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九 (1)
卷三十九 (1)
1. 論
東垣,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入表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腹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內經》曰: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又熱論云:傷寒變為熱,故下之不脹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則脹已。非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之病。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矣,《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氣,雖有餘病痎瘧,猶以為寒,況不足病為脹滿者乎。是知腹脹多為寒病也。何以言之,《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云: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又云: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靈樞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內經)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滿䐜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此乃胃中寒熱鬱遏也。又云:太陰之厥,則腹脹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內經》所說,寒脹之多如此。病者不悟,作熱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之類下之,或藥病不相應,立致夭折。由是論之,當從靈素問乎,當從俗醫胸臆之論乎。今立治寒脹一方,曰中滿分消湯。熱脹一方,曰中滿分消丸。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胠,音區。胠,脅也。脅,迄業切,兩膀也)
白話文:
東垣說,所有腹脹大的病症,都屬於熱證。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入侵人體,產生餘邪,從身體表面進入內部。如果感染了風寒之邪,就會從體表傳入內裡,寒氣轉變為熱氣,造成胃實腹脹的病症。如果出現下午潮熱、口渴想喝水、神志不清等症狀,說明太陽經和陽明經都非常實熱,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少陽經和陽明經稍微滿實,則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瀉下。《內經》說,瀉掉邪氣,腹脹就會消失,這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熱論中也提到,傷寒轉變為熱證,所以瀉下後腹脹就會消失,說明寒證要用寒藥治療。因此說瀉下可以消除腹脹。這並不是指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的病症。比如痎瘧引起的腹脹,也可能有寒脹和熱脹,這都是天上的邪氣造成的。如果因暑熱而患病,但沒有及時發作,等到秋天暑氣消退,瘧疾才發作。這說明是寒氣引起的,所以《局方》用交解飲子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是餘邪導致的痎瘧,我們都把它歸為寒證,更何況不足病引起的腹脹呢?由此可知,腹脹大多是寒症。為什麼這麼說呢?《脈經》說,胃中寒就會脹滿。《靈樞經》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就會傳入寒氣到胃中。還說,腹脹滿、胃脘疼痛,疼痛向上蔓延到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要取胃的三里穴。又說,濁氣在上,就會產生䐜脹。《靈樞經》說,脹滿要取三陽經,三陽經中足太陽膀胱經寒水引起脹滿。這與《內經》中關於虛實的論述一致,說腹暴滿,按壓下去不會彈回來,要取足太陽經的經絡,因為那是胃的募穴,正好相同。還說,腹滿䐜脹,兩脅疼痛,下虛上冒,病位在太陰陽明經。這都是胃中寒熱鬱結造成的。又說,太陰經的厥症,就會出現腹脹䐜脹,食後不消化,不想吃飯,吃飯就嘔吐,不能平躺。
根據《內經》的描述,寒脹的症狀如此之多,病人卻不明白,用熱證的方法治療,經常使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等藥物瀉下,結果藥物與疾病不相合,直接導致死亡。由此可見,應該遵循《靈素問》的理論,而不是相信庸醫的臆測。現在我制定了治療寒脹的方劑,叫做中滿分消湯。治療熱脹的方劑,叫做中滿分消丸。根據病人的情況使用這兩個方劑,就可以使上下氣機消散。
又,曰:陰陽應象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脈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火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下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陰陽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脹閉塞。調經篇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滿腹脹俱去。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此法是也。丹溪曰: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通身浮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腫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脹。皆脾土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白話文:
此外,古籍中記載,陰陽應象論說,清氣下降,就會導致腹瀉;濁氣上升,就會引起腹脹。這就是陰陽失衡導致疾病逆向發生的現象。至於腹脹,根據寒熱溫涼來分析,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其實是飲食失節引起的初期病變。濕熱也會導致腹脹,表現為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則代表風濕熱三者交織而病。這是因為脾胃失調,陰火亢盛,侵犯脾胃,導致陽氣不能正常運行,六腑之氣外泄。火盛能使母氣實,而風氣外泄。風氣外泄,是指穀氣進入胃部後,清氣和營氣下行,形成風氣,而胃氣和風氣同源,所以說異呼同類。
經書記載,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意思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過於旺盛。經書又記載,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這是身體健康、無病的正常現象,反之則會導致腹脹。陰陽論說,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就會導致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就會進入五臟,進入五臟就會導致腹脹閉塞。
調經篇中說,下脘不通,就會導致胃氣熱,熱氣熏蒸胸部,所以會出現內熱。下脘就是幽門,人體上下有七衝門,都是下衝上。幽門向上衝擊吸門,吸門就是會厭。由於衝擊吸入的氣體,無法下降歸於腎肝,形成陰氣,火氣運動相互阻礙,所以咽膈不通,導致濁陰之氣無法下降,大便乾燥難以排出。胃中的濕氣和外來的陰火,都聚集在胃中,就會導致腹脹。
治療應當著重於幽門,使其通暢,泄除陰火,潤燥生血,滋生新血。幽門通暢,則大便通暢,吸門也不再受邪,咽膈通暢,腹脹也會消失。這樣濁陰之氣就能順利下降歸於地。因此經書說:中滿者,泄之於內,這就是這個道理。
丹溪說: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濫,全身浮腫,稱為水腫。或者腹部鼓脹如鼓,而面部和四肢不腫,稱為脹滿,又稱為鼓脹。這些都是脾土濕熱導致的疾病,腫脹輕微,腹脹較重。
又,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浸,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是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鬱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堅中虛似鼓,其病膠固難治,理宜補脾,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此,喜行利藥,得一時之快,腹脹愈甚,真氣傷而去,死不遠矣。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邪氣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勢篤,欲取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可與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者,惟可略與疏導,亦不可峻與利藥也。
白話文:
此外,心肺屬陽,位於上部;腎肝屬陰,位於下部。脾位於中間,也是陰性,屬土。經書說:飲食進入胃,經過消化吸收後,精氣上輸送到脾,脾將精氣散布,再向上歸於肺,肺負責調節水液,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精氣遍布全身,五臟六腑協同運作。由此可見,脾具有坤土的靜止之德,同時也具有乾土的運化之能。所以脾能使心肺之陽氣下降,肝腎之陰氣上升,達到天地交合的和諧狀態。
如今,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事勞損導致虛弱,脾土的陰氣受損,運化功能失調,胃雖然接受了食物,卻無法消化運化,導致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天地失衡。因此,清濁混雜,經脈阻塞,濕氣鬱結化為熱,熱氣又生濕氣,濕熱交織,最終導致腹脹。經書中將這種病症稱為鼓脹,因為患者腹部堅硬而空虛,像鼓一般,病症頑固難治。
治療此病,應該補脾,同時滋養肺金以制約肝木,防止脾臟受到邪氣侵犯;滋養腎水以制約心火,使肺氣得到清化;忌食鹹味以防助長邪氣,斷絕妄想以保護元氣,這樣才能消除病痛。
有些醫生不了解這些道理,喜歡用利尿藥,雖然能一時見效,但腹脹會更加嚴重,真氣受損,離死亡不遠。俗話說「氣無補法」,是因為腹脹積聚,看似難以補氣,卻沒有想到是正氣虛弱,無法運作,邪氣停滯,無法排出,才導致疾病。經書中說:「體質強壯的人,氣血流通,病就好了。體質虛弱的人,邪氣停留就會生病。」氣虛不補,如何讓氣血流通?而且這種病症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病根深蒂固,病情嚴重,如果追求快速見效,只會自尋死路。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就能理解這些道理。如果患者病症較輕,脾胃尚且強壯,積滯不深,可以稍微疏導一下,但絕對不能使用過於峻猛的利尿藥。
又,曰,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朝暮急,氣血俱虛。治腫脹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為君,蒼朮、陳皮、茯苓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厚朴,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加痰藥,隨證加減用之,必須遠音樂,斷厚味。有脈堅實,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朮為主。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散於下焦故也。須用薑汁製之。肥人腹脹,必用利濕蒼朮、茯苓、滑石、海金砂之類,或平胃散,五苓散合服之。色白人腹脹,必是氣虛,用人參、白朮、白茯苓之類。瘦人腹脹是熱,必用黃連、黃芩、梔子、厚朴之類。如因食積而腹脹者,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之類。有熱鬱而脹者,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有寒積鬱結而脹者,《局方》丁香脾積丸、東垣三稜消積丸之類。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官桂、升麻、乾葛之類。如因多怒鬱氣而脹者,宜用蒼朮、撫芎、香附、青皮、芍藥、柴胡及龍薈丸之類。
白話文:
另外,說到腹部腫脹的治療,應該要補中益氣,祛除濕氣,利尿。可以用人參、白朮作為主要藥材,蒼朮、陳皮、茯苓作為輔助藥材,黃芩、麥門冬作為引導藥材,以抑制肝氣,再加入少量厚朴,幫助消除腹脹。如果氣機不暢,可以加入木香、木通;如果氣虛下陷,可以加入升麻、柴胡來提昇氣機。如果血虛,則需要加入補血藥;如果有痰,則需要加入祛痰藥,根據病情的不同進行加減。必須遠離音樂,戒除厚味。如果脈象堅實,病人體質強壯,可以考慮攻邪,這樣就能很快治癒。以人參、白朮為主藥。凡是補氣的藥物,都需要加入厚朴來寬中理氣,厚朴可以治療腹脹,因為它辛味可以散氣於下焦。一定要用薑汁來製備。如果肥胖患者出現腹脹,一定要用利濕的蒼朮、茯苓、滑石、海金砂等藥物,或者服用平胃散、五苓散。如果面色白皙的患者出現腹脹,一定是氣虛,可以用人參、白朮、白茯苓等藥物。如果瘦弱患者出現腹脹,一定是熱證,可以用黃連、黃芩、梔子、厚朴等藥物。如果因食物積滯導致腹脹,可以用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等藥物。如果有熱鬱導致腹脹,可以用木香檳榔丸等藥物來瀉下。如果有寒積鬱結導致腹脹,可以用《局方》中的丁香脾積丸、東垣的三稜消積丸等藥物。如果因外寒鬱內熱導致腹脹,可以用藿香、官桂、升麻、乾葛等藥物。如果因多怒鬱氣導致腹脹,可以用蒼朮、撫芎、香附、青皮、芍藥、柴胡以及龍薈丸等藥物。
凡腹脹,初得是氣脹,宜行氣疏導之劑,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厚朴之類。久則成水脹,宜行濕利水之劑。古方惟禹餘糧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然亦須隨時隨證加減。一友人得脹疾,自制此藥服之,余曰溫熱藥多,且煅煉火邪尚存,宜自加減,彼不聽,服之一月口鼻血出,骨立而死。錢氏論腹脹虛實,實則不因吐瀉久病之後,亦不因下利得之。
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者,宜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更詳別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宜先與塌氣丸,後與異攻散,及和中丸、益黃散和其氣。
白話文:
肚子脹氣,剛開始是氣脹,應該用行氣疏導的藥物,像是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厚朴等等。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水脹,就需要行濕利水的藥物。古方裡只有禹餘糧丸,可以制肝補脾,非常合適。不過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藥方。我有一個朋友患了腹脹,自己用這個藥方治療,我提醒他藥方裡溫熱藥太多,而且煅煉火邪還殘留著,應該自己加減藥量,他不聽,服用一個月後就開始流鼻血,骨瘦如柴,最後去世了。錢氏說腹脹有虛實之分,實證不是因為長期吐瀉或者長期病患導致,也不是因為腹瀉引起。
如果肚子脹得喘不過氣,還伴隨胸悶、呼吸急促、痰多、發熱,或者還有宿食不化的情況,就應該服用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來瀉下。還要仔細觀察大小便情況,如果都排泄不暢,就先要利小便,再利大便。虛證則是長期患病或吐瀉後脈搏微弱,患者的臉頰和眼圈腫脹,手腳冰冷,應該先服用塌氣丸,之後再服用異攻散、和中丸、益黃散來調理氣血。
海藏,曰:脾虛滿者,黃耆湯(芍藥停濕);脾實滿不運,平胃散(蒼朮泄濕)。
東垣,曰:腹脹滿氣不轉者,加厚朴以破滯氣。腹中夯悶,此非腹脹滿,乃散而不收,加芍藥收之。是知氣結而脹,宜厚朴散之,散而脹,宜芍藥收之。
李氏,曰:鼓脹中空外堅,有似於鼓。又曰:蠱者若蠱侵蝕之義。虛脹陰寒為邪,吐利不食,時脹時減,按之則陷而軟。實脹陽熱為邪。身熱咽乾,常脹內痛,按之不陷而硬。大抵肥人氣虛多寒濕,瘦人血虛多濕熱。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今內傷外感,脾陰受傷,痰飲結聚,飲食之精華不能傳布,上歸於肺下注膀胱,故濁氣在下,化為瘀血,郁久為熱,熱化成濕,濕熱相搏,遂成鼓脹。或在臟腑之外,或在榮衛之分,或在胸脅或在皮膚,雖各臟腑見證,亦總歸於脾也。
白話文:
「海藏」說:脾虛而腹部滿脹者,可用黃耆湯(芍藥可以止住濕氣)。脾氣實而腹部滿脹,但運化功能不佳者,可用平胃散(蒼朮可以泄除濕氣)。
「東垣」說:腹部脹滿,氣機不流通者,可以加厚朴來破除停滯的氣機。腹部沉悶,這不是腹部脹滿,而是氣機散而不收,可以加芍藥來收斂。所以知道是氣機結滯而導致脹滿,就應該用厚朴散來散之,是氣機散開而導致脹滿,就應該用芍藥來收之。
「李氏」說:鼓脹症狀,腹部中間空虛,外圍堅硬,就像鼓一樣。又說:蠱脹,是指如同蟲蠱侵蝕一樣的症狀。虛脹是由陰寒邪氣所致,患者會吐瀉、不思飲食,時而脹滿時而減輕,按壓腹部會凹陷而軟。實脹是由陽熱邪氣所致,患者會發熱、口乾舌燥,經常感到腹部脹滿且疼痛,按壓腹部不會凹陷,而且硬實。總體來說,肥胖之人多氣虛、寒濕,瘦弱之人多血虛、濕熱。脾臟居於中焦,能升提心肺之陽氣,下降肝腎之陰氣,現在因為內傷或外感,脾陰受損,痰飲積聚,飲食中的精華無法正常運化,向上歸於肺部,向下流注於膀胱,因此濁氣在下,化為瘀血,長期鬱積就會化熱,熱氣化為濕氣,濕熱互相搏結,就形成了鼓脹。鼓脹可能發生在臟腑之外,也可能發生在榮衛之間,可能在胸脅,也可能在皮膚,雖然各個臟腑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但歸根結底都與脾臟有關。
心脹,煩心;肝脹,脅痛;脾脹,善嘔噦;肺脹,咳喘;腎脹,腰痛;胃脹,胃脘痛;大腸脹,腸鳴飧泄;小腸脹,小腹引腰痛;膀胱脹,小便癃閉;三焦脹,氣滿皮膚;膽脹,口苦。外感風寒,傳至陽明裡分,大實大滿者,承氣湯。古云下之則脹已者是也。內傷七情,鬱塞氣道,升降失常,腹脹大而四肢多瘦,四七湯,七氣湯,四炒枳殼丸。
因怒傷肝勝脾者,痞滿喘急,平肝飲子。甚者,當歸龍薈丸;虛者,禹餘糧丸。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六君子湯加蘇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實。小便閉者,三和散、四磨湯。憂思氣鬱者,木香化滯湯、木香枳朮丸、溫膽湯、退熱清氣湯。
白話文:
心臟脹滿,會感到心煩意亂;肝臟脹滿,會感到脅肋疼痛;脾臟脹滿,容易嘔吐噯氣;肺臟脹滿,會出現咳嗽喘息;腎臟脹滿,會感到腰部疼痛;胃部脹滿,會感到胃脘部疼痛;大腸脹滿,會出現腸鳴腹瀉;小腸脹滿,會感到小腹牽引腰部疼痛;膀胱脹滿,會出現小便閉塞不通;三焦脹滿,會感到氣滿肌膚;膽囊脹滿,會感到口苦。
如果外感風寒,傳入陽明經絡的裡分,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古人說,瀉下之後,脹滿就會消除,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內傷七情,導致氣道鬱結,升降失調,出現腹部脹滿,四肢消瘦,可以使用四七湯、七氣湯、四炒枳殼丸治療。
如果因怒傷肝,導致肝氣勝脾,出現痞滿、喘急,可以使用平肝飲子治療。病情嚴重者,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治療;虛弱者,可以使用禹餘糧丸治療。
如果因怒傷肝,導致肝氣乘肺,傳入大腸,出現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便秘或腹瀉,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蘇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實治療。如果小便閉塞,可以使用三和散、四磨湯治療。
如果憂思過度,導致氣鬱,可以使用木香化滯湯、木香枳朮丸、溫膽湯、退熱清氣湯治療。
恐傷腎,精氣怯卻不上升,而下焦脹者,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檳榔、破故紙。
因食肉果菜不化,曰食脹。初起多寒濕,自利不食者,胃苓湯加山楂、麥芽,或人參養胃湯加香附、砂仁。甚者治中湯加丁香或厚朴附子二味煎服。久則濕熱乘脾,大便乾燥者,保和丸。傷肉者,黃連、阿魏等分,醋浸蒸餅為丸,或三補丸用香附、山楂煎湯下。傷雜果者,古桂香丸或鹽湯探吐。
白話文:
如果擔心傷腎,導致精氣虛弱無法上升,下腹部脹滿,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木香、檳榔和破故紙。
如果因為吃肉、水果或蔬菜消化不良導致腹脹,稱為食脹。初期多半是寒濕引起的,症狀為腹瀉、食慾不振,可以服用胃苓湯,再加入山楂、麥芽,或者服用人參養胃湯,再加入香附、砂仁。情況嚴重者可以服用治中湯,再加入丁香,或是用厚朴、附子兩味煎服。時間久了,濕熱會侵犯脾臟,導致大便乾燥,可以服用保和丸。如果傷到肉類,可以用黃連、阿魏等量,浸泡在醋中蒸餅做成丸藥,或服用三補丸,再加入香附、山楂煎湯服用。如果傷到雜果,可以用古桂香丸,或用鹽水催吐。
膏粱厚味,大便閉者,大承氣湯加桂或厚朴湯。積熱者,牽牛丸。虛者,木香檳榔丸,滋腎丸。因穀食不化,曰谷脹。朝陽盛能食,暮陽衰不能食者,大異香散,五膈寬中散。濕熱者,古萸連丸,清膈蒼砂丸,俱穀芽煎湯下,或單雞醴散最妙。
因停水飲茶酒不散曰水脹。腸中漉漉有聲,怔忡喘急,二陳湯加桔梗、檳榔消飲丸。酒脹,桂苓甘露飲。瘀血脹,便黑多跌撲及產後所致,人參芎歸湯、散血消腫湯。
白話文:
如果吃了太多肥美的食物,導致便秘,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加入桂枝或厚朴湯。如果體內有積熱,可以服用牽牛丸。如果體虛,可以服用木香檳榔丸或滋腎丸。
如果因為穀物消化不良而導致腹脹,稱為穀脹。早晨陽氣旺盛時能吃,晚上陽氣衰弱時就吃不下,可以服用大異香散或五膈寬中散。如果體內有濕熱,可以服用古萸連丸、清膈蒼砂丸,並用穀芽煎湯送服,或者單獨服用雞醴散效果最好。
如果喝了水、茶或酒,卻無法消化吸收而導致腹脹,稱為水脹。如果腸胃中咕嚕咕嚕作響,並且心神不安、呼吸急促,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入桔梗、檳榔消飲丸。如果因為喝酒而導致腹脹,可以服用桂苓甘露飲。如果因為瘀血而導致腹脹,而且大便顏色發黑,多是跌打損傷或產後所致,可以服用人參芎歸湯或散血消腫湯。
一般中滿證、俗云大飽,有氣虛者,六君子湯加黃耆、厚朴、木香。食積,加山楂、麥芽。挾濕熱,加黃連、青皮、白芍、木香。清氣陷者,木香順氣湯。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白朮、木通、厚朴。挾濕熱,加芩、連。有食滯者,平胃散加山楂、麥芽或枳朮丸。凡虛脹及瘧痢,久病脹者,俱依此分氣血調治。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食如常,鼓脹飲食不及常,病根深固,必三五年而後成。治腫惟補中行濕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音樂、妄想,不責速效,乃可萬全。單腹腫大而四肢極瘦者,名蜘蛛蠱。古方雖有八物湯去地黃倍參、術加黃連、厚朴及四柱散,諸蠱保命丹,蛤蟆煮肚法,然此皆脾氣虛極,本經自病,相生相制,乃真臟病也,不治。補中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大腹皮、厚朴為君,佐以澤瀉利濕,黃芩、麥門冬制肝。
白話文:
一般來說,肚子脹滿,俗稱大飽,如果體虛氣弱,可以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黃耆、厚朴、木香。如果積食,可以加山楂、麥芽。如果伴隨濕熱,可以加黃連、青皮、白芍、木香。若氣虛下陷,則可以服用木香順氣湯。如果有血虛,則可以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白朮、木通、厚朴。如果伴隨濕熱,可以加黃芩、黃連。如果有食滯,可以服用平胃散,並加入山楂、麥芽或枳朮丸。總之,無論是虛脹、瘧痢,還是久病導致的脹滿,都應該根據氣血虛實進行調理。
肚子脹滿初期是由於氣滯,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水腫,治療起來比單純的水腫更困難。因為水腫患者飲食如常,而鼓脹患者飲食量卻減少,病根深固,需要三五年才會慢慢形成。治療水腫只需要補中行濕即可,但治療鼓脹則需要在補中行濕的基礎上,還要加入消積的藥物。此外,還要戒掉鹽醬、音樂、妄想,不要急於求成,這樣才能徹底治好。如果肚子腫大但四肢極瘦,稱為蜘蛛蠱,這是脾氣虛弱到極點,本經自病,相生相制,屬於真臟病,無法治療。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去掉甘草,加入大腹皮、厚朴作為君藥,佐以澤瀉利濕,黃芩、麥門冬制肝。
朝寬暮急為血虛,去人參合四物湯。朝急暮寬為氣虛,倍參朮。朝暮皆急,血氣俱虛,合八物湯。肥人多濕合平胃散,瘦人多火加香附、黃連。寒加附子、厚朴,熱加大黃。食脹加砂仁、神麯。痰脹倍半夏,加檳榔、豬苓。瘀血加桃仁、五靈脂。積聚堅硬,加三稜、蓬朮。大怒加蘆薈、山梔,氣脹及蟲積加木香、檳榔。
氣下陷,加升麻、柴胡。
凡議下,須脈實人盛,按之堅者,先與補藥,次略疏導,後又補之。否則徒快一時,其脹愈甚。經云臟寒生脹,寒脹恆多,熱脹恆少。通用中滿分消丸,右龍虎丹,寬中健脾丸,禹餘糧丸,單雞醴散,外敷神膏。
白話文:
早上脈搏快,晚上脈搏慢,是血虛,可以服用去人參的四物湯。早上脈搏慢,晚上脈搏快,是氣虛,可以加倍人參和白朮。早上和晚上脈搏都快的,是血氣俱虛,可以服用八物湯。肥胖的人容易有濕氣,可以用平胃散。瘦弱的人容易有熱氣,可以加香附和黃連。怕冷的可以加附子、厚朴,怕熱的可以加大黃。吃東西脹氣的可以加砂仁、神麴。痰多脹氣的可以加倍半夏,再加檳榔、豬苓。瘀血的可以加桃仁、五靈脂。積聚堅硬的可以加三稜、蓬朮。生氣過度的可以加蘆薈、山梔,氣脹或有蟲積的可以加木香、檳榔。
氣往下沉的,可以加升麻、柴胡。
治療脹滿,如果脈象實,病人體質強壯,按壓堅實,應該先補,再稍微疏導,然後再補。否則只是暫時見效,脹滿反而會更嚴重。經書上說臟腑寒涼會引起脹滿,寒脹比較多,熱脹比較少。治療脹滿可以用中滿分消丸、龍虎丹、寬中健脾丸、禹餘糧丸、單雞醴散,外敷神膏。
蔭按:葉氏曰,脹滿多以漸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須分其有餘不足,新久淺深(虛實寒熱)之異,然後或分消,或消導,或升降,或散堅,或調脾胃,或扶正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皆宜隨證加減,切不可妄下。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脈浮實者易治,脈沉虛者難治,然因脾胃虛而致者為甚。
多屬濕熱,少至成積者亦有之。如初起大實大滿,氣滯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不可。又不必拘疑,且先以疏利,利後便宜調養。若補之太早,邪氣愈盛,則脹滿漸加,雖欲攻利,邪不能伏,而反有所助也。治之者當識先後虛實,斟酌用藥,量其脈證為的確也。(大抵以補脾制肝,導水消穀為主,看其所挾而兼用藥焉,挾氣散氣,挾血破血,挾寒溫,挾熱清)
白話文:
葉氏說,脹滿多半是逐漸形成的,不是突然發作的。治療時必須區分脹滿是虛症還是實症、新病還是舊病、淺表還是深層(虛實寒熱),然後才能選擇消腫、消導、升降、散堅、調脾胃、扶正氣等方法。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治療,都要根據症狀加減藥物,絕對不能隨便用藥。總體來說,寒脹比熱脹多,脈象浮實的患者容易治癒,脈象沉虛的患者難以治療,但以脾胃虛弱導致脹滿的患者最為嚴重。
脹滿多半是濕熱引起的,少數患者會發展成積聚。如果病發初期表現為腹部脹滿、氣機阻滯、脈象洪實,就必須瀉下。而且不要猶豫不決,應該先用藥物疏通利水,之後再調養身體。如果過早補益,邪氣會越來越盛,脹滿會加重,即使想攻邪利水,邪氣也無法消除,反而會加重病情。治療脹滿的醫生應該清楚病情的先後虛實,謹慎用藥,根據脈象和症狀確診後再用藥。(總體來說,治療以補脾制肝、利水消食為主,並根據症狀兼用其他藥物,比如有氣滯就散氣,有血瘀就破血,有寒就溫,有熱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