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5)
卷十八 (5)
1. 治胃熱嘔吐方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槐花散,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痰,此藥能化胃膈熱涎,有殊效。
皂角(去皮,燒煙絕),白礬(熬沸定),槐花(炒黃黑色),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湯泡),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六升,去渣,再服一升,日三服。
豬苓湯,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急與解之,此湯主之。
豬苓(去皮),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茱萸陳皮丸
蒼朮(炒,七錢半),吳茱萸(煮少時,曬),陳皮黃連,黃芩(二味俱用陳壁土炒)
上為末,神麯煮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生薑湯下。
椒茶餅,止嘔吐,治翻胃,當時即效。
川椒(去目,隔紙焙,三兩),茶牙,桑白皮,飛羅面(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作餅,每重一錢,細嚼,米湯下。
三一承氣湯,治嘔吐,水漿不入,食即吐,大便秘或利而不鬆快,時覺腹痛滿者,或下利赤白,而嘔吐食不下者,或大小腸、膀胱結而不通,上為嘔吐隔食。
大黃(三錢)(量人虛實加減),芒硝,厚朴(薑汁炒),枳實(麩炒,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蔭按:方氏曰:《三因方》嘔吐證忌用利藥,此言其常。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而止。或只嘔吐,而大小便不秘澀者,此藥又所當忌也。
白話文:
治胃熱嘔吐方
槐花散: 嘔吐大多是胃熱,熱則生痰,此方能化解胃部和膈上的熱及痰涎,效果很好。將皂角(去皮,燒成煙消盡)、白礬(熬至沸騰凝固)、槐花(炒至黃黑色)、炙甘草(炮製過的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半夏瀉心湯: 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悶者,用此方治療。將半夏(用湯泡過,三升)、黃芩、人參、炙甘草、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等七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六升,去渣,再取一升服用,每日三次。
豬苓湯: 嘔吐且病在膈上,口渴想喝水者,需緊急治療,此方主治。將豬苓(去皮)、茯苓、白朮(各等份)切碎,水煎服。
茱萸陳皮丸: 將蒼朮(炒,七錢半)、吳茱萸(煮一下再曬乾)、陳皮、黃連、黃芩(這兩味藥用陳舊的磚土炒)研磨成粉,用神麴(一種發酵劑)煮成糊狀,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五丸,用生薑湯送服。
椒茶餅: 止嘔吐,治反胃,見效迅速。將川椒(去蒂,隔紙焙乾,三兩)、茶葉、桑白皮、飛羅面(炒,各一兩半)研磨成粉,加煉蜜製成餅,每塊重一錢,細嚼,用米湯送服。
三一承氣湯: 治療嘔吐,水液不進,一吃東西就吐,大便秘結或雖有便意但不暢快,時覺腹部疼痛脹滿者;或大便溏瀉赤白,但嘔吐且吃不下東西者;或大小腸、膀胱阻塞不通,導致嘔吐和食物積滯者。將大黃(三錢,根據患者虛實加減用量)、芒硝、厚朴(用薑汁炒)、枳實(用麩皮炒,各三錢)、甘草(一錢)切碎,水煎服。
附註: 方氏(指某位醫家)說,《三因方》中提到嘔吐的症狀忌用瀉下藥,這是通常情況。但是,如果大小腸、膀胱熱結不通,導致嘔吐和食物積滯,則必須用瀉下藥疏通泄熱,否則嘔吐就難以停止。如果只是嘔吐,而大小便沒有秘結,則此藥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