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中 (6)

1. 論飧泄(即風瀉)

準繩,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太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嚴,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變而為飧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湯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也。若春木既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下行之體,故飧泄干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準繩,云:仲景法: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河間法:飧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白朮湯主之。東垣云:泄利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宜防風芍藥湯。東垣所云,內動之風也。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又云: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傳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則非內動之風也。潔古云:大渴引飲,多致水穀一時下者,宜灸大椎三五壯,或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及五苓散等藥淡滲之。又如久風為飧泄者,則不飲水而完穀出,治法當以宣風散導之,後服蒼朮防風湯。

張子和,云:飧泄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泄注,水穀不分,小便澀滯,皆以脾胃虛寒故耳。服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曾無一效,中脘臍下,灸已數千,燥熱轉甚,津液涸竭,瘦削無力,飲食減少。延予視之,予以《應象論》曰:熱氣在下,水穀不分,化生飧泄。寒氣在上,則生䐜脹。而氣不散何也?陰靜而陽動故也。診其脈,兩手皆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大劑連進三服,汗出終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調養陰陽,食進而愈。趙明之,米穀不消,腹作雷鳴,自五月至六月不愈。諸醫以為脾受大寒,故並用聖散子、豆蔻丸,雖止一二日,藥力盡而復作。諸醫不知藥之非,反責明之不忌口。戴人至而笑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者,米穀不化而直過下出也。又曰:米穀不化,熱氣在下,久風入中,中者,脾胃也。風屬甲乙,脾胃屬戊己,甲乙能克戊己,腸中有風,故鳴。經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診其兩手,脈皆浮數,為病在表也,可汗之。直斷曰:風隨汗出。以火二盆暗置床之下,不令病人見火,恐增其熱,紿之入室,使服湧劑,以麻黃投之,乃閉其戶,從外鎖之,汗出如洗,待一時許開戶,減火一半,須臾汗止,泄亦止。(此治風泄之法也,水自內出,宜炙、宜滲,風從外入,宜下、宜表)

白話文:

論飧泄(即風瀉)

春天受風寒之侵襲,夏天就會產生飧泄(腹瀉)。木在時序上對應春天,在人體對應肝臟,在天象對應風。風是無形的清氣。春天應該溫暖舒暢,如果反而是寒冷受阻,這就是三春之月卻行三冬之令,可知水氣過盛了。水氣過盛,金氣肅殺之性就更為嚴厲,所以能克制木氣的寒氣便乘機而動。被克制的木氣就虛弱衰敗了。因此經書上說:「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虛弱,火氣的溫煦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所以所生的陰氣就生病了。因此,能克制之物反而侵犯它,於是土克木的關係失調,就變成了飧泄。經書上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因為濕氣當令,所以飧泄的症狀在夏天發作。如果春天木氣不能生發,溫暖的氣息不顯現,仍然是冬天的寒令,這就是傷了衛氣,因為陽氣不能發於地表,應該用麻黃湯來發汗。麻黃味苦,而味薄,是陰中之陽,所以從水中補益木氣而瀉去水氣,發散津液成汗。如果春天木氣已生,溫暖的氣息已顯現,陽氣已發於地表,此時寒邪再次來襲而使之受損,就應該輕微發汗,因為已經得到少陽之氣,不必使用麻黃。春天受風寒之侵襲,夏天就會產生飧泄,所以疾病在夏天發作,是因為木氣在夏天衰竭,而土氣在長夏旺盛,濕氣本就有向下流動的特性,所以飧泄在夏天發作。沒有在春天發病,是因為春天雖然有風寒之邪的侵襲,但木氣正當令而強盛,所以飧泄不發病於木氣旺盛之時,而發病於濕氣當令之時。經書上說:「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這就是這個道理。

仲景的治療方法:下痢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冷的,用通脈四逆湯治療。河間的治療方法:飧泄,風寒之邪侵入體內,腹瀉不止,脈象虛弱細小,日夜多次腹瀉,口乾腹痛不止的,用白朮湯治療。東垣的論述:腹瀉飧泄,身熱脈弦,腹痛口渴,以及頭痛微汗的,應該用防風芍藥湯。東垣所說的,是體內活動的風邪。經書上說:「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說:「久風為飧泄。」又說:「虛邪侵入人體,始於皮膚,停留在皮膚不去,就傳到絡脈,停留在絡脈不去,就傳到經脈,停留在經脈不去,就傳到經外氣血循環的輸脈,停留在輸脈不去,就傳到伏沖脈,停留在伏沖脈不去,就傳到腸胃。」在腸胃的時候,就會胃脘部發出響聲,腹部膨脹,如果體內寒氣較多,就會腸鳴腹瀉,食物不消化,這就不是內動的風邪。潔古的論述:口渴引飲,導致水穀同時下瀉的,應該灸大椎穴三到五壯,或者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以及五苓散等藥物淡滲利水。又如久風導致飧泄的,則不喝水而仍然排出穀物,治療方法應該宣通風邪散邪外出,然後服用蒼朮防風湯。

張子和的論述:飧泄以風為本,風邪不發汗就出不去,有這種疾病的人,腹部雷鳴瀉泄,水穀不分,小便不利,都是因為脾胃虛寒的緣故。服用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都沒有效果,在中脘穴和臍下灸治數千壯,燥熱反而加重,津液枯竭,消瘦無力,飲食減少。後來請我診治,我根據《應象論》的記載:熱邪在下,水穀不分,就會化生飧泄。寒邪在上,就會產生脹滿。而氣機不宣通是什麼原因呢?陰寒靜止而陽氣活動的緣故。診其脈象,兩手都浮大而長,身體表面微熱。於是使用桂枝麻黃湯,用生薑、大棗煎煮,大劑量連服三劑,汗出終日,到第二天早晨就好了。然後用胃風湯調和臟腑,調養陰陽,飲食正常後就好了。趙明之,米穀不消化,腹部發出雷鳴聲,從五月到六月都不好。許多醫生認為脾受寒邪侵襲,所以都用聖散子、豆蔻丸,雖然能止住一兩天,但藥力一盡就又犯了。許多醫生不知道藥物不對症,反而責怪趙明之不忌口。戴人到來,笑着說:春天受風寒之邪的侵襲,夏天必然會產生飧泄,就是米穀不消化而直接排出。又說:米穀不消化,熱邪在下,久風入裏,裏指的是脾胃。風屬木,脾胃屬土,木能克土,腸道中有風邪,所以腸鳴。經書上說:「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診其脈象,兩手脈象都浮數,說明病情在表,可以發汗治療。直接斷定:風邪隨著汗液排出。用兩個火盆暗放在床下,不讓病人看見火,恐怕增加其熱邪,騙他進入房間,讓他服用發汗的藥物,加入麻黃,然後關上門,從外面鎖上,汗出如洗,過了一會兒打開門,把火減一半,一會兒汗止,腹瀉也停止了。(這是治療風邪腹瀉的方法,水邪從內而出,應該灸治,應該滲濕利水;風邪從外侵入,應該瀉下,應該從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