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八 (2)

1. 脈法

脈大而虛,浮而濡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傷寒脈陰陽俱緊當汗。若自汗者,亡陽不治。

脈訣舉要,曰:汗脈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竭盡無餘。

白話文:

脈搏強烈但虛弱,表現在皮膚上就是出汗。如果是在心臟部位(即“寸”)出現自我出汗的情況,就是在白天自然地大量流汗;如果是在腎臟部位(即“尺”)出現自我出汗的情況,就是在睡覺時偷偷地流汗。感冒後脈搏的陰和陽都變得緊張,這時候應該用藥物來促使身體發汗。但如果病人自己就開始大量流汗,那就表示他已經失去了陽氣,無法治療了。

《脈訣》一書中有重要的一段話:“出汗的脈搏是浮虛、或者乾枯、或者是柔軟分散的大脈搏,這種情況下病人的元氣已經耗盡。”

2. 治自汗方

玉屏風散,治氣虛自汗。

防風(去蘆),黃耆(蜜炙,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不拘時。一方加生薑三片。一方加麻黃根、牡蠣等分,入小麥一撮,水煎服。(丹溪云:自汗忌生薑,用者慎之)

黃耆建中湯,治陽虛自汗。

黃耆(蜜炙,二錢),白芍藥(煨,三錢),肉桂(去皮),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玉屏風散用於治療氣虛自汗,由防風、黃耆、白朮組成,每服三錢,水煎服,不拘時。部分藥方會加入生薑,也有一些會加入麻黃根、牡蠣和少量小麥,水煎服。需要注意的是,丹溪認為自汗忌用生薑,使用時需謹慎。黃耆建中湯用於治療陽虛自汗,由黃耆、白芍、肉桂、甘草組成。

上銼,加棗一枚,水煎去渣,入飴糖少許,空心服。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

上銼,水煎服。

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

黃耆,麻黃根(洗淨),牡蠣(火煅,研,各一錢)

上銼,入小麥一百粒,水煎服。

一方,治諸虛不足,津液枯竭,體常自汗,晝夜不止,日漸羸瘦。

白話文:

功效

治療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組成

黃耆(去除蘆頭,用蜂蜜炙烤)、附子(炮製去皮臍,各二錢)

用法

將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服用。

功效

治療各種虛弱不足,以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經常自汗。許學士的方子也用於治療盜汗不止。

組成

黃耆、麻黃根(洗淨)、牡蠣(火煅後研磨,各一錢)

用法

將藥材切碎,加入小麥一百粒,加水煎煮服用。

功效

治療各種虛弱不足,津液枯竭,經常自汗,晝夜不止,日漸消瘦。

用法

藥材切碎,加水煎煮,去渣後加入少許飴糖,空腹服用。

防風,黃耆,白朮,麻黃根,牡蠣(洗淨,煅過,各一錢)

上入小麥一撮,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虛自汗。

黃耆(一錢半),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錢),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蜜水炒),柴胡(蜜水炒,各三分)

上銼一服,水煎服。

蔭按:《活套》云: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參耆加麥門冬、黃連、五味子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藥各五分。若不陰虛,只用桂枝。

白話文:

防風、黃耆、白朮、麻黃根、牡蠣(洗淨,煅過,各一錢),加上小麥一撮,用水煎服,這是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內傷氣虛自汗。

另外,黃耆(一錢半)、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錢)、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蜜水炒)、柴胡(蜜水炒,各三分),將這些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古籍記載,如果患者左寸脈浮洪而自汗,屬於心火炎,可以將補中益氣湯中的人參、黃耆的份量加倍,並加入麥門冬、黃連、五味子各五分;如果患者左關脈浮弦而自汗,屬於挾風邪,則可以加桂枝、芍藥各五分。如果患者不是陰虛,只用桂枝即可。

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本方倍參耆;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者,或盜汗,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本方加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或只用當歸六黃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水虧火旺也,本方加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一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本方加麻黃根、浮小麥,甚者少加附子,其效如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參耆等藥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白話文:

如果右關脈浮在表面,脈象洪大而無力,且自汗不止,就應該在原方中加倍人參和黃耆;如果右尺脈洪大而數,且無力,同時伴有自汗或盜汗,這是由於相火挾持君火的力量,侵犯肺金所致,應該在原方中加入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或者直接服用當歸六黃湯;如果左尺脈浮在表面,脈象洪大而無力,且自汗不止,這是由於體內水液虧損,火氣旺盛所致,應該在原方中加入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一錢,補益水氣以制約陽氣。

凡是內傷或一切虛損導致自汗不止的症狀,應該在原方中加入麻黃根、浮小麥,症狀嚴重者可以少加附子,其效果就像影子的反映一樣迅速顯著。但升麻和柴胡都要用蜜水炒制,以抑制其升發、勇悍的性質,同時也為了讓它們引導人參、黃耆等藥物到達肌膚表面,因此不可缺少。

大補黃耆湯,治氣血俱虛自汗者。

黃耆(蜜炙),人參,肉蓯蓉,白朮(炒),當歸,山茱萸(去核),肉桂(略炒),五味子(炒),甘草(炙),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一錢半),熟地黃(砂仁炒,二錢)

上銼,加棗二枚,水煎服。

調衛湯,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白話文:

大補黃耆湯,用來治療氣血兩虛、容易自汗的人。

藥材包括:黃耆(蜜炙)、人參、肉蓯蓉、白朮(炒)、當歸、山茱萸(去核)、肉桂(略炒)、五味子(炒)、甘草(炙)、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一錢半)、熟地黃(砂仁炒,二錢)。

將這些藥材切碎,加入兩枚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調衛湯,用來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自汗,以及補益衛氣虛弱、外感風寒的症狀。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麥門冬,生地黃(姜酒炒,各三分),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

上銼作一服,水煎,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防己黃耆湯,治風濕相搏,時自汗出。

防己(二錢),黃耆(二錢半),甘草(炙,一錢),白朮(五分)

白話文:

藥方

黃耆、麻黃根(各一錢)、麥門冬、生地黃(姜酒炒,各三分)、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劑,用水煎煮,稍微溫熱後服用。

註解

中風病症通常會自汗,而汗出過多則不宜再使用發汗藥物,因此用麻黃根節代替麻黃。

防己黃耆湯

本方用於治療風濕互相搏擊,時常自汗的症狀。

藥方

防己(二錢)、黃耆(二錢半)、甘草(炙,一錢)、白朮(五分)

藥方

黃芪、麻黃根(各一錢)、麥冬、生地黃(用薑酒炒,各三分)、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

用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做成一劑,用水煎煮,稍微溫熱後服用。

註解

中風患者通常會自汗,汗出過多不宜再使用發汗藥物,因此用麻黃根節代替麻黃。

防己黃耆湯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風濕互相搏擊,導致身體時常自汗的症狀。

藥方

防己(二錢)、黃芪(二錢半)、甘草(炙,一錢)、白朮(五分)

上銼一服,加棗一枚,水煎服。

涼膈散,治火氣上升,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連翹(二錢),山梔仁,大黃,薄荷,茯苓(各一錢),甘草(一錢半),朴硝(五分)

上銼,水煎,入蜜少許服。如大便秘者,硝黃臨服入。

二甘湯,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涼膈散用於治療火氣上炎、蒸灼胃中濕氣,也能發汗。將連翹、山梔仁、大黃、薄荷、茯苓、甘草、朴硝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加入少許蜂蜜服用。如果大便秘結,可以將硝黃在服用前加入藥湯中。二甘湯則用於治療胃熱,飯後加重火氣,導致汗出如雨。將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服用。

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五味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上㕮咀,合作一服,水煎,食遠服。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白朮散,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等證。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服,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白話文:

安胃湯,用於治療因飲食汗出日久,導致心中虛風虛邪,讓人半身不遂,出現偏風痿痹的病症。首先要消除汗出和急躁的氣息,按壓收斂。

黃連、五味子、烏梅(去核)、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用水煎服,飯後服用。忌食濕面、酒、辛辣食物和油膩的食物。

白朮散,用於治療飲酒後中風,出汗多,不能穿單衣,吃飯時汗出如洗,久治不愈,必然會發展成消渴等病症。

牡蠣(煅燒,三錢)、白朮(一兩二錢)、防風(二兩半)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水調服,不限時間。如果怕風,可以加倍防風和白朮的用量。如果汗出多,面部腫脹,可以加倍牡蠣的用量。

撫芎湯,治汗多頭眩,痰逆噁心。

撫芎,白朮(略炒去油),橘紅(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二片,水煎,溫服。

理氣降痰湯,治痰證,冷汗自出。

桔梗,枳殼(麩炒),橘紅,半夏曲(炒),茯苓,貝母,香附(童便浸,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銼,水煎,食遠服。

白話文:

撫芎湯用來治療出汗過多、頭暈目眩、痰氣上逆、噁心等症狀。將撫芎、白朮(略炒去油)、橘紅(各一兩)、甘草(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兩片,水煎服,溫熱服用。

理氣降痰湯用來治療痰證、冷汗自出的症狀。將桔梗、枳殼(麩炒)、橘紅、半夏曲(炒)、茯苓、貝母、香附(童便浸,各一錢二分)、桂枝、甘草(各五分)切碎,水煎服,飯後服用。

芷砂散,治驚恐自汗,倦怠困弱,服黃耆牡蠣不止,甚效。

白芷(一兩),硃砂(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茯神、麥門冬煎湯下。

艾煎茯苓散,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者。

茯苓(一味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以艾煎湯,調服一錢。

吳氏曰:心火自旺,膈有停飲,火熱蒸其濕飲,故令此處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養心,淡能滲濕;艾葉香而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

白話文:

「芷砂散」主要用於治療驚恐、自汗、倦怠乏力等症狀,即使服用黃耆、牡蠣也無法改善的情況,效果顯著。將白芷一兩、硃砂五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茯苓、麥門冬煎湯送服。

「艾煎茯苓散」則專治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唯獨心口部位出汗的情況。將茯苓研磨成細粉,用艾葉煎湯調服,每次一錢。

吳氏解釋說,這種病症是由於心火旺盛,膈肌處有積聚的濕飲,火熱蒸灼濕飲,導致心口部位出汗。茯苓味甘淡,甘能滋養心臟,淡能滲濕利水;艾葉氣味芳香,性澀,香能疏通氣機,澀能固澀津液。

撲汗方,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周身撲之。

獨勝散

五倍子為末,臨臥時以唾津調二錢,填臍中,以絹帛帕子縛定,一宿即止。一方用何首烏為末,津調封臍。一方用川鬱金研細,臨臥以唾津調敷乳上。

一方,治腳汗。

白話文:

撲汗方

牡蠣、麩皮、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各取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然後均勻地撒在全身。

獨勝散

  • **第一方:**將五倍子研磨成粉末,睡覺前用唾液調和約兩錢,填入肚臍中,再用絹帛帕子綁緊,一夜即可。
  • **第二方:**將何首烏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後,塗抹於肚臍中。
  • **第三方:**將川鬱金研磨成細粉,睡覺前用唾液調和後,塗抹於乳房上。

一方

此方可治腳汗。

白礬,乾葛(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過三五日自然無汗。

白話文:

['白礬', '乾葛(各等分)']

這兩個成分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半兩,用三碗水煎煮至十數次沸騰,然後用來洗澡。每天進行一次,經過三五天後自然不再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