛寒表現,應當溫中補氣,使血自行歸於經絡。如胃虛不能消化食物,氣逆上涌導致嘔吐衄血的,可以用理中湯加木香治療。胃寒不能約束血液的,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或七氣湯加川芎治療。自汗的,可以用小建中湯或古桂附湯治療。下元虛寒,氣壅喘咳,血液不能歸元者,可以用黑錫丹、金液丹治療。勞損肺氣,唾液中有血,咽喉不適的,可以用雞蘇散治療。如果心肺脈絡破裂,血液如同泉涌,口鼻皆流血的,則無法治療。勞心過度,心氣不足,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反上,讓人感到煩悶倦怠的,可以用茯苓補心湯或歸脾湯治療。古方治療血病,多以茯苓、茯神為輔藥,因為心主血的緣故。思慮過度、房事過度、用力過度,損傷心腎,導致陰虛火旺的,可以用加減四物湯治療。凡是血液上涌的病症,都是陽氣盛、陰氣虛,有升無降,都應該補陰抑陽。氣降則血自歸經。陰氣盛、陽氣虛者,偶爾也會出現,但比較少見。先出現痰咳,後出現出血,多因痰火積熱,應當化痰降火為先,不可單用血藥,以免加重痰濁,可以用山梔地黃湯治療。痰中帶血的,多因胃中熱血上蒸,可以用山梔子治療,症狀較輕的可以用藍實治療。先出現出血,後出現痰咳,多因虛火妄動,可以用四物湯加貝母、天花粉化痰,加山梔子、牡丹皮、麥門冬降火。總之,吐血是火病,即使夾雜痰濁,也只需治火即可止血。凡是血液病,不可單純治療,因為血液上涌,必然有瘀血積聚在胸膈,應當先消瘀血,然後再涼血止血。血液熱則易於流動,宜用苦寒涼血藥為君藥,辛味行氣開鬱藥為臣藥,升提藥助其復位為佐藥,酸澀藥止塞其源,甘溫藥收補其後。涼血藥如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陶氏生地芩連湯、四生丸;行氣藥如枳梗湯、二陳湯、枳橘湯、古烏附湯;滋補血虛藥如加減四物湯;昏暈藥如古芎歸湯;氣虛藥如人參湯;扶脾藥如生脈散;清肺藥如生脈飲;虛弱者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止澀藥如古參柏糊、狗膽丸、單京墨丸,或單用炒乾薑末,童便調服,善於止血降火;久病者可以用升提三黃補血湯;斷根藥如天門冬丸、大阿膠丸、女真丹;還血歸元藥如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腎氣丸、瓊玉膏。再者,治療血病陰火,如果誤用陽燥熱藥,會導致血液枯竭,勞傷成疾。勞傷誤用寒涼藥,會導致胸滿膈痛,血液更加鬱積。跌打損傷,誤用補澀藥,會導致瘀血停滯在胃中,心下脹滿,食入即吐,稱為血逆,古法是用二陳湯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救治。血病難以治療,應當謹慎用藥。

,曰:嘔血與吐血無大異,但成盆無聲者為吐,成碗有聲者為嘔。怒氣逆甚,血溢口鼻,當抑怒全陰,熱者解鬱湯,虛者保命散。氣虛發熱,咽喉痛者,甘桔湯加參、耆、歸、地、荊芥、黃柏,水煎,入童便、韭汁、薑汁、鬱金少許。或單黃柏蜜炙為末,麥門冬煎湯下。血虛熱熾,滋陰降火,加減四物湯主之。

白話文:

另外,有人說:嘔血和吐血沒有太大差別,但一次吐出像盆子那麼多,沒有聲音的,叫做吐血;一次吐出像碗那麼多,有聲音的,叫做嘔血。如果因為生氣,氣逆上衝得很厲害,導致血液從口鼻溢出,就要壓抑怒氣,滋養陰氣。如果是熱證,就用解鬱湯;如果是虛證,就用保命散。如果氣虛發熱,咽喉疼痛,可以用甘桔湯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生地、荊芥、黃柏,水煎服用,再加入童尿、韭菜汁、薑汁、鬱金少許。或者單用黃柏蜜炙成粉末,用麥門冬煎湯送服。如果血虛熱盛,就要滋陰降火,可以用加減四物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