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1. 卷五十四
2. 怔忡驚悸
3. 論
虞氏,曰:《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驚悸之候,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慮太過,則心君亦為之不安,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夫怔忡者,心中惕惕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亦有因痰飲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為之者,不可執以為心虛,宜以脈證參究而治之。
丹溪,云:怔忡屬血虛有痰,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多是痰。時覺心跳者,亦是血少,四物湯、安神丸之類。痰用痰藥。又云:驚悸屬血虛,用硃砂安神丸。有痰迷心竅者,用治痰藥,定志丸加琥珀、鬱金。假如病因驚而驚,是神出舍空,則痰生也。
戴氏,曰: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心法附錄》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怔忡之所肇端也。曰驚悸,曰怔忡,豈可不辨乎。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過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悸。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滴,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怔忡。治之之法,驚悸者與之豁痰定悸之劑,怔忡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怏,音央。怏,悵也,情不滿足也)。
葉氏,曰:怔忡或有陰火上衝,怔忡不已,甚者火炎於上,或頭暈眼花,或齒落髮脫,或手指如杵長大,或見異物,或腹中作聲,此陰火為患也,治宜滋陰抑火湯。心不安者,加養心之劑。久服降火藥不愈,加附子從治,或入參、耆亦可。有失志之人,所求不遂,或過誤自咎,懊恨嗟嘆不已,獨語書空,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柏子仁。有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慊,愛處暗地,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為卑惵(達協切,音牒,危懼也)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參養榮湯。水氣怔忡者,五苓散。又曰:驚悸或因事有所大驚,觸忤心神,氣與涎郁,遂成驚悸,此乃心虛膽怯所為,宜養心湯,或溫膽湯。嘔加人參。氣鬱有痰,加味四七湯。若驚悸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者,宜辰砂妙香散,溫膽湯加酸棗仁、蓮肉或琥珀養心丹。又有每臥覺神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此是肝經受邪,非心病也。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故魂宿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經因虛邪氣襲之,魂不歸舍,是以臥則揚揚若去,宜珍珠母丸。又曰:或問怔忡驚悸之辨。曰:怔忡者,本無所驚,心常自怯;驚悸者,因事有所驚,或心有所思而卒動,二者若相類而實不同也(治之實無大異)。
李氏,曰:惕惕不自定曰驚悸,如人將捕曰怔忡。皆緣思慮太過,及因大驚大恐,以致心虛停痰,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臨危觸事,便覺驚悸,甚則心跳欲厥,脈弦濡者,虛也。血虛,四物湯、茯神湯、妙香散、硃砂安神丸。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養心湯。時作時止者,痰也,二陳湯加白朮、黃連、遠志、竹瀝、薑汁。怔忡因驚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溫膽湯加黃連、山梔、當歸、貝母。氣鬱者,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竹瀝、薑汁,或十味溫膽湯、金箔鎮心丸。停飲胸中,漉漉有聲,怏怏不安者,二陳湯加茯神、檳榔、麥門冬、沉香,或朱雀丸。
白話文:
虞氏表示,《內經》說:心,是君主之官,精神智慧由此產生。驚悸怔忡的症狀,可能是由於怒氣傷肝,或是因爲驚嚇導致膽氣受損,母髒(肝)虛弱影響子髒(心),因此心血不足。也可能是因爲事務繁忙,思考過度,使得心臟無法安定,所以精神不能穩定,就會出現驚悸怔忡的症狀。怔忡是指心裏忐忑不安,持續的搖動,無時無刻不在發生。驚悸則是突然的心跳加速,有暈厥的感覺,但只是偶爾發生。有時,痰飲積聚在胸口和胃部,也會引起這些症狀,不能一味認爲是心臟虛弱,應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
丹溪指出,怔忡是因爲血虛且有痰,如果憂慮就發作,那也是虛證。時發時止的,是因爲痰被火引動。瘦人多是血少,胖人多是痰多。時常感覺心跳的人,也是血少,可以使用四物湯、安神丸之類的藥物。痰多的人,要用化痰的藥。他又說,驚悸是因爲血虛,可用硃砂安神丸。如果痰迷心竅,要用化痰的藥,如定志丸加琥珀、鬱金。例如,如果因爲驚嚇而驚悸,這是精神離開空虛的心臟,然後痰生成。
戴氏表示,怔忡是心裏不安,像是有人要來抓你一樣。《心法附錄》說,人最重要的器官是心,心需要血液滋養,一旦心血虛,精神就會不穩定,這就是驚悸怔忡的開始。驚悸和怔忡,難道不應該分辨清楚嗎?心虛且有痰,就會對大的聲音或異物感到害怕,甚至遇到危險或事情不順心,心就會不安,讓人有恐懼感,這就是驚悸。心虛且有水滯,就會覺得胸悶,虛氣流動,水往上衝,心火就會受到影響,心就會不安,讓人有憂鬱的感覺,這就是怔忡。治療方法是,驚悸的用化痰定驚的藥,怔忡的則用利水消飲的藥。扶助虛弱的方法不過是調理心血,使心氣平和而已。
葉氏表示,怔忡可能是因爲陰火上衝,導致怔忡不止,嚴重的火炎上衝,可能出現頭暈眼花,掉牙脫髮,手指腫大,看到異物,腹部發出聲音,這些都是陰火造成的,應該用滋陰抑火湯治療。心不安的,加養心的藥。長期服用降火藥沒有效果的,可以加附子從治,或者加入人參、黃芪也可以。有失意的人,追求的東西得不到,或者犯錯自責,懊悔嘆息不停,獨自說話,好像失去記憶,應該用溫膽湯去掉竹茹,加人參、柏子仁。有胸悶不吃東西,心裏總是有不滿,喜歡待在暗處,或者躲在門後看人,然後驚慌躲避,像失去記憶一樣,這是卑惵的病,因爲血不足,應該用人參養榮湯。水氣怔忡的,用五苓散。他又說,驚悸可能是因爲遇到大事,觸動心神,氣與痰鬱結,變成驚悸,這是因爲心虛膽怯,應該用養心湯,或者溫膽湯。嘔吐的加人參。氣鬱有痰的,加味四七湯。如果驚悸多夢,隨即驚醒的,應該用辰砂妙香散,溫膽湯加酸棗仁、蓮肉或琥珀養心丹。還有,每次睡覺都感覺靈魂離體,驚悸多夢,整夜無法入睡,這是肝臟受到邪氣,不是心臟病。肝臟藏魂,遊魂變化,健康的人肝臟不會受到邪氣,所以魂宿於肝,精神安靜就能睡着,現在肝臟因爲虛弱,邪氣侵襲,魂不歸位,所以睡覺時就會感覺飄忽不定,應該用珍珠母丸。
李氏表示,忐忑不安稱爲驚悸,像有人要來抓你稱爲怔忡。都是因爲過度思考,或者因爲大驚大恐,導致心虛和痰滯,或者聽到大聲,看到異物,面臨危險,就會感到驚悸,嚴重的話心跳加速,幾乎要暈倒,脈象細軟無力,這是虛證。血虛的,可以用四物湯、茯神湯、妙香散、硃砂安神丸。氣血兩虛的,可以用人參養榮湯、養心湯。時發時止的,是痰引起的,可以用二陳湯加白朮、黃連、遠志、竹瀝、薑汁。怔忡是因爲驚悸久了形成的,痰在下,火在上,可以用溫膽湯加黃連、山梔、當歸、貝母。氣鬱的,可以用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竹瀝、薑汁,或者十味溫膽湯、金箔鎮心丸。胸中有水聲,憂鬱不安的,可以用二陳湯加茯神、檳榔、麥門冬、沉香,或者朱雀丸。
4. 脈法
脈經,曰: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跌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致也)。寸口脈緊,跌陽脈浮,胃氣則虛,是以悸。肝脈動暴,有所驚駭。
脈訣舉要,曰:心中驚悸,脈必代結;飲食之悸,沉伏動滑。
白話文:
【脈法】
《脈經》提到:寸口的脈搏如果跳動但力道弱,脈搏跳動可能表示有驚嚇,而力道弱則可能是心悸的現象。跌陽脈微弱且浮動(脈搏浮動顯示胃氣不足,脈微弱則可能無法進食,這是因恐懼造成的脈象,是由焦慮和壓力所導致的)。如果寸口脈緊繃,而跌陽脈浮動,這表示胃氣虛弱,因而產生心悸。當肝脈突然跳動得很強烈,可能代表有驚嚇或恐懼的情緒。
《脈訣舉要》指出:如果心中有驚嚇和心悸的感覺,脈象一定會出現間歇或結脈的現象;如果是因飲食引起的悸動,脈象則會呈現沉、伏、動、滑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