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二 (1)

1.

樓氏,曰:《活人書》云,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成無己云:傷寒有虛煩,有心中煩,有胸中煩,二說不同。考之於書,成無己之言,實出仲景,《活人書》無據。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煩者,今故兩存之。

活人書,云:但獨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病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煩渴,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陳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用有效。

白話文:

樓氏在《活人書》中說,虛煩症狀看起來像傷寒,但實際上並非傷寒。成無己則說,傷寒有虛煩,也有心中煩、胸中煩,兩者說法不同。考究相關書籍,成無己的說法實際上出自仲景,而《活人書》並無此記載。然而,確實有許多非因傷寒而導致虛煩的例子,因此兩者說法都值得保留。

《活人書》中也提到,單純發熱的患者,就是虛煩。各種虛煩發熱症狀與傷寒類似,但患者不畏寒,身體也不疼痛,因此可以確認非傷寒,不可發汗。患者頭部也不疼痛,脈搏也不緊速,因此可以確認非裡實症,不可瀉下。治療此病,內外皆不可攻伐,攻伐必定導致患者煩躁口渴,應當服用竹葉湯。若患者嘔吐,則服用陳皮湯,一劑無效就再服用一劑。孫真人說,此療法經常使用,效果不錯。

葉氏,曰:虛煩者,心中擾亂,鬱郁而不安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榮血不足,陽勝陰微;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而煩生焉,甚則至於燥也。又有大病後,血氣未復而煩者,治各不同,宜隨證求之。津液枯燥者,宜八珍湯加竹葉、酸棗仁,麥門冬。陰血不足者,宜四物湯加人參、茯神、竹葉、麥門冬。腎虛火炎者,竹葉石膏湯下滋腎丸。病後虛者,宜溫膽湯,或遠志湯。煩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心中蘊熱而煩者,清心蓮子飲。煩而嘔,不喜食者,橘皮湯。煩而睡不安者,溫膽湯。

白話文:

葉氏說,虛煩是指心裡感到煩躁不安,原因是體內津液過度消耗,導致五臟六腑乾燥;或是血液不足,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或者腎精耗竭,心火上炎,因而出現虛熱煩躁,嚴重時還會出現乾燥的症狀。另外,大病之後,氣血尚未恢復也可能導致煩躁,但治療方法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津液枯燥者,可以用八珍湯加上竹葉、酸棗仁、麥門冬。陰血不足者,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茯神、竹葉、麥門冬。腎虛火炎者,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並服用滋腎丸。大病後虛弱者,可以用溫膽湯或遠志湯。如果煩躁且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心裡蘊熱而煩躁者,可以用清心蓮子飲。煩躁伴隨嘔吐,不想吃東西者,可以用橘皮湯。煩躁且睡眠不安者,可以用溫膽湯。

李氏,曰:虛煩,頭昏口燥,乃心內煩躁,無外熱也。仍分氣虛血虛,或大病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者,人參門冬湯、溫膽湯。不眠者,六一散,甚加牛黃。勞心者,妙香散。脾弱者,三白湯。詳見傷寒。

巢氏病源,曰:心煩不得眠,心熱也。但虛煩不得眠,膽冷也。

白話文:

李氏說:虛煩症狀是頭昏口燥,這是心神煩躁,並非外在熱邪入侵。要分清是氣虛還是血虛,或者是大病之後津液枯竭,煩躁並且口渴,可以服用人參門冬湯、溫膽湯。如果失眠,可以用六一散,嚴重的話可以加入牛黃。如果是勞心過度,可以用妙香散。如果是脾胃虛弱,可以用三白湯。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傷寒論。

巢氏病源說:心煩失眠是心火旺盛。但是虛煩失眠,則是膽氣不足、膽寒所致。

2. 治方

加味八珍湯,治津液枯燥虛煩。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川芎,白芍藥,生地(酒炒),竹葉,酸棗仁,麥門冬(去心)

上銼,水煎服。

人參麥冬湯,治大病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

白話文:

加味八珍湯

功效: 治療津液枯燥、虛煩。

藥材:

  • 人參
  • 白朮
  • 白茯苓
  • 甘草(炙)
  • 川芎
  • 白芍
  • 生地(酒炒)
  • 竹葉
  • 酸棗仁
  • 麥門冬(去心)

用法: 將藥材切碎,水煎服。

人參麥冬湯

功效: 治療大病之後,津液枯竭,煩躁口渴。

藥材:

  • 人參
  • 麥門冬

用法: 將藥材切碎,水煎服。

人參,麥門冬(去心),小麥,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白芍藥(八分),竹茹(一團)

上銼,水煎服。

加味四物湯,治陰血不足煩躁者。

當歸,芍藥,川芎,生地(酒炒),人參,茯神,麥門冬,竹葉

上銼,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大病汗下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不可攻者。

竹葉(五片或十片),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一錢半),石膏(二錢),麥門冬(去心一錢)

白話文:

人参、麦门冬、小麦、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白芍药八分,竹茹一团,一同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此方名为加味四物汤,用于治疗阴血不足、烦躁不安的症状。

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酒炒)、人参、茯神、麦门冬、竹叶,一同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此方名为竹叶石膏汤,用于治疗大病汗出后,表里俱虚、体内津液不足、口渴心烦、不可攻治的症状。

竹叶五片或十片,人参、甘草各一钱,半夏一钱半,石膏二钱,麦门冬去心一钱,一同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

上加生薑五片,入粳米百餘粒,水煎服。

淡竹茹湯,治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二兩)

上銼,每服四錢,加生薑七片,棗三枚,淡竹茹一二塊,如指大,水煎,食前服。

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或復自汗。

半夏,枳實(去穰,各一兩),陳皮(一兩半),白茯苓(五錢半),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將生薑五片加入粳米一百多粒,用水煎煮後服用。淡竹茹湯可以治療心虛煩悶、頭疼短氣、內熱不退、心中悶亂,以及婦女產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冬(去除心部)、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烤,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用熱水洗淨,二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七片、大棗三枚、淡竹茹兩三塊(大小如手指),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溫膽湯可以治療大病後虛煩難以平躺,以及心膽虛怯、容易驚嚇、呼吸短促、心悸,或自汗等症狀。

半夏、枳實(去除種子,各一兩)、陳皮(一兩半)、白茯苓(五錢半)、甘草(炙烤,四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塊,水煎,食前熱服。一方,加酸棗仁、炒遠志肉、五味子、熟地、人參。大病後虛煩者,加人參、茯神、遠志。(熟地黃,砂仁炒。酸棗仁,油去淨)

橘皮湯,治煩而嘔,不喜食者。

橘皮(一兩半),甘草(炙,五分),人參(二錢半),竹茹(五錢)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每次取上藥四錢,加入生薑七片、大棗一枚、竹茹一塊,用水煎煮,飯前趁熱服用。另外,也可以加入酸棗仁、炒遠志、五味子、熟地、人參。如果是大病後虛煩的人,可以加人參、茯苓、遠志。熟地黃要先用砂仁炒過,酸棗仁要先去油。

橘皮湯可以用來治療煩躁嘔吐、不喜歡吃東西的症状。

每次取橘皮一兩半、炙甘草五分、人參二錢半、竹茹五錢,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人參竹茹湯,治胃口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人參(半兩),半夏(一兩),竹茹(一團)

上作六服,每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一方加橘皮去白一兩。

遠志湯,治憂思過度,心虛煩熱,夜臥不安,遺精白濁,及病後虛煩。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黃耆,當歸(酒洗),麥門冬(去心),石斛,酸棗仁(炒,各一錢二分),人參,茯神(去皮木,各七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人參竹茹湯用於治療胃熱、嘔吐、咳嗽逆氣、虛煩不安等症狀。方劑包括人參、半夏、竹茹,每次服用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也可用橘皮代替竹茹。

遠志湯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心虛煩熱、夜不安眠、遺精白濁,以及病後虛煩等症狀。方劑包括遠志、黃耆、當歸、麥門冬、石斛、酸棗仁、人參、茯神、甘草。

上銼,水煎服,食遠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辰砂妙香散,治男子婦人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夜多盜汗。常服補益氣血,安鎮心神。

麝香(一錢,另研),山藥(薑汁炙),茯苓,茯神(去木),黃耆,遠志(去心,炒,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炙,各半兩),木香(煨,二錢半),辰砂(三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不拘時。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清水煎煮後服用,飯後服用。若煩躁症狀嚴重,可以加入竹葉和知母。

辰砂妙香散,用於治療男女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眠,夜間盜汗等症狀。常服可以補益氣血,安神定心。

將麝香(一錢,另研磨)、山藥(用薑汁炙烤)、茯苓、茯神(去除木心)、黃耆、遠志(去除心,炒製,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炙烤,各半兩)、木香(煨製,二錢半)、辰砂(三錢,另研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不拘時間。

地仙散,治大病後煩熱不安,一切虛煩熱。

地骨皮(二兩),防風(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白話文:

地仙散

主治: 大病後煩躁不安,各種虛煩發熱。

藥方:

  • 地骨皮 二兩
  • 防風 一兩 (去蘆頭)
  • 甘草 半兩 (炙)

用法:

  1.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2. 每服三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