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二·上 (1)
卷二十二·上 (1)
1. 卷二十二·上
2. 泄瀉滯痢
3. 泄瀉滯痢總論
潔古,曰:臟腑瀉利,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云: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痢,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故曰:諸泄稠黏,皆屬於火。經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飧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為也(此一節熱泄,所謂滯下也)。有自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泄之。法曰:宜補,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為膿血,是脾經傳變於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後瀉,謂之微邪,故易安。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聖哲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滯於脾而為水泄也(此一節濕泄,所謂泄瀉也)。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膿血稠黏,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云:為有表邪縮於內。當散之而自愈(此一節風泄,所謂火泄也)。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此一節寒泄,所謂暴泄也)。故法曰:後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宜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黏者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鶩音務,鴨也,便如水而少有結糞者)宜溫之而已。又曰: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曰: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凡病泄而惡寒,太陰傳少陰,為土來剋水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枝、黃連破血。火邪不能勝水,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助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當歸、芍藥之類是已。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實證而痛甚,是有物結墜也,宜下之。若脈浮大,慎不可下。雖裡急後重,脈沉細而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安。裡急後重閉者,大腸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若四肢慵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少,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白朮除脾胃之濕,芍藥除胃之濕熱,四肢困倦,茯苓能通水道走濕。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枝、當歸佐之。如煩躁,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連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除下部血也。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臍下痛,非黃芩不能除中部血也。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勿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也,而陽無所收。凡陰陽不和,惟以分陰陽之法治之。又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有熱者,脈疾,身動,聲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身困,鼻息微者,姜附湯主之。身重不舉,朮附湯主之。渴引飲者,是熱在膈上,水多入,則自胸膈入胃中,胃本無熱,因不勝其水,胃受水攻,故水穀一時下,此證當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瀉也。如用藥,使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之類,五苓散亦可。又有寒泄者,大䐜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鶩者,鴨也,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結糞者是也。如此者,當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又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不及拈衣,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便,俗云虛坐努責是也。裡急後重,皆依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陽病為挾熱痢,涼膈散主之(表證誤下,因而下痢不止,為挾熱痢)。陽明為痼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太陰濕勝濡瀉,不可下而可溫,四逆湯主之。少陰蟄風不動禁固,可澀,赤石脂丸、乾薑湯主之。厥陰風泄,以風治,宜小續命湯、消風湯主之。少陽風氣自動,大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泄瀉滯痢總論
古人說,臟腑引起的瀉痢,症狀繁多,大多可以從風、濕、熱三方面來分析,總體來說是熱多於寒。寒邪引起的瀉痢持續時間不長,所以說暴瀉不是陰虛,久瀉也不是陽虛。古書記載:春天應當讓身體舒緩,身體舒緩活動,肝木才能旺盛,反之如果靜止收斂,則順應秋季的氣候。金能克木,風邪就會內藏。到了夏天,火氣旺盛,金氣消退,獨留火、木旺盛,而脾土就受損了。輕者為飧泄,身體發熱,脈象洪大,食物不能消化;重者為下痢,排出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所以說,凡是瀉痢排出稠黏的物質,都屬於火邪。經書記載:「小便後排出膿血」,說明氣機通暢,出血就會停止,這時宜用大黃湯攻下,這是重劑;黃芩芍藥湯則是輕劑,這是實則瀉其子。木氣可以自身虛弱,而脾土卻是實的,所以經書說:「春天受風邪侵害,夏天就會出現飧泄。」這是違背四季氣機的,是人為造成的(這一節講的是熱邪引起的瀉痢,屬於滯下)。
有些是因太陰脾經受濕邪侵害而導致的水瀉,表現為身體沉重,腹部微脹,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如果是在春天,可以用益黃散補益脾胃;如果是在夏天,則宜瀉。治療方法有:補、瀉、和、止。和則用芍藥湯,止則用訶子湯。久瀉不愈則會轉化為膿血,這是脾經病邪傳變到腎經,稱為賊邪,所以很難治癒。如果先是小便不利,之後出現瀉痢,這屬於微邪,所以比較容易治好。這些都是脾土受濕,是天災人禍造成的,即使是聖人賢者也無法避免。食物從口入,氣從鼻入,從鼻子進入的氣如果停滯在脾經,就會引起水瀉(這一節講的是濕邪引起的瀉痢,屬於泄瀉)。
有些是厥陰經動,下痢不止,脈象沉而遲,手腳厥冷,排出膿血稠黏,這是很難治癒的,要用麻黃湯、小續命湯發汗。方法是:表邪收縮在裡,應該把它散出去,就能自愈(這一節講的是風邪引起的瀉痢,屬於火泄)。有些是暴瀉,沒有聲音,身體發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脈象微弱,嘔吐,應當立即用重劑溫中,漿水散就是這樣的藥物(這一節講的是寒邪引起的瀉痢,屬於暴瀉)。
所以治療方法是:裡急後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體沉重者宜除濕,脈象弦者宜去風,膿血稠黏者用重劑攻下,身體發冷自汗者用溫熱藥物,風邪內陷者宜發汗,則能痊癒;鶩溏為痢(鶩音務,鴨子,大便如水,少有糞便成形),宜溫之即可。又說:在表邪者要發散,在裡者要攻下,在上者要向上引導,在下者要向下攻下,身體表面發熱者要內疏,小便不利者要分利。又說:盛者要調和,去者要送,過者要止。兵法說:「避其鋒芒,擊其疲憊之時。」就是這個道理。凡是瀉痢伴有惡寒,這是太陰傳少陰,是土克水,要用除濕的白朮、茯苓健脾,芍藥、桂枝、黃連破血。火邪不能勝水,太陰經不能傳少陰,反而助長火邪,上犯肺經,則痢疾必然排出白色膿血,加用當歸、芍藥之類就可以了。又,裡急後重,脈象洪大有力,是裡實證,疼痛劇烈,是有物阻塞下墜,宜攻下。如果脈象浮大,則不可攻下。雖然是裡急後重,但脈象沉細而弱,這是寒邪內陷,氣機散亂,可以溫養,使其自愈。裡急後重而便秘,是大腸氣機不通暢,宜加檳榔、木香行氣。如果四肢倦怠,小便少或不利,大便稀溏,身體沉重,飲食減少,宜調胃去濕,用白朮、芍藥、茯苓三味藥水煎服。白朮除脾胃濕邪,芍藥除胃中濕熱,四肢困倦,茯苓能通利水道,利濕。如果發熱惡寒,腹部不痛,加黃芩為主藥;如果未見膿血而惡寒,是太陰欲傳少陰,加黃連為主藥,桂枝佐之;如果腹痛劇烈,加當歸,芍藥加倍;如果見血,加黃連為主藥,桂枝、當歸佐之;如果煩躁,或者先排出白色膿血後出血,或者發熱,或者惡寒,非黃連不能止上部出血;如果惡寒,脈象沉,先出血後大便稀溏,非地榆不能除下部出血;如果惡寒,脈象沉,或者腰痛,或者臍下痛,非黃芩不能除中部出血;如果便膿血相混,而脈象浮大,切勿用大黃攻下,攻下必死,這是氣機下陷,陽氣無所收斂。凡是陰陽不和,都應該用分陰陽的方法治療。又說:暴瀉非陰虛,久瀉非陽虛。有熱者,脈象急數,身體躁動不安,聲音洪亮,下墜感明顯,這是陽虛;寒者,脈象沉細,身體疲倦,呼吸微弱,用乾薑附子湯治療。身體沉重抬不起,用朮附湯治療。口渴想喝水,是熱邪在膈上,水喝得多,就從胸膈進入胃中,胃本身沒有熱,是因為不勝水邪,胃受水攻,所以水谷同時下瀉,此症當灸大椎三到五壯,立即見效,這是督脈瀉法。如果要用藥,可用車前子、雷丸、白朮、茯苓之類,五苓散也可以。還有寒邪引起的瀉痢,腹部脹滿而瀉,還有鶩溏,都是寒邪引起的瀉痢。鶩,就是鴨子,大便如水,其中有少量成形的糞便。這種情況,要用天麻、附子、乾薑之類的藥物。又說:瀉痢有虛實寒熱之分,虛者無力,還沒拿起衣服,就已經瀉出,這是因為不能禁固;實者則排便次數多,用力排便卻排不出,俗稱虛坐努責。裡急後重,都按照前面的方法,增減大承氣湯主之。太陽病引起的挾熱痢,用涼膈散主之(表證誤下,因而下痢不止,為挾熱痢);陽明病引起的痼疾,增減大承氣湯主之;太陰濕邪盛引起的濡瀉,不可攻下而宜溫,用四逆湯主之;少陰病邪引起的風寒不動,宜澀,用赤石脂丸、乾薑湯主之;厥陰風邪引起的瀉痢,用風寒治療,宜小續命湯、消風湯主之;少陽風氣自動引起的瀉痢,用大柴胡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