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五 (2)
卷十五 (2)
1. 論吐酸雜治法
子和,云:棠溪張鳳村一田叟,病嘔酸水十餘年。本留飲,諸醫皆以燥劑治之,中脘臍胻,以火艾燔針刺之,瘡未嘗合。戴人以苦劑越之,其涎如膠,及出二三升,談笑而愈。
吳氏,曰:吞酸,小疾也,可暫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為翻胃之漸也。語曰:毫末不折,將尋斧柯。是故慎之。
白話文:
論吐酸雜治法
古人說:棠溪張鳳村一位老農,嘔吐酸水十多年。這是因為宿留的飲食停滯所致,許多醫生都用燥熱的藥物治療,在中脘(腹部正中)、臍下(肚臍下方)用火灸艾灸並針刺,但傷口始終癒合不了。戴某人用苦寒的藥物治療他,吐出了像膠一樣的涎液,吐出二三升後,病人就能談笑自若,病就好了。
吳氏說:吞酸雖然是小病,但可以暫時忍受,卻不能久拖。有些人因為覺得是小病而忽視它,卻不知道這是胃翻的徵兆。俗話說:毫末不折,將尋斧柯(小的毛病不處理,將來就會釀成大禍)。所以要謹慎小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