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7)
卷十八 (7)
1. 治胃寒嘔吐方
藿香葉,半夏(湯泡七次,炒黃色,各二兩),丁香皮(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七片,水煎,食前溫服。
丁夏湯,治脾中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丁香,半夏(各三錢)
上銼,加生薑,煎服。
香砂養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及飲食所傷,胸痞,腸鳴泄瀉。
蒼朮(一錢半),厚朴,陳皮(各一錢二分),半夏,茯苓,藿香,砂仁(各一錢),草果(七分),人參(六分),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瀉甚者,加白朮、澤瀉各一錢。一方無草果。
養胃湯,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橘紅,白豆蔻仁,丁香,砂仁,肉豆蔻,附子(炮),沉香,麥芽(炒),神麯(炒),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調下。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水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丁香,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
丁香散,治脾胃氣弱嘔吐,水穀不消。
丁香,白朮,砂仁,草果(各三錢),人參(一兩),當歸,白豆蔻,藿香,甘草,神麯(炒),訶子(各半兩),橘皮(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
丁香煮散,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乾薑(炮),川烏(炮,去皮臍),甘草(炙,各五分),紅豆(去皮),良薑,青皮,胡椒(各一錢),陳皮(二錢),益智仁(去皮,三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炒鹽二分,水煎,食遠服。
丁香吳茱萸湯,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吳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黃芩(各一錢),當歸(一錢半),升麻(七分),柴胡,半夏,茯苓,乾薑,丁香,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忌冷物。
丁附治中湯,治胃傷寒冷之物,以致心腹絞痛,而嘔噦不止。
附子(二錢),丁香,白朮,乾薑(炮),陳皮,青皮(各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三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白朮散(一名丁香半夏湯),治嘔而吐食,謂持實擊強,是無積也。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實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和之。
甘草(炙,四錢),檳榔(二錢),丁香,木香(俱不見火,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芍藥湯調下。
四逆湯,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此湯主之。
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個,去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渣,分溫再服。強人用大附一枚、乾薑三兩。
白話文:
治胃寒嘔吐方
藿香葉、半夏(湯泡七次,炒黃色)、丁香皮各適量,比例為藿香葉和半夏各二兩,丁香皮五錢。每次服用三錢,加薑七片,水煎,飯前溫服。
丁夏湯,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停滯、呃逆嘔吐。丁香、半夏各三錢,加生薑水煎服。
香砂養胃湯,主治脾胃虛寒、嘔逆、飲食不當、胸悶、腸鳴腹瀉。蒼朮一錢半,厚朴、陳皮各一錢二分,半夏、茯苓、藿香、砂仁各一錢,草果七分,人參六分,甘草四分。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瀉痢嚴重者,加白朮、澤瀉各一錢。有些方劑不含草果。
養胃湯,主治脾胃虛寒、食慾不振、嘔吐反胃。人參、橘紅、白豆蔻仁、丁香、砂仁、肉豆蔻、炮附子、沉香、炒麥芽、炒神曲、炙甘草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水送服。
益黃散,主治脾胃虛寒,水濕侵犯脾土,導致嘔吐、食欲不振、腹痛、大便不成形、手腳冰冷等症狀。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丁香、炙甘草各二錢,研磨後,每次服用四錢,水煎服。
丁香散,主治脾胃氣虛、嘔吐、消化不良。丁香、白朮、砂仁、草果各三錢,人參一兩,當歸、白豆蔻、藿香、甘草、炒神曲、訶子各半兩,橘皮七錢半,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湯送服。
丁香煮散,主治脾胃虛寒、嘔吐、食欲不振。丁香(不經火炒)、炮乾薑、炮川烏(去皮臍)、炙甘草各五分,去皮紅豆、良薑、青皮、胡椒各一錢,陳皮二錢,去皮益智仁三錢。每次用量加生薑三片、炒鹽二分,水煎,飯後服用。
丁香吳茱萸湯,主治嘔吐呃逆,由胃寒引起。吳茱萸、草豆蔻、人參、蒼朮、黃芩各一錢,當歸一錢半,升麻七分,柴胡、半夏、茯苓、乾薑、丁香、甘草各五分。每次用量水煎,飯前熱服。忌食寒涼食物。
丁附治中湯,主治胃寒受損,導致心腹絞痛、嘔吐不止。附子二錢,丁香、白朮、炮乾薑、陳皮、青皮各一錢,人參五分,炙甘草三分。每次用量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白朮散(又名丁香半夏湯),主治嘔吐食物,即胃氣太盛,無積滯之症。胃氣實而乾嘔,有聲無物;脾氣實而吐食,腹痛,需調和脾胃。炙甘草四錢,檳榔二錢,丁香、木香各一錢(均不經火炒)。研磨後,每次服用四錢,水二杯、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飯後服用。也可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芍藥湯送服。
四逆湯,主治嘔吐、脈弱、小便頻繁、身微熱、厥逆等症,此症難治,此方可治。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去皮附子一個。水三升煮至一升三合,去渣,分次溫服。體質強壯者,用大附子一個、乾薑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