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8)
卷二十二·中 (8)
1. 論氣瀉
準繩,云: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稍可,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致。戴法用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愈者,五膈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調氣散、《金匱》訶梨勒散治氣利。
白話文:
根據準繩一書所述,所謂的氣瀉,指的是腸胃發出響聲,氣在體內亂竄,導致胸口感到悶悶的,腹部緊繃且疼痛。一旦瀉肚後,腹部的不適會稍微緩解,但過不久又會再度感到緊繃,也有部分人腹部緊繃且氣滯,無法順暢排便。這主要是因為中脘部位(即胃部)食物停留過久,氣血運行不暢,食物與水分無法有效分離所導致。
治療上,戴氏方法是使用大七香丸,並配合米湯服用。如果長時間都未能痊癒,則應改用五膈寬中散搭配震靈丹,同時輔以米湯調和香附末來進行治療。另外,調氣散以及《金匱》中的訶梨勒散,都是可以治療氣滯瀉肚的藥方。
2. 論痰瀉
統旨,云:痰瀉者,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糞稠黏如膠者是也,宜導痰湯,去枳殼,加蒼白二術,或海石丸。
準繩,云:痰瀉,二陳湯,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薑汁、竹瀝為丸,每服三五十丸。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李氏曰:痰瀉,因痰流肺中,以致大腸不固,二陳湯加白朮、神麯。實者,海青丸;虛者,六君子湯。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之,數日便已。
白話文:
【討論痰瀉】
總結來說,痰瀉這種病症,病人可能有時會拉肚子,也可能不會,拉出來的大便量有多有少,且質地濃稠黏糊,像膠一樣,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導痰湯,但要去掉枳殼這一味藥,可以加入蒼朮和白朮,或者使用海石丸。
根據《醫宗金鑒》所說,痰瀉的治療,可使用二陳湯,再加入海石、青黛、黃芩、神麴、薑汁、竹瀝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粒。如果病情輕微,必須採用催吐的方法,催吐後病情才會好轉。李氏指出,痰瀉的病因在於痰滲入肺部,導致大腸功能不穩,治療可用二陳湯,再加入白朮和神麴。病情嚴重者,可使用海青丸;病情較輕者,則可使用六君子湯。
有一個例子,一名男子晚上經常要上廁所,有人建議他使用一兩的生薑,切碎後用半夏湯清洗,再配上三十枚大棗,加入一升的水放在瓷瓶中,用小火慢慢煮沸,煮到水變溫熱就可以喝了,隨時都可以喝,幾天後病情就會好轉。
3. 論積滯瀉
準繩,云:積滯泄瀉,腹必刺痛方泄者是也。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受病淺者,宜神麯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白話文:
根據醫學古籍的描述,對於因食物積滯所導致的腹瀉,其特徵通常是腹瀉前會有腹部劇烈疼痛的情況。或者,如果肚子脹滿,且按壓下去感覺到硬實,這也可能是同樣的問題。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我們通常推薦使用如神麯一類的藥物來幫助消化和排導。然而,對於病情嚴重且頑固的患者,則可能需要使用更強效的藥物,例如進退承氣湯等來進行瀉下治療,這樣才能使患者感到舒緩。
4. 論飲食瀉
準繩,云:傷食瀉,因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以運化而瀉。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麴櫱枳朮丸,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食積腹痛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宜先用消導推蕩之藥。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所傷,未復而然,宜大健脾湯(寒者可用),仍燒所傷之物存性,為末,三五錢調服。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傷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累月,宜快脾丸。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乾葛吞酒煮黃連丸,或葛花解酲湯吞之。因傷面而瀉者,養胃湯加萊菔子炒研一錢,痛者更加木香五分。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數。
白話文:
根據醫學古籍《準繩》所述,所謂的「傷食瀉」,是因為飲食攝入過量,導致脾胃的消化能力不足,無法正常運化食物,進而引發腹瀉。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有噁心嘔氣,且氣味類似壞掉的雞蛋的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治中湯,並添加少量的砂仁,或者服用麴櫱枳朮丸,又或者選擇七香丸和紅丸子,這些藥物可以交替服用。
如果因為食物積聚在腸胃中導致腹痛並伴隨瀉肚,切勿立即使用治中湯來止瀉,應先使用有助於食物消化的藥物。另外,如果因為某種食物攝入過量而引起瀉肚,之後再食用該食物仍然會瀉肚,這表示脾臟受到傷害尚未恢復,應該使用大健脾湯(如果是寒性的瀉肚也可以使用)。同時,可將造成傷害的食物燒燬後保留其殘餘,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至五錢。
若因為食用了冰冷的食物,導致食物在體內停留過久,傷害到脾臟,使脾氣無法保持溫暖,無法消化已受損的食物,導致瀉肚時食物幾乎未被改變,可以使用治中湯,並加入乾葛和酒煮黃連丸。
對於長期脾氣虛弱,無法接受正常飲食的人,他們在用餐後立即感到腸鳴和腹部緊張,只有將吃下的食物完全排出才會感到舒適,如果不進食則不會出現問題,這種情況俗稱為「錄食瀉」,若持續長達數個月至一年,建議使用快脾丸。
若因為酗酒,每天清晨起牀就會瀉肚,應使用理中湯,並添加乾葛和酒煮黃連丸,或者使用葛花解酲湯。
對於因為麵食而引起瀉肚的情況,可以使用養胃湯,並添加炒熟的萊菔子一錢,如果有腹痛的狀況,還需額外添加木香五分。若瀉肚情形嚴重,應移除藿香,並添加等量的炮製薑片。
5. 論脾虛瀉
丹溪,云:脾瀉當補脾氣,健運復常,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麯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加肉豆蔻,去芍藥,或湯或丸服。如瀉水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提之而愈。
準繩,云:氣虛瀉,用四君子湯加曲、櫱、升麻吞二神加木香丸。
李氏,曰:虛瀉困倦無力,脾虛飲食所傷。有遇飲食即瀉者,四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蓮肉、陳糯米,為末,砂糖調服,久者只加升麻、白芍藥,或平胃蒜肚丸。有停蓄飲食,數日乃泄,腹脹者,名濕瀉,枳朮丸、沒石子丸。煩渴或兼嘔者,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食少腸鳴,四肢困倦者,升陽除濕湯。日止夜瀉者,啟脾丸。
白話文:
【討論脾虛引起的腹瀉】
丹溪先生說:對於由脾臟虛弱導致的腹瀉,應該補充脾臟的功能,使消化吸收回復正常。可用炒過的白朮四兩、炒過的神麯三兩、炒過的芍藥三兩半,而在冬季和春季初期,應加入肉豆蔻,但要去掉芍藥,可煮成湯或製成藥丸服用。如果腹瀉且排出的是水狀,但腹部並不疼痛,這屬於氣虛型,適合使用四君子湯,並且加倍使用白朮、黃耆、升麻、柴胡、防風等藥物,藉由補氣提升體力,病情就會好轉。
準繩先生認為:氣虛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神麯、麥芽、升麻,再吞服二神加木香丸。
李氏提到:虛弱型的腹瀉會讓人感到疲倦無力,這是因為脾臟虛弱,飲食不慎所導致。有些人在進食後立即腹瀉,可使用四君子湯加上木香、砂仁、蓮肉、陳糯米,磨成粉後用砂糖調服,長期腹瀉者只需添加升麻和白芍藥,或是平胃蒜肚丸。有些人食物在體內停留數日才排泄,伴隨腹部脹大,這種被稱為濕瀉,可用枳朮丸、沒石子丸治療。如果伴有口渴或嘔吐,可用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食慾不振且腸鳴,四肢疲倦者,可用升陽除濕湯。白天不會腹瀉,只有夜晚腹瀉的人,可用啟脾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