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41)
卷一·上 (41)
1. 脈法
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來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小腸。尺微,積在氣衝。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脈來小沉而遲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肝積脈弦而細。腎積脈沉而急。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症積胸中。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瘕也。又曰:左手脈洪症在左,右手脈洪症在右。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脈遲而滑,中寒有癥結,偏得洪實而滑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治。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症也。夫寒痹,廣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脘,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脈弦小者寒痹。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脈訣舉要,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肝積肥氣,弦細青色。心為伏梁,沉芤色赤。脾積痞氣,浮大而長,其色脾土,中央之黃。肺積息賁,浮毛色白。奔豚屬腎,沉急面黑。五臟為積,六腑為聚。積在本位,聚無定處,其脈浮牢,小而沉實,或結或伏,為聚為積,實強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別,病同脈異。
脈理提綱,曰:郁脈沉澀,積脈弦堅。
白話文:
【脈法】
《脈經》提到,如果脈搏細微且貼近骨頭,這可能是體內有積聚。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寸口,表示積聚在胸部。如果稍微超過寸口,積聚可能在喉嚨。如果出現在關上,積聚可能在肚臍旁邊。如果在關上上方,積聚可能在心臟下方。如果稍微低於關上,積聚可能在小腸。如果脈象在尺部微弱,積聚可能在氣衝。脈象出現在右側,積聚也在右側;出現在左側,積聚也在左側;如果兩側都有,積聚可能在身體中央。這些都是根據脈象部位來判斷的。
如果脈搏小、沉且慢,這表示脾胃可能有積聚,患者可能會有消化不良,吃東西就會嘔吐。肺部積聚的脈象會浮起且像羽毛一樣輕,按壓時會有明顯的反應。心臟積聚的脈象會沉且芤,位置不定。肝臟積聚的脈象會弦且細。腎臟積聚的脈象會沉且急。如果脈象沉重且中間散開,這可能是因為吃了冷的食物形成積聚。如果脈象向左轉且沉重,這可能是氣血凝結在胸口。如果脈象向右轉且不出現在寸口,這可能是體內有肉瘤。
《脈訣舉要》指出,胸悶且脈象滑,這可能是因為有痰結。弦脈和伏脈也可能表示胸悶,如果脈象澀,這可能是因為氣血衰弱。肝臟積聚會導致肥胖,脈象會弦且細,面色會發青。心臟積聚會導致伏梁,脈象會沉且芤,面色會發紅。脾臟積聚會導致痞氣,脈象會浮且大,顏色會是脾臟的黃色。肺部積聚會導致息賁,脈象會浮且輕,面色會發白。奔豚病與腎臟相關,脈象會沉且急,面色會發黑。五臟的問題會形成積聚,六腑的問題會形成聚結。積聚通常在原本的位置,聚結的位置則不固定。如果脈象浮起且堅固,或是小且沉實,或是結脈或是伏脈,這都可能表示有聚結或積聚。如果脈象實且強,這表示病情還可以控制;如果脈象沉且小,這可能是病情危急的徵兆。
《脈理提綱》指出,鬱悶的脈象會沉且澀,積聚的脈象會弦且堅韌。
2. 通治一切積聚方
仙方香殼丸,破痃癖,消症塊及冷積。
木香,丁香(並不見火,各五錢),京三稜(酒浸一宿),青皮(去白),枳殼(麩炒),川楝子,茴香(炒,各一兩),莪朮(一兩,切,酒浸一宿,將三稜、莪朮同去殼,巴豆三十粒,同炒巴豆黃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用薑湯或鹽湯溫酒,不拘時任下。
荊蓬煎丸,治癥瘕痃癖,冷熱積聚,宿食不消,嘔吐辛酸。久服通利三焦,升降陰陽,順氣消食。
京三稜(二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蓬莪(二兩,切,醋浸,冬三日,夏一日.已上二味同以去殼巴豆二十個,銀器內炒令黃色,去豆不用),木香(不見火),枳殼(麩炒),青皮(去穰),茴香(微炒),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姜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或生薑湯下,食遠服。
香稜丸,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莪朮(泡或醋炒),青皮,陳皮,枳殼(炒),枳實(炒),蘿蔔子(炒),香附子,黃連,神麯(炒),麥芽(炒),鱉甲(醋炙),乾漆(炒煙盡為度),桃仁,杏仁,硇砂,歸尾,木香,甘草(炙,各一兩),檳榔(六兩),山楂(四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磨積三稜丸,治遠年近日,諸般積聚癖痃,氣塊,或氣積酒積,諸般所傷,無問男子婦人老幼,並宜服之。
木香(不見火),麥芽,京三稜(炮),莪朮(炮),枳殼(麩炒),石三稜(麩皮),杏仁(麩炒,各半兩),葛根(三錢),乾漆(炒煙盡,三錢),雞爪三稜(半兩),黑牽牛(半生半熟),白牽牛(半生半熟,各半兩),官桂(二錢半),丁香,香附子,縮砂,青皮(去穰,各二錢),陳皮(去白,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溫水下亦得,日二服,病大者,四十日消。
木香通氣丸,治痃癖氣滯,心腹痞滿,嘔逆咳嗽。順氣消痰,進飲食,消痞。
人參,木香(各一兩半),元胡索(一兩),陳皮,檳榔,黑牽牛(各六兩),丁香(各半兩),三稜(炮),莪朮(炮,各三兩),半夏(制),茴香(炒),木通神麯,麥芽(各二兩),青皮(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食後,日二服。
元胡索丸,治吐利腹脹,心腹痛,癥瘕氣結,心頭不安。順三焦,和脾胃。
元胡索,當歸,青皮(去白),雄黃(飛,另研),莪朮(炮),木香,檳榔,京三稜(炮,各四兩)
上為細末,入雄黃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大阿魏丸,去諸積。
南星(皂角水浸),半夏(炮),山楂,神麯,麥芽,黃連(各一兩),連翹,阿魏(醋浸),瓜蔞仁,風化硝,貝母(各五錢),石鹼,胡黃連,白芥子(各二錢半),蘿蔔子(一兩,蒸)
上為末,薑汁浸炊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白芥丸,治男婦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白芥子,蘿蔔子(各一兩半),山梔,川芎,三稜,莪朮,桃仁,香附,山楂,神麯(各一兩),青皮(五錢),黃連(一兩半,一半用於吳茱萸水炒,一半用砂仁水炒)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千金不換內消丸,專治積聚氣蠱,胸膈膨脹,肚腹飽滿,心肋緊束等證。
蒼朮(半斤,米浸,浸去皮),枳殼(一兩半,溫水浸,麩炒),青皮(水浸去穰),三稜(醋煮去毛),蓬莪(醋煮),香附(炒去毛),大茴香(炒),乾漆(醋炒煙盡),藿香(洗去土),陳皮(各一兩),厚朴(姜研),砂仁(炒去皮),破故紙(各一兩二錢),豬牙皂角(去皮弦),黑牽牛(各二兩),草果(一兩,去皮),百草霜(一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量人稟氣飲食厚薄加減,臨臥好酒或茶清,或鹽湯、白湯任下。或不拘時,照依前丸數,湯引服之,暫得一二時,間便食飯飲酒,自覺肚腹內寬快,不分多寡服。並無肚腹響泄,有健體扶陽之益,及治小兒五六歲以上飲食停滯飽滿,便用十數丸,已上增添,咬碎,用茶清、米湯送下,服之即愈。此丸男女皆可服,惟孕婦不可服。
破積導飲丸,治內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木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枳殼(麩炒),枳實(麩炒),莪朮(炮),半夏(湯洗七次),神麯(炒),麥芽(炒),茯苓,乾薑,澤瀉,甘草(炙,各五錢),牽牛(頭末,六錢),巴豆(三十枚,去油,皮心膜另研)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食前。
莪朮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
半夏(泡七次),黃連(各六分),當歸梢,厚朴,黃芩(各五分),莪朮,神麯(各三分),甘草(生,三分),益智仁(七分),紅花,橘皮(去白),升麻(各二分),柴胡,澤瀉,吳茱萸(各三分),青皮(二分)
如虛渴,加葛根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酒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