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上 (37)
卷一·上 (37)
1. 脈法
脈經,曰:痞脈浮堅而下之。緊反入里,因作痞。脈濡弱,弱反在關,澀反在顛,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則心下痞堅。右關脈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
脈訣舉要,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
白話文:
【脈法】
《脈經》提到:當遇到一種病態,其脈象呈現浮而堅硬,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若脈象緊,表示病邪反而深入體內,會形成痞證。若脈象濡弱,弱脈通常應在關部,卻反而出現在其他部位;澀脈應在頭部,卻反而出現在下部。微脈表示陽氣不足,澀脈表示血液不足,但陽氣卻反而更微弱。如是中風患者,會有汗出且煩躁的情況。澀脈表示血液不足,肢體會冷且發抖,陽氣不足時不能用攻下的方法,否則會造成心下痞硬。
《脈訣舉要》提到:胸痞的病人,若脈象滑,代表有痰塊凝結;弦伏脈也可能是胸痞,而澀脈則顯示氣血不足。
以上資訊是對古文的一種現代漢語轉譯,並未涉及具體診斷和治療建議。
2. 治一切痞滿方
加減二陳湯,通治諸痞。
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肥人多濕痰,加蒼朮、砂仁、滑石,倍茯苓、半夏。瘦人多熱鬱中焦,加枳實、黃連、乾葛、升麻。稟受素實者,加枳殼、黃連、青皮、厚朴。素虛者,加白朮、山楂、麥芽、陳皮。誤下陰虛者,去茯苓、半夏,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枳實以升胃氣,更合四物湯以濟陰血。飲食積痞,加枳殼、砂仁、薑汁炒黃連。
食後感寒,加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氣痞痰痞,加木香,枳殼、南星。中虛,加人參、白朮、香附、砂仁。瘀血,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乾生薑,神麯(炒),甘草(炙,各二錢),豬苓(二錢半),澤瀉,厚朴,砂仁(各三錢),半夏(湯泡七次),陳皮(去白),人參(各四錢),枳實(麩炒,五錢),黃連(炒),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食遠白湯下。
白話文:
【治療各種脹滿的處方】
這是一個改良版的二陳湯,適用於各種脹滿症狀。
陳皮、半夏、茯苓(各約3克),炙甘草(約1.5克)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對於肥胖且多濕痰的人,可以增加蒼朮、砂仁、滑石,並加倍茯苓和半夏的份量。瘦人若是中焦熱鬱,可添加枳實、黃連、乾葛、升麻。若天生體質較壯實,則應增加枳殼、黃連、青皮、厚朴。對於體質一向虛弱者,則需增加白朮、山楂、麥芽、陳皮。如果因誤診而導致陰虛,應去除茯苓、半夏,轉而添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枳實以提升胃氣,同時結合四物湯來滋養血液。若有飲食過度導致的脹滿,可添加枳殼、砂仁、薑汁炒黃連。
如果餐後感到寒冷,可以加入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對於氣滯和痰滯所引起的脹滿,可以增加木香、枳殼、南星。中氣虛弱者,可以添加人參、白朮、香附、砂仁。有瘀血的情況,可以結合四物湯並添加桃仁、紅花。
【大消脹丸】,適用於心下脹滿以及長期未癒的患者。
乾薑、神麯(炒)、炙甘草(各約6克),豬苓(約7.5克),澤瀉、厚朴、砂仁(各約9克),半夏(用湯浸泡七次)、陳皮(去白)、人參(各約12克),枳實(麩炒,約15克),黃連(炒)、黃芩(各約18克),薑黃、白朮(各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湯浸泡的蒸餅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到100粒,飯後以白開水送服。
3. 治中虛痞方
加味六君子湯,治稟受中虛,痞滯不運。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三分),陳皮,半夏(各七分),香附,砂仁(各五分)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內傷勞役,濁氣犯上,清氣下陷,虛痞者。
黃耆,人參,甘草,陳皮,當歸,白朮,升麻,柴胡,黃連,枳實,芍藥
上銼一劑,水煎服。如便閉加大黃,嘔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
平胃枳朮丸,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白朮(三兩),白芍藥(酒浸炒,一兩半),枳實(麩炒),陳皮,黃連(酒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荷葉煮濃,打老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六七十丸,食遠,米湯下。
醒脾育胃丸,治中焦之氣不足,食後虛痞,吞酸,完穀不化。
人參,白茯苓,白朮(各一錢),半夏,砂仁,白芍藥,麥芽,蒼朮,厚朴,藿香,枳實(五分),陳皮(各八分)
上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枳實消痞丸,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乾生薑,甘草(炙),麥芽(麵炒),白茯苓(各二錢),白朮,半夏曲,人參(各三錢),厚朴(薑製,四錢),枳實(麩炒),黃連(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食遠服。
白話文:
[治療中氣虛弱脹滿的處方]
【加味六君子湯】,用於治療因中氣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
配方包括:人參、白朮、茯苓(各約3克),炙甘草(約1克),陳皮、半夏(各約2克),香附、砂仁(各約1.5克)。將以上材料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加味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因過度勞累或工作壓力大導致的渾濁氣質上升,清新氣質下降,以及虛弱脹滿的情況。
配方有:黃耆、人參、甘草、陳皮、當歸、白朮、升麻、柴胡、黃連、枳實、芍藥。將以上材料切碎成一劑,用水煎煮服用。如果便祕可添加大黃,噁心時可加黃連、生薑、陳皮,冬季可加黃連、丁香。
【平胃枳朮丸】,用於調節中氣,補充氣血,消除脹滿,清熱解毒。
配方包括:白朮(約90克),白芍藥(酒浸炒,約45克),枳實(麩炒),陳皮,黃連(酒炒,各約30克),人參、木香(各約15克)。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荷葉煮濃稠,加上老米糊製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50粒,逐漸增加到60-70粒,飯後服用,用米湯送服。
【醒脾育胃丸】,用於治療中焦的氣力不足,飯後感到虛弱脹滿,反酸,食物消化不良。
配方包括:人參、白茯苓、白朮(各約3克),半夏、砂仁、白芍藥、麥芽、蒼朮、厚朴、藿香、枳實(約1.5克)、陳皮(各約2.4克)。以上材料加入三片生薑,兩顆棗,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枳實消痞丸】,用於治療右關脈跳動,心下虛弱脹滿,食慾不佳,精神疲憊,幫助開胃進食。
配方有:乾生薑、炙甘草、麥芽(麵炒)、白茯苓(各約6克),白朮、半夏曲、人參(各約9克),厚朴(薑製,約12克),枳實(麩炒)、黃連(各約15克)。以上材料磨成細粉,用蒸餅做成桐子大的丸,每次服用70-80粒,用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