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九 (5)

1. 治血脹方

大黃䗪蟲丸,治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黃肌銷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

大黃(蒸,十兩),黃芩(二兩),甘草(三兩),乾漆(炒),桃仁(各一兩),芍藥(四兩),杏仁(去皮尖),虻蟲(去翹足,炒),蠐螬(炒,各一升),䗪蟲(炒,半升),水蛭(炙黃,百枚),熟地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進三服。

抵當丸,治有故畜血而腹脹者,宜以此下之。

水蛭(七個,石灰炒赤),虻蟲(八個,粳米炒),桃仁(七個),大黃(一兩)

上為末,分作四丸,每一丸用水一盞,煎七分,溫服。血未下,再服。

一方,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蓬朮,乾漆(炒煙盡),牛膝(去蘆,酒浸),琥珀,虻蟲(糯米炒),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童便下亦可。

雞屎散,治鼓脹,旦食則不能暮食,痞滿壅塞難當,治血蠱良。

大黃,桃仁(去皮尖),乾雞糞(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湯調,食後臨臥服。

桃仁承氣湯,治胸腹蓄血脹滿。

桃仁(半兩),大黃(一兩),甘草(二錢),桂(三錢),芒硝(三錢)

上每服一兩,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當歸和血散,治瘀血腹脹,如虛人不可下者,以此調之。

赤芍藥,生地(酒炒),當歸(須,酒洗,各一錢),川芎(八分),桃仁(去皮尖,炒),紅花(酒洗,各一錢),青皮(七分),牡丹皮,元胡索(各八分),香附(童便浸,一錢),蓬朮(煨,八分),三稜(煨,七分)

上,水三鍾,煎七分,空心服。

人參芎歸湯,治血脹煩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忘,小便多,大便黑,或虛厥,婦人多有此證。一名散血消腫湯。

當歸,半夏(七錢半),川芎(一兩),蓬朮,木香,砂仁,白芍,甘草(炙,各半兩),人參,桂,五靈脂(炒,各二錢半)

上㕮咀,姜三片,棗一枚,紫蘇四葉,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血脹的方子】

1.大黃䗪蟲丸:適用於腹部腫脹且有明顯硬塊,按壓會痛且位置固定,患者雖胃口正常,但排泄物顏色偏黑,臉色發黃、肌肉削瘦,這些都是血證的徵兆,適合使用此丸。

成分包含:大黃(蒸過)、黃芩、甘草、乾漆(炒過)、桃仁、芍藥、杏仁(去皮尖)、虻蟲(去翅腳,炒過)、蠐螬(炒過)、䗪蟲(炒過)、水蛭(燒至黃色)、熟地黃。

以上成分研磨成細粉,以煉製的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

2.抵當丸:適用於因積血導致腹部脹大者,可用此丸來排除體內積血。

成分包含:水蛭、虻蟲、桃仁、大黃。

以上成分磨成粉末,分成四份,每份以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溫熱飲用。若血仍未排出,可再次服用。

3.一方:適用於血鼓症,腹部腫脹如盆。

成分包含:三稜、蓬朮、乾漆、牛膝、琥珀、虻蟲、肉桂、硇砂、水蛭、大黃。

以上成分磨成粉末,以生地黃的自然汁液和米醋混合均勻,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狀,每次空腹時服用十丸,以溫酒送服。也可以童子尿送服。

4.雞屎散:適用於鼓脹症,早晨進食後,晚上就無法再吃,腹部脹滿堵塞,非常難受,對治療血蠱效果良好。

成分包含:大黃、桃仁、乾雞糞。

以上成分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以三片薑煎湯調和,飯後睡前服用。

5.桃仁承氣湯:適用於胸腹蓄血導致的腹部脹滿。

成分包含:桃仁、大黃、甘草、桂枝、芒硝。

以上成分,每次服用一兩,加一碗水,三片薑煎煮後服用。

6.當歸和血散:適用於瘀血導致的腹部脹大,對於體弱者不適合進行排瀉療法的情況,可以此方調理。

成分包含:赤芍藥、生地、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青皮、牡丹皮、元胡索、香附、蓬朮、三稜。

以上成分,用水三碗煎煮至剩七分,空腹服用。

7.人參芎歸湯:適用於血脹、煩躁不安、漱水不吞、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小便頻繁、大便顏色深黑、或虛脫的症狀,女性常見此症。又名散血消腫湯。

成分包含:當歸、半夏、川芎、蓬朮、木香、砂仁、白芍、甘草、人參、桂枝、五靈脂。

以上成分,加三片薑、一枚棗、四葉紫蘇,用水煎煮後服用。

2. 治積脹方

莪朮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莪朮,紅花,升麻,吳茱萸(各二分),生甘草,柴胡,澤瀉,神麯,青皮,陳皮(各三分),黃芩,厚朴(生用),黃連,益智仁,草豆,蔻仁,半夏,當歸(各三分),渴加葛根(四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忌酒面。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月積不消,再服後方。

半夏厚朴湯,消脹化積。

紅花,蘇木(各五釐),吳茱萸,乾生薑,木香,黃連(各一分),青皮(各二分),肉桂,蒼朮,白茯苓,澤瀉,柴胡,陳皮,生黃芩,草豆,蔻仁,生甘草(各三分),京三稜,當歸梢,豬苓,升麻(各四分),神麯(六分),厚朴(八分),半夏(一錢),桃仁(七個),昆布(少許),渴加葛根(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此藥二服之後,前證又減一半,卻與前藥中加減服之。

七氣消聚散,治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

香附米(一錢半),青皮,蓬朮,三稜(俱醋炒),枳殼(麩炒),木香,砂仁(各一錢),厚朴(薑製),陳皮(各一錢二分),甘草(炙,四分)

上加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大三稜煎丸,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常服順氣寬中,消積滯,除膨脹,大治癥瘕積塊,消脹軟堅,累獲良驗。

三稜(生細切,半斤,搗為末,以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蘿蔔子(炒各二兩),青皮,神麯(炒,二兩),麥芽(炒,二兩),乾漆,硇砂(用瓷罐研細,入水少許,調坐於溏灰火中,候水乾,取出為末),杏仁(湯泡,去皮尖炒黃色,各三兩)

上為末,三稜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米湯下。

保安丸,治症積,心腹內結如拳,上捻心痛及臍腹痛。

大黃(三兩),附子(五錢),乾薑(一兩),鱉甲(一兩半)

上為末,醋熬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湯或米飲下,取積下為度。

外敷神膏,治男婦積聚,脹滿血蠱等證。

川大黃,朴硝(各四兩),麝香(一錢)

上為末,每二兩和大蒜搗成膏,敷患處。

白話文:

【治療腹部積塊脹大的方法】

「莪朮潰堅湯」,適用於腹部脹滿,體內有堅硬的積塊,堅韌如同磐石,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坐臥,大小便困難,呼吸急促,臉色枯黃,全身虛弱浮腫。

配方包括:莪朮、紅花、升麻、吳茱萸各約6克,生甘草、柴胡、澤瀉、神麯、青皮、陳皮各約9克,黃芩、厚朴、黃連、益智仁、草豆蔻、半夏、當歸各約9克,口渴時可添加葛根約12克。

將以上藥材磨碎至類似麻豆大小,加入足夠的水煎煮至原量的一半,溫熱服用,服用期間避免酒精類飲品。服用兩次後,腹部脹滿的症狀應減輕一半,若一個月後積塊仍未消除,需再次服用此方。

「半夏厚朴湯」,能消脹化積。

配方包括:紅花、蘇木各約1.5克,吳茱萸、乾生薑、木香、黃連各約3克,青皮約6克,肉桂、蒼朮、白茯苓、澤瀉、柴胡、陳皮、生黃芩、草豆蔻、蔻仁、生甘草各約9克,京三稜、當歸梢、豬苓、升麻各約12克,神麯約18克,厚朴約24克,半夏約30克,桃仁約7粒,昆布少量,口渴時可添加葛根約9克。

將所有藥材混合,加水煎煮至剩一半,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服用。服用兩次後,之前的症狀應減輕一半,可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藥方中的藥材份量服用。

「七氣消聚散」,用於治療因積塊導致的疼痛或脹感。

配方包括:香附米約45克,青皮、蓬朮、三稜(均需醋炒)、枳殼(需麩炒)、木香、砂仁各約30克,厚朴(需薑製)、陳皮各約36克,甘草(需炙)約12克。

將所有藥材加三片薑,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大三稜煎丸」,適用於心腹堅硬脹痛,肋骨下緊硬,胸部憋悶,呼吸困難。長期服用有助順氣寬中,消解積滯,消除脹痛,特別適合治療癥瘕積塊,消除脹痛,軟化堅硬組織,效果顯著。

配方包括:三稜(生細切,約250克,搗碎成末,加入約900毫升的酒,在銀石器皿中熬成膏狀)、蘿蔔子(炒)、青皮、神麯(炒)、麥芽(炒)各約60克,乾漆、硇砂(需細研,加入少量水,放入瓷罐中在火上加熱,待水乾後取出研成粉末)、杏仁(需湯泡,去皮尖,炒至微黃)各約90克。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加入三稜膏混合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15至20丸,飯後以米湯送服。

「保安丸」,適用於治療癥瘕積塊,心腹內部結塊如拳頭大小,導致心痛及肚臍周圍疼痛。

配方包括:大黃約90克,附子約15克,乾薑約30克,鱉甲約45克。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加入醋熬成膏狀混合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20丸,空腹時以醋湯或米湯送服,直到積塊排出為止。

「外敷神膏」,適用於男性和女性的積塊、脹滿、血蠱等症狀。

配方包括:川大黃、朴硝各約120克,麝香約3克。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每次取約60克與大蒜一起搗成膏狀,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