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39)
卷一·上 (39)
1. 脈法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
丹溪,曰: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
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白話文:
[脈法]
在《針經》中有記載:如果脈象呈現大且堅硬並帶有滯澀感,這通常表示有脹氣的情況。
《脈經》指出:在關上的脈象若呈現虛弱,表示內部有脹氣;脈象遲緩而滑潤也是脹氣的表現。脈象旺盛且緊繃,或虛弱且緊繃且滯澀,或弦狀且遲緩,或浮動且頻繁,這些都是脹氣的脈象。
《丹溪》記載:若是因水病導致腹部腫大如鼓,脈象實者能存活,脈象虛者則可能死亡。脈象洪大者生存機會較高,脈象微細者則生存機會較低。若是腹部脹大並伴有便血,脈象大但偶爾會斷續且劇烈,或者脈象小且快速,這兩種情況都可能是致命的。
對於中毒導致腹部脹大且四肢腫脹,脈象大且緩慢者可存活,而脈象浮動且緊繃者則可能死亡。
《脈訣舉要》提到:腹部脹滿,脈象呈弦狀,代表肝臟對脾臟有影響。脈象洪大且頻繁,代表熱脹;脈象遲緩且微弱,代表陰寒。脈象浮動,代表虛弱的脹滿;脈象緊繃,代表內部實滿。脈象浮動,代表病情可治療;脈象虛弱,則代表病情危急。
2. 治寒脹方
大半夏湯,治肝氣大盛,勝克於脾,脾不能運化,結聚涎沫,閉塞臟腑,胃冷中虛,遂成脹滿之疾,其脈多弦遲。
半夏(湯炮七次),桂心(各五兩),附子(炮去皮臍),枳實(麩炒),茯苓,甘草(炙),厚朴(姜炒),當歸(各三兩),人參(一兩),川椒(炒去汗,去合口者,八百粒)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服。
強中湯,治食啖生冷,過飲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乾薑(炮),白朮(各二兩),青皮(去白),人參,丁香(各三兩),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厚朴(姜炒),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嘔者加半夏,或食麵脹滿,加蘿蔔子各半兩。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燥,足不收,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燥,寒冷沉厥,奔豚不收。
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乾薑,蓽澄茄(各二錢),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忌房室,酒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樸附湯,治老年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來浮遲而弱,此名寒脹。
厚朴(姜炒,一兩),附子(炮去皮臍,七錢半),木香(三錢)
上銼,作一服,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分氣丸,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膨脹,胸膈注滿,痰嗽喘急,噁心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並皆治之有效。
木香,檳榔,青皮(去穰),陳皮(去白),蓬莪朮(炮),乾生薑,當歸,薑黃,元胡,京三稜(濕紙裹煨香),枳殼(麩炒),白朮,赤茯苓,肉豆蔻(各等分),秋冬加丁香(炒)
上為細末,白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忌生茄、馬齒莧。
導氣丸,治諸氣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又治腎氣小腸氣等,功效尤速。
青皮(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貓炒),吳茱萸(牽牛炒),乾薑(硇砂炒),胡椒(茴香炒),附子(鹽炒),赤芍藥(川椒炒),石菖蒲(桃仁炒)
上銼,各與所注藥同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件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煎湯送下。吳氏謂制度之工如此、以之而治氣實有餘之證,斯其選矣。
禹餘糧丸,治水腫鼓脹,上氣喘滿,一切水氣脹。
禹餘糧(三兩,同針砂炒),真針砂(五兩),蛇含石(三兩煅)
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牛膝,蓬朮,桂心,白蒺藜,川芎,茴香(炒),三稜,羌活,茯苓,白豆蔻,乾薑,青皮,陳皮,附子,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最忌鹽食,否則發疾。
蔭按:此劫劑也,寒濕痞悶腫脹,非此不能開發流通,然腫脹少退,即當服補氣補血補脾藥,以繼之。庶可免於後患也。大抵腫脹之病,多用十棗三花以攻決。惟壯實者可用,非虛老人所宜。此劑但取開散寒濕痞滯,非宜於虛老人也,用者慎之。
白話文:
[治療寒性脹病的處方]
- [大半夏湯],適用於肝氣過盛,剋制脾臟功能,導致脾無法正常運化,造成痰涎凝結,阻塞臟腑,胃部寒冷中虛,進而形成脹滿的疾病,脈象多為弦遲。
半夏(用水煮七次)、桂心、附子(炮製去皮臍)、枳實(麥麩炒)、茯苓、甘草(炙)、厚朴(薑炒)、當歸(各三兩)、人參(一兩)、川椒(炒去汗,去閉合的籽,八百粒)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 [強中湯],適用於過食生冷食物,飲用寒涼飲料,損傷脾胃,造成腹部脹滿,心下痞滿,影響飲食,嚴重時甚至會腹痛。
乾薑(炮製)、白朮(各二兩)、青皮(去內膜)、人參、丁香(各三兩)、草果仁、附子(炮製去皮臍)、厚朴(薑炒)、甘草(炙,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用水煎煮溫服,不限時間。若伴有嘔吐,可加半夏,若食用麵食後脹滿,可加蘿蔔子各半兩。
- [中滿分消湯],適用於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部乾燥,腳部無力,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冷,心下痞滿,下焦燥熱,寒冷沉厥,奔豚等症狀。
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乾薑、蓽澄茄(各二錢)、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
將上述藥材切碎,作為一次服用量,用水煎煮,飯前熱服。避免房事、酒精、生冷及油膩食物。
- [樸附湯],適用於老年人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願飲食,脈象浮遲而弱,此稱為寒脹。
厚朴(薑炒,一兩)、附子(炮製去皮臍,七錢半)、木香(三錢)
將上述藥材切碎,作為一次服用量,每次服用一兩,加生薑七片,棗二枚,用水煎煮溫服。
- [木香分氣丸],適用於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膨脹,胸膈注滿,痰嗽喘急,噁心乾嘔,咽喉不適,飲食不化等症狀。
木香、檳榔、青皮(去內膜)、陳皮(去白)、蓬莪朮(炮製)、乾生薑、當歸、薑黃、元胡、京三稜(濕紙包裹煨香)、枳殼(麥麩炒)、白朮、赤茯苓、肉豆蔻(各等分),秋冬可加丁香(炒)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白麵糊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避免生茄子、馬齒莧。
- [導氣丸],適用於各種氣滯,關膈不通,腹部脹如鼓,大便祕結,亦適用於腎氣、小腸氣等症狀,療效迅速。
青皮(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貓炒)、吳茱萸(牽牛炒)、乾薑(硇砂炒)、胡椒(茴香炒)、附子(鹽炒)、赤芍藥(川椒炒)、石菖蒲(桃仁炒)
將上述藥材切碎,與相應的輔助藥材一同炒熟,去除輔助藥材,僅使用青皮等十種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五至七丸,空腹用紫蘇煎湯送服。
- [禹餘糧丸],適用於水腫鼓脹,上氣喘滿,所有水氣脹的症狀。
禹餘糧(三兩,同針砂炒)、真針砂(五兩)、蛇含石(三兩煅)
上述三味藥材為主,根據患者虛實情況酌情加入以下藥材:
木香、牛膝、蓬朮、桂心、白蒺藜、川芎、茴香(炒)、三稜、羌活、茯苓、白豆蔻、乾薑、青皮、陳皮、附子、當歸(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浸蒸餅做成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酒送服。嚴禁食用含鹽食物,否則可能引發病情。
註:此為強效處方,對於寒濕痞悶腫脹的病情,非此處方無法開通流暢。然而,當腫脹稍有緩解,應立即服用補氣、補血、補脾的藥物,以防後患。一般而言,腫脹疾病多使用十棗、三花等藥物進行攻決,僅適合壯實者使用,不適用於虛弱或老年人。此處方主要用於開散寒濕痞滯,不適合虛弱或老年人,使用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