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治食鬱嘈雜方

消食清郁湯,治嘈雜悶亂,噁心,發熱頭痛。

陳皮,半夏(薑汁炒),白茯苓,神麯(炒),麥芽(炒),山楂(去核),香附米,川芎,枳殼(去穰,麩炒),梔子(炒),黃連(薑汁炒),蒼朮(米泔浸),藿香,甘草(各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

香砂平胃散,治食鬱嘈雜。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製),陳皮(去白),甘草(炙),香附,砂仁,黃連(炒),山梔(炒),川芎,白芍藥,辰砂(各等分)

水煎服。

曲術丸,治停飲宿食,嘈雜。

神麯(炒,三兩),蒼朮(米泔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交泰丸,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胸中痞悶難當,不思飲食。

白朮(土炒),黃連(薑汁炒),吳茱萸(湯泡,各二兩),枳實(麩炒,一兩),歸尾(酒洗,三錢三分),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漆各一兩煎水,浸大黃一晝夜,切碎,曬乾,仍以酒拌曬,九蒸九曬,用四兩)

上為細末,薑汁打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不拘時。

安脾丸,治嘈雜及吐食,脈弦者。肝乘於脾而吐,乃由脾土之虛,宜治風安脾,無羈絆於脾,故飲食自下。

半夏(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為末,薑汁和,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丸黍米大,薑湯下,從少至多,漸加服之,以得其吐,能食為度。

白話文:

【治療飲食鬱悶混亂的處方】

「消食清鬱湯」,用來治療因飲食鬱悶所導致的混亂、噁心、發燒和頭痛。

所需藥材包括:陳皮、半夏(薑汁炒過)、白茯苓、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去掉核的山楂、香附米、川芎、去掉瓤的並經麩炒的枳殼、炒過的梔子、薑汁炒過的黃連、米泔浸泡過的蒼朮、藿香、甘草(所有藥材用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後,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香砂平胃散」,用來治療因飲食鬱悶造成的混亂。

所需藥材包括:米泔浸泡並炒過的蒼朮、薑製的厚朴、去掉白色部分的陳皮、炙甘草、香附、砂仁、炒過的黃連、炒過的山梔、川芎、白芍藥、辰砂(所有藥材用量相同)。

用水煎煮服用。

「曲術丸」,用來治療因飲食滯留造成的混亂。

所需藥材包括:炒過的神麯(三兩)、米泔炒過的蒼朮(一兩半)、陳皮(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神麯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粒,薑湯送服。

「交泰丸」,用來治療胸中鬱悶混亂,大便稀則胸中會感到輕鬆,大便硬則胸中鬱悶難受,不想進食。

所需藥材包括:土炒的白朮、薑汁炒過的黃連、湯泡的吳茱萸(各二兩)、麩炒的枳實(一兩)、酒洗的歸尾(三錢三分)、經過特殊處理的大黃(四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薑汁打神麯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粒,白湯送服,不限時間。

「安脾丸」,用來治療混亂以及嘔吐,脈搏弦的人。肝氣侵脾導致嘔吐,這是因為脾臟虛弱,應該治風安脾,不要束縛脾臟,所以飲食自然會下降。

所需藥材包括:半夏(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薑汁和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小孩的話可以做成更小的黍米大小,薑湯送服,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直到病人嘔吐,能夠進食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