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6)
卷十八 (6)
1. 治胃寒嘔吐方
理中湯,海藏加減例。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十片,水煎服。若為寒氣、濕氣所中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皮各一兩,名治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吃鹽湯少許,頓服,嘔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各一兩,生薑十片;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泄瀉不已者,於補中湯中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本方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若霍亂後轉筋者,加煅石膏一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渴欲飲水者,加朮半兩;若寒者,加乾薑半兩;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若渴者,但於枳實湯中加瓜蔞根一兩;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煿熱物,發為鼻衄者,加川芎一兩;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
《綱目》載杜醫治驗安業方:有閻氏家老婦人患嘔吐,請石秀才醫。曰:胃冷而嘔。下理中丸至百餘丸,其病不愈。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藥病正相投,何必多疑。石曰:何故藥相投而病不愈。杜曰:寒氣甚,藥力未及,更進五十丸必愈。如其言,果愈。石於是師法於杜。
加味理中湯,治胃感寒嘔吐不止。即本方加陳皮、丁香各等分。
治中湯,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各等分。
溫中湯,即理中湯加丁香。
加味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噦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飲食生冷,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陳皮,半夏(各五兩),茯苓(二兩),甘草(炙,一兩半),丁香(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麵裹煨熟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寒,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同煎,食前服。
藿香平胃散,治嘔吐不止。
蒼朮(泔浸,三兩),半夏,陳皮(去白,各二兩),厚朴(制),藿香(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四味藿香湯,治胃寒嘔吐,粥藥不停。
藿香,人參,橘皮,半夏(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藿香半夏湯,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白話文:
治胃寒嘔吐方
理中湯及其加減方:
理中湯的基本組成是人參、白朮、炮乾薑、炙甘草等量,加生薑十片水煎服用。 根據不同症狀,可作如下加減:
- 若因寒氣、濕氣侵襲,加附子一兩,稱為附子理中湯。
- 若為霍亂引起嘔吐腹瀉,加橘紅、青皮各一兩,稱為治中湯。霍亂伴隨心腹疼痛者,可先服用少量鹽湯,待嘔吐物排出後再服用此藥。
- 嘔吐者,在治中湯中加丁香、半夏各一兩,生薑十片。
- 腹瀉者,在治中湯中加橘紅、茯苓各一兩,稱為補中湯。
- 腹瀉不止者,在補中湯中加附子一兩。
- 不思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兩,成為八味藥方。
- 霍亂引起嘔吐、腹瀉、心腹疼痛、手足冰冷者,理中湯去白朮,加熟附子,稱為四順湯。
- 霍亂後出現抽筋者,加煅石膏一兩。
- 臍下脹滿(腎氣虛弱)者,去白朮,加官桂一兩(因腎不喜燥熱,去白朮,恐致奔豚,故加桂)。
- 心悸頻繁者,加茯苓一兩。
- 口渴欲飲水者,加白朮半兩。
- 怕冷者,加乾薑半兩。
- 腹脹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
- 嘔吐腹瀉後,胸部痞悶,感覺快要死掉,心膈區高高隆起劇痛,手碰不得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稱為枳實理中湯。
- 口渴者,在枳實湯中加瓜蔞根一兩。
- 飲酒過度或食用炙烤辛辣食物導致鼻出血者,加川芎一兩。
- 胃損傷導致嘔血者,可用本方(理中湯),因其能調理中脘,調和陰陽,安定血脈。因服用附子中毒者,也可用此方。
《本草綱目》記載杜氏醫案:閻氏老婦人嘔吐不止,初診醫生用理中丸一百多丸未愈,後經杜氏診斷為胃寒,加服五十丸即愈。
加味理中湯:治療胃寒嘔吐不止,在理中湯基礎上加陳皮、丁香等量。
治中湯:理中湯加陳皮、青皮等量。
溫中湯:理中湯加丁香。
加味二陳湯:治療痰飲導致的嘔逆、噁心、頭暈、心悸、中脘不適、寒熱交替、飲食生冷導致脾胃不和等症狀。藥物組成:陳皮、半夏各五兩,茯苓二兩,炙甘草一兩半,丁香一兩。
藿香安胃散:治療脾胃虛寒,不能進食,嘔吐不消化等症狀。
藿香平胃散:治療嘔吐不止。
四味藿香湯:治療胃寒嘔吐,服用粥藥後即嘔吐。
藿香半夏湯:治療胃虛寒,痰飲停滯,嘔逆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