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中 (6)
卷一·中 (6)
1. 治中風挾火方
防風通聖散,治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麻黃,薄荷葉,連翹,芒硝(各五分),石膏,黃芩,桔梗(各一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荊芥,梔子,白朮(各二分半)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意思是說,防風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熱壅盛,導致表裡三焦都實證的疾病。
藥方組成:
-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麻黃、薄荷葉、連翹、芒硝(各五分)
- 石膏、黃芩、桔梗(各一錢)
- 滑石(三錢)
- 甘草(二錢)
- 荊芥、梔子、白朮(各二分半)
注:
- 以上藥量均為傳統中藥計量單位,一分等於0.375克,一錢等於3.75克。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應遵醫囑。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蔭按:夫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大便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小便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
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當歸、白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貞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加生薑三片,用清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若有痰嗽,則再加半夏一錢。
防風、麻黃屬於解表藥,可將皮膚上的風熱透過汗液排出。荊芥、薄荷則屬於清上藥,可將頭頂的風熱透過鼻腔排出。大黃、芒硝屬於通利藥,可將腸胃的風熱透過大便排出。滑石、梔子屬於水道藥,可將膀胱的風熱透過小便排出。風邪侵犯膈膜,肺胃受邪,石膏、桔梗可以清肺胃,而連翹、黃芩則可以祛除經絡中的遊火。
風邪的病症,與肝木有關,川芎、當歸、白芍可以調和肝血,而甘草、白朮則可以和胃氣、健脾。劉守貞氏擅長治火,此方藥效詳盡,十分有效。
清氣宣風散,治上焦風熱,氣不升降,膈上有痰,兼治兩目赤澀,耳鳴耳塞不聽。
川芎,生地黃,半夏(湯泡七次),羌活,殭蠶(炒,各八分),當歸,白朮,芍藥(各一錢),防風(去蘆),枳殼(麩炒),甘菊花,陳皮,荊芥,升麻,黃連,梔子(炒,各五分),蛇蛻(炒),茯苓(各六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清氣宣風散」主要治療上焦風熱導致的氣機不暢,胸膈有痰,同時也適用於眼睛紅澀、耳鳴耳塞等症狀。
上㕮咀,分二帖,每帖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仙術芎散,治風熱壅盛,頭目昏眩,明目聰耳,消痰清神。
蒼朮(米泔浸,一兩),川芎,連翹,黃芩,菊花,防風,大黃,梔子,當歸,芍藥,桔梗,藿香(各五錢),石膏(二兩),滑石,甘草(各三兩),荊芥,薄荷,砂仁(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服。
川芎石膏湯,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渴淋悶,眼生翳膜。此藥清神爽志,宣通氣血,治中風偏枯,解中外諸邪,調理諸病勞復傳染。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分為兩份,每份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仙術芎散,可以治療風熱壅盛引起的頭昏眼花、視力模糊、耳鳴等症狀,還可以明目聰耳、化痰清神。
將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一兩)、川芎、連翹、黃芩、菊花、防風、大黃、梔子、當歸、芍藥、桔梗、藿香(各五錢)、石膏(二兩)、滑石、甘草(各三兩)、荊芥、薄荷、砂仁(各三錢)等藥材切碎。
每服五錢,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川芎石膏湯,可以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昏眼花、頭痛、胸悶、咳嗽、鼻塞、口瘡、口渴、小便不利、眼生翳膜等症狀。此藥可以清神爽志、宣通氣血,治療中風偏癱、解除外感和內傷諸邪,調理各種疾病,恢復體力,預防傳染。
川芎,芍藥,當歸,山梔子,黃芩,大黃,菊花,荊芥穗,人參,白朮(各半兩),防風,連翹,薄荷,石膏(各一兩),寒水石,桔梗(各二兩),甘草(三兩),砂仁(二錢半),滑石(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水調亦得,忌姜醋發熱物。
犀角防風湯,治一切諸風,口眼喎斜,手足嚲拽,語言謇澀,四肢麻木。
犀角(磨水,臨服時入),羌活,防風,天麻,甘草(炙),麻黃,獨活,山梔子(各五分),滑石(一錢五分),石膏(七分),荊芥,連翹,當歸,黃芩,薄荷,桔梗,白朮,細辛,全蠍(炒,各四分)
白話文:
川芎、芍藥、當歸、山梔子、黃芩、大黃、菊花、荊芥穗、人參、白朮(各半兩)、防風、連翹、薄荷、石膏(各一兩)、寒水石、桔梗(各二兩)、甘草(三兩)、砂仁(二錢半)、滑石(四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清水煎煮,飯後服用。也可以用水調和服用,忌諱薑醋等發熱的食物。此方名為犀角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症狀,例如口眼歪斜、手足抽搐、語言不清、四肢麻木等。另外,犀角磨成水,在服藥前加入藥液中,再配合羌活、防風、天麻、炙甘草、麻黃、獨活、山梔子(各五分)、滑石(一錢五分)、石膏(七分)、荊芥、連翹、當歸、黃芩、薄荷、桔梗、白朮、細辛、全蠍(炒,各四分)一起服用。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取汗。大便秘結,加大黃一錢。
瀉青丸,治中風發熱。不能安臥。此風熱煩躁之故也。
當歸,川芎,梔子(炒黑),羌活,大黃(酒蒸),防風,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蔭按:吳氏曰:肝主風,少陽膽則其腑也,少陽之經行乎兩脅,風熱相干,故不能安臥。此方名曰瀉青,瀉肝膽也。
犀角丸,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節拘急,痰涎壅滯,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白話文:
吳氏說:肝臟主風,少陽膽是其腑臟,少陽經脈運行於兩脅,風熱相互影響,因此患者無法安睡。此方命名為瀉青丸,目的在於瀉肝膽之熱。
第六段
犀角丸,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節拘急,痰涎壅滯,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犀角丸可以清除三焦的邪熱,疏通一切風氣,用於治療風盛痰實所導致的頭目昏沉、肢體拘急、痰涎阻塞、腸胃燥澀、大小便困難等症狀。
黃連(去須),犀角(鎊,各十兩),人參(二十兩),大黃(八十兩),黑牽牛(一百二十兩,炒,另搗取粉六十兩)
上為細末,與牽牛粉合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溫湯下,更量虛實加減。
龍星丹,治諸風熱,痰涎壅盛。
牛膽南星,硃砂(另研,為衣,各三錢),片腦(另研,三字),牛黃(另研,三字),麝香(另研,三字),全蠍,防風,薄荷(各一錢),黃芩,黃連(各二錢),青黛(另研,一錢)
白話文:
黃連去除鬚根,犀角磨成粉末,各取十兩,人參取二十兩,大黑藥取八十兩,黑牽牛取一百二十兩,炒熟後另取六十兩研成粉末。以上藥材研成細末,與黑牽牛粉混合,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睡前用溫水送服,可根據個人體質加減用藥。此方名為龍星丹,主治各種風熱病症,以及痰涎阻塞所致的疾病。
另外,牛膽南星、硃砂、片腦、牛黃、麝香各取三錢,分別研磨成粉末,並用硃砂作為外衣,再加入全蠍、防風、薄荷各一錢,黃芩、黃連各二錢,青黛研磨成粉末,取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清涼丹,治風熱壅實,上攻頭面,口眼喎斜,語言不正,肌肉瞤動,面若蟲行,及治傷寒熱盛,狂言昏冒,剛痙,及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南星(臘月牛膽制,四兩),石膏,蠍梢(去毒,各一兩半),大黃,防風,犀角屑,甘草(炙),白花蛇,硃砂,珍珠(各一兩),牛黃(三錢,另研),片腦(半兩,另研)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後臨臥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清涼丹",用於治療風熱阻塞實證,導致頭面部受影響,出現口眼歪斜、語音不正、肌肉震顫等症狀,以及對付傷寒熱盛、狂言混亂、剛痙和各種風熱病,均有效果。
南星(在十二月用牛膽炮製,四兩份量),石膏,蠍尾梢(去毒,各一份半兩),大黃,防風,犀角屑,炙甘草,白花蛇,硃砂,珍珠(各一份兩份量),牛黃(三錢,另外研磨),片腦(半兩,另外研磨)。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再煉製蜂蜜製成藥丸,每兩份量製成十粒。每次服用一粒,於餐後睡前,以薄荷湯溶化服用。
搜風丸,治中風痰熱上攻,眩暈昏迷,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黃芩,大黃,枳實(麩炒,各二兩),滑石,牽牛(各四兩),半夏(皂角、生薑、白礬煮),茯苓,寒水石,生白礬(各一兩),南星(同半夏制),薄荷(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搜風丸,治風熱上攻,目昏耳鳴,鼻塞頭痛,眩暈,及治躁熱,上熱,上壅,痰涎逆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白話文:
搜風丸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痰熱上攻,症狀包括頭暈昏迷、心腹脹痛、大小便不通。藥方包括黃芩、大黃、麩炒枳實、滑石、牽牛、半夏(用皂角、生薑、白礬煮)、茯苓、寒水石、生白礬、南星(和半夏同法處理)、薄荷等,將藥材研成細末,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
搜風丸還可治療風熱上攻,症狀包括目眩耳鳴、鼻塞頭痛、頭暈,以及躁熱、上熱、上壅、痰涎逆咳、心腹脹痛、大小便不通。
牽牛,滑石(各四兩),大黃,黃芩,蛤粉(各二兩),半夏,寒水石,白礬,乾生薑(各一兩),天南星,薄荷,人參,茯苓(各半兩),藿香葉(二錢半)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活命金丹,治中風神不清。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梔子仁(一兩),連翹(四兩),黃芩,薄荷,青黛,板藍根(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金箔蓋。每服一丸,茶清化開,食後臨臥服。
白話文:
牽牛、滑石各四兩,大黃、黃芩、蛤粉各二兩,半夏、寒水石、白礬、乾生薑各一兩,天南星、薄荷、人參、茯苓各半兩,藿香葉二錢半,研成粉末,製成如小豆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此方名為活命金丹,用於治療中風神志不清。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梔子仁一兩,連翹四兩,黃芩、薄荷、青黛、板藍根各一兩,研成細末,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以硃砂為外衣,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丸,用茶水溶解,飯後睡前服用。
地黃煎,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各二升),生薑汁,酥(各三升),荊瀝,竹瀝(各五升),人參,天門冬(各八兩),茯苓(六兩),大黃,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後五味搗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藥末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荊瀝湯,治患風人多熱,宜服。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復進此,平復乃止。(煮散方見後癱瘓)
白話文:
「地黃煎」用於治療熱風引起的心煩悶,以及脾胃熱導致的食慾不振,屬於冷補方。配方包括生地黃汁、枸杞根汁、生薑汁、酥、荊瀝、竹瀝、人參、天門冬、茯苓、大黃和梔子。後五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先將生地黃等汁煎煮,再加入藥粉攪拌均勻,每次服用一匕,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到三次,直到排泄順暢就停止服用。
「荊瀝湯」則是用於治療患風而體熱的人,適合飲用。配方包括荊瀝、竹瀝和生薑汁。三味藥材混合在一起,溫熱後服用,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直至身體恢復正常即可。(煮散法見後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