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10)
卷四十一 (10)
1. 治積補攻法
丹溪和胃湯
方提領,年五十六,冬因飲酒後受怒氣,於左脅下與臍平作痛,自此以後漸成小塊,或起或不起,起則痛,痛止則伏,面黃口乾,無力食少,吃此物,便噯此味,轉惡風寒,脈之左大於右,弦澀而長,大率左甚,重取則全弦。此得熱散太多,以致胃氣大傷,陰血下衰,且與和胃湯,以補胃氣,滋養陰血,並下保和丸,助其化粕,伺胃實陰稍充,卻用消塊。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芍藥(五分),乾葛(三分),歸身(五分),紅花(豆大),甘草(炙,二錢)
白話文:
一位五十六歲的病人,冬天喝酒後生氣,左脅肋與肚臍平齊的地方就開始痛,之後就慢慢形成了小塊腫塊,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出現時就痛,痛止後就隱藏起來。病人面色發黃,口乾舌燥,體力下降,食慾不振,吃什麼就打什麼嗝,而且怕冷,脈象左側比右側強勁,弦細而長,左側脈象明顯偏重。這是因為熱氣散發過多,導致胃氣受損嚴重,陰血虧虛。因此用和胃湯來補益胃氣,滋養陰血,並配合保和丸來幫助消化食物。待胃氣恢復、陰血稍微充盈之後,再用消塊藥物來治療腫塊。藥方包括人參三錢、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芍藥五分、乾葛三分、歸身五分、紅花豆大、甘草炙,二錢。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丸,龍薈丸十五丸。
丹溪方,治一人心痛,膈有塊。
白朮(二錢),青皮,芍藥,木通,川芎,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三十粒。
丹溪方,治一人左脅下,因瘧後食肉與酒而成塊。
白朮(一錢),柴胡(醋炒,一錢),茯苓(二錢),枳殼(麩炒,五分),人參(五分)
白話文:
將上面藥材製成一帖藥,另外準備保和丸二十五丸,龍薈丸十五丸。
這是丹溪先生的方子,用來治療一位患者心痛,膈中有塊狀物。
白朮兩錢、青皮一錢、芍藥一錢、木通一錢、川芎一錢、蒼朮一錢、甘草五分。
將上面藥材製成一帖藥,另外準備保和丸三十粒。
這是丹溪先生的方子,用來治療一位患者左側脅下因瘧疾後食肉飲酒而形成的塊狀物。
白朮一錢、柴胡(醋炒)一錢、茯苓二錢、枳殼(麩炒)五分、人參五分。
上作湯送下,阿魏五,保和廿,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
丹溪方,治一人因酒,多年濕病,脅上有塊,腹滑泄,小便黃。
滑石(一兩),白朮,三稜(各六錢),陳皮(五錢),黃連,豬苓(各三錢),黃芩,木通(各二錢),防風(一半),乾薑(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分七帖煎下保和丸二十。
白話文:
用湯藥送服以下藥材:阿魏五錢、保和丸二十粒、抑青十錢、點十錢、攻塊五錢。
這是丹溪先生的方子,用於治療因長期飲酒導致濕病,脅肋處有硬塊、腹部滑利、腹瀉、小便發黃的患者。
藥材包括:滑石一兩、白朮、三稜各六錢、陳皮五錢、黃連、豬苓各三錢、黃芩、木通各二錢、防風半兩、乾薑一錢、甘草(炙)五分。
將以上藥材分為七帖,煎湯服用,每次服用保和丸二十粒。
丹溪方,治一丈夫肚左邊帶脅上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稜(各三錢),蘿蔔子,連翹,黃連(各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甘草(炙,一錢半)
上分四帖,水煎服。
丹溪方,治婦人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有熱。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藥,歸鬚(四錢),陳皮,白朮(各三錢),青皮,川芎,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丹溪方:
第一則方劑:
治一位男子左側脅肋處長了一塊腫塊,起初因吃生冷食物[牛乳]而引起氣痛,後來又因酒肉而使腫塊增大如桃,食慾減退三分之一。
處方:
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稜(各三錢),蘿蔔子,連翹,黃連(各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甘草(炙,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分成四帖,用水煎服。
第二則方劑:
治一位婦女脅肋下方長了一塊腫塊,大小如手掌,脈象澀,時常伴有發熱。此病屬於虛中有氣積,先用補虛藥物,再用磨積藥治療。
處方:
白芍藥,歸鬚(四錢),陳皮,白朮(各三錢),青皮,川芎,木通(各一錢),甘草(五分)
解釋:
這兩則方劑都出自於中醫典籍《丹溪心法》,是元代名醫朱丹溪所著。
第一則方劑針對的是左側脅肋處的腫塊,病因可能是飲食不節導致的氣滯血瘀,方劑以滑石、白朮等健脾利濕,桃仁、連翹等活血化瘀,並配合黃連、黃芩清熱解毒,乾葛消積化瘀,以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第二則方劑針對的是婦女脅肋下方腫塊,病因是虛弱體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方劑以白芍、歸鬚等補益氣血,陳皮、白朮等健脾理氣,川芎、木通等活血化瘀,以達到消腫止痛,調理氣血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方劑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並遵醫囑使用。
上白水煎,熱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枳實,青皮,桃仁(各五錢),大黃(五錢),桂枝(一錢半),海藻(醋煮,三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一方,治一婦人左脅下有塊,漸長大,脈弦而大稍數,詢之近亦發熱,食亦減,倦怠。先與補之,次攻此塊。
陳皮,柴胡,歸頭,青皮(各五錢),白朮(一兩半),甘草(一錢),木通(三錢半)
上作八帖服。
次與攻塊方
白話文:
將藥材用白水煎煮,熱的時候服用。
磨成細末,用神麴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四十丸。
另一方,用於治療一位婦女左脅下長了腫塊,逐漸增大,脈象弦而大且稍快,詢問得知最近也有發熱,食慾減退,倦怠乏力。先用補益藥物調理,再針對腫塊進行治療。
將陳皮、柴胡、歸頭、青皮各五錢,白朮一兩半,甘草一錢,木通三錢半,混合製成八帖藥服用。
之後再使用針對腫塊的藥方治療。
青皮(醋炒),三稜(醋炒,各一兩半),桃仁(五錢),桂枝(三錢半),海藻(酒洗,三錢)
上為末,醋打神麯糊為丸。
又方,治一婦瘧後左脅有塊,小便少。
厚朴,柴胡(各二錢),三稜(一錢半),甘草(五分),木通(五錢),白朮(六錢半),青皮(五分)
上加生薑一片,水煎,食前熱服。
上諸方皆補藥與磨積藥相半兼服之,蓋為體虛者設也。即實人攻下後,亦宜用此法補之。附外治貼藥:
三聖膏
白話文:
青皮用醋炒,三稜也用醋炒,各取一兩半,桃仁取五錢,桂枝取三錢半,海藻用酒洗淨,取三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打成神麴糊,製成丸藥服用。
另外,還有一種治療婦女瘧疾後左脅有硬塊、小便量少的方子。厚朴和柴胡各取二錢,三稜取一錢半,甘草取五分,木通取五錢,白朮取六錢半,青皮取五分。將以上藥材加入一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前熱服。
以上這些方子都是將補藥和化積藥結合使用,主要針對體虛的人。即使是實證患者,在攻下之後也應該用此法補虛。此外,還可以使用外治貼藥「三聖膏」。
用風化石灰半斤為末,細篩過,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候熱稍減,次下大黃末一兩,就爐外炒,候熱減,入桂心末五錢,略炒,入米醋攪熬成黑膏,厚紙攤貼患處。
琥珀膏,貼塊。
方見癰疽。
一方,貼積聚塊。
大黃,朴硝(各一兩)
上為末,大蒜搗膏和勻貼之。一方有阿魏一兩。
又方,貼塊。
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黃,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
白話文:
取半斤風化石灰研磨成粉,用細篩過篩後,在瓦器中炒至淡紅色,待熱度稍微降低,加入一兩大黃粉,在爐外炒至溫度降低,再加入五錢桂心粉略炒,最後加入米醋攪拌熬成黑膏,用厚紙攤貼在患處。用琥珀膏貼在患處。此方適用於癰疽。
另一方,適用於貼在積聚塊上。將一兩大黃和一兩朴硝研磨成粉,用搗碎的大蒜膏混合均勻,敷貼患處。另一方則加入一兩阿魏。
另外,也可用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黃、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混合在一起敷貼患處。
上為末,用面水調和,敷患處。
神應比天膏,專貼男子婦人氣聚左右脅下及胸(伏梁),或血塊,或氣結,酒色過度,有傷五臟致死,精神短少,肢體羸弱,並小兒大人一切痞疾,並皆治之。
黃芩(枯者),黃耆,青皮(各五錢),陳皮(去白,三錢),烏梅(去核,八個),訶子皮(二兩,火炮),木鱉子(十六枚,去殼),山楂子(十六個),桃仁(二十四個),蘇木(五錢),麝香(少許),三稜(火煨,三錢半),莪朮(火煨,三錢半),檳榔,白豆蔻,黃柏,牙皂(各三錢,去皮弦子),當歸尾(一兩),沒藥(三錢半),乳香(二錢半),昆布(五錢),巴豆霜(五分),甘草(二錢半),穿山甲(十六個,用醋炙黃焦)
白話文:
用法:
將藥末與面水調和成膏狀,敷於患處。
功效:
此藥膏專治男子婦人氣血凝滯於左右脅肋、胸部(伏梁)所致的疾病,例如血塊、氣結,或因酒色過度、傷及五臟導致的死亡、精神萎靡、肢體虛弱等症狀,也適用於兒童及成人各種痞疾。
藥材組成:
- 黃芩 (枯者): 五錢
- 黃耆: 五錢
- 青皮: 五錢
- 陳皮 (去白): 三錢
- 烏梅 (去核): 八個
- 訶子皮: 二兩 (火炮)
- 木鱉子 (去殼): 十六枚
- 山楂子: 十六個
- 桃仁: 二十四個
- 蘇木: 五錢
- 麝香: 少許
- 三稜 (火煨): 三錢半
- 莪朮 (火煨): 三錢半
- 檳榔: 三錢
- 白豆蔻: 三錢
- 黃柏: 三錢
- 牙皁 (去皮弦子): 三錢
- 當歸尾: 一兩
- 沒藥: 三錢半
- 乳香: 二錢半
- 昆布: 五錢
- 巴豆霜: 五分
- 甘草: 二錢半
- 穿山甲 (用醋炙黃焦): 十六個
備註:
- 火炮:將藥材用火烤制。
- 火煨:將藥材用火煨制。
- 去白:去除陳皮的白色外皮。
- 去核:去除烏梅的核。
- 去皮弦子:去除牙皁的皮和絃狀部分。
注意事項:
上二十四味,除麝香、沒藥、乳香、巴豆霜不入,將群藥不見鐵器,為細末,用清香油十四兩,黃蠟二兩,熬至數沸,方將群藥末下入砂鍋內,熬滴水不散為度,方下麝香等四味,用瓷罐盛了,量疾小大攤藥貼敷,遇癢時用木梳往來搔之。不及三七,大有效驗。
貼痞膏
錦紋大黃,皮硝,梔子仁(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老蔥(二枝),酒糟(三四匙),蜂蜜(量用)
白話文:
將二十四味藥材,除了麝香、沒藥、乳香、巴豆霜以外,全部研磨成細粉,過程中避免接觸鐵器。用十四兩香油和二兩黃蠟熬煮至沸騰,再把藥粉倒入砂鍋裡,繼續熬煮直到藥汁濃稠不散開。最後加入麝香等四味藥材,用瓷罐裝好。根據病患的病情大小,將藥膏攤敷在患處,遇到癢時可以用木梳來回搔癢。不到三七天,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錦紋大黃、皮硝、梔子仁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老蔥兩枝,酒糟三四匙,蜂蜜適量。
上共搗一處成膏,攤絹上,照疾大小貼之,用手帕護住,一日一換。
貼痞積塊
朴硝(三兩),雄黃(一兩),明礬(六錢),飛面(一合)
上為細末,醋調敷塊上,不嘔吐下,即瀉之。
集驗熨症方
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熱布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得乃止。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膏狀,塗在絹布上,依照病灶大小貼敷,用手帕包住,一天換一次。
將朴硝、雄黃、明礬、飛面研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敷在腫塊上,如果沒有嘔吐,就服用瀉藥。
將吳茱萸研磨成粉,用酒混合煮沸,用熱布包裹敷在病患部位,冷了就重新加熱,反覆使用,直到病症移動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