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中 (7)

1. 治中風挾寒暑濕方

附子湯,治中風挾寒,手足不仁,口眼喎斜,牙關緊急。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桂心(各五錢),人參,防風(各六錢),乾薑(炮,六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或為末,酒調下二錢。

防風湯,治中風挾暑,卒然暈倒,口眼喎斜。

防風,澤瀉,桂心,香薷,乾薑(炮),白龍(麵炒,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搜風散濕飲,治中風挾濕。

當歸,白朮,獨活,防己,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川芎,薄荷,陳皮,桂枝,甘草

上銼,水煎服。

健脾清濕飲

白朮,秦艽,當歸,木瓜(各一錢),川芎,陳皮,龍膽草,牛膝(各八分),威靈仙,芍藥,薄荷(各六分),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清濕搜風順氣湯,治心胸痰氣悶塞,腰膝無力,濕熱瘡癢,背痛,頭目不清。

白朮,橘紅,半夏(湯炮),白茯苓(各一錢),枳實(麩炒),芍藥(酒炒),撫芎(酒洗),山梔子(薑汁炒,各八分),蒼朮(米泔水浸,炒),黃連(薑汁浸,炒,各六分),甘草(四分)

上加生薑七片,水煎服。冬月加防風七分、白芷八分、羌活五分。

白話文:

【治療中風夾雜寒暑濕的處方】

附子湯,用於治療中風加上寒氣,導致手腳感覺麻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的情況。

配方包括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細辛、桂心各五錢,人參和防風各六錢,以及炮製過的乾薑六錢。

以上材料切碎後,每次服用四錢,另加生薑五片、棗一枚,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或者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兩錢。

防風湯,用於治療中風加上暑熱,突然昏厥,口眼歪斜的情況。

配方包括防風、澤瀉、桂心、香薷、炮製過的乾薑、白龍(麵炒,去皮尖)、炙甘草,各成分等量。

以上材料切碎後,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搜風散濕飲,用於治療中風加上濕氣的情況。

配方包括當歸、白朮、獨活、防己、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川芎、薄荷、陳皮、桂枝、甘草。

以上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健脾清濕飲

配方包括白朮、秦艽、當歸、木瓜各一錢,川芎、陳皮、龍膽草、牛膝各八分,威靈仙、芍藥、薄荷各六分,甘草四分。

以上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後服用。

清濕搜風順氣湯,用於治療心胸有痰氣悶堵,腰膝乏力,濕熱引起的皮膚癢疹,背部疼痛,頭腦不清的情況。

配方包括白朮、橘紅、湯炮過的半夏、白茯苓各一錢,麩炒過的枳實、酒炒過的芍藥、酒洗過的撫芎、薑汁炒過的山梔子各八分,米泔水浸過並炒過的蒼朮、薑汁浸過並炒過的黃連各六分,甘草四分。

以上材料加上生薑七片,用水煎煮後服用。冬季可增加防風七分、白芷八分、羌活五分。

2. 治中風挾虛方

八味順氣散,治中風氣虛,痰涎壅盛。

方見前氣道閉塞條。

小引風湯

防風,獨活,細辛,川芎,五味子(杵炒),白芍藥(炒),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杏仁五個,水煎服。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等分,即大引風湯也。

萬寶回春湯,治一切虛風胃弱,氣血凝滯,脈絡拘攣,癱瘓疼痛,痰涎壅盛,不可專用風藥。

黃耆(三分),白朮(二分),白芍藥(炒,五分),半夏,茯神(各一分半),甘草,人參,陳皮,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麻黃,防風,防己,黃芩,杏仁,肉桂,乾薑,黑附子,香附子(各一分),川烏,烏藥,沉香(各半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防風湯,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防風,川芎,獨活,桂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杜仲(薑汁炒),丹參(各一兩),石斛(酒炒,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芎歸飲,治中風後人事虛弱。

川芎,當歸(酒浸),防風(去蘆,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半鍾,不拘時服。

續命煮散,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手足搐搦,煩渴飲水。此藥能扶榮衛,養氣血,去虛風,中虛自汗,及婦人產後中風,尤宜服之。

防風,獨活,當歸(酒洗),人參,細辛,葛根,芍藥,川芎,甘草,熟地黃,遠志(去心),荊芥(各五錢),官桂(二錢半),半夏(四錢,湯泡)

汗多不止,加牡蠣粉。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獨活湯,治風虛昏憒,不自知覺,手足瘛瘲,坐臥不安,或發寒熱。若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川獨活,羌活,人參,防風(去蘆),當歸(酒洗),細辛,茯神(去木),半夏(湯泡),桂心,白薇,遠志(去心),菖蒲(去毛),川芎(各五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溫服。

獨活煮散,治風痱。

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六兩),羚羊角,當歸,人參,麥門冬,桂心,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白朮(五兩),甘草(三兩)

上銼碎,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黃切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夜晚服,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氣虛治驗,羅謙甫曰:張安撫年六十一歲,已未冬月患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水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幹此,約有三月餘。

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因思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為疾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

前證互相出現,治病必求其本。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怒是治其本也。宜以

加減沖和湯,治之:

柴胡,黃耆(各五分),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酒洗),黃芩,陳皮,人參,芍藥(各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自汗,加黃耆五分,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乎?予曰:不然。

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得睡也,何病之有焉。只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

當歸連翹湯,洗之: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時時熱洗。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燥熱,胸隔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

元參升麻湯,治之: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黏子,元參,殭蠶,甘草(各二分),防風(一分)

上㕮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證良愈,只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

牢牙散,治之:

羊脛骨灰,升麻(各二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參(各五分),梧桐淚(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針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云:陷下者灸之,為陽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病皆宜灸刺。

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干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

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人參,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二分,炙二分),黃芩,黃柏(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汗多,加黃耆五分,後以

潤腸丸,治其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方見前中臟。

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秋以胃氣為本,以

益氣調榮湯,主之,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得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熟地黃(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白朮(三分,為佐,養胃和中,厚腸胃),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黃耆(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三分,為佐,療風痰,強胃進食),甘草(二分,炙,為佐,引用,調和諸藥,溫中益氣),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不用)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正氣得復而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