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 (1)
卷二 (1)
1. 治方
加味二陳湯,隨證加用。
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炙,各一錢)
上加生薑,煎服。痰,加南星、香附;火,加軟石膏、梔子;宿食,加山楂、枳實、蒼朮、姜炒黃連。
星半湯,治噫氣,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制),半夏,軟石膏,香附(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或薑汁浸,蒸餅作丸亦可。一方加炒梔子,或單用石膏,醋糊丸服。
枳殼散,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
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加味六君子湯,治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不因飲食,時常虛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沉香,厚朴,紫蘇子,吳茱萸
上銼,水煎服。
勻氣丸,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錢),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兩)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每服八十丸,淡薑湯下。
加減理中湯,治胃寒噯氣。
白朮,陳皮,乾薑(炮),甘草(炙),木香,茴香,益智,香附,厚朴
上銼,加生薑,煎服。
破郁丹,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十餘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香附米(醋煮),梔子仁(炒,各四兩),黃連(薑汁炒,二兩),枳實(麩炒),檳榔,青皮(去穰),莪朮,瓜蔞仁,蘇子(各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水送下。
丹溪方,治宣州人,與前方,證皆除,氣上築心膈,噫氣稍寬,脈之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而數,此肝有熱,宜瀉肝補脾。
白朮(二錢半),青皮(一錢),木通(五分),甘草(二分)
上銼,水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
白話文:
[治療方法]
- 加味二陳湯:根據病情適度增減藥物。
- 藥材: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炙過,每種一錢)。
- 服用方式: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若有痰,則增加南星、香附;若火氣旺盛,則加入軟石膏、梔子;若有宿食,則加入山楂、枳實、蒼朮、及用薑炒過的黃連。
- 星半湯:治療嘔氣,胃部有火有痰。
- 藥材:南星(製過)、半夏、軟石膏、香附(各等量)。
- 服用方式:切碎,加入生薑,用水煎煮服用。或者用薑汁浸泡,再以蒸餅做丸服用。另一個配方則會加入炒過的梔子,或者單獨使用石膏,以醋糊做丸服用。
- 枳殼散:治療胸口鬱積、悶痛,或嘔氣,胃部有敗卵氣。
- 藥材: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 服用方式: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和下嚥,每天三次,無需固定時間。
- 加味六君子湯:治療胃部有濁氣,膈膜有濕痰,非因飲食,常常虛嘔。
-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沉香、厚朴、紫蘇子、吳茱萸。
- 服用方式: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 勻氣丸:治療氣虛導致濁氣上升,嘔氣頻繁。
- 藥材: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錢),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兩)。
- 服用方式:磨成粉末,以飯丸的方式,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八十粒,用淡薑湯吞服。
- 加減理中湯:治療胃寒導致嘔氣。
- 藥材:白朮、陳皮、乾薑(炮製過)、甘草(炙過)、木香、茴香、益智、香附、厚朴。
- 服用方式:切碎,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 破鬱丹:治療婦女嘔氣,胸部緊繃,連嘔十多聲仍不停止,嘔出氣後心頭略感寬鬆,不嘔就緊繃。
- 藥材:香附米(醋煮)、梔子仁(炒過,各四兩),黃連(薑汁炒過,二兩),枳實(麩炒過)、檳榔、青皮(去穰)、莪朮、瓜蔞仁、蘇子(各一兩)。
- 服用方式:磨成粉末,用水丸的方式,做成像桐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後以滾水送服。
- 丹溪方:治療宣州人,服用前面的方子後症狀都已消除,但氣往上衝,心膈間嘔氣稍微緩解,脈搏右關弱短,左關左尺長洪大且頻率快,這顯示肝臟有熱,應該要清肝補脾。
- 藥材:白朮(二錢半)、青皮(一錢)、木通(五分)、甘草(二分)。
- 服用方式:切碎,用水煎煮,搭配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二十粒服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