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中 (5)

1. 論冷熱瀉

準繩,云: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的知冷瀉,自合用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下泄無度,泄後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且又喜冷,此藥為宜。若原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並暑毒之勢依然而瀉不已,復用暑藥決不能取效,便用薑、桂輩,又似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

李氏,曰:似痢非痢,寒熱不調之證,或熱積於中,而以冷物冷藥冰之,或水積於中,而以熱物熱藥壓之,故熱與冷搏而成瀉。或澀或溏,裡急後重者,戊己丸、香連丸,或理中湯加黃連、木香。

白話文:

在[討論冷熱性腹瀉]這部分內容中,有提到:理中湯如果加入茯苓和黃連,會成為連理湯,這種藥方使用後往往有驚人的療效。尤其在炎熱的夏季,如果確定是因為暑氣引起的腹瀉,當然應該使用清暑的藥物。如果是因為受寒引起的腹瀉,當然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然而,有時候在酷暑中,人體內部又受到生冷食物的影響,這種情況下,非連理湯莫屬。如果腹瀉嚴重,瀉後甚至能聽到腸胃的聲音,肛門感覺熱,小便呈現赤色且排尿困難,心中煩悶且口渴,且想喝冷飲,這種情況下,連理湯是最適合的選擇。如果原本就是暑熱導致的腹瀉,長期下來造成下焦非常虛弱,日以繼夜頻繁地腹瀉,即便暑熱的威力仍然在,腹瀉不停,再使用清暑的藥物肯定無法見效,就算使用薑、肉桂這些溫補的藥物,似乎也難以奏效,在這種模稜兩可的情況下,更適合使用連理湯。

李氏指出:有些病症看似痢疾但又不是痢疾,是因為寒熱調節失衡造成的。有可能是身體內有熱氣,然後吃了冷的食物或者用了寒性的藥物來抑制,或者是身體內有水濕,然後用了熱性的食物或藥物來壓制,所以熱與冷互相較量,就形成了腹瀉。大便可能偏乾也可能偏稀,有裡急後重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戊己丸、香連丸,或者理中湯加上黃連和木香。

2. 論飧泄(即風瀉)

準繩,云:飧泄,水穀不化而完出者是也。《史記·倉公傳》迥風即此(迥,徒弄切,音洞,言風洞徹五臟也)。《機要》云:夫脾胃同濕土之化,主腐熟水穀,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土,歸於肺,行於百脈,而成榮衛。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此論胃氣下降為飧泄)。又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利膿血稠黏。《良方》云: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風喜傷肝,春時木旺不受邪,反移氣克於脾土,脾既受克,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秋之間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利也。(此論春傷於風,夏必飧泄)

羅謙甫,曰: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夫脾胃,土也。氣衝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以加減木香散主之。

東垣,曰:清氣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飧泄也。

,曰:凡泄則水穀不化,謂之飧泄。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脈訣》曰:濕多成五泄。濕者,胃之別名也。病本在胃,真氣弱。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克化飲食,乃濕盛故也。以此論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初病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使胃氣日勝,泄不作也,今已成大泄矣。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唯此證不宜此論。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靈樞》云: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中有疾,旁取之,旁者,少陽甲膽是也。中者,脾胃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陽。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春也。胃中谷氣者,便是風化也,作一體而認。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胃氣不升,故令甲氣上行。又云:風勝濕也。大抵此證本胃氣弱,不能化食,奪食則一日而可止。夫奪食之理,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候泄止,漸與食,胃勝則安矣。若食不化者,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兼食入頓至心頭者,胃之上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口停寒,其右手關脈中弦,按之洪緩,是風熱濕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為弦脈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熱亦能去之。若反胃者,更加半夏、生薑,入於風藥內同煎。奪食少食,欲使胃氣強盛也。若藥劑大,則胃不勝藥,泄亦不止,當漸漸與之。今病既久,已至衰弱,當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餌也。人之肉如地之土,豈可人而無肉,故肉消盡則死矣。消瘦之人,有必死者八,《內經》有七,《外經》有一。又病肌肉去盡,勿治之,天命也。如肌肉不至瘦盡,當急療之,宜先奪食,而益胃氣,便與升陽,先助真氣,次用風藥勝濕,以助升騰之氣,病可已矣。余皆勿論,此治之上法也。(此段論治飧泄宜奪食,藥用升陽除濕湯之類是也)

白話文:

論飧泄(即風瀉)

飧泄是指食物殘渣未經消化便排出體外的症狀。《史記·倉公傳》中提到的「迥風」也指的就是這種病症,意指風邪深入五臟。脾胃如同濕潤的泥土,負責消化食物。胃氣平和時,食物進入胃中,精氣會輸送至脾土,再歸於肺,運行於全身經脈,形成營養和衛氣。如果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損傷了胃氣,則精華之氣反而下降,就會導致飧泄。時間長了,就會從太陰傳至少陰,演變成腸瀉(此處認為胃氣下降是導致飧泄的原因)。春季宜放鬆身心,身心舒緩則肝木旺盛,反之則類似秋季的狀態。金能克木,風邪藏於內,夏至時火氣旺盛而金氣衰退,獨留火木旺盛而脾土受損,輕則出現飧泄、身熱脈洪、消化不良等症狀;重則會下痢膿血,黏稠如膠。古籍《良方》記載:「春天傷風,夏天必飧泄。」這是因為風邪易傷肝,春季木氣旺盛,不易受邪侵,反而會轉移氣勢去克脾土。脾土受克,無法運化,造成積滯,夏秋之間再受暑濕風寒之邪,就會誘發腹瀉。

羅謙甫認為,古籍記載:「清氣下降則生飧泄」、「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脾胃屬土,氣機和順才能消化食物。如果清氣下降而不上升,則風邪久而損傷胃,木克土。因此,沖和之氣無法運化,食物便完好無損地排出,這就是飧泄。或者飲食過度,損傷腸胃,也會導致食物不消化,這就是俗稱的水穀瀉。治療方法應該把下降的氣機提升,並消除邪氣,可用加減木香散主治。

李東垣認為,清氣下降是指人體脾胃之氣衰弱,不能升發陽氣,因此要用升麻、柴胡等藥物,輔以甘辛之味,引導元氣上升,防止下陷而導致飧泄。

凡是瀉泄且水穀不化的,都稱為飧泄。這是因為清氣下降,胃氣不升。古代聖賢都用升浮的藥物來扶持胃氣,往往一劑便可痊癒。這說明病根在中焦脾胃。古籍《脈訣》說:「濕多成五泄。」濕,是胃的別稱。病根在於胃,真氣不足。真氣就是穀氣,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濕盛。由此可見,病因在於脾胃虛弱。初期,可以通過節食,甚至停食一兩天,讓胃氣恢復,瀉痢自然就會停止。但如果已經發展成嚴重瀉痢,則古籍記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下焦如瀆」、「在下者引而竭之」,這些說法都不適用於此症。此病是因胃氣下陷,清氣不升,陽氣運行不暢,應當提升陽氣,不宜利小便。《靈樞》記載:「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中有疾,旁取之。」旁,指少陽膽經;中,指脾胃。脾胃有疾,取足少陽。少陽膽經,屬於甲風,東方屬木,春季之風。胃中穀氣,就是風氣的變化,應當整體看待。所以說,胃中濕盛而導致瀉痢,應該用扶助少陽膽經以克制濕邪,這是提升陽氣,幫助清氣上升的方法。另一種說法是,中焦元氣不足,大小便都會異常,腸鳴腹痛,也是因為胃氣不升,所以要讓少陽之氣上升。風勝則濕盛。總之,此症根本在於胃氣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因此節食可以一天見效。節食的道理是,胃弱不能消化食物才會腹瀉,如果不吃東西,何來腹瀉?應該用藥滋養元氣,待瀉痢停止後,再慢慢進食,胃氣強盛,便可痊癒。如果食物不消化,可以在升陽祛風的藥物中加入炒麥芽同煎。如果食物入口即到心窩,那是胃的上口,必會口中生津,或者吃進去又吐出來,都是胃口寒邪停滯,右手寸關脈弦而洪緩,這是風熱濕邪相合,穀氣不行,清氣不升,被弦脈的寒邪阻隔,所以不下行,麥芽的溫熱之性可以去除寒邪。如果出現反胃,可以再加半夏、生薑,與祛風藥同煎。節食少食,目的是增強胃氣。如果藥量過大,胃氣受不了,瀉痢也不會停止,應當慢慢增加藥量。如果病情已久,病人已很虛弱,就應該用常規方法治療,不可多服藥物。人的肉體如同土地上的泥土,人怎能沒有肉呢?如果肉體消瘦殆盡,人就會死亡。消瘦的人,有八種必然會死,《內經》記載七種,《外經》記載一種。如果肌肉已消瘦殆盡,就不要治療了,這是天命。如果肌肉尚未消瘦殆盡,應該及時治療,先節食,以增強胃氣,再提升陽氣,先扶助真氣,然後用祛風藥物除濕,以幫助氣機上升,疾病即可痊癒。其餘的治療方法,我都不再贅述,以上是治療此病的最佳方法。(此段論述治療飧泄宜節食,藥物應使用升陽除濕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