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中 (2)

1. 治濕瀉方

上銼,加生薑二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白朮茯苓湯,治濕瀉,又治濕熱食瀉。

白朮(炒),白茯苓(各五錢)

上銼,水煎服。一方有芍藥等分,名白朮散。

白朮芍藥湯(機要),治太陰脾經受濕,水瀉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先宜和之。

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甘草(炒,二錢,俱炒黃,效速)

上銼,水煎服。以上二方和中,除濕,利水,三白之妙用如此,凡瀉之要藥也。

蒼朮芍藥湯,治泄瀉腹痛甚者。

蒼朮,芍藥(各一兩),黃芩(半兩)

上銼,每服一兩,入淡桂半錢,水煎服。此解散濕熱上中二焦之劑,太陰經之藥也。

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經云: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蒼朮(炒,一錢五分),防風,升麻,柴胡,澤瀉,豬苓,神麯(炒,各一錢),陳皮,麥櫱(炒),甘草(炙,各八分)

上銼一服,薑、棗煎,食後熱服。如脾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錢,非腸鳴不用。一方有羌活。

戊己丸(和劑),治脾胃不足,濕熱乘之,泄瀉不止,米穀不化。

黃連(去須),吳茱萸(炒,去梗),白芍藥(炒,各三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三服。

堅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白朮,赤茯苓,澤瀉,黃連,黃柏(各一兩),人參,白芍藥,陳皮,肉豆蔻,官桂,半夏曲(各半兩)

上為末,酒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

一方,止水瀉,並婦人白帶白水,極驗。

白茯苓(三兩),風化石灰(一兩)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一方,治小瀉。

用草烏,半生半燒灰存性,為末,醋丸,空心井花水下七丸。

白話文:

治濕瀉方

白朮茯苓湯: 治療濕瀉,也治療濕熱引起的食瀉。 白朮(炒)、白茯苓(各五錢),研磨後水煎服。另一方劑則添加等量的芍藥,稱為白朮散。

白朮芍藥湯: 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腹瀉,症狀包括身體沉重、倦怠無力、食慾不振、頻繁腹瀉、消化不良。 白朮(炒)、芍藥(炒,各四錢)、甘草(炒,二錢,都炒至黃色,藥效更快),研磨後水煎服。以上兩種藥方具有健脾、除濕、利水的功效,是治療腹瀉的重要藥物。

蒼朮芍藥湯: 治療腹瀉伴隨嚴重腹痛。蒼朮、芍藥(各一兩)、黃芩(半兩),研磨後,每次服用一兩,加淡桂半錢,水煎服。此方能疏散濕熱,適用於上焦和中焦濕熱,是治療脾經病證的藥方。

升陽除濕湯: 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腸鳴腹痛、腹瀉不止、尿黃、四肢無力等症狀。蒼朮(炒,一錢五分)、防風、升麻、柴胡、澤瀉、豬苓、神麴(炒,各一錢)、陳皮、麥芽(炒)、甘草(炙,各八分),研磨後,加薑、棗水煎,飯後熱服。若脾胃寒、腸鳴,可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錢,若無腸鳴則不用。另一方劑則添加羌活。

戊己丸: 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夾雜引起的持續腹瀉,消化不良。黃連(去須)、吳茱萸(炒,去梗)、白芍藥(炒,各三兩),研磨後,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

堅中丸: 治療脾胃受濕引起的腹瀉。白朮、赤茯苓、澤瀉、黃連、黃柏(各一兩)、人參、白芍藥、陳皮、肉豆蔻、官桂、半夏曲(各半兩),研磨後,用酒浸泡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一方: 治療水瀉,以及婦女的白帶過多,療效顯著。白茯苓(三兩)、風化石灰(一兩),研磨後,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一方: 治療輕微腹瀉。用草烏,一半生一半燒成灰,研磨後,用醋做成丸藥,空腹用井水送服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