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一 (9)

1. 治驚積方

加味妙應丸,治驚積成塊。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元胡索,蓬朮(各四錢)

上為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以利為度。

2. 治血積方

海石丸,治死血成塊,塊去後,須大補之。

海石,三稜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石鹼(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朮湯下。一方有蚶殼。

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乾,漱口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大黃(炒一兩),甘草(二錢),肉桂(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桃仁丸,治瘀血不利,發熱作渴,心腹急滿,或肚腹中作痛。

桃仁(四十枚),大黃(四十枚),虹蟲(炒去足,四十枚),水蛭(炒焦,十枚)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腹熱湯下。

桃仁煎,治婦人經脈不通,及血積癥瘕等證。

桃仁,大黃(炒,各一兩),虻蟲(炒黑,半兩),朴硝(一兩)

上為末,先用醇醋二升半,於銀石器中慢火煎至一升半,下桃仁、大黃、虻蟲,不住手攪千下,次下朴硝,更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前一日不用吃晚飯,五更初,用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惡物,未見再服,見鮮血止,即以調氣血藥補之。

桃奴散,治血蠱,及瘀血停積,婦人經水不通,男子跌損撲傷,皆效。

桃奴,豭鼠糞,元胡索,肉桂,五靈脂,香附(各炒過),砂仁,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3. 治脅下積塊方

龍薈丸,治脅痛有塊。

當歸龍膽草,山梔子黃連黃柏大黃黃芩(各一兩),蘆薈(各半兩),大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薑黃桃仁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

小阿魏丸,治脅下積塊。

三稜(醋炙,一兩),麝香(二分),阿魏(二錢半)

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神效阿魏散,大治痞塊。

大黃(一兩),阿魏(一錢二分。一云二錢二分),天竺黃,蘆薈,白殭蠶(各二錢),孩兒茶,番木鱉子甘草(各三錢),穿山甲(七片,炮焦)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好酒調服,如重車行十里許,化下膿血即愈。或醋調膏貼臍亦好。

丹溪方,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同炒,只用黃連),山梔(半兩,炒),川芎,神麯,桃仁(去皮),三稜,蓬朮(各半兩,並醋煮),香附(童便浸),山楂(各一兩),蘿蔔子(炒,一兩半)

上為末,麵糊丸。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炒。

4. 治諸蟲瘕方

蟯瘕

《史記》曰:臨淄女子薄吾,病甚,眾醫以為寒熱,為當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蟯得以之於寒濕。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蟲,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索剌粗而毛焦拳發,是蟲氣也。其色澤者,中臟無邪氣及重病。

雞子致積

北齊褚澄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民有李道念者,以公事自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唸曰:某得冷疾五年矣。澄診其脈曰:非冷也,由多食雞子所致。令取蒜一升,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挾涎出視,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澄曰:未也,盍服其餘。從之,凡吐十三枚,疾乃瘳。

發瘕

劉宋時,徐文伯篤好醫術。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則氣絕,眾醫以為肉瘕。文伯視之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又能搖懸柱上,水瀝盡,惟餘一發而已。遂愈。《唐書》:甄權弟立言,善醫,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膨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

立言診其脈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獨有發氣,其疾乃愈。

蛇瘕

隋有患者,嘗飢而吞食,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翻胃三疾,治之無驗。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但揣心腹上有蛇形是也。病者曰:素有大風,當求蛇肉食,風稍愈,行患此疾。遂以芒硝大黃(一作雄黃)合而治之,微泄利則愈。

鱉瘕

宋有溫革郎中者,自少壯健無疾,孰不信醫,見方書有云:食鱉不可食莧者,故並啖之,自此苦腹痛,每作時,幾不知人,始疑鱉莧所致,而未審也。復以二物,令小蒼頭並食之,遂得疾與革類,而委頓尤劇,未幾遂死。舁其屍,置馬廄未斂也。忽小鱉無數,自上下竅湧出,散走廄中,惟遇馬溺,化為水,革聞自視之,掊聚眾鱉以馬溺灌之,皆化為水。革乃自飲馬溺,其疾亦愈。

巢元方亦謂:有患鱉瘕者,死其主破其腹,得一白鱉,鱉乃活,有乘白馬來看者,白馬遂尿,灌之,隨化為水。

米瘕

乾德中,江浙間有慎道恭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中清水出,情似憂思,食米頓便如常,眾醫不辨。後遇蜀僧道廣處方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合共炒為末,以水一中盞,調頓服。良久,病者吐出如米形,遂瘥。病源謂米瘕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