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八 (1)

1.

袖珍論,曰:岐伯所謂水腫,有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者是也。名雖不一,皆聚水所致。故人身之脾屬土。五行論之,雖曰剋制腎水,然非土則又不能防其氾濫。水腫之疾究其所由,皆由脾土有虧,不能防制,以致腎水浸漬脾土,凝而不流,遂成此疾。其為證也,發見之初,目窠微腫,有若臥蠶才起之狀,微而至大,以手按之,則隨手而起,如裹水其內。上則喘急咳嗽,下則足膝胕腫。面目虛浮,外腎或腫,小便不利。治療之法,當辨其陰陽脈證。若陰水為病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府多泄。陽水為病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秘。腰已上腫者,宜發汗;腰已下腫者,宜利小便。然後實其脾土,土盛自能攝養腎水,其腫自消。虛弱者,又當溫補下元,尤宜節飲食,絕生冷,戒房事。否則愈而復作。凡腫證甚者,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又若唇黑,缺盆平,臍凸(陀骨切。又徒結切。音迭,高也),背平,足平。五者,是謂五臟有損,非可療之病。又有內挾七情之氣,停滯痰飲,腹滿脅脹,名為氣分,及血熱生瘡變為腫痛,名為熱腫。又當隨證施治,不可一途而取。要知此證,脈浮大者生,沉細者死。臨證宜詳審焉,須辨其陰陽而治。

白話文:

《袖珍論》記載,岐伯所言的水腫,包括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等,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由於水液積聚所致。人體的脾臟屬土,根據五行學說,脾土雖然克制腎水,但若脾土虛弱,就無法防止腎水泛濫。水腫的病因,都是因為脾土虧損,無法控制腎水,導致腎水浸漬脾土,凝而不流,最終形成水腫。

初期症狀為眼窩微腫,如臥蠶初起,輕微但逐漸加重,用手按壓會隨手浮起,仿佛裡面裹著水。上半身會出現喘急咳嗽,下半身則足膝胕腫。面部虛浮,外腎可能腫脹,小便不利。

治療方法要根據陰陽脈證進行辨證施治。陰水病者,脈沉遲,色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清澈,大便稀溏。陽水病者,脈沉數,色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便秘。腰部以上腫脹者,宜發汗;腰部以下腫脹者,宜利小便。然後補益脾土,脾土強健就能攝養腎水,腫脹自然消退。體虛者,需溫補下元,更應節制飲食,忌食生冷,戒房事,否則容易復發。

若腫脹嚴重,肌肉潰爛,足脛流水,同時伴有唇黑、缺盆平坦、臍凸出、背部平坦、足部平坦等五種症狀,則表示五臟受損,難以治療。

此外,水腫還可能因七情鬱結、痰飲停滯、腹滿脅脹,稱為氣分水腫;或是血熱生瘡,轉化為腫痛,稱為熱腫。治療時需根據具體情況施治,不可一成不變。需要注意的是,脈象浮大者預後較好,沉細者預後較差。臨證時要仔細審察,根據陰陽辨證治療。

蔭按:丹溪曰:《內經)云,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子氣感母,濕之變也。凡病腫,皆宜以治濕為主。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盧氏醫鏡》以水脹隸於腎肝胃,而不及脾。

又謂肺盛生水,水液妄行,而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焉能自盛而生水。若謂腫之水,果生於肺,金之清氣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為腫之水,乃濁腐之氣,滲透經絡,注流溪谷,灌入遂道,血亦化水,而欲藉脾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不思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來侮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內經》中提到,所有氣憤鬱結都屬於肺,所有濕腫滿脹都屬於脾;所有腹脹很大,都屬於熱。因為濕氣是土的氣,而土是火的兒子。所以濕氣常常產生於熱,熱氣也能從濕氣中產生,這是子氣影響母氣,濕氣變化的一種表現。所有生病腫脹,都應該以治療濕氣為主。所帶來的其他症狀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會有差異。《盧氏醫鏡》將水腫歸屬於腎、肝、胃,而沒有提到脾。

又說肺氣旺盛會生水,水液亂流,想要引導腎氣來排出,這哪裡是道理呢?脾土生病了,肺是脾土的兒子,怎麼可能自己旺盛而生水呢?如果說腫脹的水真的產生於肺,那麼金氣的清氣就會滋養腎陰,執行下降的命令,成為生化之源,怎麼會有病腫呢?現在的腫脹的水,其實是濁腐的氣,滲透經絡,流入溪谷,灌入通道,血液也化為水,而想要依靠脾土來控制它,引導腎氣來幫助它。卻沒有想過,脾病了,金氣就會衰弱,木氣缺乏對金氣的畏懼,就會來侵犯脾土,想要不生病是不可能的。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使敗濁之氣其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敗濁之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得非白圭以鄰國為壑乎。經言腫病,因津液充郭而致,不生於肺金之盛也明矣。

又言氣拒於內,氣耗於外,責其不能滲運敗濁耳。又云開鬼門,潔淨府。鬼門,膚腠也,屬肺。淨府,膀胱也,屬腎之府,未聞有導腎氣之說。註文明言陰精耗損,腎氣果可導乎。仲景謂治濕利小便,即經中潔淨府之意。苟以清淨為腎而導之,果於經意有合乎。錢仲陽謂腎無瀉法,其可輕易導之乎?或曰:經言疏滌五臟,非導腎歟。

白話文:

治療應當清熱心經,補益脾土,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肺氣下降,則通暢水道,使身體內的污濁之氣,較輕微的可以轉化為氣、血、津液;嚴重的則從上排出汗液,從下排出尿液,逐漸消散。現在有些人不明就理,只說制水燥水,難道是用鄰國的土地來填補自己的溝壑嗎?經書上說腫病是因津液積聚而致,並非因為肺金過盛所致,這很清楚明白。

另外經書也說,氣鬱積於內,氣耗散於外,責怪它不能滲透運化污濁之氣。又說要打開鬼門,清潔淨府。鬼門指的是皮膚毛孔,屬於肺;淨府指的是膀胱,屬於腎的府,從未聽說過導腎氣之說。註釋中明確說陰精損耗,腎氣真的可以導引嗎?張仲景說治療濕病要利小便,這就是經書中潔淨府的意思。如果以清淨為腎而導引它,真的符合經書的意思嗎?錢仲陽說腎無瀉法,可以輕易導引它嗎?有人說:經書上說疏通五臟,難道不是導引腎嗎?

予曰:此承上文五陽已布而言,若鬼門開矣,淨府潔矣,五宮之陽氣條布,彼敗濁之氣,自然疏導滌除,於腎氣何與焉。

,曰: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調脾,使脾氣得實則能健運,自然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若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肝木。若腹脹,少佐以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產後必大補血氣,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劑白朮補脾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水腫本自中宮,諸家只知治濕利小便之說,頻用去水之藥,甚有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此速死之兆。腰已上腫,宜發汗;腰已下腫,宜利小便,此仲景要法(發汗用麻黃、甘草,二味煎服)。水腫,用山梔子炒為末,米飲送下。若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白話文:

我說:這段話承接上文五陽已布的論述。若鬼門關開啟,身體已清潔淨化,五臟之陽氣順暢流通,則那些敗壞濁氣,自然會疏導排出,這與腎氣有什麼關係呢?

又說:水腫是因為脾虛弱無法約束水液,導致水液妄行,應該用人參、白朮調補脾氣,使脾氣強壯則能健運,自然會升降運轉其樞機,水液自然會自行排除。這與五苓散神佑丸等直接利水不同。應該以補中行濕,利小便為主,切不可使用下瀉的藥物。可以用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門冬、炒梔子制約肝木。若有腹脹,可以少佐以厚朴。氣機不運,可以加木香、木通。氣機若下陷,可以加升麻、柴胡提升之。根據病情加減用藥,必須以補中行濕為主。產後必須大補血氣,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液自然下降。用大劑量白朮補脾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控其運化。若有熱證,應該清肺金,使用麥門冬、黃芩之類藥物。水腫本自中宮,許多醫家只知道治濕利小便的說法,頻繁使用去水藥物,甚至使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這是速死之兆。腰部以上腫脹,應該發汗;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小便,這是仲景的要法(發汗用麻黃、甘草二味煎服)。水腫,可以用山梔子炒成粉末,用米湯送服。若胃脘有熱,病在上焦者,可用帶皮山梔子。

東垣,曰:水腫,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所謂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

羅謙甫,曰:治腫以胃氣為本。夫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必死。故經曰:但得真臟脈而無胃氣則死。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認為,水腫應當用辛辣的藥物來散寒,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用淡味的藥物來滲透利水,使上下體內的水濕都能消散。這就像開鬼門、潔淨府一樣。開鬼門指的是發汗,潔淨府指的是利尿。

羅謙甫則指出,治腫病以胃氣為根本。人體的氣血運行,都源自中焦的胃。胃氣虛弱,無法將水穀精華散佈到臟腑、經絡和皮毛,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浮腫。大便稀軟、腹脹腸鳴,都是濕氣過盛的表現。四季五臟,都以胃氣為根本。五臟有胃氣就平和安泰,若胃氣虛弱,無法滋養五臟,五臟就會失去平衡。本臟氣盛的人,脈象會顯現出來,輕則生病,嚴重則會致死。因此,古籍說:只有真臟脈而無胃氣,就會死亡。人們只知道服用牽牛、大黃能一時舒緩,卻不知道長期服用會造成終身危害。

戴氏,曰: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或曰: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此為陽水;不煩渴而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澀,此為陰水。

或曰:水腫,先腹而散於四肢者活,先四肢而歸於腹者死。大便泄,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心平,背平、肉硬、手掌無紋,又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若脈沉細虛小者,並不治。

葉氏,曰:或問氣、濕、水三腫之辨。曰:以手按之,頃時而起者,氣也。隨手而起者,水也。成凹不即起者,濕也。濕與水有微甚之意,況有風熱腫與諸水形證不同,要在臨證詳審也。(凹,音熬,低下也。土窪曰凹,土高曰凸)

白話文:

戴氏曰:

水腫是指全身皮膚光亮腫脹,像泡一樣的病症。治療方法是健脾滲水、利小便,同時要進食補充營養,元氣充足後可以服用瀉藥。

或曰:

如果患者感到口渴煩躁,小便赤色澀痛,大便秘結,這是陽水。如果患者不口渴煩躁,但大便溏瀉,小便量少不赤澀,這是陰水。

或曰:

水腫如果先從腹部開始,然後蔓延到四肢,是活症;如果先從四肢開始,然後蔓延到腹部,是死症。

另外,如果患者出現大便溏瀉,嘴唇發黑,鎖骨凹陷,臍部突出,腳心平坦,背部平坦,肉體硬實,手掌沒有紋路,而且男性從腳下腫脹向上蔓延,女性從身上腫脹向下蔓延,脈象沉細虛小,這些都是不治之症。

葉氏曰:

有人問氣腫、濕腫、水腫三種腫脹的辨別方法。

答:用手按壓腫脹部位,片刻後恢復原狀的是氣腫;隨手按壓隨即恢復原狀的是水腫;按壓後形成凹陷,不能立即恢復的是濕腫。

濕腫和水腫有輕重之分,而且風熱腫與各種水腫的症狀也不相同,需要在臨床上仔細審慎地辨證。

(凹,音熬,表示低下。 土窪叫凹,土高叫凸)

,曰:腫喘相因為病。有先腫而後喘者,是腎水上溢侵肺;以至氣壅窒礙,不得降下而生喘,治當伐腎邪,利水道。次以清肺中壅滯,務使濁氣降而金自清,喘斯定矣。先喘而後腫者,是肺金受邪氣,不能輸化,以致小便澀少,水溢皮膚而生腫。治當清肺金,降逆氣,次以行腎中蓄積之水。務俾清化行而水自下,腫斯消矣。又有因脹而發腫,腫後而發喘者,其所因不同,亦由於脾胃受傷,不能運化水穀,則水濕之氣妄行,而又客於肺,治之當以養脾、滲濕兼清金之劑。觀此三證,雖分脾肺腎先後而治,其實主於脾土一而已矣。

白話文:

又說:腫脹和喘息互為因果的病症。

有先腫脹後喘息的,是腎水上溢侵犯肺部,導致氣機壅塞阻塞,無法下降而產生喘息,治療應當以瀉腎邪、利水道為主。接著以清肺中壅滯,務必使濁氣下降,肺氣清淨,喘息自然停止。

先喘息後腫脹的,是肺金受邪氣侵襲,無法正常運化水液,導致小便澀少,水液溢出皮膚而產生腫脹。治療應當以清肺金、降逆氣為主,其次以行腎中蓄積之水。務必使清氣運行,水液自然下降,腫脹自然消退。

還有因脹氣而導致腫脹,腫脹後又出現喘息的,其病因不同,但都由於脾胃受損,無法運化水穀,導致水濕之氣亂竄,又侵入肺部,治療應當以養脾、滲濕兼清肺金的藥物為主。

觀察這三種症狀,雖然治療分為脾肺腎先後順序,但實際上都以脾土為主。

李氏,曰:水腫須分上下陰陽,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飢飽勞役而見陰證。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三陰經。故男從腳上腫起,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陰陽微妙如此。

人身真水真火,消化萬物以養生。脾病水流為濕,火炎為熱,久則熱濕鬱滯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與血,亦化為水,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及至水浮膜外,則為膚脹。流下焦則為胕腫,手按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以指畫之成字者,名燥水。不成字者,名濕水。有按之作水聲者,乃氣虛不宜泄,久成水瘕。

白話文:

李氏曰:

水腫須分上下陰陽。陽水多由外因引起,如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水則多由內因引起,如飲水過多,或茶酒過量,或飢飽勞役而見陰證。

陽水先腫上體,包括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則先腫下體,包括腰、腹、脛、胕、足三陰經。

因此,男人從腳上腫起,女人從頭上腫起,皆為逆,陰陽微妙如此。

人身真水真火,消化萬物以養生。

脾病則水流為濕,火炎為熱,久之則熱濕鬱滯經絡,盡皆濁腐之氣,津液與血亦化為水。

初期僅見目下微腫,如臥蠶般,繼而水浮膜外,則為膚脹。

流下焦則為胕腫,手按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以指畫之成字者,名為燥水;不成字者,名為濕水。

有按之作水聲者,乃氣虛不宜泄,久之則成水瘕。

腎主水也,惟脾病則不化飲食滋真水。非惟腎精損削,而濕熱下注,陰胕獨腫者有之,甚則氾濫偏體無歸,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腎水歸元,金生水也。惟脾病,則肺金失養,非惟肺氣孤危而失降下之令,滲道不通,且濕熱濁氣上升為喘為咳,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或曰:獨無寒濕者乎?寒則土堅水清間有,亦更易治。

陽水熱渴二便閉。經云: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又云:結陽,肢腫是也。治與水證、濕證大同。大要腰已上腫,宜汗。腰已下腫,宜下。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白話文:

腎臟負責主掌水分,但如果脾臟生病,就無法將食物轉化成精華滋養真水。不僅腎精會損耗,還會導致濕熱下注,造成腳踝單獨腫脹,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水分氾濫全身,無處歸宿。必須先補益脾土,才能有效收攝邪水。腎水歸屬於元氣,金生水,脾臟生病,就會導致肺金失養,不僅肺氣虛弱無法下降,滲透管道也不通暢,還會導致濕熱濁氣上升,引起喘咳。必須先補益脾土,才能讓肺金清肅,滋養化源。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沒有寒濕嗎?寒濕的情況也會出現土堅水清,相對更容易治療。

陽水導致口渴,大小便閉塞。經書上說:所有腳踝腫脹疼痛酸麻都屬於火症。又說:結陽,肢體腫脹。治療方法與水證、濕證大致相同。總體來說,腰部以上腫脹,適合發汗;腰部以下腫脹,適合利水。表證出現喘咳,可以使用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出現腹脹脅肋硬痛,可以使用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然證雖可下,又當權其輕重。若年衰久病及虛者,黃米丸。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五苓散,用桂枝合六一散加橘皮、木香、檳榔生薑煎服。或單山梔丸,木香、白朮煎湯下。兼黃者,茵陳五苓散滲之。

陰水身涼大便利。經云:陰蓄於內,水氣脹滿是也。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而滲道又且開導。此補中行濕兼全,虛而有濕熱者最宜。若有寒者溫補,則氣暖而小便自通。氣陷者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故曰:行濕非五苓神佑之謂也。補中氣,六君子湯加木香。

白話文:

雖然可以服用藥物來治療水腫,但需要根據病情輕重來選擇。年老體弱、久病體虛者,適合服用黃米丸。初期水腫,只宜上下分消濕氣,可服用五苓散,或用桂枝配合六一散,再加入橘皮、木香、檳榔,用生薑煎服。也可以單獨服用山梔丸,再加木香、白朮煎湯服用。若水腫伴有黃疸,則可服用茵陳五苓散利水消腫。

陰水症狀包括身體冰冷、小便頻繁。經書記載,陰水是因陰邪蓄積於內,水氣充盈所致。治療應以補脾土為主,恢復脾臟的運化功能。同時要清心火、降肺金,使肝木得到抑制,並暢通水道。這種方法既能補中氣,又能行濕氣,對於虛寒帶濕熱者最為合適。如果患者體寒,則需溫補,以溫暖氣血,促進小便通暢。如果氣陷,則需升提,使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因此,行濕不只是靠五苓散的神效,還需補中氣,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

瀉者,參苓白朮散。升陽除濕,防風湯。嘔者,赤茯苓湯。中寒者,玄武湯、實脾散。挾食積者,緊皮丸、千金養脾丸。挾濕熱者,中滿分消湯丸。濕甚者,退黃丸。

虛甚氣陷,口無味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復元丹,切忌淡滲。腎虛腰重腳腫,濕熱者,加味八味丸、滋腎丸。陽虛小便不利者,古沉附湯。二便俱利者,朮附湯、復元丹。

白話文:

瀉肚子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升陽除濕可以用防風湯。嘔吐可以用赤茯苓湯。體內有寒氣可以用玄武湯、實脾散。吃東西積食可以用緊皮丸、千金養脾丸。有濕熱可以用中滿分消湯丸。濕氣很重可以用退黃丸。

身體虛弱氣血下陷,嘴巴沒味道,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來提振,也可以用復元丹,但要忌諱過於淡薄的藥物。腎虛腰痠腿腫,有濕熱,可以用加味八味丸、滋腎丸。陽虛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古沉附湯。大小便都稀薄,可以用朮附湯、復元丹。

久病喘咳瘧痢,或誤服涼藥,以致腫者,危證也,俱宜補脾為主。大概挾喘者,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久痢,加味八味丸。久瘧,退黃丸。產後腫,必大補氣血,使水自降,八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有熱,加麥門冬、黃芩。氣不順,加木香、砂仁。懷胎氣遏,水道腫者,去半夏,加紫蘇、大腹皮。

白話文:

長期患有喘咳、瘧疾、痢疾,或是誤服寒涼藥物導致水腫,屬於危急症狀,都需要以補脾為主要治療方向。大致上,若伴隨喘咳,可服用分氣紫蘇飲、五皮散、葶藶丸。若長期腹瀉,則可服用加味八味丸。若長期瘧疾,則可服用退黃丸。產後水腫,必須大力補益氣血,使水氣自然下降,可用八物湯加蒼朮、陳皮、半夏、香附。若伴隨發熱,則可加入麥門冬、黃芩。若氣機不順,則可加入木香、砂仁。懷孕期間因氣機阻滯而導致水腫,則需去掉半夏,加入紫蘇、大腹皮。

飲食無阻者,雖不藥而既產自消矣。食積,香平丸、枳朮丸。因酒,小蘿皂丸。

飲毒水而腫者,名水蠱,漆雄丸。不伏水土者,胃苓湯。膿瘡擦藥,愈後發腫,敗毒散。便閉,升麻和氣飲。干瘡洗浴,水氣入腹者,赤小豆湯。瘡久,倦怠嗜臥腫者,五苓散加橘皮、木香、檳榔、滑石、甘草、枳殼、大腹皮、砂仁姜煎,溫服。陽水陰水腫外,又有風腫、氣腫、血腫,惟腸覃、石瘕乃婦人病也。

白話文:

如果飲食順暢,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然消退。若是食物積聚,可用香平丸或枳朮丸治療。因酒引起的積食,則可服用小蘿皂丸。

誤飲毒水而導致腫脹,稱為水蠱,可用漆雄丸治療。不適應當地水土的人,可服用胃苓湯。膿瘡擦藥後,若癒合後又腫脹,可用敗毒散治療。便秘,可服用升麻和氣飲。干瘡洗浴後,水氣進入腹中,可用赤小豆湯治療。瘡瘍久治不愈,患者感到倦怠嗜睡且腫脹,可用五苓散加入橘皮、木香、檳榔、滑石、甘草、枳殼、大腹皮、砂仁,以薑煎服,溫熱服下。除了陽水、陰水引起的腫脹之外,還有風腫、氣腫、血腫,唯有腸覃、石瘕屬於婦科疾病。

風腫,即痛風腫者,腫面多風熱,腫腳多風濕。關脈浮洪弦者,風、熱,濕三氣,鬱而為腫。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純是風氣,所以清氣不升,腹作䐜脹,濁氣不降,大便閉澀,經曰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外證走注疼痛,麵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續命湯。

大便閉,去附子,加檳榔、牽牛。日久者,金丹,風從汗散故也。虛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蒼朮、防風。汗多者,防己黃耆湯。

白話文:

風腫,也就是痛風引起的腫脹,臉腫多半是風熱引起的,腳腫多半是風濕引起的。脈象浮、洪、弦,表示風、熱、濕三種氣邪鬱積在體內,導致腫脹。因為脾土虛弱,木火太旺,胃中充滿了風氣,所以清氣不能上升,腹部脹滿,濁氣不能下降,大便不通,經書上說「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外在症狀表現為疼痛遊走,皮膚粗糙,麻木無知覺,先服用三和散,然後服用小續命湯。

大便不通,就把附子去掉,加入檳榔、牽牛。如果是久病,就服用金丹,因為風邪從汗液中排出。體虛不敢出汗的人,服用四君子湯,再加上升麻、柴胡、蒼朮、防風。出汗過多的人,服用防己黃耆湯。

氣腫,隨氣消長,蓋七情停涎,郁為濕熱。脾肺俱病,四肢瘦削。腹脅膨脹,與水氣相似。但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按之皮厚不成凹者,氣也。六君子湯加木香、木通。喘者,木香流氣飲。大便閉者,三和散、六磨湯、木香檳榔丸。小便閉者,分心氣飲。嘔滿者,四炒枳殼丸。

瀉者,單香附丸。挾痰腹脹滿者,加味枳朮湯、控涎丹。瘀血腫,皮間有赤縷血痕,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續斷飲加味八味丸。婦人經閉,敗血腫者,腎氣丸加紅花,或紅礬丸。詳婦人經候。

白話文:

氣腫的症狀會隨著氣的消長而變化,主要原因是七情不暢,導致津液停滯,郁積化為濕熱。脾肺同時生病,四肢會消瘦,腹部兩側會膨脹,看起來像水腫。但用手按下去能凹陷,且按下去後能很快恢復,這是濕氣造成的。按下去皮膚很厚,不會凹陷,就是氣造成的。治療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木通。如果伴隨喘息,則可以用木香流氣飲。大便不通則可用三和散、六磨湯、木香檳榔丸。小便不通則可用分心氣飲。嘔吐腹脹則可用四炒枳殼丸。腹瀉則單用香附丸。伴隨痰濕的腹脹則可用加味枳朮湯、控涎丹。瘀血腫,皮膚上有紅色血絲,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或續斷飲加味八味丸。婦女經期閉止,血瘀腫痛,可用腎氣丸加紅花,或紅礬丸。詳細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婦女經期的情況而定。

莖囊腫,亦有陰陽二候。蓋玉莖與陰囊伸縮痿強,乃身中陰陽之機。有陽火玉莖腫脹,健裂不休者,柴青瀉肝湯。濕熱下流者,四苓散加山梔、木通、金鈴子。莖囊腫大通明者,木香流通飲,加木香煎,吞青木香丸。暴風客熱,陰挺腫脹者,龍膽瀉肝湯。膀胱熱甚囊腫,二便不通者,三白散,八正散。

腫痛者,用小茴、全蠍、穿山甲、木香等分為末,每二錢,空心酒下。有陰寒濕腫痿弱者,五苓散加茴香或八味丸。腎大如斗者,荔枝散。上熱下虛,玉莖腫痛者,清心蓮子飲。陰腫大如升核者,用馬鞭草搗攔塗之,或乾地龍為末,雞子清調敷,囊軟者可治。婦人陰腫、便秘,枳,橘熨。

凡陽水宜辛寒散結行氣,苦寒瀉火燥濕。陰水宜苦溫燥脾,或辛熱導氣。極忌甘藥助濕作滿,尤忌針刺,犯之流水而死。凡先腫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腫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若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唇黑耳焦,缺盆平,臍凹,背平,手足掌平,肉硬腹多青筋,大便滑泄者,不治。又面黑者肝死,兩手無紋者心死,臍凹者脾死,兩肩凹者肺死,下注腳腫者腎死。

(胕音附,䐜稱人切,起也,肉脹起也)

白話文:

肿痛的患者,可以用小茴香、全蝎、穿山甲、木香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两钱,空腹用酒送服。如果患者有阴寒湿肿痿弱的情况,可以服用五苓散加上茴香,或者八味丸。肾脏肿大如斗的患者,可以服用荔枝散。上热下虚,阴茎肿痛的患者,可以服用清心莲子饮。阴部肿大如升核的患者,可以用马鞭草捣烂涂抹,或者将干燥的地龙研磨成粉,用鸡蛋清调和后敷在患处,如果囊肿较软,是可以治愈的。妇女阴部肿痛、便秘,可以用枳实和橘皮熨烫。

一般来说,阳水宜用辛寒的药物散结行气,苦寒的药物泻火燥湿。阴水宜用苦温的药物燥脾,或者辛热的药物导气。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甘味药物,因为甘味药物会助湿,加重病情,尤其忌讳针刺,如果针刺,会导致流水而死。如果患者先肿胀腹部,然后肿胀扩展到四肢,是可以治疗的;如果先肿胀四肢,然后肿胀集中到腹部,就很难治疗了。如果肌肉崩溃,足胫流水,嘴唇发黑,耳朵焦黄,锁骨平坦,肚脐凹陷,背部平坦,手脚掌平坦,肉体坚硬,腹部有许多青筋,大便滑泄,则无法治疗。此外,面部发黑的人,肝脏已经死亡;双手没有纹路的人,心脏已经死亡;肚脐凹陷的人,脾脏已经死亡;两肩凹陷的人,肺脏已经死亡;下肢肿胀的人,肾脏已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