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九 (2)

1. 脈法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虛而緊澀者脹,或弦而遲或浮而數皆脹也。

丹溪,曰: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劇,脈小疾者死。

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白話文:

《針經》說,脈搏強勁而澀,就是脹滿。

《脈經》說,關上脈虛弱,則內脹,脈搏遲緩而滑也脹滿,脈搏有力而緊也脹滿,脈搏虛弱而緊澀也脹滿,或脈搏弦而遲,或浮而數,也都屬於脹滿。

丹溪說,水病腹部膨脹如鼓,脈搏有力者生,虛弱者死。脈搏洪大者生,微細者死。腹脹便血,脈搏強勁有力時而突然消失,脈搏微弱迅速者死。

中惡腹部膨脹,四肢發脹,脈搏強勁而緩慢者生,脈搏浮而緊者死。

《脈訣舉要》說,脹滿的脈象弦,是脾受肝所制,脈搏洪大而數,屬於熱脹,脈搏遲緩而弱,屬於陰寒,脈搏浮屬於虛滿,脈搏緊則屬於實滿,脈搏浮則可以治療,脈搏虛則情況危急。

2. 治寒脹方

大半夏湯,治肝氣大盛,勝克於脾,脾不能運化,結聚涎沫,閉塞臟腑,胃冷中虛,遂成脹滿之疾,其脈多弦遲。

半夏(湯炮七次),桂心(各五兩),附子(炮去皮臍),枳實(麩炒),茯苓,甘草(炙),厚朴(姜炒),當歸(各三兩),人參(一兩),川椒(炒去汗,去合口者,八百粒)

白話文:

大半夏湯

治肝氣過盛,抑制脾胃功能,脾臟無法運化食物,導致痰涎積聚,阻塞臟腑,胃部寒涼虛弱,進而產生腹脹的疾病,脈象多為弦而遲緩。

藥方:

  • 半夏(湯藥中反覆煮七次)
  • 桂心(各五兩)
  • 附子(炮制,去除皮和臍)
  • 枳實(用麩炒)
  • 茯苓
  • 甘草(炙烤)
  • 厚朴(薑汁炒)
  • 當歸(各三兩)
  • 人參(一兩)
  • 川椒(炒至乾燥,去除合口的,八百粒)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服。

強中湯,治食啖生冷,過飲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乾薑(炮),白朮(各二兩),青皮(去白),人參,丁香(各三兩),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厚朴(姜炒),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嘔者加半夏,或食麵脹滿,加蘿蔔子各半兩。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枚,以水煎服,空腹服用。此方名為「強中湯」,適用於食用生冷食物或過量飲用寒性飲料,導致脾胃受損,出現腹脹、心下痞滿、飲食不佳,嚴重者甚至腹痛等症狀。

藥材組成包括乾薑(炮製)、白朮(各二兩)、青皮(去白)、人參、丁香(各三兩)、草果仁、附子(炮製去皮臍)、厚朴(姜炒)、甘草(炙,各半兩)。

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枚,以水煎溫服,不拘時辰。若有嘔吐症狀,可加半夏;若因食用麵食而感到腹脹,可加蘿蔔子各半兩。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燥,足不收,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燥,寒冷沉厥,奔豚不收。

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乾薑,蓽澄茄(各二錢),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

白話文:

中滿分消湯可用於治療腹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虛燥熱、足部无力、四肢冰冷、食入反出、下虚腹胀、腹部寒凉、心口堵闷、下焦干燥、寒冷昏厥、奔豚气逆等症状。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忌房室,酒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樸附湯,治老年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來浮遲而弱,此名寒脹。

厚朴(姜炒,一兩),附子(炮去皮臍,七錢半),木香(三錢)

上銼,作一服,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分氣丸,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膨脹,胸膈注滿,痰嗽喘急,噁心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並皆治之有效。

木香,檳榔,青皮(去穰),陳皮(去白),蓬莪朮(炮),乾生薑,當歸,薑黃,元胡,京三稜(濕紙裹煨香),枳殼(麩炒),白朮,赤茯苓,肉豆蔻(各等分),秋冬加丁香(炒)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製成一劑藥,用水煎煮,飯前趁熱服用。忌房事、飲酒、吃生冷及油膩的食物。

樸附湯用於治療老年人因體虛而引發的腹部寒氣,症狀包括腹脹、不喜飲食、脈象浮弱,稱為寒脹。

厚朴(用薑炒,一兩)、附子(炮製去皮臍,七錢半)、木香(三錢)

將藥材切碎,製成一劑,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七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溫服。

木香分氣丸可以治療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心腹脹滿、兩肋膨脹、胸膈滿悶、痰嗽喘急、噁心乾嘔、咽喉不適、飲食不化等。

木香、檳榔、青皮(去瓤)、陳皮(去白)、蓬莪朮(炮製)、乾生薑、當歸、薑黃、元胡、京三稜(濕紙包裹煨香)、枳殼(麩炒)、白朮、赤茯苓、肉豆蔻(各等分),秋冬季節再加入丁香(炒製)。

上為細末,白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忌生茄、馬齒莧。

導氣丸,治諸氣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又治腎氣小腸氣等,功效尤速。

青皮(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貓炒),吳茱萸(牽牛炒),乾薑(硇砂炒),胡椒(茴香炒),附子(鹽炒),赤芍藥(川椒炒),石菖蒲(桃仁炒)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白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生薑湯送服。忌食生茄子和馬齒莧。

此藥方名為「導氣丸」,用於治療各種氣滯、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等症狀,也能治療腎氣不足和小腸氣等,效果尤其迅速。

方劑中包含青皮(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貓炒)、吳茱萸(牽牛炒)、乾薑(硇砂炒)、胡椒(茴香炒)、附子(鹽炒)、赤芍藥(川椒炒)、石菖蒲(桃仁炒)。

上銼,各與所注藥同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件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煎湯送下。吳氏謂制度之工如此、以之而治氣實有餘之證,斯其選矣。

禹餘糧丸,治水腫鼓脹,上氣喘滿,一切水氣脹。

禹餘糧(三兩,同針砂炒),真針砂(五兩),蛇含石(三兩煅)

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牛膝,蓬朮,桂心,白蒺藜,川芎,茴香(炒),三稜,羌活,茯苓,白豆蔻,乾薑,青皮,陳皮,附子,當歸(各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上銼,分別與所搭配的藥物一起炒熟,水蛭等藥材不用,只將青皮等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空腹時用紫蘇煎湯送服。吳氏認為這方劑的組成如此精妙,用它來治療氣盛實證,可謂是最佳選擇。

禹餘糧丸,用於治療水腫、鼓脹、上氣喘滿、一切水氣脹滿等症狀。

禹餘糧(三兩,與針砂一起炒),真針砂(五兩),蛇含石(三兩煅燒)

以上三味藥材為主藥,其次根據患者虛實情況,加入以下藥材:

木香、牛膝、蓬朮、桂心、白蒺藜、川芎、茴香(炒)、三稜、羌活、茯苓、白豆蔻、乾薑、青皮、陳皮、附子、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最忌鹽食,否則發疾。

蔭按:此劫劑也,寒濕痞悶腫脹,非此不能開發流通,然腫脹少退,即當服補氣補血補脾藥,以繼之。庶可免於後患也。大抵腫脹之病,多用十棗三花以攻決。惟壯實者可用,非虛老人所宜。此劑但取開散寒濕痞滯,非宜於虛老人也,用者慎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水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酒送服。最忌諱吃鹽,否則會加重病情。

註:這個藥方屬於攻邪藥,適用於寒濕導致的痞悶腫脹,但如果腫脹消退緩慢,就應該服用補氣血、補脾的藥物來調理,以避免後患。一般來說,腫脹病症多用十棗三花藥方來攻破,但只適合體質強壯的人,不適合虛弱的老人。這個藥方主要作用是散寒濕、開痞滯,也不適合虛弱的老人使用,用藥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