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八 (2)
卷十八 (2)
1. 論陰虛邪逆嘔噦
東垣,曰: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白話文:
由東垣先生所言,如果出現陰虛的情況,導致邪氣逆向上衝,造成呼吸不順與嘔吐,這其實是身體機能失調的症狀,就像大地的道路被阻塞一樣。對於這種情況,應使用如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等藥材來調和血液、降火並滋潤血液,同時配合甘草來補充體力,稍微加入大黃、芒硝來打通堵塞。
當大便暢通,邪氣得以排出,那麼逆氣與嘔吐的現象自然就會消失。另外,也有因胸部虛熱,長期飲食不調,引發嘔吐的情況,只要能夠得到五穀食物的滋養來調和身體,嘔吐的問題也會自行停止。
2. 論嘔吐可下不可下
準繩,曰:仲景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此之謂也。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葉氏,曰:丹溪云: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東垣云: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二說相反,要當審其大便通與不通耳。丹溪執泥此證切不可下,其言未盡善也。
白話文:
【對於嘔吐情況該不該使用瀉下的方法】
遵循標準原則,古有云:張仲景曾說,當病人有嘔吐傾向時,不應使用瀉下療法。但又為何會使用大黃和甘草來治療吃東西後立即嘔吐的情況呢?解釋是,如果病人想吐,代表病症源頭在身體上部,應該讓他順勢將食物吐出。但如果強行讓他瀉下,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亂,使病情加劇,因此我們避免這樣做。然而,如果病人已經開始嘔吐,且持續不止,只有上升沒有下降,這時就應該逆向操作,引導他向下排泄,而沒有比大黃更快達到這個效果的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瀉下療法是允許的。這就像軍事策略中提到的,要避開敵人的鋒芒,攻擊其疲弱之處,就是這個道理。丹溪學派過度拘泥於不可瀉下的原則,並堅持:所有嘔吐症狀,絕對不能使用瀉下療法,這樣的觀點顯然有些狹隘。
葉氏認為:丹溪學派堅持所有嘔吐症狀都絕對不能使用瀉下療法,這是因為瀉下與嘔吐方向相反。但李東垣卻提出,如果嘔吐同時伴隨大便不通,那麼應該先解決大便問題,這時,任何可能引起嘔吐的藥物都應該避免使用。兩種觀點看似矛盾,但其實重點在於判斷病人是否有大便問題。丹溪學派堅持嘔吐絕對不能瀉下的觀點,這樣的說法並非完全正確。
3. 論漏氣
準繩,云: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先嘔而後下,名曰漏氣。此因上焦傷風,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白話文:
根據醫學古籍的描述,如果出現全身及背部發熱,伴隨手肘及手臂有拉扯般的疼痛,呼吸時會感到氣息不順暢,胸膈之間有壓迫感和悶悶的不舒服,吃東西時會先嘔吐再吞下,這種症狀被稱為「漏氣」。此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上呼吸道受到風寒影響,導致皮膚毛孔閉塞,正常的生理運作受到幹擾,異常病氣在體內滯留,對此,可用麥門冬湯來治療。
4. 論走哺
準繩,云: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所述,如果下焦(泛指小腸、大腸和膀胱等下部消化與排泄系統)有實熱的情況,導致大小便無法通暢,且出現呼吸氣逆,連接不上,甚至持續嘔吐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走哺」。對於這種病症,可以使用人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5. 論吐食
準繩,云: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以桔梗湯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保命集》用荊黃湯調檳榔散。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金匱》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金花丸、青鎮丸主之。《金匱》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白話文:
【討論關於嘔吐食物的情況】
根據古書『準繩』記載,當上焦部位因氣熱上沖導致飯後立即嘔吐,且脈象呈現浮且洪的特徵,應先採取降氣和中的治療原則,可先服用桔梗湯調和的木香散二錢,選擇在隔天清晨空腹時服用。連續服用三次後,如果發現氣勢逐漸下降,嘔吐症狀也逐漸減輕,那麼接下來就可以停止使用木香散,改以加入兩兩芍葯和一兩半黃耆的藥方一同煎煮服用,病情痊癒即可停止。
假使遇到大便乾燥且不易排解,食物無法完全消化的情況,可以使用去除了芒硝的大承氣湯,進行輕微的瀉下,以稍微順暢為原則,之後再服用前面提到的藥物來補身。若大便再次出現乾結,可依舊採用輕微瀉下的方式處理。《保命集》中提到可用荊黃湯調和檳榔散的方式來解決。
中焦部位發生的嘔吐食物現象,通常是因為食物積滯與寒氣相互抗衡所致,會伴隨著疼痛感,這時宜服用紫沉丸。
《金匱》中記載,大黃甘草湯能治療飯後即刻嘔吐的病症,同時也能治療嘔吐清水的問題。
對於嘔吐食物且脈象呈弦的人,是因為肝臟功能過盛壓制脾臟所導致的嘔吐,此情況是由於脾胃虛弱所造成,治療上應以平肝安胃為主,金花丸和青鎮丸是適用的藥物。
同樣在《金匱》中,茯苓澤瀉湯能治療胃反,也就是嘔吐且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6. 論嘔苦
經,云:善嘔,嘔有苦,常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又云: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為胃主嘔,而膽汁苦,故獨取膽與胃也。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又云: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運氣嘔苦皆屬燥也。
白話文:
【討論嘔吐伴隨苦味】
經典中提到,如果一個人經常嘔吐且嘔出物帶有苦味,並常常歎氣,這表明病邪在膽,同時胃氣逆亂。當膽汁異常外泄時,會使人感到口苦;胃氣上逆,就會導致嘔吐伴有苦味。因此,治療上會採用取膽經的足三里穴進行治療,以降胃氣。
若胃氣逆亂,可以針刺少陽經的血絡穴位,來開通膽經的逆亂,並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態,以驅除病邪。另外,對於口苦和嘔吐陳舊胃液的情況,陽陵泉穴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胃主要負責消化,膽汁味道苦,所以治療上主要針對膽和胃。
當陽明經氣失調,處於濕燥過剩的狀態,患者容易出現嘔吐且嘔出物帶有苦味的症狀。還有一種情況,當陽明經氣過盛,也會導致嘔吐伴有苦味,這種情況下,治療應使用苦溫或辛溫的藥物。由此可見,無論是因氣運不調還是陽明經氣過盛導致的嘔吐帶有苦味,都與濕燥有關。
7. 論嘔清水
經,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是嘔水屬濕,一味蒼朮丸主之。《金匱》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主之,能消痰氣,令能食。又云: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討論關於嘔吐清水的情況】
根據古籍記載,當脾胃功能失調時,會出現嘔吐且沉默不語的症狀,並且會吐出清澈的液體,治療上應使用甘溫的藥物。這表示嘔吐清水與濕氣過重有關,可用一味蒼朮丸來治療。
《金匱要略》中的方子提到,如果心胸部有長期積存的痰和水,一旦這些水分被吐出後,可能會感到胸口空虛、脹氣,食慾不佳,這種情況可用茯苓飲來處理,它能幫助消除痰氣,恢復食慾。
另外,對於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卻會吐出的情況,這種現象被稱為「水逆」,可用五苓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