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三十六 (3)
卷三十六 (3)
1. 治氣膈翻胃方
四七調氣湯,治七情四氣,以致膈噎翻胃。
紫蘇子,厚朴(薑汁炒),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半),枳實(麩炒),砂仁(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後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參一兩,砂仁、木香各二兩,服之效。
白話文:
四七調氣湯是一種治療由於情緒波動和季節氣候變化導致的胃部不適的方劑。它主要由紫蘇子、厚朴、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砂仁和甘草等藥材組成,可以幫助舒緩胸膈氣滯、消除噁心嘔吐等症狀。服用完四七調氣湯之後,可以配合加味保和丸,並加入人參、砂仁和木香,進一步增強療效。
四子調中湯,治翻胃,或小便赤,或大便閉,及痰氣壅盛者。
半夏(薑汁炒,二錢),枳實(麩炒),香附(炒),蘇子(炒),瓜蔞仁(炒),白芥子(炒,各一錢),黃連(薑汁炒,七分),陳皮,青皮(去穰麩炒),白茯苓,木通,沉香,芒硝(各五分),桃仁(去皮尖,一錢半)
白話文:
四子調中湯,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翻胃:也就是胃氣上逆,容易嘔吐或反酸。
- 小便赤:小便顏色深紅,可能是熱症。
- 大便閉:便祕。
- 痰氣壅盛:痰多、呼吸不暢。
藥方組成:
- 半夏(薑汁炒,二錢):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枳實(麩炒):理氣消積,化痰降逆。
- 香附(炒):理氣解鬱,調和脾胃。
- 蘇子(炒):降氣平喘,潤腸通便。
- 瓜蔞仁(炒):清熱利濕,化痰止咳。
- 白芥子(炒,各一錢):溫肺化痰,散寒止痛。
- 黃連(薑汁炒,七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青皮(去穰麩炒):行氣消積,化痰止嘔。
- 白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 木通:利水通淋,消腫排膿。
- 沉香:行氣止痛,溫腎納氣。
- 芒硝(各五分):瀉熱通便,軟堅散結。
- 桃仁(去皮尖,一錢半):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
五膈寬中散,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之病,一切冷氣,並皆治之。
厚朴(薑製,一斤),陳皮(去白),青皮(去穰),丁香(不見火,各四兩),砂仁,香附子(炒),木香(不見火,各三兩),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炙,五兩)
上㕮咀,每服七錢,加生薑五片,鹽一捻,水煎,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姜鹽湯調服亦妙。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份量,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煮,稍微加熱後服用。此方名為五膈寬中散,用於治療因七情四氣所傷,導致脾胃受損,陰陽失調,胸膈痞滿,痰氣逆上,形成五膈病症,以及一切寒氣。藥材包括:厚朴(用薑製,一斤)、陳皮(去白)、青皮(去穰)、丁香(未經火炙,各四兩)、砂仁、香附子(炒)、木香(未經火炙,各三兩)、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炙,五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七錢,加生薑五片,鹽少許,用水煎煮,飯後服用。也可將藥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湯調服。
木香通氣飲子,治一切氣噎塞,痰飲不下。
木香,青皮,陳皮,枳殼,人參,蓬朮,檳榔,蘿蔔子(炒),甘草(各五錢),藿香葉(一兩),香白芷(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香砂寬中湯,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砂仁,白豆蔻,木香(臨服時磨水入三四匙),青皮,半夏,茯苓,檳榔(各一錢),香附子,陳皮,白朮(各一錢),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木香通氣飲子」可以治療各種氣體阻塞、痰飲不下的症狀。
配方:木香、青皮、陳皮、枳殼、人參、蓬朮、檳榔、蘿蔔子(炒)、甘草(各五錢)、藿香葉(一兩)、香白芷(二錢半)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盞水煎煮至八分,溫熱服用。
「香砂寬中湯」可以治療氣滯、胸悶、阻塞,或胃寒引起的疼痛。
配方:砂仁、白豆蔻、木香(服用前磨水加入三四匙)、青皮、半夏、茯苓、檳榔(各一錢)、香附子、陳皮、白朮(各一錢)、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入蜜一匙,食前服。
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並皆治之。
木香(不見火),白豆蔻,砂仁,檳榔,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半夏(湯泡),青皮(去穰),陳皮(去白),大黃,朴硝,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沉香散,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塞,諸氣結聚,嘔逆噎塞,飲食不化,結氣不消。常服順氣通噎,寬中進食。
白話文:
將生薑三片加水煎煮,再加入蜂蜜一匙,於飯前服用。
透膈湯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等症狀。
將木香、白豆蔻、砂仁、檳榔、枳殼(麩炒)、厚朴(薑汁炒)、半夏(湯泡)、青皮(去穰)、陳皮(去白)、大黃、朴硝、甘草(炙,各一錢)一起作為一劑藥方,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後服用。
沉香散可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塞、諸氣結聚、嘔逆噎塞、飲食不化、結氣不消等症狀。常服此散能順氣通噎,寬中進食。
白朮,茯苓(各二錢),木通,大腹皮,陳皮,青皮,當歸,芍藥,檳榔(各一錢),白芷,紫蘇,枳殼(麩炒,各一錢二分),沉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五子散,治氣膈鼓脹噎食。
喘滿子,紫蘇子,白芥子(各五錢),山楂子(去核),香附子(各二錢)
上各為細末,合一處,作芥末用。
白話文:
白朮、茯苓各二錢,木通、大腹皮、陳皮、青皮、當歸、芍藥、檳榔各一錢,白芷、紫蘇、枳殼(麩炒)各一錢二分,沉香(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七分,甘草(炙)五分,共為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飯後服用。此方名為五子散,可用於治療氣膈鼓脹、噎食。喘滿子、紫蘇子、白芥子各五錢,山楂子(去核)、香附子各二錢,研為細末,混合在一起,可當芥末使用。
紫蘇子飲,治咳逆上氣,膈噎,因怒氣叫喊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飲食甫畢,便用性恚怒,以致食與氣相逆,氣不得下,或咳嗽不透,氣逆噁心。
真蘇子(炒),訶子(煨,去核),蘿蔔子(微炒),木香(不見火),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各一錢半),青皮,甘草(炙,各三錢)
上㕮咀,分二貼,每帖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補氣運脾湯,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黃耆(一錢,蜜炙),茯苓(錢半),砂仁(八分),陳皮(各一錢半),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紫蘇子飲用於治療咳嗽上氣、膈噎,因生氣叫喊導致氣與食物逆流,或飯後怒氣沖沖,造成氣與食相逆,氣難下降,或咳嗽不順暢,氣逆噁心。
藥方包括炒製的紫蘇子、煨製去核的訶子、微炒的蘿蔔子、不經火的木香、去皮尖麩炒的杏仁、人參、青皮、炙甘草,各取一錢半至三錢不等。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分為兩帖,每帖加入生薑三片,水煎服,飯後服用。
補氣運脾湯用於治療中氣不運,噎塞。
藥方包括人參、白朮、蜜炙黃耆、茯苓、砂仁、陳皮、炙甘草,各取一錢半至四分不等。
上加薑棗煎,食遠服。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深師七氣湯,治氣噎膈。
桔梗(三兩),乾薑,黃芩,桂心,半夏,橘皮,芍藥,熟地黃,甘草(各二兩),人參(一兩),枳實(五枚),吳茱萸(五合)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煎服。
人參利膈丸,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白話文:
將藥材加薑棗煎煮,食用後遠食。如果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七氣湯,用來治療氣噎膈。
用桔梗三兩、乾薑、黃芩、桂心、半夏、橘皮、芍藥、熟地黃、甘草各二兩、人參一兩、枳實五枚、吳茱萸五合,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煎煮服用。
人參利膈丸,用來治療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它能推陳致新,是治療膈氣的聖藥。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枳實(麩炒,各一兩),大黃(酒蒸),厚朴(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神仙奪命丹,治七情氣鬱,嘔吐或噎食不通,大腸秘結,糞如羊屎。
百草霜(五錢,研),雄黃,硼砂(各二錢),乳香(一錢半),綠豆,黑豆(各四十九粒)
白話文:
方劑
-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當歸(酒洗)、藿香、甘草、枳實(麩炒,各一兩)、大黃(酒蒸)、厚朴(薑製,各二兩)
製法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溫水送服。
藥名
- 此方劑名為「神仙奪命丹」。
主治
- 治七情氣鬱、嘔吐或噎食不通、大腸祕結、糞便如羊屎。
另附
- 百草霜(五錢,研磨)、雄黃、硼砂(各二錢)、乳香(一錢半)、綠豆、黑豆(各四十九粒)
註解
- 文中部分藥材的劑量單位為「錢」和「兩」,需換算成現代的克或毫克。
- 藥材的加工方式如「酒洗」、「麩炒」、「薑製」等,均影響藥材的性質和功效。
- 文中的「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
建議
-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自行嘗試任何中藥方劑,應在專業醫師或中醫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上為細末,用烏梅十三個,水浸去核,搗丸如彈子大,以乳香少加硃砂為衣,每噙化一丸,食茶泡熱餅壓之,過三五日再服一丸,神效。切忌魚、鵝、雞、羊,生冷油膩,一切發熱之物。一方,硼砂作硇砂。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取烏梅十三個,浸水去核,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子,用乳香少許和硃砂包覆丸子表面。每次含服一丸,待其溶化後,喝熱茶,並用熱餅壓住藥物,三天後再服用一丸,效果顯著。注意忌食魚、鵝、雞、羊等肉類,以及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及所有容易引起發熱的食物。另外,硼砂可以作為硇砂使用。