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中 (7)

1. 治中風挾寒暑濕方

附子湯,治中風挾寒,手足不仁,口眼喎斜,牙關緊急。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桂心(各五錢),人參,防風(各六錢),乾薑(炮,六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或為末,酒調下二錢。

防風湯,治中風挾暑,卒然暈倒,口眼喎斜。

防風,澤瀉,桂心,香薷,乾薑(炮),白龍(麵炒,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中風伴隨寒症,症狀包括手腳麻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而防風湯則針對中風伴隨暑症,表現為突然昏倒、口眼歪斜。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搜風散濕飲,治中風挾濕。

當歸,白朮,獨活,防己,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川芎,薄荷,陳皮,桂枝,甘草

上銼,水煎服。

白話文:

取上藥每味四錢,用水一碗半煎煮七分,飯前服用,用於治療中風兼濕症。

健脾清濕飲

白朮,秦艽,當歸,木瓜(各一錢),川芎,陳皮,龍膽草,牛膝(各八分),威靈仙,芍藥,薄荷(各六分),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清濕搜風順氣湯,治心胸痰氣悶塞,腰膝無力,濕熱瘡癢,背痛,頭目不清。

白朮,橘紅,半夏(湯炮),白茯苓(各一錢),枳實(麩炒),芍藥(酒炒),撫芎(酒洗),山梔子(薑汁炒,各八分),蒼朮(米泔水浸,炒),黃連(薑汁浸,炒,各六分),甘草(四分)

上加生薑七片,水煎服。冬月加防風七分、白芷八分、羌活五分。

白話文:

健脾清濕飲由白朮、秦艽、當歸、木瓜、川芎、陳皮、龍膽草、牛膝、威靈仙、芍藥、薄荷和甘草組成,適量水煎服,用於治療心胸痰氣悶塞、腰膝無力、濕熱瘡癢、背痛、頭目不清等症狀。清濕搜風順氣湯則由白朮、橘紅、半夏、白茯苓、枳實、芍藥、撫芎、山梔子、蒼朮、黃連和甘草組成,加生薑煎服,冬月可加防風、白芷、羌活。

2. 治中風挾虛方

八味順氣散,治中風氣虛,痰涎壅盛。

方見前氣道閉塞條。

小引風湯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瘛瘲(杵炒),白芍藥(炒),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杏仁五個,水煎服。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等分,即大引風湯也。

白話文:

八味順氣散

八味順氣散,用於治療中風氣虛,痰涎壅盛的病症。

方劑:

此方劑見於前文「氣道閉塞」條。

小引風湯:

  •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瘛瘲(杵炒)、白芍(炒)、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三片、杏仁五個,用水煎服。

大引風湯:

若在小引風湯中加入等量的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則成為大引風湯。

萬寶回春湯,治一切虛風胃弱,氣血凝滯,脈絡拘攣,癱瘓疼痛,痰涎壅盛,不可專用風藥。

黃耆(三分),白朮(二分),白芍藥(炒,五分),半夏,茯神(各一分半),甘草,人參,陳皮,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麻黃,防風,防己,黃芩,杏仁,肉桂,乾薑,黑附子,香附子(各一分),川烏,烏藥,沉香(各半分)

白話文:

萬寶回春湯適合治療各種虛風導致的胃弱、氣血凝滯、脈絡拘攣、癱瘓疼痛,以及痰涎壅盛等症狀,但不能單獨使用風藥。藥材包括黃耆、白朮、白芍藥、半夏、茯神、甘草、人參、陳皮、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麻黃、防風、防己、黃芩、杏仁、肉桂、乾薑、黑附子、香附子、川烏、烏藥、沉香。

上銼,加生薑,煎服。

防風湯,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防風,川芎,獨活,桂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杜仲(薑汁炒),丹參(各一兩),石斛(酒炒,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芎歸飲,治中風後人事虛弱。

川芎,當歸(酒浸),防風(去蘆,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半鍾,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防風湯用來治療中風內虛,導致腳無力、說話不清的症狀。

藥方包括:防風、川芎、獨活、桂心、麥門冬(去除心)、生地黃、杜仲(用薑汁炒)、丹參(各一兩)、石斛(用酒炒,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和兩個大棗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芎歸飲用來治療中風後身體虛弱的症狀。

藥方包括:川芎、當歸(用酒浸泡)、防風(去除外皮,各等分)。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半碗,不拘時間服用。

續命煮散,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手足搐搦,煩渴飲水。此藥能扶榮衛,養氣血,去虛風,中虛自汗,及婦人產後中風,尤宜服之。

防風,獨活,當歸(酒洗),人參,細辛,葛根,芍藥,川芎,甘草,熟地黃,遠志(去心),荊芥(各五錢),官桂(二錢半),半夏(四錢,湯泡)

汗多不止,加牡蠣粉。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白話文:

續命煮散

功用: 治療因風氣停滯在體內引起的症狀,例如: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口眼歪斜、手足抽搐、口渴多飲。此藥能增強人體正氣,滋養氣血,驅除虛風。對於體虛容易出汗、產後中風的婦女,特別適合服用。

藥方:

  • 防風、獨活、當歸(酒洗)、人參、細辛、葛根、芍藥、川芎、甘草、熟地黃、遠志(去心)、荊芥(各五錢)
  • 官桂(二錢半)
  • 半夏(四錢,用湯浸泡)

加减: 汗出不止者,可加入牡蠣粉。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生薑三片,水煎服,不限時間服用。

獨活湯,治風虛昏憒,不自知覺,手足瘛瘲,坐臥不安,或發寒熱。若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川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去蘆),當歸(酒洗),細辛,茯神(去木),半夏(湯泡),桂心,白薇,遠志(去心),菖蒲(去毛),川芎(各五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溫服。

獨活煮散,治風痱。

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白朮(五兩),甘草(三兩)

白話文:

獨活湯用於治療因風虛引起的昏沉、神志不清、手腳抽搐、坐立不安,或發冷發熱等症狀。對於血虛不能服用發汗藥或中風後自汗的患者,更適合服用此方。

藥材包括:川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去蘆)、當歸(酒洗)、細辛、茯神(去木)、半夏(湯泡)、桂心、白薇、遠志(去心)、菖蒲(去毛)、川芎(各五錢),甘草(三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兩,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溫服。

獨活煮散則用於治療風痱。

藥材包括: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白朮(五兩)、甘草(三兩)。

上銼碎,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黃切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夜晚服,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氣虛治驗,羅謙甫曰:張安撫年六十一歲,已未冬月患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水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幹此,約有三月餘。

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因思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為疾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加入切片生薑、生地黃各一升,杏仁二十七枚,用水二升煮至七合,晚上服用,也可以每天服用一次,或隔天服用一次。

針對氣虛的治療經驗,羅謙甫記載:張安撫,六十一歲,已未年冬天患半身不遂,說話含糊不清,精神恍惚,煩躁出汗,體虛怕風,如同灑水遇雪,味覺失靈,嗅覺喪失,聽到木頭摩擦的聲音就恐懼,小便頻繁量多,大便乾燥。想用大黃之類的藥物瀉下,但平時飲食已減少,不敢使用。否則又會胸悶,日夜無法安眠,痛苦不堪,已經持續了三個多月。

換了三位醫生,病情都沒有減輕。到了庚申年三月七日,又因受風寒,加重了痰嗽,咽喉乾燥疼痛,吞咽困難,唾液增多,中脘氣滯,感覺像噎住一樣。我思考經書上所言:風寒傷身,憂愁恐懼憤怒傷氣,氣傷及臟腑就會生病,臟腑生病就會反映在身體上。又說:陽氣,以天地疾風來形容。這種風氣向下侵入陰中,無法生髮向上,就會導致疾病。又說:身體安逸而精神憂鬱,疾病產生於脈絡,精神先於疾病變化,邪風入侵,邪氣進入經絡,活動不定。

前證互相出現,治病必求其本。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

加減沖和湯,治之:

柴胡,黃耆(各五分),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酒洗),黃芩,陳皮,人參,芍藥(各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耆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乎?予曰:不然。

白話文:

症狀彼此交錯出現,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從季節來看,應該要升發陽氣、補益脾胃、瀉除風木。從病症來看,應該要固護表裡,滋養衛氣,瀉肝疏木、潤燥生津,益補元氣。避免生氣是治本之道。可以用加減沖和湯治療:

柴胡、黃耆各五分,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酒洗)、黃芩、陳皮、人參、芍藥各二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劑,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去渣溫服。如果患者容易自汗,可以加黃耆五分,五味子二十粒。如果患者晝夜不得眠,可能是因為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焦陽氣過盛,衛氣無法進入陰分所致,可以用硃砂安神丸服用,這樣患者白天也能睡覺。十天後,患者安撫地說:「我已經睡不著覺超過三個月了,現在卻一直想睡覺,莫非是其他病症出現了嗎?」我回答:「不是的。」

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得睡也,何病之有焉。只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

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燥熱,胸隔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

白話文:

衛氣,白天運行陽氣二十五度,晚上運行陰氣二十五度。衛氣運行進入陰分,遵循其運行軌跡,因此得以睡眠,何來疾病呢?只是眼睛白眼球泛紅,隱隱澀澀難以睜開。可以服用當歸連翹湯來洗眼: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以上藥材製成一劑,用兩碗水煎成一碗,隨時用熱藥汁洗眼。十三天后,到了日落時分,病人感到輕微的悶亂不安,就在之前的沖和湯中加入柴胡三分,以升發少陽之氣,連續服用三劑。到十五天,病人完全恢復安睡,自汗、惡寒、燥熱、胸膈痞塞、小便過多等症狀都減輕了。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每隔一兩天排泄一次,鼻子能聞到香臭,嘴巴能嚐出味道,飲食恢復正常,脈搏微弦而柔和,按之有輕微力量。只是咽喉中仍然有堵塞、悶氣的感覺,會厭後方腫脹,舌頭發紅,早晨說話聲音清脆利落,下午則稍微有點澀,可以服用…

元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元參,殭蠶,甘草(各二分),防風(一分)

上㕮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證良愈,只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

牢牙散,治之:

羊脛骨灰,升麻(各二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梧桐淚(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針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云:陷下者灸之,為陽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病皆宜灸刺。

白話文:

「元參升麻湯」用來治療: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元參、殭蠶、甘草(各二分)、防風(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用兩碗水煎煮至七分,去渣,稍微熱一下含在嘴裡漱口,時常吞咽。如果之前的症狀已經好轉,只剩下牙齒無力,無法咀嚼食物,可以服用「牢牙散」來治療:

羊脛骨灰、升麻(各二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梧桐淚(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麝香研勻,睡前用它擦拭牙齒,之後再用溫水漱口。

如果剛開始生病時,右肩臂疼痛無力,無法抬舉,而且容易出汗,肌肉消瘦,無法平躺,躺下時疼痛加劇,這就屬於經書上所說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我參考《針經》的記載,想到:「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說:「留瘦不移,節而刺之」,這意思是要讓經絡通暢,血氣才能恢復。另外,《針經》還提到「陷下者灸之」,因為陽氣下降陷入陰中,才會導致肩膊時常疼痛,無法活動,所以要利用灸法,用火引導陽氣上升,溫補受損的部位。以上疾病都適合用灸法和針刺治療。

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干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

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二分,炙二分),黃芩,黃柏(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汗多,加黃耆五分,後以

白話文:

因此,先在十二經脈的井穴處施針。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灸了二十七壯。等到灸瘡出現,原本枯瘦的地方漸漸長出肌肉,出汗減少,肩臂也稍微有力氣了。到了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接著又在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導氣往下走,與正氣相接。隔天,臂膊又添了氣力,自己就能搖動了。正值仲夏,暑熱逐漸加重,便用清肺飲子來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處方: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二分、炙二分,黃芩、黃柏各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服,用兩碗水煎至一碗,去渣,溫服。如果飯後出汗過多,就再加黃耆五分,之後再根據情况調整藥方。

潤腸丸,治其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方見前中臟。

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

益氣調榮湯,主之,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得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熟地黃(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白朮(三分,為佐,養胃和中,厚腸胃),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黃耆(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三分,為佐,療風痰,強胃進食),甘草(二分,炙,為佐,引用,調和諸藥,溫中益氣),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不用)

白話文:

潤腸丸方劑說明

潤腸丸,適用於治療胸膈痞滿、大便澀滯的病症。

方劑詳見先前記載的中臟篇。

處暑節後飲食宜忌:

時值處暑節,暑氣尚未完全退去,宜適度收斂,滋養皮毛,補益胃氣。秋季以胃氣為根本,故以益氣調榮湯為主要治療方劑。由於暑氣未退,需加入一些時令藥物,以防止邪氣入侵。

藥物組成及作用:

  • 人參(三分,為臣): 補益氣血,和中健脾。
  • 陳皮(二分,為佐): 順氣和中,理氣消食。
  • 熟地黃(二分,為佐): 養血潤燥,滋陰降火。
  • 白芍藥(四分,為佐): 補脾胃,斂陰收汗,平肝緩急。
  • 白朮(三分,為佐):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腸止瀉。
  • 升麻(二分,為使): 升陽舉陷,透達經絡。
  • 當歸(二分,為佐): 補血活血,潤燥養陰。
  • 黃耆(五分,為君): 補氣固表,生津止渴。
  • 半夏(三分,為佐): 化痰止嘔,健脾消食。
  • 甘草(二分,炙,為佐): 調和藥性,甘緩脾胃。
  • 柴胡(二分,為使): 解表疏肝,引少陽之氣。
  • 麥門冬(三分,為佐): 養陰生津,清心除煩。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秋分節後則不用。

注: 此處所使用的“分”為中藥計量單位,并非現代的重量單位。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正氣得復而安矣。

白話文:

把藥材切碎煮成一劑,用兩杯水煎到剩下一杯,去掉渣滓,溫和地服用。避免食用辛辣、熱性的食物,因為這些會幫助暑邪,秋天的氣候無法收斂。如果正氣能夠恢復,就能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