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十四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噫氣

3. 論噫為火土氣鬱

準繩,云:《內經》所謂噫,即今所謂噯氣也。「宣明五氣論」曰:心為噫。「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至真要大論」曰:太陽司天,少陰之復,皆為噦噫。「刺禁論」: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陰陽別論」: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脈解」: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此乃噫從心出者也。「至真要大論」曰:厥陰在泉,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玉版論」:太陰終者善噫。「靈樞」云:足太陰是動,病腹脹善噫。又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仲景謂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衛出上焦)。又云:上焦不歸者,噫而酢酸(不歸.不至也。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吞酸)。由是觀之,噫者是火土之氣鬱而不得發,故噫而出。王註解心為噫之義,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如痰閉膈間,中氣不得伸而噯者,亦土氣內郁也。

白話文:

根據醫學典籍《準繩》所述,《內經》所提及的「噫」,即今日我們常說的「噯氣」。

在《宣明五氣論》中提到,噯氣是由心臟功能異常所導致。《痹論》則進一步解釋,當心臟功能障礙,脈絡運行不暢,會出現心下悸動、突然上氣喘息、咽喉乾燥以及頻繁噯氣等症狀。《至真要大論》指出,在特定的氣候環境下,如太陽司天或少陰復發時,人體容易出現噯氣的現象。

《刺禁論》中警示,若針灸不慎傷及心臟,患者可能在一日內死亡,且臨死前可能會出現噯氣的徵兆。《陰陽別論》則描述,當二陽一陰的病態發生,主要表現為驚恐、背部疼痛、頻繁噯氣與打哈欠,這被命名為風厥。

《脈解》進一步闡釋,噯氣由太陰經脈引起,當陰氣過盛向上衝擊陽明經脈,由於陽明經絡與心臟相連,因此噯氣會從心臟處發出。這顯示噯氣源於心臟。《至真要大論》還指出,在厥陰之氣旺盛的情況下,腹部腫脹且頻繁噯氣,排便或放屁後,症狀會有所緩解。

《玉版論》提到,太陰經脈的終結階段,會有噯氣的症狀。《靈樞》亦指出,足太陰經脈失調,會導致腹部脹滿及頻繁噯氣。此外,當寒氣侵入胃部,會造成氣血逆流,自下而上擴散,再次進入胃部,進而產生噯氣。

仲景認為,上焦部位受到中焦部位的影響,如果無法達到和諧狀態,便無法正常消化,因而產生噯氣。同時他還表示,當上焦部位的功能失調,會出現噯氣伴隨酸澀的症狀,這表明上焦部位的氣血無法順利運行至其應有的位置,導致食物無法正常轉化,進而產生噯氣及吞酸。

由此可見,噯氣是由火氣與土氣鬱積無法正常發散所導致,最終通過噯氣的方式釋放出來。王氏對心臟引發噯氣的解釋,類似火焰上昇時,煙霧跟隨著火焰溢出。如同痰液阻塞在膈膜之間,中氣無法順利運行而產生噯氣,這同樣反映出土氣在體內鬱積的狀況。

4. 論噫氣雜治法

仲景,云:痞而噫,旋覆代赭湯主之。《本事方》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枳殼散主之。丹溪云: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故成噯氣,用二陳湯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蘇子、前胡、青黛、瓜蔞,或丸或湯服之。又云: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衝上,用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李氏曰: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姜炒黃連,或保和丸。不因飲食常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子為臣,吳茱萸為使。久者勻氣丸,或蘇合香丸。甚者,靈砂以鎮墜之。葉氏曰:亦有食才下咽,未及運化,胃氣抑而作噯一兩聲者,此氣升也,不須治。

白話文:

【討論打嗝各種治療方法】

張仲景指出,若胸腹間有脹滿感且頻繁打嗝,可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

《本事方》提到,如果胸口有積滯、悶脹,偶爾伴有劇痛,並且經常打嗝散發出類似壞蛋的味道,應使用枳殼散來治療。

丹溪表示,胃部有實火,膈肌上有濃厚的痰液,因此會形成打嗝,可用二陳湯添加香附、梔子仁、黃連、蘇子、前胡、青黛、瓜蔞等藥材,或製成藥丸或煎煮成湯服用。

他又說,打嗝與吞酸,這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且體內有熱,火氣向上衝刺,應使用黃芩為主要成分,加上天南星、半夏、陳皮輔助,若熱氣過重可再加入青黛。

李氏認為,氣盛導致的打嗝,飯後會轉為腐臭味的打嗝,嚴重時甚至可以嘗到食物的味道,這是由於飲食過量,濕熱所導致。可用二陳湯添加蒼朮、神麯、麥芽、薑炒黃連,或保和丸來治療。

如果不是因為飲食問題而常打嗝,這可能就是虛弱的徵兆。胃部有濁氣,膈肌有濕痰,都可能引起打嗝。可用六君子湯添加沉香作為主要成分,厚朴、蘇子作為輔助,吳茱萸作為調節劑。

長期如此,可使用均氣丸或蘇合香丸。嚴重者,可用靈砂來鎮定。

葉氏提到,有些人食物剛下嚥,尚未完全消化,胃氣受到抑制而產生一兩聲打嗝,這是氣上升的現象,通常無需特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