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八 (1)
卷五十八 (1)
1. 論
虞氏,曰:《內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陰雨,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據《內經》獨主於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其天地若不升降,則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汗液也。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內經》又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飲食飽甚,則胃氣滿而液泄,故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則神散,神散則奪其情氣,故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持重遠行則傷骨,腎主骨,故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則傷筋,恐懼則傷魂,故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體勞苦則肌肉四肢皆動,脾所主也,故汗出於脾。《本病論》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此上五條言汗者,汗屬精,病在陰也)。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又有心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醫者宜詳辨之。《袖珍論》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因,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此固陰陽偏勝所致。又有傷風、中暑、病濕,兼以驚怖、房室、勞極、歷節、腸癰、痰飲、產蓐等疾,亦能令人自汗。如睡中覺汗出者是名盜汗,亦心虛所致。其脈多微而澀,治之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白話文:
虞氏曰:
《內經》說:「心之液為汗。」《原病式》說:「心熱則出汗。」東垣說:「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人的汗液,就像天地間的陰雨一樣,滋潤濕氣就會變成霧露,變成雨水。
根據《內經》,汗液只與心臟有關,而東垣卻又說與脾胃有關,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心臟是君火,主宰著熱;脾胃屬土,主宰著濕。濕熱交戰就會產生汗液,這很明顯。就像地上的濕氣,會變成雲霧上升一樣,天地間如果沒有升降,就不會形成雨水。就像蒸酒的甑子裡,如果沒有湯火蒸煮,就不會產生酒液一樣。
所有臟器都能讓人出汗,但只有心臟和脾胃主宰著濕熱,是總司汗液的器官。《內經》又說:「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飲食過飽,就會胃氣充盈,導致液體外泄,所以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嚇會導致神散,神散就會奪取情氣,所以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負重遠行會損傷骨骼,腎臟主骨,所以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臟主筋藏魂,快速奔跑會損傷筋,恐懼會損傷魂,所以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動身體勞累,就會使肌肉四肢都動,脾臟主宰著這些,所以汗出於脾。《本病論》說:「醉飽行房,汗出於脾。」以上五條關於汗液的說法,汗液屬於精,病在陰。)
自汗和盜汗,症狀相似,但實質不同。自汗,是指無時無刻都汗流不止,活動時更甚,屬於陽虛,是胃氣失調造成的。盜汗,是指睡覺時全身像浸過水一樣,醒來後才發現,屬於陰虛,是血虛造成的。
總之,自汗要補陽調衛,盜汗要補陰降火。還有心虛導致的冷汗自出,就要補肝,滋補火源來消除陰寒。陰虛火炎,就應該補腎,增強腎水來制約陽火。醫生要仔細辨別。
《袖珍論》說:「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液是心臟的液體,自汗的原因,都是心腎虛弱造成的。所以陰虛陽就會相湊,發熱就會自汗。陽虛陰就會乘機而入,發厥就會自汗。這是陰陽失衡造成的。
還有傷風、中暑、濕邪,加上驚嚇、房事、過度勞累、風濕、腸癰、痰飲、產後等疾病,也會讓人自汗。睡覺中感覺出汗,就叫做盜汗,也是心虛造成的。這種情況脈象大多微弱而澀,治療要收斂心氣,滋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汗液就會自然止住。
丹溪,曰: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用人參、黃耆,少佐以桂枝。陽虛甚,附子亦可少用,須用小便煮。盜汗屬血虛,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有黃耆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痰證亦有汗。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小兒盜汗不須治。
白話文:
丹溪說:
自汗,屬於氣虛、濕熱所致。可以用人參、黃耆來治療,少加桂枝。如果陽虛嚴重,可以少量使用附子,但必須用小便煮過。
盜汗屬於血虛,用當歸六黃湯效果顯著。但藥性寒涼,體質虛弱的人只適合用黃耆六一湯。
盜汗伴隨發熱,是因陰虛導致,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治療,若兼有氣虛,則需加人參、黃耆、白朮。
火氣上蒸,胃中濕氣也能導致出汗,涼膈散可以治療。痰證也會引起出汗。
自汗要忌諱生薑,因為生薑會開腠理,容易加重病情。
小兒盜汗不用治療。
戴氏,曰: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心,宜養心血,用豶豬心一個,破開,帶血入人參、當歸二兩,裝在心中,煮熟,去二味藥,只吃豬心,不滿三四日即愈。汗病若服止汗固表之藥無效者,只可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大補黃耆湯加酸棗仁。有微熱者,更加石斛。有痰證,冷汗自出者,理氣降痰湯,痰去則汗自止。
白話文:
戴氏說:如果全身都沒有出汗,只有心口部位有一片出汗,而且思慮過多汗液也會增多,這是心臟有病,應該要養心血。可以用豬心一個,破開後帶血一起放入人參、當歸各二兩,裝在豬心裡面,煮熟後把藥材去除,只吃豬心,不用三四天就能痊癒。
如果汗病服用止汗固表藥物無效,那就只能調理心血。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心臟沒有營養,無法收攝血液,所以就會溢出而形成汗液。因此,應該服用大補黃耆湯加入酸棗仁。如果有微熱症狀,可以再加入石斛。如果有痰證、冷汗自出的情況,可以用理氣降痰湯,痰去後汗液自然會停止。
李氏,曰:汗者,元氣真液。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榮護。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耆至肌表,故不可缺也。發厥者,古耆附湯、順元散。間有氣血俱虛者,黃耆建中湯。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軟者,濕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氣為雲霧為雨,各臟皆令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加附子。寒證,古桂附子湯。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耆湯。凡自汗久用參耆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或汗乾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盜汗全是陰虛,兼腎火、脾濕、心勞,睡著汗出,醒則漸收。蓋睡則胃氣行於里而表虛,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兼氣虛者,加參、耆、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制白朮散。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以汁煎藥服。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用青桑第二葉,帶露採陰乾,火焙為末,米飲調服。或古芷砂散通用,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則更效。
白話文:
李氏曰:汗者,元氣真液。
李氏說:「汗液是人體元氣的精華。」
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
由於飲食、驚恐、房事勞累、運動而產生的汗,稱為多汗。
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榮護。
無論清醒或睡著,整天都持續出汗,稱為自汗,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護衛肌體所致。
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耆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發熱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麻黃根、浮小麥,但升麻、柴胡需用蜜水炒過,以減弱其升發之性,同時又希望能引導人參、黃芪的藥力到達肌表,因此不可缺少。
發厥者,古耆附湯、順元散。
發厥者,可用古耆附湯、順元散。
間有氣血俱虛者,黃耆建中湯。
有些人氣血都虛弱,可用黃耆建中湯。
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
痰證伴有自汗、頭暈、嘔吐,可以用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
多汗身軟者,濕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氣為雲霧為雨,各臟皆令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
多汗且身體軟弱,這是濕氣重的表現。心主熱,脾主濕,濕熱交搏,就像地面濕氣蒸發形成雲霧下雨一樣,會讓各個臟器都出汗,但心臟和脾胃是濕熱的主要部位,所以可用調衛湯、玉屏風散。
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
火熱上蒸,胃濕出汗,可以用涼膈散。胃熱者,可以用二甘湯。
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加附子。寒證,古桂附子湯。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耆湯。
由此可知,自汗也有實證,所以外感初期,也常出現自汗。風證,用桂枝加附子;寒證,用古桂附子湯;暑證,用五苓散;風濕交搏,用防己黃耆湯。
凡自汗久用參耆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或汗乾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凡是自汗長期服用人參、黃芪、附子無效,應該著重養心血。如果汗液乾了,身體依然發熱,一定是外感風邪,應該用參蘇飲,病症停止後就停止服藥,這叫做反治。
盜汗全是陰虛,兼腎火、脾濕、心勞,睡著汗出,醒則漸收。蓋睡則胃氣行於裏而表虛,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
盜汗都是陰虛所致,兼有腎火、脾濕、心勞,睡覺時出汗,醒來後逐漸停止。這是因為睡著時胃氣行於內而表虛,醒來時氣散於表而汗止。
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兼氣虛者,加參、耆、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制白朮散。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以汁煎藥服。
心火過盛,導致肺氣不足,可用當歸六黃湯。陰虛火旺,可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如果同時氣虛,再加人參、黃芪、白朮;腎火旺盛,可用正氣湯;脾濕,可用四制白朮散;肝熱,用防風、龍膽草等量研末,用米湯調服;心虛,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用此湯汁煎藥服用。
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用青桑第二葉,帶露採陰乾,火焙為末,米飲調服。或古芷砂散通用,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則更效。
思慮過度,導致心臟部位單獨出汗,可以用艾湯調服茯苓末一錢,或者用青桑第二葉,帶露採摘陰乾,火焙研末,用米湯調服。也可以用古芷砂散,或者黃芪六一湯加上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研末,用唾液調和敷在肚臍上,一晚上就會止汗。也可以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量研末,全身敷用,效果更佳。
蔭按:夫自汗盜汗之證,為病雖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陽虛氣虛有濕也。陽氣虛則不能衛護肌表,故醒時津津然而汗出矣。盜汗者,乃陰虛血虛有火也。陰血虛則不能榮養於中,故睡時湊湊然而汗出矣。何以知之?如古方用玉屏風散治自汗效者,其間防風、黃耆所以實表氣,白朮所以燥內濕也。
用當歸六黃湯治盜汗效者,當歸、黃耆、生熟地黃所以補陰血,黃芩、黃連、黃柏所以去內火也。藥性與病情相對,豈有不愈者乎。
葉氏,曰:人之一身,負陰抱陽,平則安,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汗出,如水瀉而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汗出,如水溢而流。要之,汗者血之異名,陽主氣為衛,陰主血為榮,氣血二者,俱不可一日餒也。若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是故君子宜辨之於早。
白話文:
汗出不止,分為自汗和盜汗,雖然都是病症,但病因不同。自汗是陽氣虛弱、氣虛體濕導致的,陽氣虛弱無法保護肌膚表層,所以清醒時就會無緣無故地出汗。盜汗是陰虛血虛、體內有熱氣導致的,陰血不足無法滋潤身體內部,所以睡覺時就會出汗。
從古方來看,用玉屏風散治療自汗有效,是因為防風、黃耆可以補益表氣,白朮可以去除體內濕氣。而用當歸六黃湯治療盜汗有效,是因為當歸、黃耆、熟地黃可以補益陰血,黃芩、黃連、黃柏可以清熱去火。藥性與病情相符,自然能治癒。
人體就像一個陰陽平衡的系統,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衡則會生病。陰虛陽盛,就會發熱出汗,就像水瀉一樣湧出來。陽虛陰盛,就會發冷出汗,就像水溢一樣流出來。總之,汗其實就是血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陽氣主導氣血運行,陰血滋養身體內部。氣血二者都不可一日虧損。如果汗出濕潤,是第一個危險訊號;汗出如油,是第二個危險訊號;汗凝結成珠,是第三個危險訊號。因此,君子應該及早辨別汗症,及時治療。
吳氏,曰:有因而自汗,非病也。所謂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乃陰陽和而雨澤降也。惟無因而自汗,則為病矣。汗孔謂之鬼門,故盜汗不止,久久令人喪魄。《素問》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酒風,一名漏風。蓋飲酒入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惰,喘息,惡風衣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海藏,云:頭汗出,齊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也?曰:首者,六陽之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瀆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白話文:
吳氏
說:有原因而流汗,不算病。所謂“陽之汗”,以天地降雨來比喻,就是陰陽調和,雨水降落。只有無緣無故流汗,纔算是病。汗孔又稱鬼門,所以盜汗不止,時間久了會讓人喪失精氣神。《素問》記載,患病時身體發熱、懶散,汗出如浴,怕風、氣短,叫做酒風。酒風,又稱漏風。因為飲酒入風,就會變成漏風。漏風的症狀包括:經常出汗、無法單穿衣服、吃飯時就流汗、嚴重時身體無力、喘不過氣、怕風、衣服濕了就冷、口渴、想要喝水、無法勞動。
海藏
說:頭上出汗,一直流到脖子,是血癥。額頭上汗特別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頭部是六陽匯聚的地方,所以熱氣上蒸就會出汗。額頭上汗特別多,從部位來看,左邊臉頰屬肝,右邊臉頰屬肺,鼻子屬中州(下巴屬腎,額頭屬心),三焦之火灼傷腎水,水液無處可去,就向上衝到心臟部位,所以就表現為頭汗。額頭上汗特別多,就屬心臟部位,屬於血癥。喝酒吃飯後頭上出汗,也是血癥。至於其他的症狀,比如相火逼迫腎水上行,進入心臟就會出現盜汗,或者自汗變成頭汗,或者心下痞塞,這些情況都是血癥,治療方法都一樣,不論是傷寒、雜病、酒積,都要一樣處理。下瀉後心下痞塞,也是血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下瀉會損傷陰液,損傷陰液就會損傷脾胃,脾胃就會失血,氣在胸中,失去血液,就會沉積到心臟部位,所以就出現心下痞塞。有些人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血癥,反而會加重痞病,而且還繼續下瀉,就會變成腹部脹滿,這就是不正確的治療方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治療呢?只要補益中州脾土,用補血藥物治療,就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
又,云: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自無。
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與汗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里,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
東垣,曰: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絕。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白話文:
東垣大師說:真氣已經耗損,胃中火氣旺盛,汗液不停地流出,胃中真氣已經枯竭。如果陰火已經衰弱,沒有汗反而乾燥,這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都衰弱了。一年四季都不出汗,生命不久矣,這是因為體內濕氣衰弱而燥氣旺盛,這是自然規律。生命不久的人,是因為秋氣主殺,生氣因此斷絕。生氣就是胃裡的穀氣,是春天少陽生長化育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