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三 (1)

1.

葉氏,曰:《內經·厥論》謂陽衰於下而為寒厥,陰衰於下而為熱厥。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或陰盛腹脹,陽盛氣亂,而為卒厥,及五臟六腑皆有厥狀,病能或寒或熱,其論甚詳,學者究心焉。

,曰:《原病式》謂厥有陰陽之辨,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細而微也。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證,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證,脈微欲絕而死者,正謂熱而然也。王安道曰: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似陰也。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陽極似陰用寒藥,獨陰無陽用熱藥,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葉氏曰:

《內經·厥論》中提到,陽氣衰弱於下焦而導致寒厥,陰氣衰弱於下焦而導致熱厥。

寒厥的原因是過度縱慾,損傷精氣,導致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

熱厥的原因是醉酒飽食後行房,精氣虛弱,導致熱氣入侵,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或陰氣盛而導致腹脹,陽氣盛而導致氣亂,最終導致卒厥。

五臟六腑皆可出現厥證,病症表現或寒或熱,這些論述十分詳盡,學者應用心研究。

又曰:

《原病式》中提到厥證有陰陽之分。

陰厥者,元病和脈象皆屬陰證,患者身體冰冷、不渴,脈象細弱。

陽厥者,元病和脈象皆屬陽證,患者煩躁、口渴、神志不清、身體發熱、脈象數。

若陽厥極其嚴重,或因失下而導致身體冰冷,反倒出現陰證,脈象微弱欲絕而亡者,正是熱極而轉為寒的現象。

王安道說:熱極而導致厥逆者,陽氣極盛而似陰氣也。寒極而導致厥逆者,則完全是陰氣盛而無陽氣也。

陽氣極盛而似陰氣,應使用寒性藥物;完全是陰氣盛而無陽氣,應使用熱性藥物,不可不辨也。

葉氏,曰:按《內經》所謂寒熱二厥者,乃陰陽之氣逆而為虛損之證也。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此補其真水火之不足耳。仲景、河間、安道所論厥證,而為傷寒手足之厥冷也。冰炭殊途,治法亦異。

丹溪,曰,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有陽厥,有陰厥,《原病式》詳矣。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因氣虛血虛者多,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熱厥脈數,外感脈浮實,痰脈弦。熱用承氣湯,痰用白朮、竹瀝,外感解散藥中加薑汁酒。

白話文:

葉氏說,根據《內經》的記載,所謂寒熱二厥,指的是陰陽之氣逆亂導致身體虛損的病症。寒厥要補陽,熱厥要補陰,道理就在於加強水的本源來抑制陽氣過盛,增強火的根本來消除陰寒積聚。這其實是補充真水真火不足的方法。仲景、河間、安道等人論述的厥證,主要是指傷寒導致的手足厥冷。冰炭性質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

丹溪說,厥逆是指手足因氣血逆流而感到寒冷的現象。有陽厥,也有陰厥,《原病式》中已有詳細的說明。陽氣衰弱在下則寒冷,陰氣衰弱在下則發熱。由於氣虛血虛的患者較多,氣虛則脈細,血虛則脈大如蔥管。熱厥脈數,外感脈浮實,痰脈弦。治療熱厥要用承氣湯,治療痰證要用白朮、竹瀝,治療外感要用解散藥物,並加入薑汁酒。

丹溪活套,云:熱厥四肢煩熱,蓋濕熱鬱於脾土之中,治用東垣升陽散火湯、火礬湯之類。寒厥手足厥冷者,多是氣血不足,補氣血藥加附子。飲酒人,或體肥盛人手足熱者,濕痰鬱火盛也,二陳加芩連梔子之類。若忽然手足厥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屬痰火,亦有陰虧而陽暴熱者,宜多用參膏,點竹瀝薑汁與之。人瘦弱者,雖無痰而火亦盛也,服竹瀝亦能養血而降火。

王太僕,云:厥者,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讀此始知其病,上古之為腳氣也。經曰寒厥者,手足寒也。曰熱厥者,手足熱也。曰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痠軟無力也。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曰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白話文:

丹溪活套:

丹溪先生在《活套》中說:

熱厥,指四肢發熱,這是因為濕熱困在脾土之中所致。治療可用東垣先生的「升陽散火湯」和「礬湯」等。

寒厥,指手足冰冷,大多是因為氣血不足,需要補氣血的藥物,並加上附子。

常喝酒的人,或體型肥胖的人手足發熱,是濕痰鬱結,火氣旺盛,可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連翹、梔子等藥物治療。

若突然手足冰冷,昏迷不醒,大多是痰火所致,也有可能是陰虛陽亢,這時宜服用人參膏,並滴服竹瀝薑汁。

體型瘦弱的人,雖然沒有痰,但火氣也可能旺盛,服用竹瀝也能滋陰降火。

王太僕:

王太僕說:

厥,是指氣逆上衝。世人誤以為是腳氣,讀了這些才明白厥病的真相。上古時候的腳氣,其實指的是厥病。

經書上說:寒厥,是指手足冰冷;熱厥,是指手足發熱;痿厥,是指痿病和厥病混合在一起,表現為腿腳無力酸軟;痹厥,是指痹病和厥病混合在一起,表現為腳氣頑麻腫痛;厥逆,包括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

氣逆上衝,會出現嘔吐、昏迷、脹滿、氣促、小腹麻木、突然昏迷等症狀,這些都是世人所說的「腳氣衝心」的症狀。

葉氏,曰:厥有涎潮,如拽鋸聲在喉中,為痰厥。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隨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暴怒氣逆而昏暈者,為氣厥,宜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手足搐為風厥,宜小續命湯。因酒而得,為酒厥,宜二陳,加乾葛、青皮。又有臟氣相形,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閉於經絡,諸脈伏匿,昏不知人,此為屍厥,惟當隨其臟氣而通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閉則通之。昔扁鵲治虢太子之屍厥,正謂此也。

白話文:

葉氏說:如果病人出現唾液像潮水般湧出,喉嚨裡發出像拉鋸一樣的聲音,這就是痰厥。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根煎湯,讓病人喝下並引導痰液吐出,然後再用導痰湯,加入竹瀝和薑汁。

如果病人因暴怒而氣逆昏迷,這就是氣厥,應該用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

如果病人手腳抽搐,這就是風厥,應該用小續命湯。

如果病人因飲酒而昏迷,這就是酒厥,應該用二陳湯,再加入乾葛和青皮。

還有一種情況,是臟腑氣機失調,或與外邪相沖,導致氣機運行受阻,閉塞在經絡中,脈象微弱,病人昏迷不醒,這就是屍厥。治療這種情況,必須根據病人臟腑氣機的狀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寒者用熱藥,熱者用寒藥,閉塞者用通暢之法。以前扁鵲治療虢太子屍厥,就是用這種方法。

蔭按:《心法附錄》曰: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其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魄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赤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

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有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場,多有此病,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氣和胃散。痰厥者,及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白話文:

蔭按

《心法附錄》中說:「厥,指的是很嚴重、很短暫、反常的意思。手腳冰冷、逆冷,就是厥的表現。厥症的表現不一,醫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也很多。現在就概括地說一下,比如寒熱厥逆,就是陰陽二厥。陽厥,指的是熱邪深入則發厥,這是陽氣極盛而發厥,不能誤認為是陰證而用溫熱藥物治療,否則會導致精魄耗散而死亡。急需使用大承氣湯治療,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所謂陰厥,剛開始是身體冰冷、脈象沉細、四肢逆冷、足部蜷縮、嘴脣發青,可能伴有腹瀉但口渴不渴,小便顏色赤白,這些都是陰厥的症狀。治療陰厥應該使用四逆湯、理中湯等,並且迅速灸關元穴一百壯。**

屍厥、飛屍、卒厥,這些都是中惡的表現,由於受到不正之氣的侵襲,突然出現手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頭面發黑、精神不集中,可能出現胡言亂語、牙關緊閉、昏迷不醒、頭昏眼花、昏倒,這些都是卒厥的症狀。

客忤、飛屍、鬼擊,這些病症多發生在吊喪、入廟、上臺表演時,可以用蘇合香丸灌服,待病人稍有蘇醒,再用調氣散和平胃散調和後服用,稱為調氣和胃散。**

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蛔見椒則頭伏故也。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大抵陰陽氣不相接,故生厥也。

和云:凡卒中、屍厥、鬱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也。仲景云:鬱冒欲解,必是大汗出,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諸卒中,用皂莢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散三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白話文:

蛔厥是由於胃寒引起的,醫書上說蛔蟲是長蟲,胃寒就會吐出蛔蟲,可以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並吞服烏梅丸,效果很好。這是因為蛔蟲看到椒就會把頭縮起來。

氣厥則類似中風,如何區分呢?風中身體溫熱,氣中身體冰冷。可以用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治療。如果有痰,則用四七湯、導痰湯服用。總之,陰陽之氣不相通就會導致厥症。

古人說:凡是卒中、屍厥、鬱冒、中風、中暑等症狀,都應該要發散表邪。張仲景說:鬱冒想要解除,一定要大量出汗,可以用還魂湯,裡頭有麻黃、桂枝;清魂湯則用荊芥。至於各種卒中,可以用皂莢、半夏來刺激鼻子打噴嚏;用藜蘆、砒霜來折斷牙齒,引出痰液,這些都是為了打開三焦,讓表邪流通。中暑忌諱喝冷水,也是為了避免閉塞表邪。

,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氣多逆厥,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候,用藥非止不相當,多致殺人。元祐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禁涎潮,一里醫便作中風,以大通丸三粒下之,大下數下,一夕卒。予嘗痛恨。每見此證,急化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其寒熱虛實而調理之,無不愈者。

李氏,曰:《內經·氣厥篇》:厥者,氣逆也。凡移寒移熱,或伏熱深而振慄,或虛寒甚而發燥,皆謂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宗筋脾胃合而為孽。宗筋,陰器也,厥陰所主。脾胃脈皆附近宗筋,寒厥則陰縮而四肢冷,熱厥則津幹不榮四肢,溺赤而手足熱。是六經之厥,皆統於肝與脾胃也。經曰:巨陽之厥(巨陽者,太陽也),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眴音眩,目眩亂也,僕,猝倒也)。陽明之厥,則顛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面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胻音杭,腳脛也)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便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溺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又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若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外感寒,泣血發厥,脈沉微者,理中湯、四逆湯。暑耗氣,發厥脈虛者,白虎湯,或香薷散加羌活。夏月勞役犯房,以致陽氣煩,目盲耳閉。《內經》謂之煎厥。言熱氣煎逼,損腎與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湯加遠志、防風、赤芍、麥門冬、陳皮。凡外感發熱者,宜解散藥中加薑汁。內因喜怒,傷風傷志,氣逆而不下行,則血積於心胸,《內經》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並而成。古法暴厥氣逆身冷者,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怒氣逆甚,嘔血鼽衄發厥者,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人參、桔梗、陳皮、麥門冬、檳榔,姜煎服,或六郁湯。氣實多怒,忽大叫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概用香附五錢,川芎七錢,生甘草三錢,童便薑汁煎服。又青黛、人中白、香附為丸服。稍愈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煎,吞當歸龍薈丸。因勞役飲水,被驚發厥者,六君子湯加芩、連、竹瀝、薑汁。內傷痰火發厥,脈弦滑者,二陳湯加竹瀝,挾寒加生附子,挾火加芩、連、山梔、竹瀝,肥人加人參、薑汁。凡厥證為顛,為眴僕,為妄見,或腹脹,二便不利,或嘔或心痛,皆痰火鬱氣病也。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氣獨盛,故手足心熱,宜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火鬱湯。寒厥,因多欲奪精,元陽大有所損,不能滲榮經絡,陰氣獨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四逆湯。尋常氣虛發厥者,四君子湯。血虛發厥者,四物湯。有火加知母黃柏,虛寒加附子。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所勝,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心移熱於腎,則為熱厥,六經皆然。抑論陽證煩渴譫語、身熱,陰證不渴、靜倦身涼,與傷寒陽厥、陰厥大同。但雜病多因酒色七情痰火所致,外感者少。故經曰:陽衰於上,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陽極似陰,陰極似陽。與傷寒固雖不同,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凡有弔死問疾,或入廟登場,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氣遏不行經絡,脈伏,昏不知人,忽手足逆冷,頭面青黑,牙關緊急,昏暈卒倒,或錯言妄語,謂之屍厥,決不可作風治。先宜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調之。素虛者,以焰硝五錢,硫黃二錢,為末,作三服用,陳酒一盞煎,攪焰硝起,傾於盞內,蓋著溫服,如人行五里,又進一服。如無前藥,用古參附湯入薑汁酒煎服,外灸百會穴,如綠豆大艾九壯,氣海百壯。身溫者生,暴者死,追魂湯灌之。蛔厥見傷寒,血厥見產後。大抵陰陽氣不相接則厥,熱厥補陰,寒厥補陽,正經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凡卒厥未辨,先以蘇合香丸灌醒。痰壅口噤者,瓜蒂散吐之,或搐鼻亦可。熱甚者,大承氣湯、雙解散下之。

白話文:

這篇古籍記載,世俗認為氣厥雖然沒有在醫書中明確記載,但由於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等情緒波動,會導致氣逆厥逆,常會引起口涎增多、昏迷、牙關緊閉等症狀。如果誤認為中風而用藥不當,往往會致命。作者親身經歷了母親因憂心過度而患氣厥,誤診為中風,服用藥物後當晚即亡,因此深感痛心。他總結經驗,遇到此症狀應立即服用蘇合香丸,待患者清醒後再根據寒熱虛實調理,效果顯著。

文中也引用了《內經·氣厥篇》的論述,將厥分為六經之厥,並指出厥逆的症狀、原因和治療方法。此外,還詳細介紹了各種原因導致的厥逆,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案。作者強調,对于突然昏迷、手足冰冷、牙關緊閉等症狀,不可誤認為中風,應先用蘇合香丸灌醒,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最后,作者总结了厥逆的病機,强调了阴阳气不相接则厥,热厥补阴,寒厥补阳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