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上 (2)

1. 泄瀉滯痢總論

東垣,曰: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於脾,上歸於肺,行於百脈,而養榮衛也。若飲食一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假令傷寒冷飲食,腹滿而脹,傳為飧泄者,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傷濕熱之物,而成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風邪下陷者,升舉之。濕氣內盛者,分利之。裡急者,下之。後重者,調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腸鳴無力,不及拈衣,其脈細微而弱者,溫之收之。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其脈洪大而有力者,下之寒之。大抵治病,當求其所因,察何氣之勝,取相剋之藥平之,隨其所利而利之,以平為期,此治之大法也。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受病,不可離甘草、芍藥。若不受濕則不痢,故須用白朮。是以聖人立法,若四時下痢,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更詳外證寒熱處之。如裡急後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用白朮。若自汗逆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如或後重,膿血稠黏,雖在盛冬,於溫藥內亦加大黃。

白話文:

泄瀉滯痢總論

張仲景(東垣)說:胃氣平和,吃進去的食物,精氣就會輸送到脾臟,再上升到肺臟,運行於全身經脈,滋養營衛。如果飲食稍有不當,作息不規律,損傷了胃氣,那麼原本應該上升的精華之氣就會下降,這就是飧泄(飯後瀉泄)。時間久了,太陰經的病氣就會傳到少陰經,而導致腸澼(腸道炎症)。

如果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腹部脹滿,而引起飧泄,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消導。如果因為吃了濕熱的食物,而出現膿血便,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疏導內熱。如果是風寒下陷導致的,就應該用升舉的藥物。如果體內濕氣過盛,就應該用利濕的藥物。裡急後重(裡急腹痛,便意頻繁而排出少量糞便)的,就應該用瀉下藥。大便後墜感的,就應該調理。腹痛的,就應該用緩和的藥物。如果拉肚子腸鳴,沒有力氣,連衣服都穿不上,脈象細弱的,就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溫暖收斂。如果膿血稠黏,多次想排便但排不出來,脈象洪大有力,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瀉下。

總之,治療疾病,應該找出病因,觀察哪種氣盛,選用相剋的藥物來平衡,根據病情需要而施治,以平和為目標,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瀉痢久治不愈,或突然發作的,都是太陰經受病,治療時不能缺少甘草、芍藥。如果不感受濕邪就不會得痢疾,所以必須使用白朮。所以聖人制定治療方法:四時下痢,在芍藥、白朮的基礎上,春季加防風,夏季加黃芩,秋季加厚朴,冬季加桂枝、附子,還要根據外在症狀的寒熱情況進行調整。如果裡急後重,就應該加大黃的用量。如果身體倦怠,就應該用白朮。如果自汗、畏寒、氣息微弱,就應該加桂枝、附子來溫暖身體。即使是在盛冬,如果出現後重、膿血稠黏的情況,也應該在溫藥的基礎上加大黃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