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中 (7)

1. 論飧泄(即風瀉)

準繩,云: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泄,食不化。又云:飧泄取三陰。三陰者,太陰也,宜補中益氣湯,以白芍藥代當歸主之。又云:腎藏志,志有餘,腹脹飧泄,必傷筋血。又云: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視盛虛寒熱陷下施法,此皆內因無風者也。

白話文:

經典記載:脾胃虛弱就會腹脹腸鳴腹瀉,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又說:治療飧泄(腹瀉)要考慮三陰經。三陰經包括太陰脾經,宜用補中益氣湯,但用白芍藥代替當歸為主藥。另外,腎臟主藏精氣,如果精神過度緊張,就會導致腹脹腹瀉,必然傷及筋血。肝經足厥陰經脈生病,也會出現胸悶嘔吐腹瀉等症狀。治療時要根據症狀的盛衰、虛實、寒熱等情況,以及病邪的深淺來施治。這些都是內因導致的,與外邪風寒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