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18)
卷一·上 (18)
1. 論四肢癱瘓
病機,云:四肢不舉,俗曰癱瘓。經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且高則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其治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亦令四肢不舉,其治可補,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劉宗厚曰:四肢不舉,世俗皆以為中風病,此云脾土太過不及,皆能致之,豈可一概用藥乎)
李氏,曰:四肢癱瘓,此名風痱。智亂不能言者,難治。其證身體無痛,緩則四肢不舉,急則一身皆仰,或左癱右瘓,或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祛風化痰,調氣養血為主,換骨丹、黑虎丹、神仙飛步丹。
丹溪,云:寒則脈急,熱則筋緩。緩因於弛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而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於濕。然外濕非內濕無以啟之,不能成病。致濕之由,酒面為多,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燒炙,香辛硬物,皆致濕之因,慎之慎之,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雖聖醫不治也。天產作陽,氣浮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能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
白話文:
【討論四肢癱瘓】
病機:四肢無法舉起,俗稱為癱瘓。根據古籍記載,當脾臟功能過度活躍,會導致四肢無法舉起(另一說法是,脾臟功能過度活躍會使肌肉變得又厚又大,而這需要治療來去除)。這通常是富貴病,治療方式應為降低體內的氣和陽性能量,讓脾臟恢復平衡,可以選擇使用三化湯或調胃承氣湯。如果是由脾臟虛弱導致四肢無法舉起,治療方式則應為補充能量,可以使用十全散或加減四物湯,去邪扶正。
劉宗厚指出:四肢無法舉起,一般都被誤認為是中風,但事實上,脾臟功能過度或不足,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同樣的藥物。
李氏認為:四肢癱瘓,也被稱為風痱。如果患者精神混亂且無法說話,病情較難治療。這種病症下,身體通常不會感到疼痛,病情輕微時四肢無法舉起,嚴重時全身都會僵硬,可能左邊癱瘓右邊麻痺,或者是一隻手臂無法活動,有時還會轉移到另一隻手臂。治療主要以祛風、化痰、調節氣血為主,可以使用換骨丹、黑虎丹或神仙飛步丹。
丹溪提到:寒冷會使脈搏緊繃,熱則會使筋骨鬆弛。鬆弛是因為肌肉過於延展,收縮則是因為肌肉過於緊縮。如果受到濕氣影響,肌肉會變得過於延展。然而,寒冷和濕氣通常會夾帶熱氣,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濕氣所導致。然而,外部的濕氣若沒有內部的濕氣配合,並不會形成疾病。導致濕氣的原因,大多來自過量的酒和麵食,吃魚和肉也會加重情況。甜食、油炸食品、辛辣食物和硬質食物,都是導致濕氣的原因,必須小心。在治療上,如果能抓住這些關鍵點,效果會更好。如果日常護理不當,即使最好的醫生也無法治療。自然界的產物會產生熱氣,使氣浮上升。然而,對於患有四肢癱瘓的人來說,如果不能清淡飲食,我知道他們一定無法安然無恙。
2. 論小便不利
潔古,云:中風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白話文:
潔古這位古人說到,如果遇到中風病人小便不順的情況,不能用藥物來強迫他排尿。因為病人已經自己出汗,身體的水分已經流失,所以小便自然會減少。如果此時再用藥物讓他排尿,會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力耗盡,沒有能力去控制體內的火氣,反而會讓病人的煩躁和發熱情況更加嚴重。應該等到病人的熱度退去,汗水停止,那時候小便就會自然排出了。
3. 論遺尿
丹溪,云:遺尿者屬氣虛,以參、耆補之。
準繩,云:遺尿,濃煎參耆湯,少加益智子,頻啜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有尿牀的情況多是因為氣虛所導致,可以使用人參、黃耆這兩種藥材來補氣。
在「準繩」一書中提到:對於遺尿的情況,可以濃煎人參和黃耆製成湯藥,再稍微加入一些益智子,頻繁地飲用此湯。
4. 論中風能食多食少食
丹溪,云:中風人能食,蓋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此脾愈盛,下克腎水,腎水虧則病增,宜廣服藥,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風多食,風木盛也,盛則克脾,脾受敵,求助於食。經曰,實則夢與,虛則夢取。當瀉肝木,治風安脾,脾安則食少,是其效也。少食者為氣虛,宜參、耆、竹瀝。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中風患者如果食慾旺盛,這是因為甲己相合化生為土,脾臟功能強盛,所以能吃很多。但這種情況下,脾臟功能越強,就會剋制下方的腎水,一旦腎水不足,病情就會加重,應該廣泛服用藥物,並且不要過度進食,這樣疾病就能自我康復。
中風患者如果食量過大,是因為肝風過盛,過盛的肝風會剋制脾臟,脾臟受到影響,於是透過增加食量來補充能量。古籍記載,身體實壯時會做給予的夢,身體虛弱時會做索取的夢。應當疏泄肝風,調理風邪,安撫脾臟,脾臟安穩後,食量自然減少,這就是效果的表現。
食量小的患者是因為氣血虛弱,應該服用人參、黃耆和竹瀝等補氣養血的藥物。
5. 論預防中風
寶鑑,云: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必有中風之疾也,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法也。
薛立齋,曰: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方以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
李氏,曰:凡覺手足麻木,肌肉蠕動,如有蟲行,心神憒亂,宜烏藥順氣散。如眉稜骨痛者,風之兆也,宜古防風湯加芩、連。預防之法,御風丹、五參散、史國公浸酒方、單豨薟丸。
集略,云:風痰惟形盛氣衰,恃壯無忌者多得之,以素不能謹於性情、酒色、勞佚之際也。調養之法,亦惟致謹於七情、房室、起居而已矣。務靜以勝其躁,勿性躁以速斃也。勿用藥雜亂以致郁,勿針灸過當以益虛,勿妄投熱藥以濟火,勿過用涼藥以壞胃。老子云:審汝藥名,時汝飲啜,嗇汝精神,持之歲月,縱不得為全人,亦不至為廢人矣。
白話文:
[討論預防中風]
寶鑑中提及,如果一個人開始感覺到大拇指和第二個手指麻木無知覺,或是無法靈活使用,那麼在未來的三年內,此人很可能會遭遇中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事先服用愈風湯與天麻丸各一劑,這就是治療尚未發病狀態的方法。
薛立齋則表示,預防的原則應是調養氣血,節制飲食,控制情緒,遠離過度的性生活。如果僅僅為了預防而服用上述藥物,反而可能引發中風。
李氏認為,一旦感到四肢麻木,肌肉像有蟲子在爬,心神混亂,應服用烏藥順氣散。如果眉骨疼痛,這是中風的徵兆,應服用古防風湯加上黃芩、黃連。預防中風的策略包括服用御風丹、五參散、史國公浸泡酒配方、單豨薟丸。
集略中說,風痰的病症通常出現在體型健壯但氣力衰退的人身上,這些人往往因為過度自信,對自身的情緒、飲酒、性行為及勞累程度不加以控制。調養的方法就是對自己的情緒、房事、作息有嚴格的控制。要保持平靜來克服焦躁,不要因性急而加速死亡。不要胡亂服用各種藥物導致身體鬱悶,不要過度針灸導致身體更虛弱,不要隨意服用熱性藥物助長火氣,也不要過量使用冷性藥物傷害胃部。老子曾說,仔細檢查你所服用的藥物,掌握好飲食的時機,節制你的精力,堅持一段時間,即使不能完全康復,也不至於成為殘廢。
以上是古文中對預防中風的相關描述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