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中 (2)

1. 治卒中暴厥方

小兒吐瀉、驚風、疳,先用火焙此藥,然後用生薑、蔥白自然汁化開,白湯調灌。腳氣衝心,用蓖麻子去殼捶碎,和丸,敷貼腳心,疼痛即止。心腹絞痛,中滿嘔吐,薑湯化下。大人小兒感冒風寒,咳嗽痰喘,蔥白和薑湯調下。中風狂亂,如見鬼神者,白湯調服。霍亂吐瀉,心腹疼痛,或下白痢,及婦人產後中風,血暈泄瀉,腹疼不思飲食,淡薑湯調下。若預避山嵐瘴氣,及氣羸多病,清晨常用溫酒調下一丸,尤妙。

小兒用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鬼邪不敢近。

蔭按:如病人初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非香竄不能開竅,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使。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黎雖澀,澀而生津。世人用此方於初中之時,每每取效。丹溪謂辛香走散真氣,又謂腦麝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但醫者可用之以救急,毋令人多服可耳,用者慎之。

還魂湯,治卒感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死絞口,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捉,踏肩引之,藥下復增,取盡一升,須臾立蘇。

麻黃(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粒)

上㕮咀,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肘後方》云:張仲景方無桂心,只三味。

麻黃膏,治中風不省人事,卒然倒地,此膏最妙。

擇王相日乙卯者,揀麻黃一秤,揀去根一寸長,取東流水三石三斗,以無油膩鐺,量大小盛五七斗,可先煮五沸,掠去滓,遂旋添水,盡至三五斗以來,漉去麻黃,淘在盆中,澄定良久,用細羅子濾去滓,取清者,鐺內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已來為度,只是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熬時忌雞犬陰人,澄時須蓋覆,不得飛入塵土,其藥放一二年不妨。

如膏稠,用水解熬再勻。凡中風卒倒,用此膏加入湯藥內服,或用此膏丸藥亦可。

白話文:

治卒中暴厥方

小兒嘔吐腹瀉、驚風、疳積,先將藥材焙乾,再用生薑、蔥白榨汁溶解,以白開水調服。腳氣衝心,用蓖麻子去殼搗碎,做成藥丸貼敷腳心,疼痛即可止息。心腹絞痛、脹滿嘔吐,用薑湯送服藥物。大人小孩感冒風寒、咳嗽痰喘,用蔥白和薑湯調服。中風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看見鬼神一樣,用白開水調服藥物。霍亂嘔吐腹瀉、心腹疼痛,或拉稀便,以及婦女產後中風、血暈腹瀉、腹痛厭食,用淡薑湯送服藥物。預防山嵐瘴氣,以及體弱多病者,清晨用溫酒送服一丸藥,效果最佳。

小兒可將藥物裝入紅色綢布袋中,佩戴在身上,可預防一切邪祟。

按語:若病人初期中風,喉嚨痰塞,水飲難以吞咽,非香竄之品不能開竅,故此方選用多種香料以利於開竅;非辛熱之物不能通塞,故用辛辣之物為輔助。犀角性涼,但涼而不寒;訶黎味澀,但澀能生津。世人用此方於中風初期,往往有效。但丹溪認為辛香之品會耗散真氣,又說腦麝能引風入骨,如同油入面,難以去除。但醫生可用此方急救,不可多服,用藥者需謹慎。

還魂湯,治卒然昏迷、鬼壓身、諸種昏厥氣絕,不省人事,或已死,口緊閉合,張不開嘴,灌藥時藥液無法入口,則應拉開病人口,左右扶住,按壓肩膀,引導藥液入口,藥液灌入後再增加劑量,直至灌入一升,很快就能甦醒。

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粒

用法:上藥研磨,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肘後方》記載:張仲景的方子沒有桂枝,只有三味藥。

麻黃膏,治中風不省人事,突然倒地,此膏最有效。

選擇王相日乙卯日,選取一斤麻黃,去除根部一寸,用乾淨的東流水三石三斗,用無油無膩的鍋,根據鍋的大小盛放五到七斗水,先煮沸五次,撇去浮沫,再不斷添水,直至三到五斗,過濾掉麻黃,將濾液倒入盆中靜置,待沉澱後,用細密的篩子過濾,取澄清液,再放入鍋中熬煮至一斗,再沉澱過濾,取汁液再次熬煮,至一升半為度,過程中需不斷攪拌,避免粘鍋焦糊。熬煮時忌諱雞犬和陰氣重的環境,沉澱時需加蓋,避免灰塵落入,此藥膏存放一兩年也不影響藥效。

如果膏體過稠,可加水稀釋再熬煮均勻。凡中風突然倒地者,可用此膏加入湯藥內服,或製成藥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