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4)
卷二十二·中 (4)
1. 治寒瀉方
當歸(切,焙),乾薑(炮),肉豆蔻(炮),木香(各半兩),訶黎勒(炮,去核),黃連(去須,炒,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甘草、生薑各一分,黑豆一合,半生半炒,水四盞煎作二盞,作二次空心日午調服。
木香散(和劑),治脾胃虛弱,內挾風冷,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臍腹㽲痛,腹中雷鳴,及積寒久痢,腸滑不禁。
木香,丁香,當歸(去蘆,酒焙),肉豆蔻(炮),甘草(炙,各二兩),附子(去皮臍,醋煮,切片焙),赤石脂(各一兩),藿香葉(洗焙,四兩),訶子皮(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半、生薑二片、棗一枚煎六分,空心溫服。
木香散,治臟腑虛寒,下泄米穀,口舌生瘡,或嘔吐不食。
木香,破故紙(炒,各一兩),白朮,橘紅,赤芍藥(炒),桂心(各半兩),厚朴(制),良薑,縮砂(炒,各三錢),胡椒,吳茱萸(泡,各一錢),肉豆蔻(煨),檳榔(各一個)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豬肝四兩批薄,以藥摻拌,量入水醋鹽蔥煮乾,空心頓食,或丸桐子仁,每服百丸,粥飲下,日三服。
大藿香散,治脾胃虛寒,嘔吐霍亂,心腹撮痛,泄瀉不已,最能取效。
藿香葉(去土,二兩),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青皮(去白,炒),木香,人參,肉豆蔻(麵煨),良薑(炒),大麥芽(炒),神麯(炒),訶子(煨,去核),白茯苓,甘草(炙,各一兩),白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吐逆泄瀉,不下食,或嘔酸苦水,用水一大盞,煨生薑半塊,鹽一捻,煎服;水泄滑泄,腸氣臟毒,陳米飲入鹽,熱調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湯下;脾胃虛冷,宿滯酒食,痰氣作暈,入鹽少許,嚼薑棗湯,熱服。胃氣咳逆,生薑自然汁一呷,入鹽點服。此藥大能消食順氣,利膈開胃。
調中散,治虛寒停食嘔吐,腸鳴泄瀉。
藿香葉,砂仁,蓬朮(煨),乾薑(炮),肉桂(去粗皮),茴香(炒),草果,麥芽(炒),益智仁,橘紅(各一錢),蒼朮(炒),神麯(炒),桔梗(各一錢半),甘草(炙,三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入鹽少許,溫服。
玉粉散,治冷極泄瀉久作,滑腸不禁,不思飲食。
紅豆,大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半兩),舶上硫黃(另研,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飲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輕者三五服,安。
赤石脂禹餘糧湯(仲景),治大腸泄瀉,服理中湯益甚者,利在下焦也,此湯主之。
赤石脂(制),禹餘糧(制,各一兩)
上銼碎,分三服,每服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補脾丸,治滑泄不禁。
白話文:
治寒瀉方
此方包含多個不同配方,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導致的泄瀉等症狀:
第一方: 以當歸、乾薑、肉豆蔻、木香、訶黎勒、黃連等藥材組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搭配甘草、生薑、黑豆煎水服用,每日二次,空腹服用。此方主要針對脾胃虛弱,伴隨風寒、泄瀉、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
第二方(木香散): 包含木香、丁香、當歸、肉豆蔻、甘草、附子、赤石脂、藿香葉、訶子皮等藥材,研磨成細末服用。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水煎服,空腹溫服。此方適用於臟腑虛寒,下痢,口舌生瘡,嘔吐等症狀。
第三方(木香散): 包含木香、破故紙、白朮、橘紅、赤芍藥、桂心、厚朴、良薑、縮砂、胡椒、吳茱萸、肉豆蔻、檳榔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與豬肝一起烹調服用,或製成藥丸服用。此方適用於臟腑虛寒,下痢,口舌生瘡,嘔吐等症狀,與第二方木香散藥材組成不同。
第四方(大藿香散): 以藿香葉、陳皮、厚朴、青皮、木香、人參、肉豆蔻、良薑、大麥芽、神麴、訶子、白茯苓、甘草、白乾薑等藥材組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根據不同症狀,搭配不同輔料煎水服用,例如:嘔吐泄瀉用薑鹽水,腸胃滑瀉用陳米鹽湯,赤白痢用甘草黑豆湯等。此方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嘔吐、霍亂、腹痛、泄瀉等症狀。
第五方(調中散): 包含藿香葉、砂仁、蓬朮、乾薑、肉桂、茴香、草果、麥芽、益智仁、橘紅、蒼朮、神麴、桔梗、甘草等藥材,每次一劑,加薑棗水煎服。此方針對虛寒停食、嘔吐、腸鳴泄瀉等症狀。
第六方(玉粉散): 以紅豆、大附子、乾薑、舶上硫黃等藥材組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稀稠適中的粟米粥送服,每日服用兩次。此方針對長期寒邪導致的泄瀉,滑腸不禁,食欲不振等症狀。
第七方(赤石脂禹餘糧湯): 包含赤石脂、禹餘糧,銼碎後煎水服用。此方治療大腸泄瀉,尤其適用於服用理中湯效果不佳的患者。
第八方(補脾丸): 此方僅提及功效為治療滑瀉不禁,但未列出藥材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