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12)
卷二十二·中 (12)
1. 論治瀉活法
趙以德,云:昔聞先生言泄瀉之病,其類多端,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難執法而治。乃見先生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微甚,殆欲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治積痰在肺,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湧出上焦之痰,則肺氣下降,而大腸之虛自復矣。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開其鬱結,補其脾胃,使穀氣升發也。凡此之類,不可枚舉。因問:先生治病,何其神也?先生曰:無他。圓機活法具在《內經》,熟之自得之矣。
李氏,曰: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舉。必滑脫不禁,然後用藥澀之。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寒勝兼以溫中,滑脫澀住,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滲,陷則升舉,隨證變用。又不可拘於次序,與痢大同。且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清熱亦不可太苦,苦則傷脾,每兼淡滲利竅為妙。
子和,云:昔聞山東楊先生者,治府主洞泄不止。楊初對病人與眾人談日月星辰躔度,及風雷雲雨之變,自辰至未,而病者聽之忘其圊。楊嘗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問其所愛之事,好棋者與之棋,好樂者與之笙笛,勿輟。
蔭按:此治脾泄之法也,脾有所嗜則氣自聚,氣聚則足以收攝虛脫,故泄自止耳。
白話文:
趙以德說,以前聽到老師提到腹瀉這病,種類繁多,可能是由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五邪(風、寒、暑、濕、燥)以及飲食不慎所導致。此外,還可能因為複合性的病因,讓人難以制定統一的治療方案。我看到老師治療因氣血突然衰竭而虛弱,瞬間腹瀉不止,失去意識,口眼全閉,呼吸微弱,看起來快要斷氣的病人,緊急施灸於氣海穴,並讓病人喝下十多斤的人參膏,病人就痊癒了。治療腎臟虛弱,無法正常控制大小便的患者,會強力補充腎氣。對於肺部積痰,導致相應的大腸氣機不穩的病人,會讓痰從上焦排出,肺氣下降,大腸的虛弱自然恢復。對於因過度憂慮思考,脾氣鬱結,無法上升,陷入下焦導致腹瀉的患者,會開解他們的情緒鬱結,補充脾胃,使穀氣能順利上升。這些例子,無法一一列舉。我於是問老師:為什麼你治病這麼神奇?老師回答:沒有別的原因,靈活的治療方法都在《內經》裡,只要熟悉就能理解。
李氏說,所有腹瀉都伴隨濕氣,初期應該調整中焦(脾胃),讓下焦(腎膀胱)的濕氣排出,時間久了再提升中氣。如果滑脫不止,那就要用藥物來止瀉。如果是由風邪引起的,要加上解表藥;如果是寒邪,要加上溫中藥;如果是滑脫,要用止瀉藥;如果是虛弱,要補益;如果有食物積滯,要消導;如果濕氣重,要用淡滲藥;如果是氣陷,要提升中氣。根據病情變化使用不同的藥物,不能拘泥於固定的順序,與治療痢疾的方法大致相同。補虛也不能單純用甘溫藥,太甘會生濕;清熱也不能用太苦的藥,太苦會傷脾,最好搭配淡滲利尿的藥物。
子和說,以前聽說山東的楊先生,治療一個府主,他一直拉肚子。楊先生一開始跟病人和旁邊的人談論日月星辰的運行,風雷雲雨的變化,從早上到中午,病人聽得入迷,忘了自己一直在拉肚子。楊先生曾說,治療拉肚子不停的人,先問他喜歡什麼事情,喜歡下棋的就跟他下棋,喜歡音樂的就給他聽笙笛,不要讓他停止。
這就是治療脾虛腹瀉的方法,脾臟有所喜愛,氣就會聚集,氣聚起來就可以收攝虛脫,所以腹瀉自然就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