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4)
卷十八 (4)
1. 論暈船吐
李氏,曰:暈船大吐,渴飲水者多死,惟童便飲之最妙。
白話文:
李氏說:在船上因為暈船而劇烈嘔吐,如果大量喝水的話,很多人會因此喪命,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喝一點兒孩子的尿,這對於緩解暈船非常有效。
2. 診脈法
準繩,云: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和之)。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寸口脈數,其人則吐。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金匱》問: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不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反胃),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胃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脈緊而滑者,吐逆。脈小弱而澀,胃反。浮而洪為氣,浮而匿為積,沉而遲為寒。趺陽脈浮,胃虛。嘔而不食,恐怖者難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脈訣舉要,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凶。
白話文:
[診脈法]
《準繩》一書中提到,如果一個人的脈象形狀像剛躺下又起身一樣,呈現出陽性緊繃、陰性急促的情況,這個人很可能吃完東西後就馬上吐出來。若是脈象顯示陽性浮動且急促,也會出現吐的症狀,因為這代表陽氣過盛,陰氣無法平衡,形成一種「格」的狀態,主導著反胃和吐的現象,體內缺乏陰氣,需加以調和。
如果寸部脈象緊繃,尺部脈象阻滯,這個人可能會感到胸悶,吃不下飯,並且會吐。寸口部位的脈象急促,這個人就會有吐的症狀。寸口部位脈象細弱且急促,急促代表體內有熱,細弱則表示體內有寒,急促的脈象常伴隨嘔吐。
根據《金匱要略》,急促的脈象代表體內有熱,本應能消化食物,增加食慾,但反而出現吐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發汗後導致陽氣微弱,橫膈膜氣虛,脈象就變得急促。急促的脈象是外來的熱,無法幫助消化,因為胃裡虛冷,所以才會吐。
足背的脈象微弱且阻滯,代表消化不良和吐的問題,穀物無法順利進入胃中。如果足背的脈象浮動且阻滯,代表脾臟虛弱,脾臟受損後無法正常運作,早上吃的飯到了晚上會吐出來,這種情況稱為「反胃」。寸口部位的脈象微弱且急促,微弱表示血液不足,血液不足則胃部會感到寒冷。脈象緊繃且阻滯的人很難治療。腕關節部位的脈象浮動且大,代表胃中有風邪,心下有振動感,想吐。腕關節部位的脈象微弱且浮動,代表胃中有積熱,會吐出蛔蟲。腕關節部位的脈象緊繃且滑順,代表蛔蟲活動。脈象緊繃且滑順,代表反胃。脈象細小且弱,胃部功能反常。脈象浮動且洪大,代表氣虛。脈象浮動且隱藏,代表有積食。脈象深沉且遲緩,代表寒氣。
足背的脈象浮動,代表胃虛。如果一個人嘔吐卻吃不下東西,且伴有恐懼感,這種情況很難治療,但若脈象寬鬆緩慢,仍有生機(表示寒氣在上,陰氣在下,兩種氣力在互相抗衡,只有出氣沒有入氣)。
如果先嘔吐再口渴,這表示病情可能正在好轉。但如果先口渴再嘔吐,表示水份停留在心臟下方,屬於飲水過多的症狀。脈象弱且嘔吐,小便頻繁,身體有微熱,且伴有四肢冰冷,這種情況可能是致命的。嘔吐時非常疼痛,嘔吐物顏色像青菜葉一樣,這可能是致命的。
《脈訣舉要》中說,脈象滑順且急促,代表嘔吐;脈象時斷時續,代表霍亂。脈象微弱且滑順,表示有生存的機會;脈象阻滯且急促,表示病情危急。
3. 治胃熱嘔吐方
黃連二陳湯,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山梔子(炒),黃連(薑汁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生薑五片,水煎服。一方二陳湯加竹茹。
丹溪加味二陳湯,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時常噁心,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薑汁炒),梔子(炒),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神麯(炒),山楂,木香(少許),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一方有白朮、乾薑、牡荊子三味,無砂仁、神麯、山楂、木香。久病虛者,加人參、白朮。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乾薑、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侮土,本方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之類。
如時常吐清水,或口乾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湧上者,此脾熱所致也,本方加白朮、芍藥、升麻、土炒苓、連、梔子、神麯、麥芽、乾生薑,或丸或煎皆可。如時常噁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下。
保中湯,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
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各八分),白朮(土炒),藿香梗,黃芩(土炒,各一錢),黃連(土炒),山梔子(薑汁炒,各二錢),砂仁(三分),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長流水和嬌泥,澄清二鍾,煎至一鍾,稍冷頻服。吐逆甚,加伏龍肝一塊同煎;因氣,加香附童便炒一錢、枳實麩炒八分,去白朮;心煩不寐,加竹茹八分。
橘梔竹茹湯,治胃中素熱,噁心,嘔噦不止。
陳皮(二錢),梔子(炒三錢),竹茹(一錢半)
上銼,水煎,入薑汁服。
葛根竹茹湯,治胃熱心煩,嘔吐不止,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尤妙。
葛根(三錢),半夏(二錢),甘草(三分),竹茹(一團)
上銼一劑,加生薑五片,水煎,取冷汁服。
加味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止。
橘皮,赤茯苓,半夏,麥門冬(去心),枇杷葉,竹茹(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治發熱而嘔。
柴胡(二錢),半夏,橘皮(各一錢),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七分半),竹茹(一團)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麥門冬湯,治煩熱嘔逆。
麥門冬(去心),黃連(薑汁炒),茅根,青竹茹(各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二三匙,食前服。
枇杷葉散,定嘔吐,和中利膈。
枇杷葉(去毛,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分),茅根(二兩)
白話文:
治胃熱嘔吐方
黃連二陳湯: 治療胃部有熱,膈膜上有痰,時常嘔吐不止的方劑。 藥物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炒山梔子、薑汁炒黃連(各等份)。每次服用八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另一方是在二陳湯中加入竹茹。
丹溪加味二陳湯: 治療胃中有火,膈膜上有痰,經常噁心、嘔吐清水、打嗝、吞酸等症狀的方劑。藥物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薑汁炒黃連、炒梔子、蒼朮、川芎、香附、砂仁、炒神麴、山楂、少量木香。加生薑,水煎服。另一方則用白朮、乾薑、牡荊子代替砂仁、神麴、山楂、木香。久病體虛者,加人參、白朮;胃寒者,加益智仁、草豆蔻、乾薑、桂枝等,並去除黃連、梔子,症狀嚴重者再加丁香、附子。若伴有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細,嘔吐不止(木克土),則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麴等。
如果經常吐清水,或口乾不愛吃冷食,唾液自行湧出,這是脾熱所致,則加白朮、芍藥、升麻、土炒茯苓、黃連、梔子、神麴、麥芽、乾薑,可製成丸劑或煎服。如果經常噁心,吐清水,心胃疼痛,進食後暫時緩解,飢餓時加重,這是胃中有蛔蟲,則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可痊癒。也可使用黑錫灰、檳榔等份,用米湯調服。
保中湯: 治療嘔吐不止,飲食不下。藥物包括陳皮、薑汁炒半夏、茯苓(各八分)、土炒白朮、藿香梗、土炒黃芩(各一錢)、土炒黃連、薑汁炒山梔子(各二錢)、砂仁(三分)、甘草(二分)。加生薑三片,用長流水和淨泥過濾澄清,煎至一鍾,稍冷頻服。嘔吐嚴重者,加伏龍肝同煎;因氣滯者,加童便炒香附一錢、麩炒枳實八分,去除白朮;心煩失眠者,加竹茹八分。
橘梔竹茹湯: 治療胃中素有熱邪,噁心、嘔吐不止。藥物包括陳皮(二錢)、炒梔子(三錢)、竹茹(一錢半)。水煎,加薑汁服用。
葛根竹茹湯: 治療胃熱心煩,嘔吐不止,尤其因飲酒過度而嘔吐者效果顯著。藥物包括葛根(三錢)、半夏(二錢)、甘草(三分)、竹茹(一團)。加生薑五片,水煎,取冷汁服用。
加味橘皮竹茹湯: 治療胃熱口渴,嘔吐不止。藥物包括橘皮、赤茯苓、半夏、去心麥門冬、枇杷葉、竹茹(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加生薑,水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療發熱伴有嘔吐。藥物包括柴胡(二錢)、半夏、橘皮(各一錢)、黃芩、人參、炙甘草(各七分半)、竹茹(一團)。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麥門冬湯: 治療煩熱嘔逆。藥物包括去心麥門冬、薑汁炒黃連、茅根、青竹茹(各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五分)。水煎,加生薑汁二三匙,飯前服用。
枇杷葉散: 止嘔吐,和胃利膈。藥物包括去毛枇杷葉(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分)、茅根(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